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 電影9大分析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在美蘇太空競賽的年代,三個工作於NASA的黑人女性:Dorothy非常想當正式主管,但因為膚色被打回票,Katherine想在工作中提出正確理論,卻被處處刁難,Mary想當太空工程師,可是要先拿到白人才能讀的學歷。 明明為國家貢獻她們聰明的大腦,卻只能被隔離在地下室工作,不只遭受男同事的歧視,連白人女上司都沒有給她們好臉色,上個廁所還要到有色人種專用間。 處於這樣惡劣的工作氛圍,她們三個並沒有自我貶低,反而用本來在抱怨的時間,為機會做準備,等待那個屬於自己的舞台,一舉展示她們過人的天賦。 生活有時就是提不起勁,經歷了吸毒、一夜情、懷孕、墮胎的Cheryl,在與丈夫離婚後,對人生所有的信念都崩塌殆盡。 面對這樣的情況,她選擇獨自前往太平洋屋脊步道,展開健行之旅。

有相似成長經驗的林書宇告訴阮鳳儀,身分認同議題過了一定年紀後,也許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對家景的講究不是為了重現童年,反而希望《美國女孩》作為媒介,帶領觀眾回到記憶中的2003年(台灣爆發SARS疫情),浸潤在低迷茫然的時代氛圍中,試圖回應每個人都曾經有過的困惑與不安。 《美國女孩》乍看之下是一個第三文化兒童的故事,但導演透過 SARS、癌症、東西文化、流行文化、親情等元素引發共感,巧妙平衡了自身經驗的真實性與戲劇性,讓半自傳式的電影避免淪為流水帳。

移步到主臥房,爸爸宗輝(莊凱勛飾)的外套是阮鳳儀從父親衣櫃翻出當年單品,藕粉色的床組甚至是母親的嫁妝。 阮鳳儀也提到當初林嘉欣一碰面就搭著阮鳳儀的肩膀說:「導演,那就給我演囉!」讓她突然手足無措,感覺像作夢。 阮鳳儀聽到很多對電影熱烈的迴響,覺得非常感動說:「自己埋藏了許多心思在裡面都有被看到真的很開心!不枉我們白費花很多時間去建構那個時代和細節。 《美國女孩》在金馬獎大獲好評後,映期順勢提前到12月,票房表現亮眼,劇本與手記也付梓成書。 但就像李安時常掛在嘴裡、對新導演耳提面命的:「第二部最難。」驚喜之後,寄望阮鳳儀能把自己的電影路走得更勁更廣。

《美國女孩》 電影: 台灣10大新生代人氣小花出爐,第一名演技外形俱佳!

網上有人認為故事中的角色情緒只是點到為止沒能讓觀眾感受到,但我認為這才是《美國女孩》厲害之處,因為真實人生本就沒有馬景濤式的哭喊,更多的是說不出口的愛。 就在那瞬間,《美國女孩》不只是阮鳳儀的故事,也不只是台灣人的故事,它變得非常普世,每個來自不同語言不同族群的觀眾,都能在那個無比電影感的當下,將大女兒那樣的憤怒和質問,連結到自己的某些人生時刻。 多數人對於突如其來的改變總是倍感焦慮,為了逃避眼前困境而將上個階段的經歷美好化,甚至誤以為必須回到過去才能找到新的出路,說穿了只是不願面對現實。 相信當時候許多台灣觀眾心中都在問,那麼台灣人自己的《爸媽不在家》到底在哪裡? 這個疑問在八年後終於有了答案,那就是獲得本屆金馬獎七項提名,31歲阮鳳儀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美國女孩》。 就我個人而言,真的非常喜歡《美國女孩》這部電影的結局,觀影時原本以為導演阮鳳儀會用芳儀的演講比賽為電影收尾,但最終她卻選擇以更加溫柔內斂的視角聚焦在這個家庭本身。

