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戮力推動國家建設,使國民所得不斷提升,引進外人投資證券市場,全面開放觀光,帶領國家邁向均富、安和、樂利的社會。 民國58年調任經濟部長,正是台灣處境最艱難的時刻,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第一次石油危機等陸續發生,運璿先生果斷因應,維持經濟穩定成長,一方面照顧農業,一方面積極提升技術、加速發展工業、拓展外銷,使台灣經濟順利轉型。 並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研製積體電路,為台灣將來科技發展奠定基礎。 光復後,派任至台灣從事電力接收與恢復之工作,於五個月內,搶修恢復百分之八十的電力,粉碎日本技師「三個月後台灣將一片黑暗」之斷言。 在台電服務近二十年間,建立良好制度,新建許多電廠,推動農村電氣化工程,讓農村供電普及率達99%,並完成台灣電力系統整體供電網,為台灣產業升級所需能源預做準備。 位於二樓的特展空間以科技、人文為主題,不定期更換展覽內容。
1961年(民國50年)4月,臺灣省政府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籌備委員會」,由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輔導設立「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台灣日治時期,台中因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開始拆除城垣城樓以及大量清朝時期官署建築,僅留下大北門上層的明遠樓。 1903年台中公園落成,當時台灣地方士紳請願留城門作為紀念,便於10月28日,將門樓移到公園內的砲台山旁現址。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為臺北市市定古蹟孫運璿重慶南路寓所,原為日據時期臺灣銀行株式會社的官舍,孫運璿先生於1980年擔任行政院院長期間遷入,至2006年辭世,在此居住26年之久。 臺北市政府以孫運璿先生推動臺灣經濟建設、對外經貿、奠定民生福祉多所貢獻,並以其人風範結合和、洋建築混合的寓所特色,指定寓所為市定古蹟,委託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經營管理,「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於103年10月30日開放。 坐落於臺北城南的「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是孫運璿先生任行政院長時的宅邸,運璿先生於1980年遷入,至2006年辭世,在此共居住26年之久。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課程大綱
初名為「觀月亭」,1948年重新整修後改名「望月亭,2006年公告為歷史建築。亭中有「曲奏迎神」匾額(神是對墳場陰魂的敬稱),是台灣知縣黃承乙於1891年所題,為台中公園歷史最久的紀念物。 、二二八紀念館、郵政博物館、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台灣藝術教育館、植物園、南門町三二三。 日式建築為1920年代日本政府在臺北植物園旁建設台灣銀行的官舍之一,自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省府財政廳長任顯群、外交部長黃少谷、國防部長顧祝同等都陸續住過。 1983年(民國72年)6月,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25號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總館完工;同年10月22日,臺北市政府正式啟用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總館。 1967年(民國56年)1月,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借用臺北市孔廟明倫堂為臨時館址;同年7月1日,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脫離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輔導範圍。 2015年11月6日(臺北市藝文推廣處藝文大樓)管理者臺北市藝文推廣處网站地圖臺北市藝文推廣處,是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附屬機構。
運璿先生任行政院長期間,諸多重要決策及施政方針皆在此構思。 運璿先生去世後,因感念其對臺灣之貢獻,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於2006年指定為市定古蹟,並委託孫運璿學術基金會負責經營管理,期讓古蹟充分再利用。 紀念館佔地約866坪,其中西式與日式古蹟建物,分別展示台灣經濟發展之風華與歲月,以及運璿先生個人生活之點滴。 彰顯孫資政之精神及典範,台灣經濟發展的介紹與討論,科技結合藝術、人文、生活的示範。 人文紀念館,坐落於台北城南,與台北植物園比鄰而居,從小南門捷運站出來步行五分鐘即可抵達。
