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東隆宮必看介紹

2、國道三號:至最尾端林邊交流道下,沿台17線往東港鎮方向行駛,接187線道沿船頭路、中山路行駛至東隆街,即可到達東隆宮。 所謂大改就是信眾自認業障深,需擲筊請示王爺賜與責杖或鞭打以消罪業。 自從代天巡狩王駕駐蹕東津巡視,早晚祀王皆以素筵為主,在恭送千歲爺回駕的前夜,在代天府內大設宴席,大總理主祭,副總理陪祭,各內外總理、參事、助理與祭,代表全鎮士農工商,感謝眾千歲八天的辛勞。 若和瘟對於較頑劣的瘟煞疫鬼無所作用時,則必須再做一場押煞的武場,就是在廣場擺設兩張長凳,凳椅下置一火爐,爐上放著鐵鍋,長凳上放著畫八卦的米篩,旁邊放著一桶水,長凳前放著火爐,火爐上放油鍋等物,道長們各執五方押煞旗、草蓆、鍋蓋、掃帚,及法器如劍、牛角等,舞動著道教科法的專業動作,來押逐不淨之物,將各方界的煞神疫鬼一一押上法船,以達舉行平安祭典的最終目的。 在東隆宮廣場,道長們先做安五營儀式,將廟埕做一五方結界,以防外邪亂魔入侵,再來是作和瘟科儀中的「關祝五雷神燈」儀式,其作用為以祝燈功德,五行順遂,以祈地方平安、人物康阜;三做請神和瘟科儀,唸經懺獻禮儀,以求魍魎潛行、四時無災。

班頭是世襲職務,目前值班的都是資深班頭,身穿深色藍衫制服、頭戴班頭帽,裝扮十分特殊少見。 王船所到之處,各廟宇神轎皆在其該廟處道路旁,迎接王船公、王船與溫府千歲的到來,處處見到香煙裊繞、煙火沖霄;遷船當日下午,家家戶戶準備牲禮、菜碗,感謝代天巡狩千歲爺及其兵馬神將八天來的辛苦,為東港地區巡域護境;而每戶亦準備紙人(替身仔),來替家人改運解厄,讓歹運由替身仔承擔,屆時再將替身仔呈交給千歲爺帶走。 祀王是由大總理率同各級總理跪拜進食,所進獻的食品皆為素宴,如茶、糕餅、水果,每樣物品由內司茶房準備五盤,以供五位千歲爺享用;祀王的典禮,在悠揚的古樂中進行,借莊嚴的儒門禮儀,來表達全鎮庶民對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尊崇與信賴,進而祈求神佑賜福。 繞境隊伍每日在指定地點集合,鳴炮三響立刻出發,照著規畫路線依序行進,參加遶境之神轎,陣頭經各大小廟宇,依交情深淺分大小禮參拜,而各廟宇施放煙火,淨香相迎,備馬草、水果、清水供王馬進食,紅綢舖地等候王駕,當大千歲神轎到達時,各寺廟、居家無不燒香金放炮,跪迎大千歲王駕的蒞臨,而有些廟宇亦會獻花、進香,一時到處煙霧迷漫,而民眾的心卻是興奮激動。 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典」(本地稱之迎王),聞名全省,其盛況規模為全省之最,故在學術界有「北西港,南東港」之稱,東隆宮的迎王祭典除了壯觀的王船,及參與的寺廟、陣頭眾多,而受媒體民眾矚目外,最主要是其祭典科儀一直保持著清代祀典禮儀,並嚴格遵守老一輩所傳留下來的規矩,帶者一份神秘莊嚴的氣氛,令學者及民俗工作者為之動情,想一窺究竟。

  • 請王本地又稱「請水」,是整個迎王祭典的開場,代天巡狩千歲爺既是乘船而去,亦是乘船而來,參與祭典的前賢根據前人所傳留下來的前例,按例也必須到海邊恭請千歲爺王駕到來,請王當日中午前,七角頭已在本宮廣場前集合,大總理、副總理進入王府內,恭請尚未開光的千歲爺王令乘坐神轎,所有人員準備至鎮海里海邊,恭候王駕的到來,時辰一到立即出發。
  • 根據參與祭典的耆老的說法,中軍府不只監造科年王船,亦在代天巡狩千歲爺尚未到達時,紀錄信眾所許的心願與還願之各項供品,每日巡察巡狩區域,於神界在千歲爺到達時,負責各項軍品糧食之採買…等等。
  • 一艘王船從龍骨的開斧至彩繪完成,當中過程較複雜,以簡單述訴方法相信較為易懂,以下為建造過程:擲筊決定尺寸採購木材擇日龍骨開斧打版裁製各部位木料安裝支骨仔擇日「豎舟參」組裝船身、隔艙製作船桅、房舍、各類器物釘甲板補土磨砂打光擇日安龍目糊紗布補土磨砂打光上漆白描、上色彩繪安裝水手及各配備器物擇日開光。
  • 據傳在一次唐太宗微服出巡遭遇險難時,溫鴻救駕有功,因此隨同一起救駕的三十六人被冊封為進士,往後因在各地討賊有成,三十六進士威名漸開,溫鴻進而被加封為王爺。
  • 在豐隆堂主任委員吳勝發出面協調及奔走下,許姓族人決定捐出所有兩百多坪土地,擴建為「豐隆宮」,於2011年1月11日舉行動土儀式。
  • 斯時溫王亦曾顯靈指示,欲在太監府舊址建廟,並諭示信依照木材的長短大小,揀選恰如其分的用途。

