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寬提醒,香是與祖先溝通的重要橋梁,避免使用廉價、非天然的劣質香。 提醒:現在墓地分為土葬和納骨塔方式,無論祖先長眠在何處,祭拜時記得準備二份供品,一份祭拜后土(土葬者以土地公為主,納骨塔則祭拜該塔主神,通常為地藏王菩薩),另一份才是供奉給祖先的。 由於今年全球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內政部建議大家可以採取「線上祭祖」或者「分流掃墓」的方式。 如果一定要到現場祭祖的民眾,不一定要在清明節當天前往,可提前或延後掃墓拜拜時間,避免群聚造成交叉感染的風險。
培墓之後要剝鴨蛋殼丟在墳上,象徵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然後焚燒紙錢、點燃鞭炮。 在早期的農業社會裡,只要一聽到墓地理傳來的鞭炮聲,就有許多的兒童圍攏過來,等候掃墓的人家分送墓粿,墓主就會將祭畢的紅龜粿、麵粿等分給他們,若不夠分則以硬幣來代替。 這種習俗就叫做「揖墓粿」,就是說,請住在墓地附近的兒童,幫忙看管墳墓,不要隨意踐踏墓園,然而在現今豐衣足食的年代,揖墓粿的習俗已漸漸消失了。 台灣地區的客家人,掃墓的日期由正月十六日起,一直延續到清明節。
掃墓祭品: 清明掃墓拜祖先|三牲、菜碗祭品準備方式全攻略
掃墓祭祖完畢,就召集附近的牧童、兒童,掃墓者出謎語要其回答,或者與其猜拳,如牧童獲勝,即可得到一枚「墓粿」,輸了就得離開,是謂「揖墓粿」。 但演變至後,通常牧童會講「祝尊府添丁大發財」之類的吉祥話,掃墓者就會給一枚「墓粿」了,類似不給糖就搗蛋的萬聖節習俗。 此風流行甚早,戰國時代的《孟子》一書中,就有一位不事生產的人,去墓地向掃墓者乞討食品的故事,而這習俗有布施貧童,為先人累積冥福之意;另也是希望墓園附近的孩童不要惡作劇破壞墓園。 早期泉漳、臺灣盛行此俗,相鄰的墳墓都會盡量發放「墓粿」,以多者稱雄。 掃墓祭品 清明節掃墓,有些習俗會在掃完墓之後燃放鞭炮,因此若有點放鞭炮的需求,建議選擇環保鞭炮,並且注意周遭的煙火安全。
- 將祖先墓上的雜草清除後,供上準備好的牲禮、酒、蔬果和粿類。
- 通常是新墳的頭三年,又或是家中有大喜之事,例如娶媳、添丁、考取公務員等也會進行培墓儀式。
- 傳統粿有很多種,每個節日要準備的傳統糕點也不一樣,下面會依照節日介紹!
