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表現,代表學生在「發現問題」這個單元表現得好呢? 我認為學生的表現,可以用學生的觀察結果和他所提出的問題來進行比較,看出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要根據家長的年齡、素質等實際情況,甄選教育案例,設計多樣化活動。
在撰寫學習歷程檔案時,同學每個學年能最多勾選6項課程學習成果上傳至中央資料庫。 學習歷程可以分為4個種類,書面報告、實作作品、自然探究與實作、社會探究活動。 學習歷程反思的撰寫重點:著重在同學製作課堂作業、筆記、報告中,擁有資料的查找、個人經驗分析,吸收到新的知識。 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的課程內容大致分為:發現問題、規劃研究、論證建模和表達分享四個部分。 學生通常會在一學期的課程中累積不少學習單、科學筆記、以及學期末的完整研究報告。 如果要將這些素材製作成學習成果,附加學習心得和反思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現場活動規劃了系列性充滿童心的遊戲闖關、親子手作以及童趣十足的靜態展示。 遊戲闖關,由小朋友當作小主人,邀請家人共同闖關,包括顏色好朋友、囥人尋(捉迷藏)以及坐車體驗,都設計為親子共同參與,讓孩子帶著家長共同體驗客語學習的樂趣。 親子手作,呼應這次成果發表的主題,推出了繪本”過家.來尞”的劇場版有聲書以及彩繪門把兩項DIY,不僅成為生活上實用的物品,也讓家長在日後,還可以陪伴孩子線上聽故事。 心得與反思某種程度扮演了「告訴教授應該看的重點在哪裡」這樣的功能。 所以我在心得與反思中有加一些「這些資料的詳細記錄在我的學習成果第O頁」的註記,就是希望以提供佐證的方式來呈現。 下次如果還有機會,我會想要在颱風資料庫裡面找更多不同的颱風資料來進行觀察,並且把相關的資料拿來分析比較,或許就會有更多新的發現,可以當作問題來進行探究。
家長到校參加活動有思考題有作業,在規定時間完成,由學生在雙休之後帶到學校上交,實現了學生對家長學習過程的監督。 每次作業均由家長委員會中的學習委員先行批閲,按完成作業認真度、內容翔實度、觀點新穎度、方法建議的可操作性等要素,酌情打分,登記成績,通過校訊通等形式公佈。 優質作業會通過各種形式推薦給家長學習借鑑。
學習成果範例: 參考學習網站與資料
老師上課設定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什麼,一定要清楚告訴學生。 建議可以在課程進行到一個段落時(例如完成「發現問題」時),重新整理一次上課重點和學習目標,讓同學搭配上課講義和學習單,就可以開始寫學習心得,不一定要等到學期末。 我覺得這學期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的課程中,我收穫最大的部分就是「發現問題」。
對於學習心得和反思應該寫什麼以及怎麼寫,我有以下的想法。 一是開展好家庭教育進班級活動。 學校建立了基層家庭教育指導機制,各班都成立了班級家長委員會,負責規劃和實施每月一次的班級交流。 有的班級還會根據家長的需求,每月開展2到3次的學習交流。 家長朋友積極參與活動,現身説法,介紹經驗,訴説困惑,出點子交流,下決心改變。
趁著年終,臺北市客委會12月3日(星期六),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辦了這場「過家尞」幼兒客語學習成果發表的盛大童樂會,邀請親子一起來”串門子”,感受這無比的幸福快樂時光。 老師若是能針對同學特殊優異的表現或需要加強的部分進行提示,同學就比較能夠寫出自己表現較佳或不佳的部分。 一般老師都會針對需要改進的部分進行提示,容易忽略提醒同學表現得比較好的部分。 由於學生缺少和別人比較並發現自己表現比較好的能力與機會,所以建議老師要多多將同學的好表現具體告知學生。 這些資料的詳細記錄在我的學習成果第O頁有第X週科學筆記、第O頁的第X週學習單和第O頁的期末報告第X頁。 由於字數限制,同學在撰寫時較難同時兼具到多項要點,同學可以根據每一種上傳成果性質來決定以何種要點切入撰寫。
所以我想針對一些歷史事件,自己去查多一點的相關事實,然後根據觀察和提的方法,來找出可以探究的歷史問題。 提出的問題需要比較一個以上的觀察結果,並找出觀察結果的規律性或例外。 例如:觀察颱風移動路徑,學生提問「為什麼臺灣附近的颱風大多先往西移動再往北」。 提出的問題需要比較一個以上的觀察結果。 例如:觀察颱風移動路徑,學生提問「為什麼每個颱風移動的方向會有不同」。 例如:觀察到颱風造成臺灣只有某些地區降雨,學生提問「為什麼每次颱風會造成全臺灣都降雨」。
學習成果範例: 自主學習規劃示例
為了找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可以進行探究,我比較老師所提供給我們的颱風資料。 我先比較了6個颱風的路徑,發現這6個颱風的路徑大致的趨勢都類似,幾乎都是先往西,然後在臺灣附近轉向北移動。 為了確定這樣的特徵是不是每個颱風都有,我又多找了8個颱風的路徑資料,發現其中6個颱風的路徑和先前6個颱風類似,但另外兩個颱風的路徑則明顯不同。 而這兩個路徑明顯不同的颱風,生成時間是在10月,與其他12個颱風的生成時間都在7到9月也不同。 提出和觀察無關的問題,也說不出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例如:老師設計讓同學觀察颱風移動路徑與強度變化,學生提問「為什麼放颱風假不可以去海邊」。
