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魯迅在文學革命中高呼著「救救孩子」,那麼,張愛玲莫不是以一部《金鎖記》揭示了如何「害害孩子」。 2001年:被姚謙簽入維京音樂旗下,成為2002年維京音樂的新人,並配唱維京音樂年度Jingle(廣告曲)。 張愛玲一生有兩段婚姻,第一段,是在日戰時期所發生,嫁給了「漢奸」胡蘭成,那時,張愛玲是二十四歲。 這個好像是張愛玲一生中最愛的男人,可是她卻把「最愛」獻給一個不愛她的渣男。 結了婚不久我們搬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樣的老洋房裡去,本是自己的產業,我就是在那房子裡生的。 房屋裡有我們家的太多的回憶,像重重生臺複印的照片,整個的空氣有點模棚。
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磯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 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於太平洋。 1932年,首次發佈短篇小説《不幸的她》刊載於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總第12期,並不時有讀書評論等文章見於校外的《國光》等報紙雜誌。
愛玲: 張愛玲紀念音樂劇
為免教懂老千,「完善」他們的「偽術」,這裏我只講其中一點:首句寫「來信及唇膏已接到」,光憑此句,幾可斷言整封信是假的。 在這語境下,張愛玲會用的字詞不是「接到」,而是「收到」——張愛玲40年間寫給宋淇夫婦的信,有數百次用「收到」,用「接到」只有3次。 看到邁克先生戲謔「拍賣行祭出一封張愛玲寫給林黛的信」(拍賣價由5萬港元起跳),K先生又不斷給我提供資料,不,是笑料,叮囑我快快「打假」,反正也沒甚麼新聞好講,今天就不如附庸風雅,談談拍賣名作家書札這類高檔玩意的八卦吧。 結果的確什麼也沒有發生“就這樣就完了”,張愛玲在此另起一段,六個字裏用了兩個“就”,就冷酷地葬送了那個春天的桃花盛開的萌芽着愛的情感的晚上。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創作涉及小説、散文、劇本評論,其中以小説成就最高。 她的小説無論是選材、立意,還是人物塑造、敍事結構和語言技巧無不顯現出個人的特色,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她的小説無論是超越雅俗,還是對邊緣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寫,都是20世紀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無法比擬的。 因此她的小説不能歸於任何一個小説流派,而是個獨特的存在,為中國小説史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張愛玲貢獻了一批文學精品,創造了寫實小説的新高,在中國小説史具有座標的價值。 《小鹿》,瑪喬麗•勞林斯著,張愛玲譯,香港:天風,1953年;更名《鹿苑長春》香港:今日世界,1969年。 《小鹿》的原英文書名《The Yearling》,由美國女作家Marjorie Kinnan Rawlings發表於1938年,於1946年拍成同名電影,該書獲得1939年普利茲小說獎。
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 隨後與好友炎櫻返回上海,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卻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 於是,開始為《泰晤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誌撰稿。
“這是真的”,讀完全文,回味過來,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劇感。 “愛”這一永恆的主題,古往今來述説不盡的主題,張愛玲僅以三百四十餘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輕鬆地淡淡道來。 語言洗盡鉛華單純乾淨,全然沒有她慣有的華麗絢爛。 然而,一種不動聲色的人生苦難和滄桑已被她輕輕地觸及;而一份愛的無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讓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淚。 白天奔波在職場,夜裡流連於文字,2015年開設微信公眾號「桃花馬上石榴裙」,第一篇文章〈哪有女人天生會當媽〉一夜爆紅,點擊次數超過1億,至今已擁有70萬粉絲。 黃心村教授是這次文獻展的策展人,她是港大比較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1976年,出版第二部散文集《張看》,同時發表《三詳紅樓夢》。 1977—1993年,張愛玲陸續完成了《色,戒》《惘然記》《對照記》的創作,並出版了《紅樓夢》評論文集《紅樓夢魘》。 1974年,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談看書》與《談看書後記》,在皇冠發表《二詳紅樓夢》,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未出版,後來因為搬家遺失譯稿)。 1930年,在母親的堅持下進美國教會辦的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同時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
蔣怡早年就讀常州市局前街小學、常州市第二十一中學(現為常州市實驗初級中學)以及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 畢業於廣州外國語學院(現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1998年參加廣東省模特兒大賽進入前十名,1999年參加上海國際模特兒大賽再進入前十名。 身高達178公分的她到香港發展後,曾與周星馳拍攝生力啤酒廣告。 2005年開始轉到台灣發展,2010年起又重返香港娛樂圈,2013年和珠寶設計師男友翁狄森(Dickson)登記結婚,育有一女一子。
在我們的人生裡,必然會遇上數之不盡,來來往往的過客,當你遇上一個你能全心全意付出的愛人時,那未必會長久,但千萬不要氣餒,因為經歷必定會把你帶到幸福去,只是時間長短的分別而已。 事實上,張愛玲如此不厭其煩地描寫人間生活的瑣瑣碎碎的人生體驗,點點滴滴的人間快樂,正是因為這一切具體的物質生活才是“安穩的人生”的本質,它使生活顯得更為真實。 張愛玲清醒地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因而她把世俗的生活寫得情趣盎然。 在張愛玲的散文裏,她成功地將感性與理性,具體的當下的人生體驗與深刻的哲理思考融於一體。
我僅有的課外讀物是西遊記與少量的童話,但我的思想並不為它們所束縛。 八歲那年,我嘗試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題名快樂村。 快樂村人是一好戰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國皇帝特許,免徵賦稅,並予自治權。 所以快樂村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大家庭,自耕自織,保存著部落時代的活潑文化。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是「土改」時期農民處境的艱苦。 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 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三十年後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金鎖記》中,姜長安的戀愛對象童世舫留洋歸來,情場疲憊的他希望找一個「傳統的」中國女性。 張愛玲在《傳奇》裡描寫的人物不止一次對「中國」,尤其是「傳統的」中國有著想像和追求。 就這一方面來講,張愛玲沒有忽視外部社會巨變之時,舊風俗依然深入人心的現實。
愛玲: 張愛玲第一任丈夫是渣男!經歷錯愛依然用一生證明世上有真愛!
