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廟6大分析

這表示他們一開始的發展和陸地定居的村落不一樣,儀式內容展示了以海維生之人的流動特質。 我們比較大膽的猜,這或許是跟沿海船居的人有關。 有時候他們上岸定居了,有時候是岸上的人也接受了這個儀式了,更多時候應該是他們學習陸地定居村落的廟宇形式。 「西港刈香」,起源於乾隆49年(1784)八份姑媽宮所舉辦的香科繞境,至道光3年由慶安宮接辦,道光27年 因重建廟宇落成而舉行首科王醮,開始有王船祭典,並擴大遶巡香境,爾後逐次擴展,香境達96村鄉,被譽為「臺灣第一香」。 据都江堰市文物局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震后不到50天,投资1.1亿元的“灾后文物重建1号工程”——二王庙维修保护工程启动。 二王庙的抢救保护工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确定了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8家单位,对二王庙古建筑群进行技术对口支援。

  • 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
  • 明朝末年(1644),二王廟毀于戰亂,清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繼修復。
  • 後於1786年,中國漳州有一賢士祈得老三王公本尊渡海移駕來台,駐駕於蘭陽平原之中心,由於土地肥沃,逐漸吸引漳人前來拓墾,並聚成二結庄。
  • 由於明鄭奉明正朔,視真武神為保護神,因此明鄭時期是真武信仰蓬勃發展的時期,到了清領時期,真武信仰逐漸呈衰弱態勢,此乃因清廷極力在台推廣媽祖信仰,有意取代作為明鄭保護神的真武信仰,且清朝來台新移民也多奉媽祖神,所以清領時期是台灣媽祖信仰極盛時期。

二王廟古建築群災後搶救保護工程獲得了國家文物局授予的“優秀文物保護工程特別獎”。 二王廟 新中國成立以來,此項殊榮僅授予過布達拉宮和二王廟。 二王廟 二王廟文物保護工程經歷了清理排危、地質災害治理、古建築本體維修、完善防災系統幾大階段。

二王廟: 日間5 資訊

新塭嘉應廟主祀九龍三公,尹府千歲、游天王,相傳每年3月28日為尹王爺的聖誕日,因此前一天3月27日,13位巡海、7位巡山的王爺會搭乘一艘無形的王船,駛入八掌溪舊河道的王爺窟,新塭嘉應廟眾神則為表示地主的歡迎之情,前往王爺窟衝入河道歡迎王爺們上岸接受信徒的奉祀。 蘇厝長興宮主祀玉敕代天巡狩十二瘟王,平時廟內不塑王爺金身,僅奉祀王令為一大特色。 乾隆37年(1772)首次啟建三朝王醮,自此每逢丑、辰、未、戌年3年舉行一科。 金唐殿主祀朱、雷、殷三千歲,祭祀範圍涵蓋佳里、七股、西港的「17角頭24村庄」。 二王廟 佳里金唐殿「蕭壠香」的起源應在清領中期,然在日治時期因不明原因中斷,戰後1982、1984年復辦17角頭24村庄的繞境活動,為恢復香科暖身,直到1987年全面恢復3年1科的蕭壠香五朝王醮大典。

二王廟

當然,「鄭府二千歲」就是鄭經是目前最被信眾廣為接受的說法,根據某些專家學者的考證,鄭經在二王崙附近墜馬受傷,數日後薨逝,當地人因而在他墜馬之處建一小祠祭祀,這也是永康二王廟最早的雛型。 永康二王廟的主神「鄭府二千歲」其實與之前介紹過的沙淘宮主神「沙淘太子」關係很深(關於「沙淘太子」的故事請見「台南沙淘宮 主神沙淘太子究竟是誰?」),「沙淘太子」是鄭成功的長孫鄭克臧,而二王廟的「鄭府二千歲」其實就是鄭克臧的父親鄭經。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或作「小祠」、「小堂」。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廟等。

二王廟: 宜蘭五結隱藏景點 二結王公廟新廟 台灣最美廟宇

1966年,陈兴全任当家进行管理,蒋信平调到青城山。 “文化大革命”初期,二王庙道士被改俗装,庙内神像30余尊悉数被毁。 1973年,四川省文化局拨款,对二王庙建筑进行维修、粉刷,并改建东客堂,重修大照壁,于庙后建观景台(原名幸福台,今名秦堰楼)。 1973年,灌县政府将二王庙作为文物旅游点对外开放,由县文化局管理。 二王廟 1976年秋,灌县文化局正式成立二王庙文管所,对二王庙实行事业单位管理,将尚在的4名道士改为文管所职工。

