仁里村圳寮福德祠詳細資料

稱為下竹圍的原因是從前人家,會在住宅外圍種植竹子當作籬笆,因此形成了一戶一個竹圍的情形。 內新里的公共建設最有規模的屬兒童青少年服務中心,此外還有內新派出所、民眾服務站,金融機構有臺灣銀行、合作金庫銀行、郵局、大里區農會內新辦事處。 本里在民國五十九年七月十六日由內新村分出來,第一任村長為陳義恭先生。 由於外地人口的大量遷入,居民並不以某一各特定的出生地、姓氏為主,新仁路三段120號是此地最早興建的房屋,屋主是陳長壽先生。 當初由內新村劃分出來時,由於位於中興路之西方,而命名為「西榮里」。

不過有時也按人數,有時按每戶多少錢來收集祭祀與演戲的費用。 募捐的方式可省卻計算丁數或口數或人數的麻煩,有者捐多,無者捐少,也不一定每戶要募到。 通常收丁錢或募捐以一次演戲所需,夠用即可,有些土地公廟因固定每丁每口收多少錢,且所屬居民較多的,每有盈餘,據聞位於舊火車站邊的新街土地公廟盈餘頗豐,主事者謂是節省用度的原故,無論收丁錢或募捐通常是頭家爐主的責任,無頭家爐主之土地公廟有些有專人管理,多半是義務。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打醮時由各庄輪流主辦,輪到的村庄要選出大統領、副大統領,在東門樓外,十份埔旱地為打醮的場所,冬至日起,請美濃各地寺廟公奉的神和土地公齊聚至此,並召集僧團、道士誦經膜拜,超度孤魂野鬼祈求風調雨順、五榖豐收、國泰民安。 其實打醮也有慶祝豐收的意義,打醮期間長約一週,全美濃都要禁屠、齋戒,最後一天諸神要出巡繞境,最後再回到醮場演戲酬神,後來人們就稱此地叫醮廠下。 乾龍2年(1737)7月,客藉人士杜君英因參與朱一貴反清之役失敗,於是帶領楊、梁、葉、賴、何、徐、鍾、黃、廖等十八姓伙房由里港武洛遷來,最初住在鹽樹村公館新庄,所以當時有「行去行轉,不如鹽樹下新庄」的俗語。 八十多年前由於村莊被水沖失,只好又遷到東振新庄,建庄時築有東西兩大柵門及南北各一小柵門,並在西柵門建一土地公廟,由十八伙房輪流年祭,後來洪水再犯,部分居民不得已遷至高樹下或大車路<現在的高樹>、長榮一帶,逐漸發展成為現在各村<泰山、南華、關福、廣興等村除外>。 內新里在日治時期稱為二保,並且在當時已經稱為內新〈庄〉,二戰後改為內新村。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本里由於接近臺中市區,交通四通八達,人口增加快速,於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改制為大里市東興里,九十一年二月因行政區域劃分,除原東興里外,又增加了大明里與永隆里。 本里工商業發達,高樓大廈林立,為位居本區要衝之精華區域,在里長及地方人士積極爭取建設,與全體里民共同努力配合下,本著專職熱誠、服務精神,積極建設更美好東興里。 舊地名東勢尾之由來,據地方耆老口述,位於涼傘樹庄東方一、二公里地勢較低處開墾,而引此為名。 東勢尾土地公廟址本里東興路76 號,民眾虔誠敬仰之興盛福德正神,廟柱立書有「鷺跡歷由威風耀日,村民咸賴統氣山河」,廟壁上書有「青露黃花新節候,白雪紅樹舊山河」,更顯昔日鷺村風采。 本里北臨東區與祥興里以旱溪廢河道為界,以地圖形狀如同翹起拇指般。 由於接近臺中市區,交通四通八達,人口增加快速,在里長與鄰長、地方人士積極爭取建設與全體里民共同努力下,本著「歡喜心、甘願做,做咱所愛、愛咱所做」,專職熱誠、服務精神,創造建設更美好的大明里。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彰化縣100學年度國小學區一

