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民社會的角度切 入,社區大學實際上提供了許多在學校無法學習到的公民教育,尤其在成人公民意識的喚醒方面,社區大學愈益成為無可取代的「基地」與「通路」,臺北市府有不 少政策議題,經常利用社大平台傳達給市民。 本校致力於推廣終身教育與社區教育,在課程方面,除規劃有人文 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社區社團、美術手工、國際語文、電腦資訊、視覺影像、生活應用、健康養生、肢體舞蹈、烹飪美食、音樂歌唱、投資理財十四大類課 程,也積極推動社區與社會參與、特殊族群服務等課程。 每年除春、秋兩季課程,為配合學員學習習慣,也規劃寒暑假短期六週課程,每學期都能提供超過160門課程供民眾學習。 為讓民眾之學習能朝系統化發展,本校也規劃了地方學學程、國際 事務學程、多元文化學程、環境教育學程、人文藝術學程、健康休閒學程六大學程,除每學期課程朝學程發展目標規劃,且制訂學程研習辦法。
- 透過六大學程讓民眾 能從個人素養的提升,到社區社會的關懷,進而到國全球議題的關注,成為一個現代公民。
- 推動氣候變遷相關議題之教育課程與地方行動,以知識面的課程梳理天候變化的成因、並搭配實踐面的在地課程與行動引領民眾提升風險意識。
- 從蜂產品的採收進而關心食農教育與食安議題,減少食物里程,亦可利用蜂產品研製環保手工皂,結合木 工開發蜂箱製作課程,藉以發展微型產業,提升都市農耕效益,建構完整的田園城市新風貌。
- 從「發展社區」來「發展學習」,透過學習活動及社團發展成具有行動力的實踐社群。
- 1、『鑲嵌』社區將終身學習轉化為城市進步力量:扣連市政願景發展健康城市、回應銀齡浪潮推動高齡友善城市、打造韌性城市,回應氣候暖化、作為社區人才的培育基地等。
4、強化社大內部組織動能:提升員工職能、鼓勵師生創新發展、開放資訊流通、跨校資源的協力、串聯與陪伴-投入北市及全國社大運動與發展等。
松山社區大學表: 臺北市北投社區大學
透過六大學程讓民眾 能從個人素養的提升,到社區社會的關懷,進而到國全球議題的關注,成為一個現代公民。 自捷運松山線通車後,吸引更多來自不同區域的學員選擇松山社大 作為終身學習的場域,在涵納更多元群眾之餘,我們也擴大「社區」的空間定義與社會價值。 秉持松山社大「推動終身教育,建構公民社會,深耕社區文化,關懷弱 勢族群」的辦學理念,更加致力於城市發展各項議題的推展並付諸實際行動。
對我們而言課程與公共參與活動是社大解放知識、營造公民社會的左右手,深化課程公共化,讓學習展現力量。 從「發展社區」來「發展學習」,透過學習活動及社團發展成具有行動力的實踐社群。 近年為符膺資訊化社會及學習習慣,在課程發展上也能朝數位化推廣,本校於2004年起就開始提供學員線上學習的功能,課程內容全部自製且皆為影音教學,2010年度並展開學習型社區~數位教案計畫,接續完成各種主題單元的數位教學課程,並陸續上線提供民眾免費服務。 同時與台北E大合作,推動「與大師有約」名人講座,為縮短社區數位落差,規畫免費數位學習課程,並將社大優質課程由台北E大錄製成 E-Learning 課程供民眾選修。
松山社區大學表: 松山 111-秋季班 戴湘羚
多年來除透過多元課程推動市民的終身學習風氣,另一方面也轉化 現代公民所必備之環境等公領域的知識,讓市民透過活潑的學習,建立公民社會的基本素養。 我們希望能引領社區與社會正向發展,多年來我們與社大師生、社區夥 伴一起用文字紀錄城市的改變,用雙手守護河川,用愛心關懷弱勢族群,更用行動展現對城市對社區願景的想像。 松山社大一向以在地學府自居,以在地深耕來自我期許,多年來在社區深耕與公民行動上,不論是地方文史的田野調查、耆老口述歷史的建構、社區文化的營造、傳統民俗的保存、社區藝文活動的推展、社區議題的公共討論都有豐碩的成績。 在 松山的社區工作上,我們切入層面大概有幾個層次:一是為松山區找記憶,將消失中模糊的松山,一點一滴的重新建構;二是挖掘松山現有發展現況與困境,透過問 題的發覺,形塑討論相關平台,協助社區面對與解決問題;三是透過願景形塑,讓松山重新找出一個更宜居的幸福家園藍圖,進而產生營造及改變的力量。 松山社區大學結合有機種植、生態防治、食農教育、園藝治療、後巷營造等專業領域師資與各鄰里及社區夥伴緊密合作,推動都市農耕及綠美化,使民眾在繁忙生活中亦能享受田園之樂。
創校以來,我們秉持教育部推動終身教育的政策方針,以「推動終身教育,建構公民社會,深耕社區文化,關懷弱勢族群」為本校之辦學理念。 希望能為臺灣公民社會提供知識的動力,保障弱勢族群學習的權利,激發社區學習型組織之萌芽,加速終身學習社會的建立,及培養未來世紀的新公民,這是本校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的願景。 「走過開創.邁入穩定.朝向優質」是本校現階段辦學主軸,創校迄今歷經勤勉興學草創期的擘畫艱辛,在全體同仁師生的努力下,已由開創時期的篳路藍縷、胼手胝足之階段,邁入穩定發展、深耕辦學的新階段。 近年來氣候變遷、食安問題頻傳,民眾益發關注環境與食品議題, 蜜蜂因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又具有高度的經濟與生態價值,是重要的環境指標物種。 松山社區大學開設的城市養 蜂課程除了蜜蜂生態知識外,並結合都市農耕,包含環保倡議、人才培力與還可食地景的規劃,作為田園城市永續發展的基礎。