二王廟

既能成街表示當時人口已聚居不少,因此在廣儲東里除最早興建的大道公廟之外,在明鄭時期尚建有上帝廟與觀音宮。 )謝金鑾纂《續修台灣縣志》卷五〈外編〉所載亦如上志所言,當然明鄭廣建真武廟的動機絕不是如此單純,有關建廟原因大體上牽涉到明鄭的政治意識、移民的傳統信仰等等因素。 註生宮是台灣少數以註生娘娘為主祀神祇的廟宇,本宮註生娘娘的誕辰為農曆3月12日,亦與其他地區不同,常見求姻緣的適婚男女與求子嗣的民眾。 帝仙宮在地人稱「仙公祖廟」主祀嚐百草的黑臉神農大帝,是仕隆里、仕豐里、仕和里的共同信仰中心。 二王廟 帝仙宮廟宇廣場平日為市場(早市)與社區活動中心緊鄰。 在工作上的經歷,讓德金更能體會生命的無常,健康的可貴。

二王廟: 二手書博民逛書店罕見二王廟道觀概述(線裝本)Y13895 都江堰市青城山道教協會

廟內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後人關於治水的格言,被稱為治水三字經。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 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或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 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廟與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臺灣民間信仰之神祇,最興盛者莫過於「代天巡狩」之王爺公,祂與媽祖信仰並稱,俗諺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之說。 但依據臺灣省民政廳於民國76﹙1987﹚年編製之《臺灣省各縣市寺廟名冊》所列,全臺主祀王爺之廟宇共有1330座(尚不含臺北、高雄兩直轄市),遠超過以媽祖為主祀之672座。 而據調查研究,全臺寺廟所奉祀之主神類別超過二百四十種,其中土地伯公廟數量最多,故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形容。 王爺廟則位居第二,遠超過其他奉祀大道公、關公或太子爺等眾所熟知之神祇寺廟。

齊明帝建武元年(494),為紀念中國都江堰的開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偉功德,將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為崇德廟。 宋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敕封為王,因此又改稱為二王廟。 臨岷江,後依翠嶺,南望青城,西連岷山,遠近風光十分綺麗,故有“玉壘仙都”的美譽。 二王廟古建築群坐落在今都江堰西門外的玉壘山麓,是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廟是為紀念都江堰的開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 二王廟 二王廟初建於南北朝,現存建築系清末民初所建,山門“二王廟”3個金字是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手筆。

二王廟: 王爺宮廟地圖

1952年土改,二王廟土地充公,遂使大部分道士離廟還俗。 1966年,陳興全任當家進行管理,蔣信平調到青城山。 “文化大革命”初期,二王廟道士被改俗裝,廟內神像30餘尊悉數被毀。 1973年,四川省文化局撥款,對二王廟建築進行維修、粉刷,並改建東客堂,重修大照壁,於廟後建觀景台(原名幸福台,今名秦堰樓)。 1973年,灌縣政府將二王廟作為文物旅遊點對外開放,由縣文化局管理。 1976年秋,灌縣文化局正式成立二王廟文管所,對二王廟實行事業單位管理,將尚在的4名道士改為文管所職工。

第二,康熙五十年代的王醮儀式已經有了一個變化,主要是船隻由木料改為竹造、隨船的實物改用紙造,最後不是將船隻送到海上,任其漂流,而是抬到海邊,直接燒掉。 由於變化大都在於形式,沒有動到實質的祭典儀式,而且類似的改變在同一時期的諸羅縣也可以看到。 離開舊廟,往前便可看見新廟,是的,那有如清水模外觀的就是二結王公廟,新穎的建築工法與外觀打破我原本對台灣廟宇的印象。

甚且,以後的統治者為求籠絡民心,親自參與民俗廟會活動,如農曆五月十三日迎城隍,歷屆台灣總督夫婦必親臨台北大稻埕郭某住宅,與民眾共同參觀霞海城隍廟的迎神行列,並且要求當天台北的藝旦需義務服務,扮演天女散花等角色,參加「藝閣」的遊行,讓民眾參觀。 以上所勸捐重修的芳名冊都是駐紮澎湖的水師,這可證明明末清初水師確有供奉真武神之舉。 除了以上所指出的大上帝廟與小上帝廟由清駐台高級官員重修,澎湖的真武廟則由水師興建與重修之外,根據台灣清代方志所記載,清領台之後台灣並無官建的真武廟,幾乎都是鄉民鳩建的廟宇,充其量也只是由下層的地方官吏所倡建,如街長、莊長、生員、貢生之輩。