日本人在美濃地區開設獅子頭圳,由荖濃溪引水灌溉美濃鎮內的農田,在現在十穴地區則設有一大水閘,水閘的閘門有十個,看起來像是十個洞穴,因此當地人就把該地區稱為十穴。 在美濃月光山山脈中端的南向面,有一處草木不生的凸出大山壁,山壁的形狀很像「人」字,人們就稱該石壁為人字石,該石在五、六公里外仍能清楚的以肉眼看見,因此人們就稱此石壁下的村庄為「人字石下」;照片為人字石地圖。 彰化縣各鄉鎮市各村里地名對照(…|日誌首頁|台中市各區各里新舊地名對照(屯…上一篇 彰化縣各鄉鎮市各村里地名對照(田中、二林區)…下一篇 台中市各區各里新舊地名對照(屯區)… 從今天起,多了個副標題叫做”行過九座屋”.用客語的方式來呈現,是為了突顯本家聚落(竹塘鄉九塊厝)原先是饒平客家移民開發之地.九座屋是全彰化縣最西邊的客家庄,客家先民的遺跡在村莊中雖不是顯而易見,但細心觀察仍可見端倪.本部落格將不定期新增有關九座屋的各項特色. 這對年輕夫妻向土地公伯還願之時,許下宏願若能在年底積蓄超過壹仟元,願將原來由四塊石板砌成的土地公廟,重建為高三尺的寺廟。

中新里的公廟是新興宮(現址在東昇里),因為日新、西榮、長榮、東昇、中新、內新六里原屬於內新,所以公廟都是同一個,祭典也同時在三月初九日舉行〈十八庄迎媽祖〉,而三月二十三日則是媽祖誕辰,當地組識「八媽會」籌備慶典時的各項活動,六個里的居民每年自由繳納丁口錢並且有擲筊取得爐主的資格。 另位於新生路合歡福德宮是中新里里民信仰中心,供奉土地公婆,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土地公生,皆辦理福食、紅圓、點心,供民眾食用,祈求平安。 位居臺灣中部臺中盆地之東南端,為平原盆地區和山麓帶坡地之接壤地區,東邊有霧峰山地(又稱埤頭山地),南界草湖溪,全市地形平坦,東北稍高,西南略低,大部分可做農耕利用,平地主種水稻,少數山坡地栽種果樹或旱作物,物產豐饒。

拆廟前,何永銓焚香向土地公表示抱歉,說不能保護土地公的家。 拆除過程中,堆高機數度在廟前熄火,最後以燒金紙向土地公解釋用意後,才以順利拆除。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土地公就是 台南財神 ?!

大里庄在日治時期原有四保,大里里屬一、三保,新里里則是第四保,居民多半住在中興大排北邊即大里街一帶,再逐漸的向外擴展,「瓦窯子」位在大里里西邊,清領時期以燒琉璃瓦著名,傳說因為當地的土質很好,燒出來的瓦呈現金黃色,因此大多上貢朝廷使用,後來害怕往後無法燒出同樣的琉璃瓦而遭罪,所以將瓦窯停掉。 另外大里里則仍存有清領中期即建築的大里老街,大里街走過三百多年的歷史,目前仍是傳統市集的集散地,每天人潮擁擠。 但因部分建築物年久失修,區公所已爭取內政部營建署納入城鄉新風貌的改造計畫中,希望重拾歷史軌跡,勾勒文化古蹟的古樸風貌,並賦予新的生命,可拭目以待。 本里與新里里原本是以福興宮前的大里路為界,但是目前福興宮前的道路已改名為福興街,以北是新里里,以西為大里里。 主要道路包括:大里路、大里街、大衛路、東里路、爽文路及瓦路等,交通便捷,近年來人口激增,工商業發達,已成為大里市重要的一環。

  • 而有些靠近街區的聚落,由於街區的發展,外來者不易僅憑外觀來判定聚落的範圍。
  • 本里公共設施與機構有:一、公園四座【 1.運動公園2.國光公園3.永明公園〈 永隆三街〉4.兒童公園〈大明路〉。】二、大型停車場一座〈永隆七街〉。
  • 也許更確切地說,臺灣的土地公廟應是古代里社的遺跡,因為只有里社才是真正由民間管理,真正與官方無涉。
  • 一般以農曆八月十五日為土地公的生日,演戲或在當天或在前後一兩天,當天因是中秋節,戲金較貴,節前或節後演戲,戲金較便宜。
  • 里區域內有塗城路、仁化路二條主要道路通過,居民純樸善良,社區多元化,是一個多采多姿,充滿活力的好地方。
  • 出資在美村公園蓋廟的吉龍里里長廖哲雄,遭附近的黃金映象等多個社區大樓住戶抗議,直到2005年5月25日經廣民里里長彭文和協調,由黃金映象住戶自籌新台幣100萬元補償廖哲雄,才中止建廟。

