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課程9大好處

簡而言之,上述的討論稱作開教案,我們要在下一次上課(半個星期後),將自己所讀的LO,和其他同學分享與討論,可以利用白板、電腦、甚至實物投影機來分享。 在每一項LO都討論完以後,我們要回歸教案,把剛剛才討論的內容連結進教案中的重要字句,作為一個簡單的review。 筆者所任教的學校從 2016 年開始加入 iEARN,在這五年內,總共與 44 個國家合作了 22 個 Global PBL 專案。 平均每一學期每班都會有一個 Global PBL 專案,在 iEARN 平台上,每年約計有 100 多個專案,這些專案以三大領域區分(藝術與人文、社會與語文、數學與科學),老師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案彈性調整以配合自己的課程進度。 此外,iEARN 也提供了Project Book 供老師下載,上面清楚的紀錄了專案開始與結束的時間,學生的年齡層與專案進行的模式。

pbl課程

小學生在Toy Story這個課程專案中為低年級學生設計玩具。 HTH時常有高年級學生為低年級學生設計的課程專案,例如小學生為幼兒園小朋友設計一款玩具;或是涵蓋到社區範圍的課程,像是進行學校所在區域的水質研究。 這樣的課程除了知識的學習外,也培養了學生的同理心,並且突顯學習產出是可以幫助他人與社會的。 PBL並不是某一種固定的教學法,它是可隨教學目標與實施情境的需要而加以設計,且可依班級的大小加以調整。 而PBL的教學模式可分為四大種:醫學院模式、走動的促進者模式、同儕導師模式、大班級教學模式。

pbl課程: 達人不藏私!PBL 線上資源讓教學接軌國際

這七個元素並非線性排序,而是可以彼此相互交錯或是前後調換,但通常第一個步驟都會是「挑戰困難或問題」,也是筆者認為最難的部分。 一個困難或問題,關係到整個專案內容的深淺程度與所需時間及跨領域科目的多寡。 一個具挑戰性的好問題,不能是馬上就能回答,或是上網搜尋就能夠立即知道答案的類型,而是要經過一連串的專案歷程,不斷地探究,才能得到最終的答案,也因此是這七大重要設計元素中最需費心思的。 筆者所帶領的 PBL 課程,是先從單領域小規模課程開始,實行下來發現,這樣的課程內容會被侷限,難以加深、加廣。 於是與其他科目老師協調,從第二年開始改採跨領域統整式課程,以張網式的架構進行課程統整,從學生的學力檢測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英語能力的確有所提升(如下圖)。 一個高水平的PBL作品,來自於學生不斷修改後呈現的版本。

無論如何, 心中的理念都是「文賢走出去,世界帶進來」。 當然每個人對於PBL的看法不盡相同,對於PBL與傳統大堂課兩種學習方式, 按照我的經驗來說,PBL比較偏向深入的學習,而大堂課比較偏向廣度的學習,我認為沒有哪個真正比較好。 大堂課也有它的弊端,若台上的老師講得太差或太無趣,導致學生無精打采,學習的效率也不會很好;學生也不見得會在課後就仔細去複習課堂內容,這點比起來PBL反而是要求我們要讀書,也要讀懂。 對於輔醫的現況,我是認為可以稍微調整PBL的教案數量,稍微增加一點大堂課的時間,讓我們能學得比較廣,至少一些罕見疾病也該有所聽聞,還很重要的是,更充足的課後時間可做更有效的運用。

例如:查詢A AND B,查詢結果必須包含A及B的資料。 輔大醫學系至今已成立了15年,PBL教學也歷經不停修改,當初雖以PBL教學為創系特色,但是PBL教學絕不會是未來唯一的選項。 如何達到學習的最大效益,仍需要帥生之間共同努力才能達成的。 這當然是一個理想的狀態下所看到的PBL,PBL在輔大推行已經十幾屆,每一年都有學長姐提出不同的問題及看法,想要設法讓學弟妹能有較好的學習體驗,譬如說:曾經一個禮拜要PBL三次,現在一個禮拜只要兩次。 精確檢索:名詞需與輸入的檢索字詞一模一樣(英文字不分大小寫,大小寫不同時,亦視為相同字詞)才會被檢索出來,如:查找computer,則computer、Computer、COMPUTER才會被找出。

pbl課程: 推動學生前進世界的 PBL 課程

但歷經自己能完整的表達內容,正歷經第二次的統整,的確能讓學習更加完整。 隨著網路的便利,線上許多教學資源是老師們備課的好幫手。 但,在茫茫「網」海中,如何尋找適用的資源通,需要花不少時間鑽研。 本篇文章中,陳聖其老師將分享自身實際使用過的 PBL 線上資源,協助老師們更容易上手 PBL 教學資源。