若有運勢不佳的信眾,到廟中擲筊請示神明獲允後,由廟方振武堂(班頭團的堂號)老一輩的班頭人員於神前(溫王爺或中軍府前)責打該信眾。 於溫王爺神尊前擲茭,必須是擲到聖茭才算數,第一次擲到聖茭時,打十下。 東港迎王祭典在坊間流傳所謂「千歲爺遲到」的趣聞軼事,據稱在民國83年(公元1994年、農曆甲戌年)甲戌正科迎王祭典最後之送王儀式有照片顯示:有兩位分別穿著紅、綠色唐朝官袍之人,在王船火化歸天時盡速登船,官袍之紅、綠色分別為二千歲與四千歲的代表色,有人說兩王遲到、差點來不及登船,又另有人戲稱兩王熱衷東港名產,在最後時刻享用之餘差點遲到、來不及登船,但此消息至今,還是一個讓屏南地區所有民間信仰信徒難以稽考的謎。

除此之外尚有具傳說性的程序及慣例習俗,如:溫王安館、迎接田中央中隆宮與恆春鎮恆隆宮、請王後繞行至新街、升帥旗帥燈、嘉蓮宮迎請大千歲過夜、大總理依古禮敬王、中隆宮割香當科大王香火、王府內執事嚴格『舉案齊眉、跪進酒食』、溫王爺查夜、溫王爺看大戲、班頭作紙、放告、三十六省燈、七隻涼傘、七角頭拜王等等,不勝枚舉。 在民國97年(公元2008年)十一月十二日以「東港王船祭」被指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民俗類,經地方人士努力,到民國99年(公元2010年)五月時正名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且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十一月時東港東隆宮的迎王平安祭典,被文建會列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 這些儀式包括第一天在鎮海公園海灘上舉行的“請水”儀式,目的是在海邊迎接天庭派來的代天巡狩五府千歲。 「過火」儀式是在千歲爺的引領下走過火堆,被認為可以潔淨與消除民眾的厄運;而第二天開始的「繞境」活動則代表著代天巡狩五府千歲在境內各地巡視,驅除邪祟,保佑合境平安;在這段期間每天早晚都會依循古禮來「祀王」及「敬王」,當然也有充滿神秘色彩的「放告」及「和瘟押煞」等儀式。 第七天的「遷船」繞境會將全台灣最具規模且最精緻的木造王船以「陸上行舟」方式繞行於東港境內,但見家家戶戶門前擺著香案,祈求千歲爺除厄賜福。 整個迎王祭典的最高潮則是在第八天凌晨的「送王」儀式中,七角頭合力護送這一艘木造王船回到了第一天千歲爺所駕臨的海灘,以民眾所奉獻的金紙、天庫、米包、豆包及「替身」固定船身,最後在熊熊火焰中將代天巡狩五府千歲送回天庭,祈求帶走瘟疫邪祟,保佑在地居民的平安。

在豐隆堂主任委員吳勝發出面協調及奔走下,許姓族人決定捐出所有兩百多坪土地,擴建為「豐隆宮」,於2011年1月11日舉行動土儀式。 因為神威顯赫,信徒日增,經過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西元1945年)以來的多次重建、整修,東隆宮以新修巍峨正殿與俗稱「黃金牌樓」的金製轅門,威震東港。 清治康熙四十五年(西元1706年),東港海岸上發現大批寫有「東港溫記」字樣的木材漂來,神靈顯示溫府千歲欲在此地建廟,於是鄉民為之立廟,取名「東隆宮」,意為「東港興隆」。

東港東隆宮: 東港漁港漁產品直銷中心(原華僑市場)

