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慈祐宮6大優勢

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行抵錫口,因當地士紳多為泉邑同鄉,對媽祖信仰深厚,乃倡議立廟供奉。 然而,過去臺北各地祭祀媽祖日期不一,如松山區有農曆三月十六、十七、廿六日,內湖區有農曆二月十五、三月初一,南港區有農曆三月十一、十六、廿六,北投區為農曆正月十五等,直到1970年1月25日臺北市政府公告媽祖祭典統一在農曆三月廿三。 清治時期,來臺灣經商的仙遊縣商人,目睹松山慈祐宮香火繚繞,就在今仙游縣鯉南鎮霞苑村設立分靈廟仙游媽祖總宮-仙霞媽祖廟。 文化大革命時,仙霞媽祖廟被拆,當時信士暗藏媽祖神像及宮廟聖意牌,於1991年復建。 廟方宮誌記載,行腳僧林守義在清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堪輿當地後,選定坐北向南、前望四獸山、背有河川的現址興建此廟。 乾隆廿二年(1757年),廟宇完工並取名為「錫口媽祖宮」。

  • 相傳昔日有一福建省行腳僧,俗名林守義,法號衡真,由湄州奉載天上聖母分靈金身,於雍正末年渡海來台,在滬尾(今淡水)登陸後即沿途化緣。
  • 隔年渡海來臺,從滬尾(今淡水)登陸後抵達錫口(今松山地區)。
  • 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慈祐宮至大陸民家再尋回原古匾,兩塊匾額現已一同高掛於正殿。
  • 至乾隆後,又有泉州府同安縣人至基隆河沿岸一帶開墾,至今,松山住民仍以安溪人居多。
  • 松山車站建立前,挑夫會在此廟前等船送運,再由人走陸運來往艋舺,以爭取時效,因而繁華一時。
  • 民國72年(公元1983年)正殿失火,經重建後成現今樣貌。
  • 過去廟還設慈善部,由地方人士樂捐,由廟祝請說書人講勸善故事。

松山慈祐宮不僅是宗教中心,在當時松山尚無大規模市場時,慈祐宮前廣場為當時商品交易的買賣市場,而廟後基隆河沿岸則為裝卸貨物的船埠。 因此,從大陸來台船隻,可由淡水港直駛基隆河到達松山,不論經商或定居都很適宜,故為人煙稠密的地區之一。 清朝時,最早出現於松山地區的移民,首推康熙年間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縣渡海而來的先民。 至乾隆後,又有泉州府同安縣人至基隆河沿岸一帶開墾,至今,松山住民仍以安溪人居多。 當時,松山地區的交通全靠水運,光是松山慈祐宮至南松山的路程,可供停靠船隻的碼頭,就有五、六處之多,裝卸貨物方便,商業繁榮,有「小蘇州」之稱。 臺北市媽祖誕辰遶境,以松山慈祐宮及關渡宮的規模最大。

松山慈祐宮: 台北市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於1975年將此廟列為三級古蹟,後因1981年正殿失火,使廟方申請撤銷古蹟認定以便進行重建,1985年11月26日由古蹟評鑑小組核准解除古蹟資格。

松山慈祐宮

過爐當日會有包括獅陣、舞龍、鼓陣等民間技藝陣,沿著值年街庄一帶繞境,比起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生日遊行場面相比,毫不遜色。 例如2011年輪到三張犁庄時,早上10點從景勤里出發,遶境嘉興、景聯、中興、景新、三張、三犁、六合、泰和、惠安、雙和,最後於晚上6點再回到景勤里,參與陣頭達一百多個。 在2007年媽祖聖誕遶境,松山慈祐宮除邀請大甲鎮瀾宮、鹿港天后宮、西螺福興宮、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等前來,還首開臺灣先例,讓松山媽祖神像從松山機場坐上直升機,從空中灑淨水,共以一小時繞行市區一周,灑水卅六次,最後飛到慈祐宮上空略作停留。 2010年,仙霞媽祖廟應大甲鎮瀾宮邀請來臺灣參訪,意外看到松山慈祐宮廟前「錫口」兩字,與仙霞媽祖廟內聖意牌用字一樣,因此確認母廟。 2011年10月1日,仙霞媽祖廟董事長嚴清輝率眾董事到慈祐宮,恭請慈祐宮開基八媽祖,到仙霞媽祖廟坐鎮。