松山社區大學表: 松山人的故事
養蜂為低耗能的產業,可以回應氣候變遷帶 來的挑戰,以蜂類進行生物防治,進而減少農藥使用等等。 從蜂產品的採收進而關心食農教育與食安議題,減少食物里程,亦可利用蜂產品研製環保手工皂,結合木 工開發蜂箱製作課程,藉以發展微型產業,提升都市農耕效益,建構完整的田園城市新風貌。 1、『鑲嵌』社區將終身學習轉化為城市進步力量:扣連市政願景發展健康城市、回應銀齡浪潮推動高齡友善城市、打造韌性城市,回應氣候暖化、作為社區人才的培育基地等。
本校從97年 開始投入推動松山健康城市,本著一步一腳印的精神努力深耕社區,探索社區需求,建置長期且連續監測指標,引領社區持續進步的行動,,打造一個「健康、安 全、生態」的幸福松山,共創『安居樂活幸福松山城』的願景。 歷經多年的努力下,松山區不僅透過各種活動與營造,形塑在地文化特色,在102年更拿下臺灣健康城市聯盟鄉鎮區級健康城市卓越獎及103、104年健康暨高齡友善城市創新成果獎。 並於99年、101年、103年於國際健康城市年會發表分享營造成果。 5、打造田園松山回應極端氣候:松山社區大學結合有機種植、生態防治、食農教育、園藝治療、後巷營造等專業領域師資與各鄰里及社區夥伴緊密合作,推動都市農耕及綠美化,使民眾在繁忙生活中亦能享受田園之樂等。 3、立足本土放眼國際-積極推廣國際交流與文化:本校除開設國際事務學程,也積極代表松山區參與國際WHO健康城市年會行銷松山、辦理國際學者社區參訪、兩岸交流等活動等。
松山社區大學於2003年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美加文教機構所成立之財團法人泛美國際文教基金會承辦迄今。 基金會於1989年由叢樹朗董事長創辦,其宗旨在促進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為提升基金會的公共事務參與程度,美加集團以其近50年的社會教育經驗投入社區大學的經營,希望能協力松山區的願景發展,並帶動社區終身學習熱潮。 本校在2003年2月創校初期假臺北市立西松高級中學設立,惟至2006年3月起考量交通位置與校務發展,將校本部遷移至臺北市中崙高級中學迄今。 松山社區大學受松山區公所的委託,為松山區里幹事的培力及參與式預算等議題的推動提供協力,期待在公私協力與社區緊密的合作中,持續扮演合作平台的角色,為社區及城市發展貢獻一份心力。
為落實這六大目標,我們也朝課程深化及人才培力做為支持根基,透過學習的引導,成為個人改變的動力,再經由人的改造,讓社區民眾能關心社區及社會公共議題,參與各項改革工作,進而達到社區與社會的轉變與成長。 松山社大除了素與松山區33里與全國社大緊密合作連結,對於社會發展議題也與中央、市府各局處長期合作,如從102年開始迄今承辦臺北市社區發展基礎培訓計畫,並在此基礎之上持續累積並擴大連結深化合作。 6、推動城市養蜂到發展微型產業: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開設的城市養蜂課程除了蜜蜂生態知識外,並結合都市農耕,包含環保倡議、人才培力與還可食地景的規劃,作為田園城市永續發展的基礎。 課程內容除了室內授課 外亦進行實際的養蜂操作,在都市叢林中營造生物多樣性,傳達正確的環境知識,同時為附近的有機生態農園進行授粉。
104年開始結合屋頂菜園的垂直綠化、可食地景的美化、有機市集的推展、食農講堂的推動、社區人才培力與觀摩交流、城市養蜂等生態永續方案,並結合手工皂、手作蜂箱等農藝文創產業化,期待促進社區和諧共融與多元發展,使田園城市的嶄新面貌,成為台北最美的風景。 推動氣候變遷相關議題之教育課程與地方行動,以知識面的課程梳理天候變化的成因、並搭配實踐面的在地課程與行動引領民眾提升風險意識。 除了復健里幸福農場已具規模,東榮里開心農場正方興未艾,各年齡層民眾藉著開放式的社區園圃互相交換心得、學習食農知識,也彼此分享交流、增進鄰里情誼。 高中就讀臺北市立松山高級中學,高一時已是籃球隊上正選名單,到了高二隨隊贏得103學年度高中籃球聯賽(HBL)冠軍,翌年位居HBL亞軍。 社區大學已發揮了類似「民間區公所」的功能,幾乎社區中大大小小的事務,都可以與社大連結,因此我們也善用此一優勢,結合在地資源,創造出市政府、區公所、社大和在地居民的「多贏」局面。 2、積極投入弱勢族群的陪伴與服務:積極扶植公共性社團投入公共議題與特殊族群關懷、重視弱勢族群的培力與服務等。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