- 清明掃墓還應留意時間,民俗專家張逸堂、神龍建議,在家祭拜最好選在上午十一點左右,掃墓則忌天未亮或太陽下山後,最好是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
」然後焚燒冥紙即離去,一般是不設供品,更不可以作揖、禮拜。 但如同行中有輩份較低者,長輩站在一旁觀禮,直接請輩份較低者向死者上香設供、作揖、叩首亦可。 漳州則有半數以上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小清明附近掃墓,但因中華民國政府定清明節為國定假日,為了配合假期,逐漸以清明節當日,成為臺灣閩南人掃墓的主流日期。 冬至:對於有些閩南人和潮汕人來說,冬至是與春節相當的大節日,有許多家族會在冬至前后上山掃墓,稱“過冬纸”。 不過,冬至時候掃墓燒紙錢,由于天乾物燥,風勢強大,容易引發山火,在各地政府的勸導之下,大多數家族已经不再堅持這個習俗。
漳州人的古清明農曆3月3日,會另外準備象徵添丁的丁仔粿,泉州人則多在現在清明的4月5日前後祭祀,之所以錯開是因為先民搶地盤械鬥之故,現在則依清明假期為主。 掃墓時為避免沖煞,民間習俗會在身上配戴榕樹葉或茉草,於掃墓後丟棄,接著先回大廟拜拜,不要馬上回家,返家後先淋浴,洗去可能染上的陰氣。 中國人講究,孕婦和生病的人,最好不要到墓園祭拜。 原因是墓地陰氣重,孕婦腹中的胎兒容易受到影響,而且一生一死有衝撞。
掃墓祭品: 靈骨塔祭拜程序與注意事項
各地閩南人掃墓禁忌不同,一般在日落前必須掃完墳墓,如果一定要拖到夜間,則必須攜帶淨符,或平安符,或者以紅紙包裹的菖蒲、艾草、香茅或榕樹樹葉等避邪植物葉片,避免煞氣。 一般來說,墓紙有兩種款式,皆為長方形,邊緣或平直,鋸齒,或有剪紙圖案。 一種是泉州款式:有紅黃青白靛等各種顏色的,稱為「五色紙」。 泉州人使用的是有紅(火)、黃(土)、白(金)、綠(木)、靛(水)等色的,稱為「五色紙」,象徵五行,現在已加上粉紅、淡綠、淺藍、鵝黃等,甚至還有橙色、棕色、金色、銀色,多的可達十數種顏色。 有說法原本泉州同安只用「金白錢」中的「金錢」,三邑只用「金白錢」中的「白錢」,後來合併使用「金白錢」壓於墳墓,但安溪、永春等其他地方用新春剩下的春聯紙、紅包袋等紙壓墳墓,逐漸變為紅色墓紙,最後演變成泉州的「五色紙」。 另一說法稱,泉漳地區本無固定形式的墓紙,各地習俗歧異。
在祭祀神明時,祭品會使用素食料理或乾料,並且用一碗一碗裝,故民間常常會將這類祭品稱作是菜碗,但根據周老師所言,祭祀神明的碗裝祭品不能稱作是菜碗,而是要稱「齋」或是「三珍海味」。 故六個碗狀祭品常常稱為六齋,而十二個碗狀祭品則會被稱為十二齋。 常見的十二齋內容物有金針、木耳、豆皮、豆乾、香菇、花生、素雞、海帶、筍乾、芋頭、紅豆、麵筋等等。
掃墓祭品: 祭祀祖先的菜碗葷素不拘,又稱為五味碗、便菜飯
一般郊外小丘,古墓今墳特多;而現時則建有納骨塔,也是建在景色優美的風水佳地,都成為踏青的好所在。 以往掃墓多要全家參與,現在離鄉在外者多,有些人仍會儘量趕回,表達對祖先的孝思之意,「慎終追遠」的美德,也藉由清明的節俗保存下來。 一份是祭拜后土(土葬者就是土地公,骨塔則為祭奉塔主神,通常是地藏王菩薩),與神明打過招呼後,另一份才是供奉給祖先的。 桃子和石榴,桃子有長壽之意,桃木在民間通常被認為是辟邪木;石榴有多子多孫、紅紅火火之意。 掃墓祭品 掃墓祭品 因此,在古人眼中桃子和石榴都屬於“至陽果”,有辟邪驅鬼的作用。