松山慈祐宮: 松山慈祐宮 松山慈祐宮

居住縣市分別為台北市158例,其中萬華區89例最多;新北市148例、桃園市10例,基隆市6例、彰化縣5例、台中市及宜蘭縣各2例、新竹縣及苗栗縣各1例。 位於松山慈祐宮大門口的一對石獅,刻於清朝嘉慶8年(公元1803年),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與一般廟宇門口的石獅造型有所不同,除較少繁複的修飾,線條呈現古樸之姿,且母獅子嘴巴為閉著,公獅子則開嘴吐舌,為象徵乾坤陰陽的鎮殿之寶。 石獅在廟殿翻修過程中,曾一度被廢棄在他處,後來被發現重新置於三川殿前。

松山慈祐宮

松山慈祐宮俗稱「松山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有泉州籍行腳和尚衡真,俗名林守義(公元1713年-1784年),自湄州攜帶奉天上聖母分靈隨行,四處渡化世人。 隔年渡海來臺,從滬尾(今淡水)登陸後抵達錫口(今松山地區)。 當時的錫口地方仕紳多為泉州同鄉且信奉媽祖,遂提議集資建廟,並於清乾隆22年(公元1757年)竣工取名「錫口媽祖宮」,成為錫口十三庄居民的信仰中心。

另外,本網站也提供周邊景點自動偵測服務,我們建議您允許本網站取得您的位置資訊,以開啟及使用此智慧化服務。 經集資募捐十餘載,於乾隆十八年開始興建,至乾隆二十二年完竣,成為錫口居民精神皈依的聖地,也是當地的官民活動中心。 本廟歷年來,雖經多次整修改建,但廟內尚保有部份當年建廟時之古物,且整體建築古色古香,頗為壯觀。

像是參加松山慈祐宮於農曆三月二十五日及二十六日舉行媽祖誕辰遶境的參與地方宮廟就有松山福德宮、松山慈福宮、松山聚福廟、五分埔福德宮、東勢福安宮、車層景福宮、松山進安宮、東勢劍童宮、台北府城隍廟、中崙福成宮、木柵忠順廟、松山水福宮、松山霞海城隍廟。 曾經多次重修,到1915年又禮聘福州名匠全面改建,1937年接續重修,而有今廟宇外貌。 廟殿為三川五門三進,龍門曰「左輔」,虎門稱「右弼」。 簷下垂花雕刻精美,斗拱都作成網目式,色彩華麗,又安金箔。 中門兩側有嘉慶年間雕刻的石獅子,呈現雄獅張嘴與母獅閉嘴的傳統,與石龍柱採用內枝外葉雕法。

鐘鼓樓上以歷史典故為戲碼,像觀音普渡眾生、飛天財神送寶、媽祖、千里眼、順風耳等交趾陶為林添木徒弟葉星佑製作。 過去廟還設慈善部,由地方人士樂捐,由廟祝請說書人講勸善故事。 慈祐宮為錫口(今松山區)一帶的守護神,當地街道即以慈祐宮來擴展。 其中錫口街、中坡庄、五分埔庄、興雅庄、三張犁庄、車層庄、中崙庄、東勢庄、上塔悠庄、舊里族庄屬於今松山區、信義區與大安區,而西新庄與後山坡庄歸於南港區,洲尾庄位於內湖區。 目前,松山區內有縱貫鐵路經過,聯絡台灣西部城市,並有麥克阿瑟公路直抵基隆,松山機場坐落境內西北,且為大台北地區鐵路地下化的起點,交通便捷,帶動地方工商業的發展。

爾後林守義以莆田的姪子林福遠為繼嗣,其後代保有乾隆年間的錫口天上聖母聖意牌。 秦慧珠指出,松山區16日下午香火鼎盛、鄰近捷運站及饒河夜市的慈佑宮祈福鐘,驚傳有街友抽蓄倒地且發高燒達40度,經送忠孝醫院高壓ICV救治,仍不幸宣告不治。 當地里長憂心,死者身分不明、也未確定有無染疫,希望環保局先協助清消,另外也反應,疫情大爆發後,該里多了許多街友四處走動,且不戴口罩,引發地方恐慌。