《美國女孩》 電影

而《美國女孩》這樣的任性直到芳儀在與母親發生爭吵,離家來到她在網路上查到的馬場後才發生改變。 任何形式的藝術創作,都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存在。 我們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部成功的電影留給大眾的印象,絕不會僅僅止於銀幕,當中的橋… 新年開工第一天,全球串流媒體巨擘Netflix放出一段140秒的預告片,宣佈2021年台灣電影《美國女孩》將於3月2日全球上線。 毫無疑問,毫無意外,《瀑布》和《美國女孩》,一定是2021年最耀眼,最重要,也是最好的台灣電影之二。

《美國女孩》看似是一段私人的記憶,卻承載了許多細膩又引起共鳴的剖白,而且難得地沒有近年台灣電影常見的陳詞濫調。 《美國女孩》的情感非常平實,戲份最重的媽媽莉莉和少女芳儀都不是一般被男性定義的角色,從人物的書寫到家庭關係的梳爬都處理得非常充分。 少女回到台灣,面對的文化隔閡和身份認同議題,導演都沒有講到明處,只是交代她在兩地接受的不同教育,老師同學的不同對待,讓角色遭受的痛楚變成了不言自明的表達。 2003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林嘉欣 飾)因罹患乳癌,抱病帶著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 飾)、芳安(林品彤 飾)從洛杉磯回到新店,與疏離多年的丈夫宗輝(莊凱勛 飾)團聚。

《美國女孩》 電影: 美國女孩的移民二代

因為如果無法觸動人心,那就不是皮克斯動畫片了,《腦筋急轉彎》當然也不例外。 這部電影講述一位年輕太太(凡妮莎寇比Vanessa Kirby飾)在分娩過程中痛失孩子的故事,膽小者可能不太適合觀看,不過凡妮莎Vanessa在劇中壓抑又悲痛的情緒詮釋,的確為流產此一主題的討論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青春的稜角被磨平前,所有頂撞與刺痛,都是探問道德純潔性的冒險,以及自我認同的試煉。 我能在她身上清楚感受到青春期少女對於原本熟悉事物全部消失的那種不安和恐懼,還有看似堅強冷靜的外表背後那些說不出口,或者說了也沒人理的委屈。 可能有人會覺得她只是個叛逆的小屁孩,但從那場餐館戲就能知道,其實她們要的很簡單,只有自己的意見能夠被理解和重視而已。 從以《媽媽我恨你》為題,卻不願說與媽媽聽的演講稿,到主動讓媽媽幫忙掏耳朵的促膝長談,家人永遠是最特別的存在,血緣關係是彼此不可分割的紐帶,而溝通才是加固這一紐帶的唯一方式。

《美國女孩》兩個女性角色雖然戲份有主次,位置卻均等,兩個人都是從美國回來而生活及心理失衡——女兒的言行與舉措、失落與無力,變成了母親的參照,如此一體兩面的寫法,令「美國女孩」變成了一個巧妙的雙關,它可以指女兒,也可以指母親。 導演更進一步挖掘兩人的痛苦源頭,具備主動性的母親因為疾病而不得不改變人生規劃,被動的女兒則慢慢尋回自己重視的生活方式。 母女之間有數次交鋒,劇本與演員俱佳,對手戲沒有變成「六國大封相」,演員沒有用誇張的表情動作展示「演技」,導演亦含蓄地「取捨」得宜。 方郁婷在美國出生,2歲時跟著家人回到台灣生活,私底下的她非常喜歡模仿戲劇中的橋段,母親偶然看到《美國女孩》演員徵選公告,便鼓勵女兒參加試鏡。

歲末年初,總有各種各樣的年終電影總結,【映畫台灣】的主理人和作者們,也獲邀參加了各種各樣的電影年終盤點。 侯孝賢、楊德昌、李安到近幾年新生代導演張艾嘉、鍾孟宏、林雅喆等台灣影人,均以不同的身份體和個人情感傾向,直擊東亞社會的核心。 不過莉莉術後虛弱,宗輝的照顧仍能看出體貼,也能感受老夫老妻的溫情脈脈,但每當莉莉想要討論若她死了,孩子該如何照顧安排,宗輝都想逃避,他是害怕失去妻子的,也不敢面對這件事,於是選擇避而不談,逃離家裡成為情緒的出口。 對,都是我們這些孩子的錯,我們生下來就是欠你的,不要說這輩子了,就算還到下輩子、下下輩子也沒有還完的一天,母愛似天高,我們就算是下十八層地獄幾萬年也沒辦法償還我們的不孝…在劇中情節觸動之下,我突然被困在這樣的情緒裏,唯一找得到出口的只剩下我的眼淚和鼻涕。 註:最佳亞洲華語電影獎項於第39屆金像獎(2020年)開始頒發,取代過去的最佳亞洲電影(2002年-2011年),以及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獎項(2012年-2019年)。