溫王原系唐朝進士于奉旨巡行天下時,遇難而亡,成神之後,常巡行閩、浙沿海,佑護往來船隻,是以漳、泉二州人民對溫王崇禮有加。 清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漳、泉移民陸續前來定居。 康熙四十五年(西元一七0六年),東港海岸「太監府」附近,即舊稱崙仔頂(今鎮海 里)海灘上,一夜之間擱置大批自福建潮沖而來的木材,上書有「東港溫記」字樣。 斯時溫王亦曾顯靈指示,欲在太監府舊址建廟,並諭示信依照木材的長短大小,揀選恰如其分的用途。 溫王鎮台駐蹕已定,東港信徒乃恪遵神意,展開建廟事宜,並聘請名師雕刻溫王金身,擇吉安座。 另外,本網站也提供周邊景點自動偵測服務,我們建議您允許本網站取得您的位置資訊,以開啟及使用此智慧化服務。

東港東隆宮建築於1706年,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當地香火鼎盛的宮廟。 東港「迎王」的傳統儀式聞名遐邇,不僅依循古禮儀式進行,也處處充滿著神秘感,這使它成為台灣最受歡迎的寺廟之一。 「迎王」祭典每三年舉行一次,亦即每逢農曆丑、辰、未及戌等科年就會舉辦,祭典期間為八天七夜。 在「迎王」平安祭典期間,東隆宮會舉辦了一系列的儀式來歡迎代天巡狩五府千歲,祈求祂賜福給當地信眾。 祝文恭讀完畢,在進行東階宴儀式,進五湖、獻四海,三進爵、獻封官(肝),此時王府內的氣氛,如誌文所書「執事儼格,跪進酒食」,莊嚴又隆重,令人不敢大聲喘息,當進獻禮儀完畢,再由各角頭副總理、內外總理、參事參拜叩首,再則是祭典委員會,內司為最後,眾人向代天巡狩王駕做最後叩首拜別,心中感謝千歲爺為地方帶來祥和平安。

  • 清治康熙四十五年(西元1706年),東港海岸上發現大批寫有「東港溫記」字樣的木材漂來,神靈顯示溫府千歲欲在此地建廟,於是鄉民為之立廟,取名「東隆宮」,意為「東港興隆」。
  • 王府內擺置了一百零八盤的「滿漢全席」,前案設席謂之「西階席」,所排之供品乃平日祀王之祭品,前案設「東階席」,所置之菜餚上至宮廷佳餚、下至民間小酌,全豬全羊、茗酒清茶、紅龜金帛,一一齊備,燭火高照,沉香裊繞,整個儀式在莊嚴古樂演奏下進行,內司們將一道道菜餚轉遞大總理,呈請眾千歲享用盛筵,以表全鎮崇聖之意,素宴後恭讀祝文,文中再度感謝千歲爺為地方消災解厄、賜福降祥。
  • 後來王爺信仰逐漸升格,人們把王爺視為保境安民的大神,則以透過燒王船等祭典祈福保安。
  • 康熙45年(西元1706年)東港海邊發現有大批木材隨潮水沖上岸,木材上寫有「東港溫記」字樣,信徒有感於溫王爺旨意,將這些所賜木材興建溫王爺廟。
  • 本宮的迎王祭典,以農曆地支丑、辰、未、戌年作為舉行迎王祭典的「大科年」,大科年之前一年多,中軍府的安座、王船建造至開光,即為迎王祭典敲響第一鑼,祭典前半年則進入地方各廟準備期,各寺廟陣頭開始操演排練;到前一個月,街道開始張燈結綵,各寺廟角頭整修神轎、涼傘、旗幟,繞境路線規畫再勘查,牌樓的搭建等等。

清治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東港海嘯大水災,東隆宮被水淹沒,東港士紳林合發動村民,衝入搶救神像,搶救方畢同一時段,東隆宮廟身頓時完全坍毀,人皆視為神蹟,對溫府千歲的信仰更加堅定,又另擇有風水地理位置極佳的『浮水蓮花』地穴之地重建廟宇。 1、國道一號:走一號高速公路最尾端接走國道十號高速公路,於最尾端下交流道,沿台17線往南行駛過東港大橋,轉接中正路至東隆街,即可到達東隆宮。 最奇特的習俗是「祭改」,也就是民間俗稱改運,又分為「大改」、「小改」、「改車」,信眾透過這種獨特民俗文化,得到心靈上的寄託。

東港東隆宮: 東港迎王

相傳二戰時期,日本軍在中國與東南亞諸國戰事吃緊,國內與殖民地的資源日漸匱乏,乃向民眾徵收金屬器物以作戰略之用,此口銅鐘也無可倖免。 後來在送進鋼鐵廠的熔爐時,所有的金屬器物都已融化為熔漿,赫然發現銅鐘完好無損、經多次溶解也損傷不得,鐵工廠人員便意識到此乃神蹟,故而秘密將銅鐘送回東隆宮。 相傳,玉皇上帝為懲罰惡民,特派瘟神下凡罰惡,但因瘟疫而死者卻不計其數,後因感念上天有好生之德,則特派王爺下凡,召回瘟神、賞善罰惡、除病救民,也因此造成往後王爺信仰與瘟神脫離不了關係,所以常常需將載有王爺神像的船(王船),放出海漂流或火化,送走王爺,為全鄉帶來祥和吉利。 後來王爺信仰逐漸升格,人們把王爺視為保境安民的大神,則以透過燒王船等祭典祈福保安。