王德威曾對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做過一番辯證的分析,並將她的女性觀點總結為「馬基雅維利」式的女性主義。 張愛玲筆下白流蘇、曹七巧、鄭川娥等諸位生活在亂世的女人們,與同時代作家歌頌的女性解放、歌頌獨立、自主的新女性截然不同,張愛玲始終關心著中國女性在傳統家庭制度中的處境。 張愛玲的身世本身就與諸多中國現代作家不同,儘管「粉絲」眾多,張愛玲的作品也常背上「鴛鴦蝴蝶」、只合消閒遣興之名。 剖析戰亂中的人性是張愛玲散文的又一個重要內容。
他的手指箍在她的腿腕上,那感覺是那樣真確,實在,那一刹那的時間彷彿近在眼前,然而已經是永遠無法掌握了,使她簡直難受得要發狂。 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 我的自信心日益堅強,直到我十六歲時,我母親從法國回來,將她暌隔多年的女兒研究了一下。
在他看來,魯迅當然有其過人的文學造詣和聲望,但將其神話了的卻是共產黨,因為「魯迅的神話對於共產黨特別有幫助」。 因此,在所謂官方的文學史敘述中,張愛玲——這位寫過「反共」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的作家,自然不可能受到重視。 所以,夏在張愛玲一章的開篇便給予當時新出版的《秧歌》「不朽之作」的評價。 及後,他也用了相當的篇幅敘述《秧歌》和《赤地之戀》中,張愛玲是如何描寫當時農民被共產黨欺壓的殘酷現實。
她自言出版《對照記》全因留美時太常搬家,怕「三搬當一燒」,才乾脆把重要的東西收入出版,以永久保存,卻似有預料,書出版隔年,她便撒手人寰,《對照記》於是成為了她人生中的最後一本散文集。 可以說,張愛玲的著眼點在於:一方面,正視女性真實慾望的多重性——那些無法簡單地被歸結入所謂「女性主義」的層面;另一方面,女性如何不得不在壓抑中扭曲自己,從而以「惡」的一面挺過數千年的男權制度。 3/26、4/2、4/9於高雄Backstage Live後台、台北Legacy、台中Legacy舉辦〖公主樂未眠〗親密巡迴演唱會。 1998年:與滾石唱片簽約,和歌手趙詠華合唱《I Will Smile》(收錄於趙詠華【相見太晚】精選中)。
她感到自己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格格不入,加之與胡蘭成的關係,面臨政治方面的壓力,於是在1952年7月,聲稱要「繼續因戰事而中斷的學業」,隻身離開中國大陸,遷居到香港。 《紅玫瑰與白玫瑰》是張愛玲於1944年創作的短篇小說。 《詩經》中《桃夭》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描繪了喜氣、歡欣的場景;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 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
- 剖析戰亂中的人性是張愛玲散文的又一個重要內容。
- 就這一方面來講,張愛玲沒有忽視外部社會巨變之時,舊風俗依然深入人心的現實。
- 在真誠的愛欲的心靈變遷歷程中,她逐漸喪失自我,並把扭曲的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兒子與女兒身上。
夏志清自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後,赴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後來在美執教,成為中國文學教授。 但據講,他實際上私戀西洋文學,常推薦學生去讀希臘文、讀俄國文學。 對於中國文學——不論「五四」新文學還是古典文學,夏始終覺得粗淺、幼稚。 甚至講過:「法國的《包法利夫人》大家都在看,中國的《紅樓夢》你不看也沒有關係,中國沒有一本書大家必須看。」因為,中國文學中所描寫的始終是「逃避」,沒有正視人生的宗教觀。 那麼,張愛玲這位在語言和描寫上汲取了中國古典文學之長,又在人文關懷上又具有夏所推崇的、類似西方文學的深刻性,因而在他眼中,張愛玲顯然優於他人。
夏認為,與寫出《一九八四》的奧威爾不同,張愛玲不研究共產主義,但她以人性——而非辯證法——的眼光去描寫當時共產黨的恐怖。 她的著眼點是:一個普通的人,怎樣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制度下,無援無助地,為著保存一點人與人之間的愛心和忠誠而掙扎。 因這兩部小說,他盛讚張愛玲眼前永遠有一幅中國民族文化的全景,認為這是她「創造的智慧」勝人之處。 一位批評家説過:“對於一個作家來説,風格的卓爾不羣的存在是其作品生命力的最有力的説明。