  •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
  • 而臺灣之王爺廟宇中,以中國歷史名人之英靈為主祀者,如謝府千歲指東晉名臣謝安,清王爺乃明初救駕有功之李文魁,蕭王爺乃漢初宰相蕭何等,其姓氏頗為繁複。
  • 二王廟在過去,里人會自發組織宋江陣來達保護鄉里之效,共有兩隊,均為三十六人陣,不過已停頓多時,據說有心人士欲重新復甦。
  • 為充實其文獻資源,留下珍貴文化資產,特編印本專書。
  • 現代代之以“清明放水節”慶典活動,也可算是官祭活動的延續。
  • 宋開寶五年(972年)擴建,增塑李冰之子李二郎神像。
  • 新塭嘉應廟主祀九龍三公,尹府千歲、游天王,相傳每年3月28日為尹王爺的聖誕日,因此前一天3月27日,13位巡海、7位巡山的王爺會搭乘一艘無形的王船,駛入八掌溪舊河道的王爺窟,新塭嘉應廟眾神則為表示地主的歡迎之情,前往王爺窟衝入河道歡迎王爺們上岸接受信徒的奉祀。

王爺信仰在臺灣之普遍與強勢,有句俗語說:「大仙的王爺公,細仙的王爺子」,說明「王爺」神像幾乎無所不在,「王爺公」似已成為臺灣神祇之代稱。 永康二王廟位於台南市永康區,創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是間極有歷史的古廟,其主神為鄭府二千歲,是當地的重要廟宇,二王廟的所在地也以「二王里」命名。 但目前仍以鄭經就是「鄭府二千歲」的說法最廣為人知。 該廟佔地面積10,2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50餘平方米,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整個建築布局不受中軸線的束縛,而在縱橫方向上依山就勢,疊落而築,層層樓台,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轉,而又主次分明,負山面水,極為幽靜。 二王廟所在的都江堰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市山地丘陵面積佔65.79%,平壩面積佔34.21%。 地勢從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級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對高差3,900米。

二王廟: 台南永康二王廟 主祀鄭府二千歲到底是誰?

康熙55年(1716)時,臺灣道梁文科「就東安坊二王廟之舊址」,擴建為龍王廟。 雖然文獻沒有記載,二王廟究竟是天災頹圮,還是人為禁毀;但不管如何,梁文科先後新建龍王廟、田祖廟、重修萬壽亭,皆為其撰述碑記,強調國家文化正統。 爰此,2017年10月,王爺信仰主題網站正式上線,除了王爺信仰的簡介、羅列國內/外各地王爺信仰的宮廟資訊之外,亦提供王爺信仰相關研究成果、案例、保存現況等各類資訊。

二王廟

明鄭軍民與閩粵沿海流民多居住政治中心所在的坊里,其來台攜帶的地方保護神也隨著拓墾腳步,逐漸在各地方建立屬於他們的信仰中心,因此從下表可以看到明鄭時期建立的廟宇幾乎都聚集在今台南地區,與先民拓墾區域相吻合。 王爺神明為臺灣民間信仰重要的神明,如果以正式寺廟調查的統計資料 ,目前是臺灣神明寺廟的第一位,約有一千多間寺廟,加上其複雜的神系,構成臺灣豐富與多元的王爺信仰文化。 「大仙王爺公,細仙王爺囝」,這句臺灣重要的民間俗語,道出臺灣民間信仰將各種男性神明幾乎都以王爺稱之,讓王爺的神譜異常的複雜。

二王廟位於臺南市永康區,主祀鄭府二王爺,目前多認為該神祇即是鄭經,是全臺灣唯一主祀鄭經的廟宇。 其廟名有時會冠上所在地地名,而稱永康二王廟、網寮二王廟、甲內二王廟等等。 該廟原本在「二王崙」上,在清中葉是永康上中里的境主廟,但隨著各庄頭各自建廟或廢庄,變成單純的庄廟,於二次大戰後遷到今址。 二王廟 【沿革】 ◆ 立廟由來 據說二王廟前身為一小祠,於鄭經於二王崙墜馬逝世後建立。

二王廟

其實,早期文獻對於這些廟的記載常常是「神之姓名、事蹟無考」、「俱莫詳所自始」、「詰其姓名,莫有知者」。 問題是,現在所有的「王爺廟」,都有清楚的姓氏和經歷。 我們可以瞭解,從很早的時代開始,大概就不斷的有人跑到廟裡去問神名字和來歷。

二王廟: 二王廟攜手學童 繪燈籠慶元宵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