松山慈祐宮

在1987年建醮時,興建在松山車站對面廣場的北帝壇醮壇就有高七十公尺、寬一百九十二公尺、深卅六公尺,松山區傳統市場還特地禁售葷物四天。 農曆正月初七,廟方會擺起宴席,備茶水、餅乾蜜餞糖果、八寶粥等喜氣的甜品,以代表媽祖請眾神吃春酒。 這個習俗的由來,廟方的誦經師陳月嬌表示,多年前慈祐宮媽祖曾託夢給一位誦經師,指示「新春時期,眾人大聲嚷嚷」頗不禮貌,廟方隨即設宴請媽祖息怒,因而春酒宴的習俗也流傳下來。

清嘉慶、道光年間並由張姓船商攜帶天上聖母聖意牌,回到大陸仙遊供奉建廟,又自錫口媽祖宮分靈到仙霞媽祖廟。 日治時期大正9年(公元1920年)錫口地名改名為松山,廟名改為「松山慈祐宮」。 民國72年(公元1983年)正殿失火,經重建後成現今樣貌。 民國101年(公元2012年)慈祐宮前往福建仙遊遶境時,尋回錫口天上聖母聖意牌,以及開山祖師林守義牌位等多件寶物。 大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地圖松山慈祐宮松山慈祐宮,舊稱錫口媽祖廟,是位於臺灣臺北市松山區慈祐里、饒河街夜市旁的媽祖廟,其媽祖稱為「松山媽祖」,為今涵蓋松山、信義、大安、南港、內湖的錫口十三街庄的信仰中心,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還分靈至福建省仙遊縣。

至農曆二月,錫口十三街庄的信眾都要到中臺灣香火鼎盛的媽祖廟進香,如彰化天后宮、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伸港福安宮、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 彰化市市長邱建富曾表示,松山慈祐宮參香團規模稱得上是全臺灣數一數二的,至南瑤宮所搭乘的遊覽車每年動輒都上百輛以上,這兩廟曾因故中斷交流10多年,後他就任市長後,以南瑤宮管理人身分成功爭取該宮恢復參香的傳統。 廟內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眾弟子敬獻「利濟參天」橫匾、光緒五年(1879年)福建候補鹽大使華有滋敬贈的「德水靈揚」匾額、光緒年間進士趙鴻敬題之「神之格兮」等匾額。 凌霄寶殿有六樓高,內部金碧輝煌,裡面有高十七尺、寬一尺六,由松山耆老林錦銘題寫「寶殿聳凌霄玉宇瑞雲昭日月」、「天門開太極神庥道氣正綱常」之楹聯。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7日公布國內新增 333例本土個案,其中有189例女性、144例男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 90 多歲,最早發病日為本月5日。

慈祐宮後方原為基隆河畔的港口,船隻經過這裡下達淡水港,或上溯基隆河到汐止。 松山車站建立前,挑夫會在此廟前等船送運,再由人走陸運來往艋舺,以爭取時效,因而繁華一時。 秦慧珠續指,社會局應拿出方案來緊急安置萬華區遊民,以免遊民因避疫而四處遊走,反而造成更多衛生與治安問題。 北市社會工作科長陳怡如表示,經調查發現,該名男子並非街友,而萬華區街友皆由社會局列冊管理,社工皆會每天安排量測體溫、掌握健康狀況,此外也於5月初備妥安置中心,現已安排66位街友入住。 慈祐宮為三川五門三進(即入口有5個門,縱深有3個殿)的建築,正殿有三層重簷,左翼鐘樓與右翼鼓樓遙相對望,三川殿氣派莊嚴,屋脊並以雙龍朝福、祿、壽三仙,取其保佑之意。