土地公廟的祭祀圈,隨著聚落的發展,有擴大與縮小的情形。 擴大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聚落本身逐漸擴大,祭祀圈也變大,另一種是擴及其他的聚落,尤其是鄰近晚起的更小的聚落,如中原里的龍仔頂到鄰近北勢里的三角城拜土地公,龍仔頂為一客家聚落,只有十幾戶,有一義民廟﹝稱褒安宮﹞,居民正在倡議蓋自己的土地公廟。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土地公廟祭祀圈縮小的情形也有兩種,一種是聚落本身由於人口的外移而縮小,一種是本來聯合祭祀土地公的聚落逐漸坐大,各自蓋自己的土地公廟,例如北勢里的茄苳腳、屯園仔、三角城本來在茄苳腳合祀土地公,現已各有自己的土地公廟。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后里萬善同莊永公

樹王里有三寶即「樹王公」、「萬安宮」、「水雍菜」,分述如下: 一、樹王公:位於大里里與樹王里交界處,東興路633巷201號。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傳說清領時期,嘉慶君曾在此樹下遇匪徒襲,幸得由樹上所降下之紅衣武士相救而脫險,因此乾隆皇帝敕封此樹為樹王公。 二、萬安宮:是大里歷史最久的廟宇,位於本里萬安路78號,供奉主神為北極玄天上帝,創建於乾隆年間,曾於民國六十二年重建。 本宮每年均會到松柏坑受天宮、梅山玉虛宮及後龍北極宮進香。 三、水雍菜:為本里特產,並經由政府吉園圃所認可,大約在民國四十七年間開始種植,目前種植面積約15公頃。 本里另有福德祠(近福德路與文心南路口)、涼傘樹萬靈祠(近中投公路與東興路口,因附近為公墓,原鄉公所於該處設置二個六角亭供人休息,施工過程挖出一堆無主枯骨,安置於)等香火通明、佑黎庶民之廟宇。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但並非二個以上聚落同在一個土地公廟祭祀,其間必有同村意識,有些只是源於小依大融合過程如南勢子之於下街,有些是源於同姓或共祖血緣聚落的親和性﹝如頂茄荖土地公廟,包含田厝仔與下角兩個洪姓聚落,皆是陽明派洪姓族裔所建,北投埔土地公廟結合鄰近林姓聚落﹞。 此外紅瓦厝廣福宮旁,另祀有石爺﹝客家人稱石頭公為石爺﹞。 ﹝三﹞是小廟,高可過人,有些雖然門斗較低,要低頭才能入廟,但土地公的神位設已在高高的神案上,前有供桌,可放祭品,祭拜比較方便,除上述的石頭廟與小祠,其他的土地公廟形制上都屬小廟。 由以上所述,石頭廟與小祠的分佈範圍,除草屯舊街福德正神廟以外,大都屬於東南部山區及山麓地帶﹝指雙冬、坪頂、南埔﹞以及東北部烏溪沿岸地帶﹝指土城、北勢﹞。 這些以石頭廟或小祠為土地公廟的聚落,不是開發較晚,就是聚落很小,人口較少,其祭祀圈自然也較小。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也有些土地公廟是面向著河水,如下雙冬土地公廟,在雙龍隧道的上面,從廟前可俯看烏溪河水及溪旁的下雙冬部落。

以上所言土地公廟的形制,僅就供奉土地公的祠宇本身而言,事實上一個完整的土地公廟,祠宇之外,金爐或者一處固定的燒金的地方是不可少的。 除了非常原始的石頭疊成的土地公廟,大部分的土地公廟都有廟庭,無論大小如何,有沒有舖設水泥,有沒有加設拜亭,加設康樂臺﹝演戲用﹞,廟庭是祭拜活動的主要空間,廟庭夠大的話,也可供社交,休閒活動之用。 大部分的土地公廟還有一個十分明顯的要素,就是與大樹或老樹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土地公廟後或廟旁常見有一棵大樹,有些大樹自成神靈,居民在樹幹旁﹝稱樹頭﹞另設小祠或香位供奉樹神。 如李玄伯所言古代常以樹為社,無論是社樹合體﹝即以樹為社﹞,或社樹連體,﹝即同時拜土地公及樹神﹞或是社樹異體﹝只拜土地公而不拜其旁之樹﹞,皆可見古代社樹不分之遺跡。