- 冬至:對於有些閩南人和潮汕人來說,冬至是與春節相當的大節日,有許多家族會在冬至前后上山掃墓,稱“過冬纸”。
- 焚香的含意在於祈求,請神明、祖先吃供品,另一說法是死者的靈魂循煙得以上天,點香的支數在傳統涵義上各有學問,點1支是傳遞心意,點2支是拜祖先,點3支是敬神佛。
- 燒完紙錢後,蛋還有春卷盡量在當場分著吃,供品別帶回家。
- 根據禮俗,假如家中還在守喪的話,就算遇到清明節也不用去掃家族墓。
- 但演變至後,通常牧童會講「祝尊府添丁大發財」之類的吉祥話,掃墓者就會給一枚「墓粿」了,類似不給糖就搗蛋的萬聖節習俗。
另一方法是先將墓紙壓在墳頭上,然後在墓的四周壓上十二張銀紙,具有驅邪除煞的作用。 在早期的農業社會,只要一聽到墓地傳來鞭炮聲,就有許多的兒童會圍攏過來,等候掃墓的人家分贈粿。 墓主就會將祭畢的紅龜粿、麵粿等分給他們,若墓粿不夠分發時,就以硬幣來代替。
掃墓祭品: 祭拜時辰:上午吉時。
民俗專家慈惠堂師姐也提醒,到墓區、靈骨塔祭祖,想跟祖先合影留念,這樣也不妥,陰陽不相合,可以自拍,但別讓別人家的祖先、牌位、墓碑等也入鏡,侵犯到其他人。 像是宜蘭的落羽松景點附近就有墓地,在附近打卡拍照可能拍到看不到的東西,可是「大忌」,嚴重可能招來厄運。 掃墓祭品 中國傳統世族家庭觀念重,為了維繫長久家族的優良傳統,來承先啟後,祖先去世後仍於九泉監看子孫的表現,透過清明掃墓,後代子孫藉禱詞向祖先報告自己成就,確實不辱祖先教誨,祖先也才能保佑後代子孫。
隨即用鐮刀清除墳墓附近的雜草,也可以趁機修復墓園的裂縫,或是補漆墓碑字跡,當清理完畢後,在墳墓壓上墓紙,代表為祖先修繕房舍。 墳墓初造,第一次掃墓稱為「新墳」,一般會在二月初二(春社)前就掃墓。 第二年、第三年通常在春社至清明節前一天之間擇一日掃墓。 依照泉州習俗,清明節當日絕對允許掃墓,不須看擇日宜忌。 ▲清明祭祀用的水果仍然以蘋果、橘子為多,而若是需要擺放鮮花,則以桃花、李花、百合等較好,避免玫瑰等帶刺的花朵。
第一年開墓頭要在清明前擇一日,第二年則於清明當天,第三年是在清明後擇一日,往後的每一年則選在清明前後一周都可。 除了三牲之外,拜祖先的供品中,一些日常菜色也不可缺少。 而這些用碗少量裝盛的家常菜就是俗稱的「菜碗」。 不曉得大家在回阿嬤家的時候有沒有看過這樣的祭拜方式,總會對阿嬤煮的一桌好菜而感到印象深刻。
常見的祭品有這些:豬肉、雞、魚、魷魚等牲禮,與米糕(高昇)、鼠麴粿、花生(土豆吃老老)、發粿(發財)、丁仔粿(添丁)、白蘿蔔(菜頭好彩頭)、韭菜(長久)、蛋等等。 家住台南新營,83歲的慈濟志工「楊嘉雄」,10多年來,他罹患多種疾病,經歷十多次手術,還得定期到醫院回診,但仍堅持天天做環保,這一次巨蛋經藏演繹,他也參加,把握分秒讓生命不空過。 天氣越來越冷,很多人開始有泡腳的習慣,有中醫師提醒,泡腳最重要的是別泡到滴汗的狀態,因為長期出大汗會造成身體虛弱、影響小便,建議只要覺得快流汗就停止泡腳,將身體擦乾別吹風,才能健康的享受泡腳樂趣。 【記者田欣雲/台北報導】來到自然資源豐富的日本秋田縣,能在海、山、川、湖等地進行體驗活動,一年四季都適合旅遊。 隨著台日觀光再開,除了風景名勝之外,當地觀光單位特別推薦疫後適合少人數旅行的戶外活動,邀台灣遊客感受秋田的觀光魅力。 培墓,指的是較隆重的祭墓儀式,通常是新墳墓的頭三年,或過去一年中有娶媳、添丁也會培墓。
掃墓祭品: ( 清明拜拜傳統習俗