中軍府可說是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前鋒部隊,中軍府的安座亦是代表神界已進入迎王祭典的準備階段,中軍府的到來,王船亦可正式建造,中軍府安座時間,約在大科年的前一年農曆八月,而今為提早建造王船,東隆宮會在王船「豎舟參」前,先恭請值年中軍府安座,以便督視王船的建造。 不論明清時期或是現今,大陸或本省各地所舉行的王醮、迎王祭典及驅瘟送船習俗,法船(王船)是整個祭典中最重要的法器,而其目的是驅除瘟疫、煞氣、魍魎、厲鬼,請代天巡狩千歲爺將這些對地方不好的「東西」帶走,並祈求「行瘟佈毒」的瘟神亦能高抬貴手,一同乘坐法船(王船),不論是以遊天河或遊地河的方式,借著水路速速離去,本宮亦然。 每科年七角頭負責的職務,皆在上科年剛辦完祭典三日後,在平安宴宴會後於東隆宮內溫府千歲座前,由七角頭的當科總理抽籤,並在東隆宮主事人員見證下,確認下科所擔任的千歲爺職務,之後七角頭各自產生大總理,副總理及其他總理、參事,而這是每科期所作的第一個程序。

東港東隆宮: 服務設施

當七角頭到達時,鎮海里海邊已是人山人海,來至各縣市廟宇神轎和陣頭以及看熱鬧的信眾,已將海邊擠得水洩不通,各廟宇神轎、乩童、藝陣,全部朝向海面行禮致意,恭候當科代天巡狩王駕蒞臨;而請王台方面則是,王令被請上請王台,先由道長舉行請神降臨科儀,再安五營,後大總理與各總理捧請王令、王印,由道長們做開光點眼儀式,科儀完成內司們帶領所有祭祀主祭者,手持清香三柱至靠海沙灘,膜拜禱告恭請王駕上岸,內司恭讀文疏,恭讀完畢合清金當場化吉,眾人回請王台,之後就是恭候大千歲降乩報銜頭。 首先是王府上樑,地點則在廟庭,亦設香案,五牲、清酒、清茶、糕品、四果茶、水果、檳榔、水煙、旱煙、五齋、山珍、海味、湯圓、紅龜、金帛、連珠炮等皆備,以及一籠以象徵東港居民發財豐登的發粿,時案桌所繫的桌裙改用上繡「代天府」之蟒龍裙,大總理和各總理、參事,恭請溫府千歲和正科中軍府登座,大總理和各總理照儀式參拜,恭讀疏文後,由專人將太極金及粽子、五榖包,綁在中樑上(原先已搭建的雨棚),上樑儀式即告完成,再將臨時搭建的牌樓上方遮住代天府三個字的紅紙掀起,代表整個代天府已建造佈置完畢。 王船與王船公的開光,依一般道教開光儀式進行,祭祀科儀則與大祭典的敬王儀式相同,在眾多的祭品中,發粿最為重要,它象徵大發大利、代表漁船滿載而歸大發財,東港漁民在新船建好下水前的祭拜必須準備發粿,祭拜後也必切一大塊送給造船司感謝其造船技藝,然後再發給鄰居和船下等待撿糖果的小孩,今科(98年)特別按造船例俗撒糖果與銅板讓信眾分享;東隆宮亦備二籠大發粿,一籠給王船組師傅分享,一籠則分發給各級總理與參加祭祀人員,大家分享沾沾喜氣,最後請造船司主持切發粿儀式,科儀才算完成,自始王船可正式讓信徒參拜添載和參觀。 早期七角頭的發展並無特有角頭廟,有些角頭開始發展就以該角頭的信仰中心為主體,但一部分依然沒有自己的角頭廟宇,之後為配合祭典與東隆宮建醮活動,才選擇以該地區的公廟或老廟為角頭主廟,當東隆宮、朝隆宮、福安宮三大公廟舉行宗教活動時,七角頭請出該角頭廟宇的主神共同參與,也因此七角頭與東隆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七角頭在東港發展史中,亦是重要的一頁,發展至今,不論時代如何的轉變,向外發展的角頭居民及子孫,每逢三年的平安祭典,亦會回鄉參加,畢竟這裡是血緣地親的點。