我們開展的心理健康系列活動成為孩子和家長心理釋壓、親子關係疏通的專業渠道。 家庭教育經驗成果有哪些一: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大愛的成長環境。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存在過度保護的現象。
同時,班級工作負擔相對減輕,家庭教育工作就變得相對簡單,但實效日漸明顯。 和中區推動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的老師討論過後,確認每位老師指導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都類似。 我是提供颱風資料設計讓學生進行各種不同類型的觀察,有些老師是設計一個簡單實驗讓學生觀察,有些則是實際觀察某種自然現象或自然環境(例如:自由落體或溪流生態)。 提問的方法則都是「根據觀察的現象」,提出這是什麼(What)、為什麼會這樣(Why)、什麼時間或什麼狀況下會發生(When)、什麼地方會發生(Where)、如何發生(How)等類型的問題。 學校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印發了相應的家庭教育指導菜單。 各位家長都能對照學習,認真總結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得與失,反思,交流,提高。
在這學期剛開始的時候,老師教我們利用觀察到的現象,來提出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什麼時候(When)、什麼地方(Where)、和如何發生(How)等類型的問題。 所以我們練習了好幾種不同類型的觀察方法,從中找出可以進行探究的問題。 建議同學可以在這裡把觀察和提問的過程根據前面提到的「觀察與提問類型」,進行比較詳細的描述,因為這部分通常不會在報告中寫得太詳細,如果不另外寫出來,教授不會看到,自己可能也會忘記這段歷程。 以上各種不同類型的提問,其中1~2應該會經由老師的指導而改進,不會出現在期末報告中。 而3~6則是我在課程中教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提問的方法,沒有哪一種一定比較好。
但在討論之後我才體悟到,不是每一個人都同意事情的發生。 老師的課程讓我打破既有的思考模式,在撰寫報告時,透過和同學彼此不斷提問、反思,獲得新的想法。 從中學會尊重並理解,是讓我在這堂課中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學校組建了心理諮詢師團隊,組織學生與家長參加系列心理健康體驗活動,促進親子溝通。 在“捱罵體驗”活動中,大人充分體會到孩子在被斥責時的強烈感受,對批評的時機、程度、方式有了切身的感悟。 在親子雙方扮演“啞巴”和“盲人”,相互扶持上下樓梯活動中,兩代人充分體會到“責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現場還有趣味翕像館(照相館),安排客家等路、過家串門子主題為拍照背景,讓親子留下美好的回憶。 抓住2022的尾巴,就從12月3日開始,這周末,用充滿童趣、童樂的心,到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和孩子一起迎接快樂的2023年。 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你的瀏覽器並未啟動 Javascript,請啟動瀏覽器的 JavaScript 或是升級成可執行 JavaScript 的瀏覽器,以便正常使用網頁功能。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 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我從小熱愛羽球運動,由於入學時校內沒有羽球社可以參加,我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便一同創立羽球社。
活動要由家長自主策劃、獨立實施。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應該是合作者,為家長朋友聚在一起學習提供機會、搭建平台。 這樣,讓家長教家長,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各類活動也更貼近實際,體現高效。
在「該寫什麼」的那一部份,我認為需要老師指引。 因為老師才知道課程設計的學習重點,學生要自己發現並不容易。 以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的四個部分來說,我先以「發現問題」這部分來進行說明。 學習歷程從你決定以何種態度參與這門課(或講座、或活動、或社團、或自主學習計畫…)就開始了,不要為了做資料而做 !過程認真投入,你自然會有好的心得,後續才談得上怎麼呈現資料。 經驗介紹、小組交流,都要由家長通過自家的具體案例來認真分析、現身説法。