漳州地區的民眾會去金紙店購買被裁切的金紙邊緣,或者道士用剩的符紙灑在墓上。 而泉州人以各種色紙灑在墓上,或者直接灑出婆姐等女神用的「婆姐衣」;最後演變成兩種類別,一是純黃紙,二是五色紙,五色紙亦可以燒給七娘媽、臨水夫人、註生娘娘、鳥母等女神,當作布疋。 風箏又稱「紙鳶」,傳說是用於戰爭時和遠方友軍傳遞訊息,後來演變成「放災」的習俗,也就是人們將災病寫在風箏上,清明放風箏時剪斷風箏線,讓風箏帶著災病遠去。 至於「插柳」則是因柳樹在傳統上有避邪的功效,而清明節也是鬼節之一,因此人們會在此時插柳、戴柳,用以避邪。 慣例,去世三年以上的死者就可以使用刈金、四方金或九金,去世未滿三年的死者,只能使用銀類紙錢(大銀、小銀等),不能燒金類紙錢。
外省老兵來台,過往後通常是葬在軍人公墓,族譜也不可考了,就會遙祭;遙祭有2種做法,一是將神主牌,放香案、備鮮花素果遙祭;二是直接到塔位,呼請歷代祖先,如直接焚香、對遠處天際高呼祖先前來享受香火、祭品。 有一種說法是,在陰氣重的地方拍照,會被攝走魂魄。 對於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支持,不過掃墓是一件比較慎重的事情,如果希望拍照後,與其他親友分享,應該沒有問題,如果只是純粹為了在社交媒體上炫耀,業界人士表示,最好不這樣做。 南部地區又稱「四方金」,有分大箔刈金和中箔刈金兩種,可以用在神明、祖先和地基主,幾乎每個台灣人都看過的紙錢。
掃墓祭品: 祭拜紙錢:四方金(刈金)、壽金。
想要更多樣化,也可以把蛋皮、豆干入餡,讓潤餅更加豐富,但不會增加身體過多的負擔。 清明掃墓不建議拜的水果香蕉、李子、梨子、鳳梨、龍眼、荔枝、葡萄等成串的水果、番茄、芭樂、百香果等多籽水果、釋迦、蓮霧等空心水果。 掃墓水果Q&A清明掃墓可以拜的水果橘子、蘋果、柚子、柳丁、柿子掃墓水果建議數量 1. 基本上培墓與一般祭墓流程類似,兩者的差別在於,培墓需在墓前點燃子孫燈,掃墓完成後將子孫燈帶回家,象徵子孫興旺。 子孫燈又稱香仔燈,燈上用紅筆寫上「子孫興旺,添丁進財」或「財丁兩旺,富貴雙全」。 還有一個禁忌就是:燒金紙的時候,如果掉到別人的墳墓就不要撿了。
祭拜土地公(后土)以三牲豬、雞、魚為主,而祭拜祖先可拜五牲,如豬頭、雞、鴨蛋、麵龜、紅龜粿等等,當然也可以拿花生、龍眼乾、開心果、瓜子、腰果、杏仁果、大紅豆等來祭拜,象徵讓子孫興旺。 清明節到來,掃墓的時候都需要帶一些掃墓祭品水果,清明節掃墓又該準備甚麼樣的祭品水果呢? 掃墓準備的供品如果有水果也有些數量、種類禁忌需要注意的;此篇為你整理了掃墓要帶的祭品水果數量種類及禁忌懶人包讓你一次看懂。
另外,隨著環保意識提升,掃墓後的紙錢也以集中燒化為多,民眾可配合墓區人員的指示,將紙錢放置在集中地點,後續統一燒化,避免不當燃燒造成的空氣汙染。 在供品禁忌方面,一般祭拜常用的鳳梨代表「旺來」,不適用於清明節祭祖。 另外蓮霧代表空心,表示無心祭拜,還有成串的水果如葡萄、荔枝等也應避免,以免將整串不祥帶走,或是招惹成串的厄運上身。 畢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傳統上清明節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禁忌。 舉例來說,在掃墓時須保持禮貌與尊重,不可以打鬧、喧嘩,也不可以大聲怒罵。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