一艘王船從龍骨的開斧至彩繪完成,當中過程較複雜,以簡單述訴方法相信較為易懂,以下為建造過程:擲筊決定尺寸採購木材擇日龍骨開斧打版裁製各部位木料安裝支骨仔擇日「豎舟參」組裝船身、隔艙製作船桅、房舍、各類器物釘甲板補土磨砂打光擇日安龍目糊紗布補土磨砂打光上漆白描、上色彩繪安裝水手及各配備器物擇日開光。 東港迎王所恭請的代天巡狩千歲爺有五位,加上中軍府、溫府千歲共七位神祇,其七位千歲爺的神轎及王船船具,由東港七角頭轎班負責,而七角頭每科擔任那位千歲的神轎任務皆稍有不同。 自古都是以抽籤方式決定,但民國四十七年因有角頭反映,一直抽不到擔任大千歲轎班,所以將大千歲擔任的轎班改為輪任,其他照常以抽籤方式決定,直到八十六年丁丑正科才告結束,從八十九年庚辰正科又恢復抽籤方式。 歲月更替,外貌隨著風雨侵蝕而班駁古舊,極需重建;民六十六年〈丁巳年〉,在全體信徒的共識下成立重建委員會,全權負責重建事宜,承蒙各界善信大德慷慨捐輸,熱誠參與,使得這項歷時七年的浩大工程得以順利於民國七十三年〈甲子年〉竣工落成,仲秋時節隆重舉行入廟登龕平安祭典。

太極金之涵義為太極定分一繫上中樑即分內外,五榖包內裝少量錢幣、釘子、五榖豆、錫炭,此亦有五榖豐登、添丁進財、生生不息之義,而粽子高掛意徵東港子弟金榜高中,代天府府衙是設置在東隆宮正殿,佈置工作由內司與祭典人員共同完成,正殿內除了鎮殿王爺金身外,其餘金身暫時請到後殿二、三樓,水僊尊王廂殿作為溫府千歲臨時公館,讓信徒膜拜。 東港迎王祭典,七角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亦是迎王的主要動力,由於不計辛勞的付出,因而特別獲准進入王府謁駕敬王,在舊制的規定下是項殊榮(以前除了各級總理、內司、班頭、轎班等可入王府敬王,其餘人員、寺廟皆不得進入王府)。 在東港迎王祭典中,有七個重要單位共同擔負繞境任務,與產生祭典總理人選,若無這七個單位的參與,迎王祭典亦無法成為東港地方大事,這七個單位原為東港開墾角頭、商業角頭,之後因祭典的需求而成為祭祀角頭,這七角頭為頂頭角、埔仔角、頂中街、下中街、安海街、下頭角、崙仔頂。 本宮的迎王祭典,以農曆地支丑、辰、未、戌年作為舉行迎王祭典的「大科年」,大科年之前一年多,中軍府的安座、王船建造至開光,即為迎王祭典敲響第一鑼,祭典前半年則進入地方各廟準備期,各寺廟陣頭開始操演排練;到前一個月,街道開始張燈結綵,各寺廟角頭整修神轎、涼傘、旗幟,繞境路線規畫再勘查,牌樓的搭建等等。 前一星期,全鎮燈火通明,處處瀰漫「神人共歡」的熱鬧氣息,各陣頭到東隆宮廣場預演參拜,家家戶戶清理居家,並以歡喜的心情,期待代天巡狩千歲爺,以及親朋好友的到來。 臺灣屏東縣東港鎮豐漁里豐漁街32號主神媽祖建立时间1967年地圖東港豐隆宮,是位於臺灣屏東縣東港鎮豐漁里的媽祖廟,有稱為「十三金甲戰帥」的陣頭。

王駕離境後,各寺廟、角頭皆偃旗息鼓,各自離去,除了人的交談聲,鑼鼓八音不再響起,人人帶著疲累的倦容離去。 舊例規定,王駕離去七天中,鎮內不得有鐘鼓聲、戲曲聲、鞭炮聲、免得千歲爺誤以地方信眾再度歡迎回駕,但主要的是防止瘟神疫鬼尋跡而回;而今因七天時間過長,恐會影響漁民生計(因送王之後,必須禁海捕漁七天,以避免漁船和無形的王船相撞),而改為三天。 當王船在添載時,廣場的另一端也正舉行「和瘟押煞」的儀式,不論那個時代,大陸或本省任何地區,所舉行的王醮、迎王祭典、送瘟等習俗,不論名稱為何,即造王船,必有舉行和瘟押煞的科儀;為求淨域安境,除了恭請代天巡狩千歲爺臨境出巡收祟除疫外,亦得借重道士的道法、經文,奉請仙界高真,勸阻五瘟使者,十二值年瘟神,及各類瘟神疫役,能高抬貴手,念在上蒼天有好生之德,屆時與千歲爺同乘王船離去,在雙管齊下可確保「合境平安」。 東港迎王祭典遷船的時間,是在送王的前一天下午舉行,當日下午在街道上,可看見許多攝影者,準備攝取王船繞境的壯觀鏡頭;以前在六、七十年代,王船不像現今隨時容易的見到,必須等到遷船當天方能看見,而遷船的目的之一,既能沿途收煞驅瘟,亦能讓百姓頂香膜拜,接受各方的添載。