若將大堂課比做老師直接給學生魚吃,PBL教學則是自己釣魚,但是,釣具也必須要自己做,當釣具好不容易做好時,又面臨第二道難關,哪些魚是現階段必須吃的呢? 會不會有許多該吃的魚,在釣具製作的過程中,不小心被忽略了? 因此在建立表達能力以及資料統整的習慣的同時,是否真的有抓到每個教案的學習要點,以及討論的深度及廣度,這都對於學生是很大的挑戰,因此這個就是tutor的任務了。 每個小班討論的內容本來就不可能相同,但能否降低彼此的差異,以及學到該階段必須學習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是往往在查看大量的資料下,難以判斷哪些內容屬於醫學生該學習的範圍,一個不注意可能會看至專科的深度,一發不可收拾。 但是若tutor的專業領域和討論內容有誤差,抑或是醫學基礎及臨床內容本身就相去甚遠,到底是否真的能達到此任務也是個未知數。

雖然最終的展示還是會有一些好的作品,但其實並不需要全部的知識來完成專案,專案也沒有驅動學習過程,影片中使用了車子(Learning)在馬(Project)的前面意象表達POL特別傳神。 PBL的目標除了訓練查資料的能力,它仍期盼我們能透過這種運作模式,培養我們Differential Diagnosis(DD, 鑑別診斷)的能力,從學習基礎醫學的同時,就能有臨床醫學的一點思維。 傳統式大堂課的教育,通常是給一個課本上的整理表格,告訴你每一個疾病的相似及相異,但是反過來,我們看到一個症狀或臨床表現,能不能想到有哪些疾病可能是原因? 因此,PBL或多或少對於我們基礎和臨床課程的銜接有幫助。 PBL對於醫學生的確是個負擔,我們每個禮拜要花時間在閱讀課本和上網找資料,在我大三剛接觸PBL時,為了準備PBL可能得花上兩個晚上,而現在大四的我,可以不必花那麼久的時間,不過也是需要一個晚上的時間來準備。 這毫無疑問是經過一年半下來PBL的訓練,我的閱讀和查資料能力有提升。

pbl課程: PBL課程學習心得分享

校內也無任何英語活動,學生對於英語的學習動機普遍低落。 接任後筆者開始思考,要用什麼方式來翻轉偏鄉的國際教育與英語教學。 還是在課堂中做活動(例如:桌遊、平板教學)活化教學 ?

一旦利害關係者都被整合進問題的設計過程中後,重要的步驟就是清楚地辨識出預期的學習結果。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海報或是白版都可以被使用,而且儘量讓所有的點子、概念都清楚的被說出以及記錄在這些媒體上。 PBL以學生為設計問題的中心,教師或是助教通當只在討論的過程,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而並不積極的界入討論的過程當中。 除此之外,一個好的問題設計,應該還需要能夠讓學習者了解某個領域的門檻概念(指該領域重要的、但是難以理解的概念,一旦融會貫通,則學習者的想法以及行為就會產生改變)。 在討論新的教案時,小班的同學需要對教案擬定的情況提出hypothesis(假設),但是在從未接觸過臨床的內容,方接觸基礎醫學課程的狀況下,常常是一片茫然,非常困難的。 PBL教學既以臨床教案為根據,勢必要有一定的基礎醫學,甚至是臨床醫學的學習,才能對於教案的假設有邏輯上的推測以及概念。

pbl課程

點進網頁後,選定一個 SDGs 指標,會顯示次指標。 舉例來說:筆者任教學校以 SDGs 2(Zero Hunger)「零飢餓」為主軸,裡面可以選擇的議題則有剩食議題、生質能源轉換、有機農場、糧食分配不均、飲食習慣與肥胖問題等。 一旦版權確認無誤之後,下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整合這些既有的資源,而發展屬於自己問題設計所需的獨特的資源庫,透過像是討論、或是故事版等形式,可以進行資源庫的開發以及設計。 腦力激盪在PBL的問題設計過程當中,是相當關鍵的一個步驟。 在這個步驟當中,所有的利益關係者都必需參與到問題的腦力激盪的過程當中。

pbl課程

在討論的過程中,會有我們所看不懂的症狀、檢查,這些就是我們可能需要學習的Learning Issues,但是真正必須去學習的,則是Learning Objectives,LO涵蓋的層面非常廣,從生理、病理、微生物、藥理到臨床的知識等等 。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如果每個小班都自訂各組的LO,那麼全班同學所學的知識會不會不一致? 後來得到的答案是 -小班tutor有一個標準的LO會協助對照。