後來兩岸關係斷絕,直到民國101年(公元2012年)才又尋回,聖意牌見證「媽祖從臺灣回傳福建」的歷史。 廟內奉祀的註生娘娘,不同於傳統配祀十二位婆姐,而是多一位杜姓、名玉娘的神像,為當地居民感謝她幫人接生卻從不收費而塑。 廟附近土地為杜姓家族所有,當時清治時他們因在饒河街經商成功,為感念媽祖保佑,便買下今為松山區公所對面的土地,所有權掛在神明會「杜姓天上聖母」名下,由眾人共同持分,2010年賣出給開發商。 慈祐宮為錫口十三街庄居民信仰中心之一,每年3月23日天上聖母誕辰,十三街庄配合慈祐宮媽祖出巡遶境,設置香案、鮮花素果迎接,整個松山地區熱鬧非凡。 相傳昔日有一福建省行腳僧,俗名林守義,法號衡真,由湄州奉載天上聖母分靈金身,於雍正末年渡海來台,在滬尾(今淡水)登陸後即沿途化緣。

屋頂裝飾的剪黏、交趾陶作品,多數以龍鳳圖案、中國古代歷史故事為主,中央門上書「慈祐宮」,龍門曰「左輔」,虎門稱「右弼」。 日本據台後開拓台北經松山、南港至汐止間的縱貫公路,並設置從松山火車站至台電火力發電廠運煤專用電車,首開在台設置電車之端。 自此,松山在水運及陸運便利的交通條件下,益加繁榮發展。 早期移居的先民,除少數在松山老街經商外,大部分都以農業為業,生產的作物都挑運至松山舊街(饒河街)交易,因佔水利優勢,交易範圍遍及汐止、南港、內湖、景美、木柵、深坑、萬里等地,是台北東區一繁榮境地。 每隔十二年,廟方會舉辦建醮,如1963年、1975年等。

  • 簷下垂花雕刻精美,斗拱都作成網目式,色彩華麗,又安金箔。
  • 在1987年建醮時,興建在松山車站對面廣場的北帝壇醮壇就有高七十公尺、寬一百九十二公尺、深卅六公尺,松山區傳統市場還特地禁售葷物四天。
  • 凌霄寶殿有六樓高,內部金碧輝煌,裡面有高十七尺、寬一尺六,由松山耆老林錦銘題寫「寶殿聳凌霄玉宇瑞雲昭日月」、「天門開太極神庥道氣正綱常」之楹聯。
  • 早期移居的先民,除少數在松山老街經商外,大部分都以農業為業,生產的作物都挑運至松山舊街(饒河街)交易,因佔水利優勢,交易範圍遍及汐止、南港、內湖、景美、木柵、深坑、萬里等地,是台北東區一繁榮境地。
  • 在2007年媽祖聖誕遶境,松山慈祐宮除邀請大甲鎮瀾宮、鹿港天后宮、西螺福興宮、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等前來,還首開臺灣先例,讓松山媽祖神像從松山機場坐上直升機,從空中灑淨水,共以一小時繞行市區一周,灑水卅六次,最後飛到慈祐宮上空略作停留。
  • 清朝時,最早出現於松山地區的移民,首推康熙年間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縣渡海而來的先民。
  • 其中錫口街、中坡庄、五分埔庄、興雅庄、三張犁庄、車層庄、中崙庄、東勢庄、上塔悠庄、舊里族庄屬於今松山區、信義區與大安區,而西新庄與後山坡庄歸於南港區,洲尾庄位於內湖區。

松山慈祐宮開山祖師林守義來臺創建錫口媽祖宮後,見弘法有成並感念聖母庇佑,於清乾隆48年(公元1783年)回到家鄉仙遊游另建一座媽祖廟「龍興宮」,並獲乾隆皇帝御賜「利濟參天」匾額。 此匾額因當時賜給龍興宮,無法帶回臺灣,衡真和尚遂與十三街庄居民再恭製一塊,落款為「闔淡紳衿士庶所獻」。 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慈祐宮至大陸民家再尋回原古匾,兩塊匾額現已一同高掛於正殿。 目前由廟方珍藏的大殿的「錫口天上聖母聖意牌」,為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張姓船商自錫口媽祖宮恭請,並由廟方提供經費,回到大陸仙遊供奉建廟,又自錫口媽祖宮分靈到仙霞媽祖廟。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