東港的陣頭原先是由臺南元和宮白龍庵的郭榮耀傳來,在日治時代晚期開始,東港人發展自己的陣頭,到1960年代又出現另一類型的家將團,以含有兵器表演的朝隆聖堂開先例。 1994年,豐隆堂成立了十三金甲戰帥,其特色是家將背上有雉雞尾以及畫上蜘蛛、魚、蛇等各種動物臉譜,在宗教上屬於楚府千歲的兵馬。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在東港東隆宮舉行過火儀式時,十三金甲戰帥就會參加,進行拜廟儀式。 東港東隆宮,位於臺灣屏東縣東港鎮,是一座臺灣民間信仰廟宇,也是南部著名的王爺信仰重鎮與東港的信仰中心,主祀溫府千歲,以財團法人臺灣省屏東縣東港東隆宮董事會作為管理主體。 雖然王駕已離去多日,但鎮民尚沈醉在祭典的熱鬧氣氛中,所言事物皆是祭典的點滴,對迎王的種種事物回味無窮,而耳中的鑼鼓聲彷彿尚未停息,東港的迎王平安祭典雖是民間迎神賽會的一種,但在其內涵中,呈現了傳承、認宗、敬神、尊道的民風,此祭典文化亦是由角頭、寺廟、居民所凝聚而成,經百年的演變,而成為東港迎王的自我文化,今年亦逢己丑正科,歡迎各位撥駕蒞臨東港看熱鬧,共同體會東港漁村風俗文化,東港東隆宮三年一科東港迎王祭典,歡迎各地鄉親信眾前來熱情參與。 代天巡狩千歲爺奉旨按察,臨時駐蹕的行館稱為「代天府」,凡舉行迎奉承旨巡狩千歲爺之廟宇必設之,東港亦然,當本宮開始佈置代天府時,即是迎王祭典正式的揭幕,代天府的佈置時間為請王的前三天,分內外進行。

當道長作法開火路啟生死門,之後向溫府千歲稟告可過火了,此時工作人員將大量鹽米撒向火堆借以降溫,避免燙傷;時辰一到由溫府千歲領隊先通過火堆,再來是大千歲、二千歲、三千歲、四千歲、五千歲、中軍府依序而進,共過火三次。 昔日參加的隊伍少,所有隊伍皆可過火,而今隊伍眾多,怕影響入廟安座時間,及安全問題,所以只限七角頭過火,但亦可發現有民眾抱著自家的神像過火,藉以沾些靈氣,本宮在進行過火時,按舊例嚴禁婦女、家有喪事、進月子房者、身體不淨者參與過火。 請王本地又稱「請水」,是整個迎王祭典的開場,代天巡狩千歲爺既是乘船而去,亦是乘船而來,參與祭典的前賢根據前人所傳留下來的前例,按例也必須到海邊恭請千歲爺王駕到來,請王當日中午前,七角頭已在本宮廣場前集合,大總理、副總理進入王府內,恭請尚未開光的千歲爺王令乘坐神轎,所有人員準備至鎮海里海邊,恭候王駕的到來,時辰一到立即出發。 本宮的迎王祭典最可貴的是,保留著清代祀典科儀,進表即是其中之一,進表的時間是在大科年的前一月,典務科主事者先向溫府千歲擲筊訂期時辰,日期一到本宮即在廟埕擺設天案,大總理迎請溫府千歲金身,各級總理跟隨於後,當溫府千歲聖安奉天案後,隨即進行祭祀科儀,上香叩首、獻茶進糕,一切進獻按舊制依序行禮。

禮儀行至一半跪拜呈文,由大總理與各總理代表全鎮鎮民,恭請居於天河宮代天巡狩千歲爺屆時駕臨,能為地方淨域除疫,讓魍魎潛形、農業豐收、商業繁榮、漁業滿載、閤境平安;當表文恭讀完畢,祭祀科儀如從繼續進行,三獻爵、進牲禮、獻金帛,三跪九叩首,後振文堂內司帶領大總理等,將邀請文疏放置於金爐內焚化,燒金燃炮,進表儀式即告完成。 溫王成神之後,經常在閩浙沿海地區顯靈,每當船隻在海上遇到驚濤風險時,若見檣懸「溫」字旗字之巨船出現,立即風平浪靜,履險如夷,自後王船所及之處,必造福地方,庇謢百姓。 中國福建的泉、漳二州,對於溫王爺在海上顯靈護航之事,皆耳熟能詳,人人稱頌。