小型動物園區:1917年於公園內的北門樓附近,圍起一座高12尺、佔地6坪多的動物園,並飼養了猴子、蛇、鳥類等動物;是台中市第一座動物園,更是中部地區首座動物園,因此吸引不少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前來觀看,藉此能認識動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未恢復設置,使得台中公園內的動物園就此消失。 台中公園建園之初,從南洋移植了很多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爪哇銀合歡樹有兩棵,一棵在砲台山上抗日碑旁,有百年歷史;另一棵原在入口處附近網球場旁,已枯死。 台中神社在1942年遷建到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台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台中公園內的縣社台中神社主體被拆除,在主體處另立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座,戰後被拆除。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民國時期
建於1911年,為紀念後藤新平而設立的雕像,位於今兒童園區內。 他輔佐兒玉源太郎完成台灣西部鐵路的全線貫通,故在台中公園內設立其銅像紀念。 1947年,台中參議會決議拆除後藤新平銅像,改立國父孫中山銅像。 1984年在原點之上包覆設立「台灣地籍測量三角原點中心碑」,並銘文以誌,原點高程為89.598公尺,銅標高程為91.020公尺。 建於1908年,為紀念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對於台灣的貢獻,因此在砲台山上立了大理石雕像。
另一個為1895年時日本攻打台灣,在此地架設三座大砲以防止台灣反抗軍,後稱為砲台山。 此碑基座原為台中建城時,北門外供外江官員死亡時,運棺回鄉前暫停靈柩的厲壇。 1902年,因水土不服、衛生條件不佳導致大量日軍官兵因此而死,因此設立「台中招魂社」,原位於老松町(今復興路三段舊台中酒廠附近),後因縱貫鐵道預定通過,明治38年2月移於現址,改為「昭忠碑」,為祭祀領台後中部地區日人戰死者弔祭的祭拜場所。
須符合交通便利、室內有冷氣、小孩可以活動 的條件,我找到了兩個景點,一個是楊英風博物館,一個則是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兩地距離不遠,單打一個下午綽綽有餘。 整修活化後的洋館呈現孫運璿與部屬工作景況、重現公文手稿筆跡、口述影像與老照片、民眾來信複本。 2014年10月30日以「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之名開幕時,總統馬英九與前副總統蕭萬長、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台北市長郝龍斌、孫運璿長女孫璐西等人共同出席剪綵。 在這個不用上班的星期假日,按照慣例迎接美好的一天,這天台北天氣不錯,不算太熱也沒有下雨,半清醒間和咱家夫人來到他私藏已久的口袋名單,這低調隱身在重慶南路巷子裡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和、洋並存的古蹟內,除了常設展示臺灣經濟發展之風華與歲月,以及運璿先生個人生活之點滴,亦設立特展區,不定期更換展覽內容。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臺中公園
1935年吳東碧將吳氏公館賣給有生意往來的基隆顏家顏欽賢,顏再捐給日治時期的市府作農校用地後改作孔廟用地,但孔廟始終未動工。 國府接管臺灣後,公館就被百餘違建戶佔住,後經台中市議會審議將公館標售,1983年僅將更樓部份遷建於台中公園內,公館則於1985年經法院判決強制拆除夷為空地。 1972年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建物今臺中市立圖書館精武分館)建於公園北側。
1975年,中日斷交後將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遷往原兒玉源太郎壽像處,神社遺址改立孔子銅像。 1978年黨外運動在光復國小外操場發生七二八臺中公園事件。 二戰後初期的1947年雙十國慶,臺中市政府以國父孫中山塑像取代後藤新平銅像、昭忠碑被改為勝利碑、拆除初代臺中神社建物並增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池亭更名為中正亭、第一橋改名為中山橋、第二橋改名為中正橋,公園名稱亦改名為「中山公園」。 1949年公園北側被挪建為空軍精武新村,同年7月臺中氣象臺亦遷建至公園北端,1950年空軍在公園內設置幼稚園,1952年中國佈道會透過市長楊基先在公園北側建思恩堂。 1958年改建中正橋,增設望月亭、市府路大門(委託王水河設計,其中的塑像因時任省主席周至柔不喜歡而在10天後被拆除)。
- 從這個高度出發,這個講座演講讓學校建立起對社會的影響力並有更大的貢獻。
- 露天音樂台:建於1962年,造型如切半的純白色花苞,原是供台中地區,音樂和戲劇團體公開表演的場所。
- 門口放置一幅孫前院長的巨大照片,照片裡的他坐在椅上,遙望前方,臉上的神情及充滿睿智的眼神似乎仍在思索台灣的發展,雖然他已離世,但仍讓後人為之懷念。
- 整修活化後的洋館呈現孫運璿與部屬工作景況、重現公文手稿筆跡、口述影像與老照片、民眾來信複本。
- 臺中公園是臺灣臺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公園,興建於日治時代,佔地約32,889坪(包含日月湖約4,100坪),位於北區新興里。