故事背景設定在2003年的SARS大流行期間,在今Covid-19持續延燒的當下格外有感。 從《美國女孩》那場在家具店的戲就能看出宗輝十分疼愛這兩個女兒,能為了她們做出許多犧牲,但在傳統父權社會中有時他也被迫扮演權威父親的角色;而莉莉則是希望能一肩扛起所有的事情,沒想到卻在跟孩子起衝突之後,因為父親從中介入而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惡化。 因此在這看似難以解開的矛盾心結之下,我們又該如何去處理母女倆的關係? 《美國女孩》都以莉莉與芳儀兩人在故事後段的心境轉變,帶出整部電影的核心主題。 劇中媽媽因為生病回台灣,打亂了正在成為美國女孩的兩個小女兒的生活,回到一個整天拿「美國女孩」來嘲諷她們、並且還會體罰的落後世界。

  • 從討論書籍到不可告人的真實案件,包羅萬象的主題推薦相信podcast已經是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娛樂,只要一有空檔就會想要播來聽聽,假如你對美國的podcast節目也有興趣的話,本篇推薦你VOGUE美國版精選出的11個年度最喜歡的Podcast。
  • 故事圍繞着飽受內憂(母親乳癌)、外患(嚴格的私立女校生活) 的青少女成長片段。
  • 電影中Billie Jean King不只拍桌抗議男女運動員酬勞不公,還用實力替女性的肌肉和運動神經怒吼,也再次向世界證明,不只有男性能站上顛峰,在不同的領域,每個人都有用才華改變世界的能力。
  • 女主角Christine是一個略愛搞怪的高三女學生,她稱自己為「lady bird」,在高中生活的最後一年,她面對升學、愛情、友情、家庭等問題,青春期的叛逆在此時達到高峰。
  • 外在疫情彰顯了大環境的無常,而個體也有自己的無常課題得修行,這兩部電影都脫胎自真實人生,也是想來令人心疼的一點。
  • 《美國女孩》改編自阮鳳儀個人經歷,講述2003年,旅居美國五年的莉莉因罹癌,帶著女兒芳儀、芳安回台與丈夫團聚,但芳儀難以適應學校環境,亦難以理解母親的安排與心境,從而引發一連串家庭衝突,當衝突隨著SARS疫情抵達高峰,卻也同時蘊含了和解的契機。

阮鳳儀和林書宇都堅持要找有雙語能力的孩子,才能讓角色有說服力,透過到國際學校和美國學校海選尋覓,終於找到方郁婷和林品彤。 私下可以聊天打趣,工作起來,林書宇笑稱自己是嚴師,「就像片子裡面,芳儀會覺得媽媽可以更好,我就是那樣,我知道Fiona(阮鳳儀的英文名字)一定可以更好,一定還有可能。」他第一次讀到《美國女孩》的劇本是第八稿,兩人來回討論修改,拍到最後已是第十九稿。 阮鳳儀記得第一次開劇本會約在星巴克,原以為一小時會結束,結果林書宇從頭到尾談了100多場戲。 戲裡姊姊芳儀要參加一場演講比賽,講稿像是寫給媽媽的一封信,原先劇本有各線收尾,林書宇想著,角色片段的蒙太奇搭配講稿和配樂,應能收服觀眾的眼淚,但阮鳳儀最後並沒有採取這個做法。 林書宇看到成果,慶幸阮鳳儀的堅持讓電影有更合適且不俗濫的結局。 《美國女孩》是編導阮鳳儀第二次以自身經歷為靈感創作,而將焦點放在台美兩種文化下成長的「第三文化兒童/青少年」在「被迫返家」的情境下所經歷的「逆向文化衝擊」。