東隆宮採三殿五門、重簷式翹脊屋頂的建築格式,廟殿前方有一座金碧輝煌、雕工細緻的三川式牌樓,乍見之下有一股雄偉非凡的氣勢;雖然廟宇曾經重建過,不過仍保存下許多古蹟文物,像是有百年歷史的匾額、青斗石龍柱、保佑出航平安的舊溫王船、一座聽說熱熔多次都無法熔化的古銅鐘等,皆值得停步欣賞。 東隆宮每三年一科的迎王平安祭典王船祭,主要追溯自東港的開發歷史,由於肩負祈福去煞、消災解厄的任務,所以謹恪遵清領時期所流傳下來的祭典禮儀,整場祭典共有十三道儀式,重要儀式包括造王船、請王、過火、遶境、遷船、送王等,最後在焚燒王船、偃旗息鼓下圓滿落幕。 王船祭不僅耗時長、規模大,並始終瀰漫著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在全臺王船祭當中,因而才有「北西港,南東港」的美譽。 迎王平安祭典聞名臺灣,每三年舉行一次,會於祭典前第二年建造豪華又威嚴的王船,透過繁複的宗教儀式,最後在祭典最後的壓軸好戲:『送王』,將王船火化,希望五位千歲爺與中軍府回駕天庭繳旨時,能帶走鄉里中的不幸、邪氣、還有惡鬼。 除此之外,在東港地區的迎王信仰又有另一層含義,迎接奉玉旨代天巡狩千歲爺也視為迎接同為東隆宮主神溫王爺的義結金蘭兄弟,這也就是俗稱的東港溪流域『三十六進士』迎王系統,在迎王期間東港鎮內處處可見家家戶戶辦桌請客,正所謂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東港東隆宮

正殿內懸掛黃色綾幔,上書「代天巡狩」,置案桌、五王椅、案桌上擺設筆、筆架、硯台、墨、案簿、水火籤筒、皇旨、手銬腳鍊、花瓶、香爐、洗臉架等物品,並掛著繡有代天府之桌裙,拜殿兩旁回廊左掛祭典大總理、各級總理、參事、助理、爐主、內司、班頭等等之銜頭燈,又廊掛祭典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各科科長、顧問等等之銜頭燈,中門及龍虎門用班頭的板杯交叉,就此閒雜人等不得進入。 在中軍府職務上分值年、與正科,一般值年中軍府令座背後只書寫「代天巡狩值年中軍府」,而正科則是寫著「奉玉旨代天巡狩中軍府」,昔日中軍府安座時,全鎮鎮民會家中擺設香案,迎接中軍府蒞臨,但現今因工商時代,居民大都外出工作,家中設置香案的已逐漸減少中,因應於此故今科年當正負中軍府開光後,特繞行東港七角頭區域,正式告知鎮民,回宮安座後由大總理率各級總理、角頭爐主,以敬王科儀崇祀之。 根據參與祭典的耆老的說法,中軍府不只監造科年王船,亦在代天巡狩千歲爺尚未到達時,紀錄信眾所許的心願與還願之各項供品,每日巡察巡狩區域,於神界在千歲爺到達時,負責各項軍品糧食之採買…等等。 澎湖、台南、東港的王船造形各有各的款式文化,本地王船依照傳統南澳古船(本宮二樓兩艘兩百多年小船)形狀,及實際設施而建,王船組組員義務的共同為王船建造而盡心盡力,也因此為東港的王船文化,奠定了自我的文化基礎。

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東港發生海嘯,濤天巨浪, 淹沒太監府,東隆宮淪陷滾滾駭浪中,險象環生,當時,避難他處的莊民皆欲搶救王爺金身,士紳林合於是發動信眾,駕筏劈開廟殿后壁,及時搶救王爺神像,剎時之間,神廟坍塌瓦解,沖逝無遺。 歷經大變的東港亟待重建,溫王爺適時諭示,擇定「浮水蓮花」穴地新廟址,信眾集腋成裘,匯流成海,終於完成嶄新的東隆宮。 得風水之賜,每逢颱風海水倒灌或山洪急泄期,低窪地區常有淹水之苦,然東隆宮卻絲毫未受影響,誠乃一大奇蹟。