提出的問題是一般人比較沒有觀察到的細節。 例如:觀察颱風移動路徑,學生提問「為什麼颱風移動過程中的移動速度會有變化」。 報告前本以為自己的觀點很不錯,認為其他同學應該也會像我這樣想。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普遍的,也是一種可以理解的心理。 作為家長,不能單單以分數或某個時段的行為表現來評價與衡量孩子。 他(她)也許已經付出了努力,卻因為年齡、性格、能力等原因無法比別人做得更好。 但孩子也有自尊,內心實際非常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和態度,所以常常會用快樂來掩飾自己的失落。 也許孩子就會在一次次非正確的評價中受到打擊與摧殘,漸漸對自己失去自信,對學習漸漸失去興趣,這樣的結果只會扼殺一個孩子的前途與未來。 正確的評價對於能否開展合理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確的評價不僅不會埋沒人才,還能促進孩子更好的成才。
以下是以「發現問題」為例,寫出自己的學習心得。 家長們認真瞭解“中華家庭教育資源網”等網站提供的文字、視頻等形式多樣的育子知識,在相關論壇發帖、跟帖,在更大平台上交流提升。 很多家長互相推薦購買優質的家長教材和輔導書籍。
- 課程為公民選修,老師利用電車殺人事件開啟課堂篇章。
- 老師上課設定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什麼,一定要清楚告訴學生。
- 而這兩個路徑明顯不同的颱風,生成時間是在10月,與其他12個颱風的生成時間都在7到9月也不同。
- 建議可以在課程進行到一個段落時(例如完成「發現問題」時),重新整理一次上課重點和學習目標,讓同學搭配上課講義和學習單,就可以開始寫學習心得,不一定要等到學期末。
- 一是開展好家庭教育進班級活動。
- 例如:觀察颱風移動路徑,學生提問「為什麼每個颱風移動的方向會有不同」。
因為我以前上課或做實驗的時候,都不知道該怎麼問問題。 但是老師在課堂上教我們透過觀察,並且把觀察的結果就當作問題來問。 而且老師教了好幾種不同觀察現象的方法(包括比較和找出規律),這樣我就可以有更多觀察結果來找出我感興趣的問題。 而未來我就可以透過同樣的方法來觀察自然現象(甚至是社會現象),找出原本不容易被發現的問題。 因為唯有先找到問題,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建議同學要先參考或詢問老師課程的學習目標,從中判斷哪些學習目標是自己最有感受,寫得出內容的。
“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怎樣提升綜合能力”,“怎樣批評孩子”等,成為交流的熱門話題。 有的家長從報紙和雜誌上搜集了大量家教知識信息,做成剪報,分發閲讀,方便交流。 家長朋友都能將自己在學習方法、安全教育、生活能力等方面積累的指導經驗談出來,同時也開誠佈公地説出自己的.困惑,講述實在,討論熱烈,經驗共享,卓有收穫。 積極性調動起來後,家長們認真簽到,很少曠課、替課,保證了較高的參與率,實現了活動的人人蔘與,家家受益。
其實家長這種行為不是真正的愛,要算也只能算“小愛”、“溺愛”。 這樣的愛不會對孩子有益,反而有害。 我們每個人都跳不出生活這個圈。 有時候受一點小挫折,受一點小傷害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這也應該是家長愛的一部分,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經歷一些磨難與挫折,在孩子受挫後再為他們講解人生的道理。
家長有感而發寫出的心得體會,以各類形式發佈,傳遞到其他家長手頭,作為學習資料,實時交流。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青少年應該具備的”四個學會”來組織的,即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與人相處。 家庭教育經驗成果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學到發現問題的方法之後,我第一個想要嘗試的領域,反而是歷史的問題。 因為在歷史課本裡面,常常只列出一點點歷史事實,就說「這是OOO的原因所造成」。 有時候我覺得除了課本寫的理由之外,其實還有其他的解釋明明也說得通,但為什麼課本不這樣解釋。
- 每次作業均由家長委員會中的學習委員先行批閲,按完成作業認真度、內容翔實度、觀點新穎度、方法建議的可操作性等要素,酌情打分,登記成績,通過校訊通等形式公佈。
- 而未來我就可以透過同樣的方法來觀察自然現象(甚至是社會現象),找出原本不容易被發現的問題。
- 我是提供颱風資料設計讓學生進行各種不同類型的觀察,有些老師是設計一個簡單實驗讓學生觀察,有些則是實際觀察某種自然現象或自然環境(例如:自由落體或溪流生態)。
- 有的家長從報紙和雜誌上搜集了大量家教知識信息,做成剪報,分發閲讀,方便交流。
- 學到發現問題的方法之後,我第一個想要嘗試的領域,反而是歷史的問題。
- 有時候受一點小挫折,受一點小傷害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普遍的,也是一種可以理解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