物產陳列館:1900年臺中縣物產陳列館竣工(今址為舊台中車站),1903年遷建於砲台山南側並更名為臺中物產陳列館(今2003年臺灣燈會主燈-吉羊康泰放置處),建築風格採用新古典主義,後曾短暫改名為臺中博物館。 1926年,物產陳列館併入行啟紀念館(今址為自由、中正路口之舊遠東百貨)。 登錄種類:其他詳細登錄資料1935年,於公園內建造的廣播擴音台,此播音台為台中放送局所興建,一般台灣人稱之為「放送頭」。 [來源請求]國府接管臺灣後,由中國廣播公司台中廣播電台接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才停用。
孫運璿原先在濟南路的官邸,被總統蔣經國認為過小不宜接見外賓,且臨馬路易遭外人侵入,於是孫運璿在任行政院長後自1980年就搬到此重慶南路的官舍。 蔣經國還指示更新建造官邸外,更為了體貼孫運璿有心臟病,在洋宅內設置電梯。 原先鄰旁的總統官邸憲兵隊擔心早上與下午集合時唱的軍歌會影響孫運璿,但被孫運璿說他有早起習慣,很喜歡聽軍歌,於是憲兵隊便繼續維持。 據1984年起開始擔任孫運璿特勤護士魏瓊珠回憶,孫資政事母至孝,每天早起一定到母親遺像前行三鞠躬。 民國53年,接受世界銀行敦聘,出任非洲奈及利亞電力公司執行長兼總經理。
以古蹟紋理設計而成的新建物,則是提供各式演講、表演、課程的藝文交流空間。 環抱著建物的庭園中,有運璿先生最愛的魚池,有夫人親手栽種的玉蘭花,還有高聳參天的高齡老樹。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改為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前夕,預算員額73人,館本部包含館長1人、副館長1人、技工2人,下設推廣組、輔導組、研究組、總務組、會計機構、人事機構。 各單位預算員額:推廣組25人、輔導組5人、研究組8人、總務組27人、會計機構2人、人事機構2人。 1889年,台中仕紳吳鸞旂建公館於新庄子(今東區大智路30號一帶),佔地千餘坪(後人稱為吳鸞旂公館),更樓原為吳鸞旂公館之正門門樓。 1922年吳鸞旂(大正11年)去世後,其長子吳東碧始從中國大陸返臺,並依遺囑在今太平冬瓜山興建吳家花園與墓園(今存吳鸞旂墓園)。
- 1902年,因水土不服、衛生條件不佳導致大量日軍官兵因此而死,因此設立「台中招魂社」,原位於老松町(今復興路三段舊台中酒廠附近),後因縱貫鐵道預定通過,明治38年2月移於現址,改為「昭忠碑」,為祭祀領台後中部地區日人戰死者弔祭的祭拜場所。
- 1922年吳鸞旂(大正11年)去世後,其長子吳東碧始從中國大陸返臺,並依遺囑在今太平冬瓜山興建吳家花園與墓園(今存吳鸞旂墓園)。
- 1889年,台中仕紳吳鸞旂建公館於新庄子(今東區大智路30號一帶),佔地千餘坪(後人稱為吳鸞旂公館),更樓原為吳鸞旂公館之正門門樓。
- 台中公園週邊為台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當時公園內的大土丘為台中古名「大墩」的發源地(後又稱砲台山),而日月湖也是綠川流經形成的天然水塘。
- 民國67年出任行政院長,內外考驗依然嚴峻,包括中美斷交、二次石油危機,運璿先生協助蔣經國總統指導我方與美方談判,促成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確立台美實質關係不變。
- 臺北市政府以孫運璿先生推動臺灣經濟建設、對外經貿、奠定民生福祉多所貢獻,並以其人風範結合和、洋建築混合的寓所特色,指定寓所為市定古蹟,委託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經營管理,「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於103年10月30日開放。
以孫運璿先生做為講座名稱,就是希望能讓學術知識產生影響社會的力量。 從這個高度出發,這個講座演講讓學校建立起對社會的影響力並有更大的貢獻。 1898年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於大墩土丘上建立臺灣第一個三角點。 1903年將車站預定地上的台中物產陳列館拆遷至台中公園預定地內,同年10月28日公園落成啟用;1905年將招魂碑(昭忠碑)遷建於此,1907年6月12日在大墩上設置兒玉源太郎壽石像。
揮別政壇後,以堅強毅力,忍受痛楚,復健不輟,並仍關心國事,盡力推動社會慈善事業。 露天音樂台:建於1962年,造型如切半的純白色花苞,原是供台中地區,音樂和戲劇團體公開表演的場所。 砲台山原是東大墩孤丘,海拔89公尺,為日治時期的台中市第一高峰(當時北屯、西屯、南屯三區尚未納入台中市)。 一為清康熙年間,台灣鎮總兵藍廷珍平朱一貴事件時,於大墩街旁置高點處架設兩門砲,而得砲台山之名。
孫運璿於2006年2月15日病逝於台北榮總後,國有財產局原計畫在8月前收回房舍,但孫運璿妻子俞蕙萱仍尚居住於此。 3月16日,文資鑑定會勘的古蹟小組委員包括李乾朗、漢寶德、馬以工、米復國、張昆振等,拜訪孫運璿位於濟南路及重慶南路的兩處故居,共識是建議都列為市定古蹟。 3月17日,國產局副局長蘇維成表示,李國鼎故居與孫運璿重慶南路故居,不再作為首長宿舍。 5月2日下午,台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審議會,指定孫運璿重慶南路寓所為市定古蹟。
孫先生2006年辭世以後,台北市政府將此地列為市定古蹟,後經由孫運璿學術基金會花8年時間重新整治、規畫,並於2014年10月30日正式開放,此故居才得以重見天日。 民國89年(西元2000年)台達電子公司董事長鄭崇華先生感念孫運璿先生對國家經濟卓越貢獻,以台達電子公司股票之現金股利,捐贈本校設置「孫運璿科技講座」,協助本校推動科技研究活動並提供具特殊成就者獎助或獎勵。 科管院孫運璿講座所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一個專業的學術講座,而是涵蓋更多生活化、產業化,及大眾關心的議題。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