臺灣早期因地廣人稀,溫王爺未曾在臺出現,直到鄭氏東寧、清國統治兩代,移民渡海來臺者日眾,出海的漁民恆以溫王爺為其精神之所寄,約在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中國福建泉、漳兩州人士定居東港時均奉祀溫王爺以保平安,迄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距今近三百餘年,東港海岸上發現神木漂來,神靈顯示溫王欲在臺灣定居,東港居民相信王爺是為地方造福,興隆有望,將神木興建溫王爺廟,名為「東隆宮」,此即臺灣溫王信仰肇基之始。 東隆宮,東港人慣稱為「王爺廟」,主祀溫府千歲,是每三年一科迎王平安祭典的主廟。 溫王爺姓溫,名鴻,字德修,東港人暱稱之「王爺公」,因為在唐太宗時期救駕有功,皇帝賜其進士出身,又在平定賊寇叛亂後,冊封為王爺。 逢太平盛世時,為宣揚大唐德威而奉旨巡行天下,不料卻與其他義結金蘭的救駕有功進士共36人一起遇海難身亡,被貞觀皇帝追封為「代天巡狩」。 東港迎王,全名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主要以祭拜溫府千歲為藍圖,即成為臺灣西濱地區極富盛名的宗教盛事與觀光慶典,2010年被列為國家重要民俗。 漳、泉二州人民因溫王爺常顯靈護佑往來閩浙沿海船隻平安而十分崇敬之。

東隆宮初建於西元1706年(清康熙45年),但西元1894年(清光緒20年)一場海嘯天災中,湧起的滔天巨浪卻將廟基徹底沖毀,因此擇地重建,即是現今所見的東隆宮。 東隆宮是東港極為重要的信仰中心,尤其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典」,幾乎成為東港的全民盛事,其中的「燒王船」儀式,更將這項宗教活動的氣氛推至最高峰,形成名聞全臺的祭典文化。 東隆宮的主祀神明是溫府千歲,名鴻,字德修,生於西元609年(隋煬帝大業5年),適逢唐代貞觀年間。 據傳在一次唐太宗微服出巡遭遇險難時,溫鴻救駕有功,因此隨同一起救駕的三十六人被冊封為進士,往後因在各地討賊有成,三十六進士威名漸開,溫鴻進而被加封為王爺。 在一次奉旨乘船出巡時因遇到海難,三十六進士全數滅頂,唐太宗痛心之餘也相信成神之說,便追封「代天巡狩」,並下旨興建「溫王船」,內奉溫王爺及結義兄弟的神位,王船上更有「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字御書,用以昭告天下百姓必須虔敬奉迎。 以海為生的東港居民因此相信,只要虔誠膜拜,海神溫王爺一定會保佑東港合境平安。

東港東隆宮

七角頭總理敬王之祭品比祀王祭品項目較多,進獻的項目自然的亦眾,故時間上較為冗長,不論是祀王或敬王,皆以舊制科儀禮俗,崇祀代天巡狩千歲爺,崇敬之心謹從禮教焉敢怠忽。 在本省的寺廟宗教活動中,繞境出巡是必有的活動,繞境的目的,是借著神明的威儀與神力,清除地方的邪祟、疫疾,使地方能潔淨不受外力干擾,讓百姓過著「四時無災」、「合境平安」的生活。 過火完畢,千歲爺入廟安座時,在過火的場地,道長必須關火門,收回五營兵馬,過火儀式即告結束;以前過火後,會有許多信徒爭相撿拾炭火取回家中,放在水缸、米缸內,借著沾有千歲爺的靈氣的火炭和水、米放在一起,屆時食用可保平安。

迨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百癈待舉,東港士紳乃於民國三十六年發起修建之議,由蔡糞擔任管理人,林庚申、蔡朝取擔任總經理,陳聯豐、張萬寶擔任會計,善男信女捐輸經費,齊心戮力完成廟殿修建工程。 後來時值鄰近地方賊寇作亂,勢甚猖獗,民不聊生,官兵出剿無功,群臣乏策,最後皇帝派溫鴻統領軍隊討伐,三十六進士亦領精兵一同進剿。 溫鴻用兵如神,舉兵直搗賊穴,賊酋授首,群賊四竄,主帥下令招撫,數萬叛軍來歸,自此國泰民安。 生於隋煬帝大業五年(公元609年,農曆己巳年十一月初一日),齊郡曆城縣白馬巷(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書香門第,自幼聰穎,稍長文武兼備,交遊廣至四方,風雲際會,適逢於唐朝貞觀年代,唐太宗微服出遊,遇險困危,溫鴻捨身救駕,功居其首,皇帝賜他進士出身,其時與溫鴻義結金蘭之救駕者三十六人,一併賜封進士,皇帝酬功任他出仕山西知府,到任後政通人和,清廉愛民,興學育才,地方大治,民稱父母。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