1912年14歲遷居上海,同年喪母,遺產被異母兄長張志潛侵吞,管束甚嚴。 1923年兄妹三人分家,張志沂25歲時,依靠堂兄,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張志潭,任天津津浦鐵路局英文秘書,全家搬家到天津英租界。 在天津官場,張志沂開始納妾、嫖妓、吸鴉片、打嗎啡針。 1927年張志潭辭去交通總長職務後,張志沂失去靠山。 由於揮霍無度,大量財產迅速縮水,至1935年仍有虹口8幢洋房及田產古董,至1948年賣掉最後一幢房產,又遭遇金圓券風波,賣房款蒸發,僅靠青島一處房租為生,並租住江蘇路285弄28號吳凱聲大律師住宅14平方米的傭人房。 2013年,戴愛玲發行了個人的第六張專輯《想你的距離》,專輯風格則從以往的冷酷低沉轉為幽默可愛。
- ……這裡有一張紙條,1996年12月18日,是我媽媽的筆跡,上面寫著張愛玲的英文名字E.Chang,計算「綠簿子」(銀行外幣存款)剩餘32萬多美金。
-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描繪了喜氣、歡欣的場景;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 同年孫寶琦去世,孫用蕃守孝三年,於1934年29歲與張志沂在華安大樓(金門酒店)舉行婚禮。
- 3.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2007年,參演了喜劇電影《七擒七縱七色狼》。 1944年5月,《萬象》月刊第三年第十一期發表了傅雷(筆名迅雨)的《論張愛玲的小說》的評論文章,成為評論張愛玲小說評論文章的奠基之作。 胡蘭成曾經於1945年5月在《雜誌》月刊發表對張愛玲小說的評論《評張愛玲》。 張愛玲小說風格對台灣戰後文壇的小說流派影響深遠。
可是,不曾想,張愛玲在緊接的一段,寥寥數語,把以為“就這樣就完了”的愛的故事平靜地推向了高潮那個曾如桃花般春華妙齡的女子,在成為歷盡滄桑的老婦人之時,還“常常説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那剛要開始就已結束的了無痕跡的“愛”,是何等的虛無又是何等的強大! 也許那年輕人的一聲問候並沒有什麼深意,而她卻賦予了它無比巨大的想像和希望,那一刻,那一晚竟化為了生命中的永恆,成為無情歲月裏、悲涼人生中可以時時懷想的一段閃亮時光。 這就是張愛玲的愛那樣的悽美絕美又那樣的無助無奈。 該散文講述了一個女子想等待自己的愛情,卻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悲慘故事。
2.蒼涼的底色..張愛玲的作品絕不只是世俗生活的簡單描摹與展現,而是透過浮層的瑣碎去洞觀生命自身,對世事人情發出的1種悲涼的體察與觀望。 是1種“生活況味”,1種現代小市民卑微的、孤寂的“蒼涼”。 類似《紅樓夢》之類的小說手法已被作者用來表現她所要表現的沒落大家族的現代都市生活。 1997年10月,張愛玲終生朋友炎櫻在紐約去世。 10月12日,張愛玲唯一的弟弟張子靜終身未婚,亦在上海江蘇路去世,終年76歲。 張愛玲和張子靜均無子女,但雖然張愛玲曾經與賴雅懷有一胎,無奈因為生活拮据而被逼墮胎。
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籐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眼看著他的淚珠滾下來。 我母親批評說:如果她要自殺,她決不會從上海乘火車到西湖去自溺。 可是我因為西湖詩意的背景,終於固執地保存了這一點。 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表佳作。 張愛玲是在一種中西文化交匯的時空長大的,她吸收了中國舊文學如《紅樓夢》、《金瓶梅》和《海上花》的精華,同時沉浸在西洋藝術文化氛圍中,一生呼吸着自由的靈氛,這些無形的精神養份,在1949年後已消失於中國。 通常,張愛玲在她的散文裏言及的多是瑣瑣碎碎的日常生活、身邊感受。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