一部好的成長電影,除了敘事流暢表演精彩,倘若能讓每個觀眾在其中看見自己、找到自己,那麼便能將影片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如履的電影筆記」為全台灣影評文章最完整、品質最穩定的電影評論網站。 曾獲得痞客邦社群影響力『百大部落客』、社群金點賞『最佳娛樂部落客』等獎項。 第58屆金馬獎入圍名單公佈,除了多位資深演員名列其中,也可看到許多新一代的優秀演員都在榜上,為戲劇圈帶來新氣象。 同樣是探討母女關係,一部鍾孟宏導演的《瀑布》,張力暗湧; 另一部,華裔新導演的阮鳳儀首部長片,…

《美國女孩》 電影

1954年1月1日,在美國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彩色表演(1954年的玫瑰遊行錦標賽)。 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大多數網絡廣播和幾乎所有本地廣播都繼續以黑白廣播。 宣佈於1965年秋季進行顏色轉換,其中超過一半的網絡黃金時段節目都以彩色廣播。 在19402年,白天網絡節目的最後一次支持被轉換為第一個全彩網絡季節。 也有帶有原始和真實圖像或傳記電影的紀錄片,講述一個人物的故事。 還有許多其他受歡迎的類型電影,包括動作片,恐怖片,喜劇片,浪漫片,奇幻片,驚悚片,戲劇片,科幻片,犯罪片,紀錄片等。

  • 合作過短片《島嶼故事》,並入圍坎城影展,是阮鳳儀組隊時的夢幻首選。
  • 不知道親人幫忙挖耳朵的文化,是只存在亞洲,或是全世界通行?
  • 我突然想到我哭成那樣很有可能是,我弟過世時我沒有在第一時間大哭。
  • 劇中兩人總是在一起玩耍,直到某天,小男孩因為一場駭人意外離世。
  • 《美國女孩》改編自真實事件,以女性成長、身份認同、親情為主題,故事圍繞著因為生病而將兩個女兒從美國回歸台灣家鄉的母親,在生活經驗和文化差異而衝突不斷的情況下,藉由女性觀點審視獨特屬於台灣地景風貌,與彼此找到生命出路的過程。

作為在家中話語權最小的「旁觀者」,她試圖揣測著這個家的一切風吹草動,叛逆的姐姐試圖激化父母的矛盾,使他們離婚後,自己得以回到美國。 《美國女孩》由導演林書宇監製、新銳導演阮鳳儀所編導,卡司除了林嘉欣、莊凱勛,還集結曾寶儀、夏于喬、黃鐙輝、張詩盈等實力派演員,演出劇中兩姐妹的方郁婷和林品彤表現也值得期待。 由於美國本土的燃料價格要低得多,政界人士擔心,歐盟和國際企業可能會轉移業務和投資。 德國化工集團巴斯夫公司上個月稱,該公司將不得不「永久」縮減在歐洲的規模。 馬克龍指責美國能源生產商在增加對歐洲的銷售時,享受「超額利潤」。

03年的《爷爷泡的茶》在网吧里作为若有若无的BGM的时候,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模糊的非典状态~ 可能是那时候和妹妹一般大的懵懂无知,也可能是当下这个状况的反复无常,一时恍惚。 什么中国美国,什么大陆台湾,什么俄罗斯乌克兰,我只记得,那时候,我去网吧,能不搬梯子看到整个世界,那个时候在QQ上随意加个网友都很友善,那个时候能过一个鞭炮此起彼伏,烟花绚烂的年,那个时候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电影电视剧没有删减。 《爸媽不在家》描述新加坡一個核心家庭因為女主人懷孕而僱用菲籍女傭幫忙家務並照顧獨生子,但男主人投資失利遭逢裁員,1997年的金融風暴眼看就要徹底改變該家庭和外籍女傭的命運。 則把那種天天在外工作,回到家就希望家裡和樂融融,不想聽到任何抱怨爭吵的父親演得相當到位,最後獨自在樓梯間哭泣的戲令人動容。 2019年全球電影票房創下史上新高紀錄,但從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造成大流行後,為避免疫情擴大感染而採取的社交隔離措施,不少國家和地…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