本里之發展可追溯至民國四十七年,由正聲廣播電台附近開始繁榮,因霧峰住宅消費合作社在吉隆路興建勞工住宅,帶動此地的繁榮。 然而據聞由於日新橋的興建,破壞了地理風水,而使此地漸漸沒落。 其由來是因為此地在清領時期,是原住民與漢人的衝突最劇烈之地,因此,取此地名有「大衝突」之意而得名。 二戰後,村民覺得名稱不雅,因此由村長林西庚更名為大元村。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土地公伯果然靈驗,多次完成這位青年的願望,這位青年也就是現年八十九歲的主事胡木己先生。 全國首座以「殿」為稱謂的金龍殿土地公廟,位於安平區海頭社區古堡街與中興街口上,創建於明朝萬曆21年(西元1593年),迄今約有423年歷史,原廟名為「福德祠」。 里內總人口數不足4000人〈僅比夏田里多〉土地面積僅次健民里。 居民多數信奉道、佛教,故庄內大小廟宇超過20間,其中土地公廟〈福德正神〉多達5處,可謂兵多將廣,財源廣進。

公園方面則有進士公園、滿庭芳公園、爽文公園、環保公園。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地方福德正神廟則有上田福德祠、下田寮福德祠、大新福德祠、舊街福德祠、每個廟香火都非常鼎盛、這是新里里與別的里不同的特色、還有基督教長老教會。 在大里路與大新街口紅綠燈旁,也就是區公所東邊,有領導天地會反抗清廷的義士林爽文的故居遺址,但早已毀滅殆盡。

此外,本地区尚有猫仔坑、观音山口、阮家口、滴水崁、圳寮、后里新村、上后里等聚落。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战后内埔庄改制为内埔乡,隶属于台中县,大字亦改制为村。 2010年12月,随着台中县、市合并为直辖台中市,后里乡改制为后里区,村亦改制为里。 圳寮,原写为圳藔,是台湾台中市后里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区东部偏北。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由於土地公神格與神性的限制,巡境與請神的活動較不可見,因此本文主要以許嘉明之第一項與第二項指標,也就是共同負擔建廟與修廟的費用以及祭祀費用的人,和有資格當頭家爐主的人所居住的範圍來決定土地公廟的祭祀圈。 但是古代的社與臺灣的土地公廟顯然也有差異之處,自春秋以至漢代,除了里社之外,尚有鄉社、縣社、甚至中央的社稷。 也許更確切地說,臺灣的土地公廟應是古代里社的遺跡,因為只有里社才是真正由民間管理,真正與官方無涉。 臺灣的土地公廟之管轄範圍最大只至村里,沒有鄉鎮級、縣級的土地公廟,更遑論省級與中央級的土地公廟,其組織、活動全由居民自理,真正是無關乎國家社稷。 無論是村廟中的土地公或是一般的土地公廟,其社區性的來源與自古以來的社祭有密切的關係,依據李玄伯﹝一九六三﹞的考證,夏代已有社,因古書中有句龍配后土的記載。

仁里村圳寮福德祠

涼傘樹是大里區發展相當早的一個村落,舊轄包括舊庄、東勢、溪底及鳥竹圍,即今樹王、祥興、東興、永隆及大明等五里。 清領時期光緒年間,本里為彰化縣藍興堡涼傘樹庄,至日治時期名更改為臺中州大屯郡涼傘樹(土名東勢尾)。 日治後期,因白鷺鷥聚集俗名「鳥仔圍」,故由當時保甲林啄如先生(林汝定之父)改為鷺村。

本里無學校,中興路上南門橋邊有臺中縣槌球協會及休閒中心。 本里位於中興路南門橋的祥賢宮,主要奉祀奉保生大帝與媽祖,東門福德祠位於本里東北邊巷子內,鷺村橋旁有鷺村福德祠,吉善二街有吉善福德祠。 南門橋下有一處水泉非常清澈,形成一條小溪,是附近居民的洗衣澗,目前仍存在。 臺灣的廟宇與社區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而土地公廟規模最小,而最小的社區單位─聚落,自然有密切的關係,可以稱為聚落廟而無愧。 臺民每以廟宇來組織地方社區,土地公廟即用以組織最底層的地方社區─聚落,由土地公廟不只可以定義一個聚落的範域﹝territory﹞,而且可以看出聚落內人群組織與活動的樣貌。 最後,本文從土地公廟的形制及其演變探討其聚落發展的關係。

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义德里、义里里、仁里里、广福里东北部凸出部分。 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泗溝水、五溝水,頭、二、三、泗、五溝水之命名,乃因先民到萬巒開庄時以水源 (河流) 為形成聚落中心;照片為泗溝水一景。 六堆先民就在此地搭草寮捕捉野鹿,久而久也在此定居,外人就以「鹿寮」稱呼。 長興村為邱永鎬來台時最早開發的地方,因他希望這裡能「長治永興」而取名為「長興庄」;照片為長興庄一景。 德協村、德成村這二村舊名「竹葉林庄」,是由「德協庄」分庄而成。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