除了前段所言,PBL尚有其不完美的地方,它的費時,應該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每一次上課要花2個小時來討論我們已經讀過的內容(另外要花1小時開教案),對一些同學而言,既然已經讀過了,那麼這些時間應該可以更妥善運用。 外界大多認為輔大醫學系的特色是推行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的確,敝系推崇PBL行之有年,這個學習的模式和一般大堂課的差別,要在實際以PBL學習後,才能真正去瞭解。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現象導向學習),此為芬蘭所運用,學生的學習是能夠從真實的現象或是事件進行學習的引發與多學科的知識整合。 Project 並非完整的課程,例:老師上課時請學生回去統計自己吃了哪些食物,蒐集資料後,在課堂上分組進行報告,類似的活動都不能算是一個 PBL 課程,只能說是一項作業。

pbl課程

在平台上,每個專案都有一到兩位國際聯繫人,當老師找不到其他國家的老師時,或是遇到任何的專案執行上的困難,都可以聯繫國際聯繫人,請他幫忙解決問題。 若老師想進一步了解 iEARN 該如何進行專案或專案的選擇,可以參考下面的連結。 PBL主要是以一個教案做為根據,由學生討論出下一次要討論的主題,回去再自行研讀書籍等待下一次的討論。 因此結束整個教案後,學生能對教案所學的印象深刻,也正所謂PBL的最終目的之一,解決大堂課單方面吸收的問題。 因此醫學系向來的共筆(共同筆記)傳統,也就無法適用了。 在準備的過程中,考驗的不但是原文書籍的閱讀、資料的統籌以及表達的能力。

許多社群網路資源或是多媒體資源在這個階段是重要的資料庫,例如YouTube 或是Flickr (線上的圖片資料庫)等等。 影片中老師將希望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能融入專案的設計,並且在給學生開始做之前自己先做過一遍,就好像表演和活動前的彩排一樣,這樣就可以知道哪些地方會是學生的困難點,並且確保在過程中幫助每個學生。 在專案有充足的時間可以讓學生做充分的草稿與修改,最後則是預留了反思以及內容補充的時間,這樣在HTH才算一個完整的PBL課程。 HTH的校園空間所展示的都是學生引以為傲的學習成果。 Edrick老師在工作坊中提醒我們:學生繳交作業,除了被老師瀏覽和批改之外,是不是有機會拉高到更高的層次,展示給更多真實的觀眾並與他們互動呢?

往往準備一個3個小時的小班教學討論,必須花上7個小時以上,也就是相當長的時間。 有別於大堂課一堂2小時,複習時可能花費小於2小時的時間。 任教的第一年,學校申請了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SIEP),我們以學校的傳統藝術「舞獅」為校本主軸出發,帶領學生認識不同國家的傳統藝術。 從那時起,透過與不同學校交流,開始接觸了國際教育資源網 iEARN。 IEARN 是一個非營利性世界網絡教育機構,透過網際網路,提供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師生交流與合作機會,藉由跨國專案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讓師生相互學習,同時也促進不同國家間的了解。 筆者七年前到此校任教,在筆者任教前,學校沒有正式的英語老師,都是鐘點英語教師代課。

  • 大部份學生都沒有補習,也沒有出國經驗,長期缺乏文化刺激,放學後不是在田野間遊玩,就是在校園打球。
  • 而往往閱讀的範圍,都是從未接觸過,完全陌生的,因此觀念必須自己從零開始建立。
  • Barrett and Moore 提供了一些故事版設計的方式(如圖3圖4)。
  • 一個具挑戰性的好問題,不能是馬上就能回答,或是上網搜尋就能夠立即知道答案的類型,而是要經過一連串的專案歷程,不斷地探究,才能得到最終的答案,也因此是這七大重要設計元素中最需費心思的。
  • 因此結束整個教案後,學生能對教案所學的印象深刻,也正所謂PBL的最終目的之一,解決大堂課單方面吸收的問題。
  • Project 並非完整的課程,例:老師上課時請學生回去統計自己吃了哪些食物,蒐集資料後,在課堂上分組進行報告,類似的活動都不能算是一個 PBL 課程,只能說是一項作業。
  • 也有了一些施行心得,具體的課程作法與細節,會在之後的文章中分享。
  • 倫敦的全球劇場正在尋求一個團隊來行銷他們一系列關於莎士比亞的活動。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