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中央大學舊址」之名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大禮堂是東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 2016年9月,南京中央大學舊址(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入選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在北京聯合公布的「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東南大學也是中國國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16所部屬高校之一,教育部批准的中國首批自主招生試點高校、建設高水平藝術團試點高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試點高校,擁有中國科技部、教育部首批試點及首批授牌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無錫分校區無錫分校區是由中國國家教委和電子部批准,於1988年創辦的,其初衷在於融教學、科研、生產於一體,實踐高等教育改革,為無錫籌建「中國矽谷」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 2006年東南大學、無錫市政府簽署產學研合作辦學協議,由無錫市無償提供200畝土地,按照分校發展需要,建設新校區。 無錫分校位於風景優美的無錫高新區太湖國際科技園內,一期工程建築面積近10萬平米,已形成了生活、教學、科研設施配套,本科生與研究生、全日制與在職教育、繼續教育等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辦學體系。
為培養東南學子深入認識澳門歷史文化,我校中華文化傳承研習班鮑振華和傅江濤導師,組織了四位研習班的同學,參與由澳門基金會及澳門歷史教育學會合辦的“歷史文化大使培訓計劃”。 通過理論學習和實地考察,使參加課程的學生深入認識澳門歷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1999年經中國政府和中共中央批准建設吳健雄紀念館(世界上第一所華人科學家專門紀念館),於2002年建成。
陳院士以生動有趣的講解形式,為我打開了一扇知識新世界的大門,使我對綠色科學有了更深的了解。 還有劉院士從多個角度,全面地講述了“走遍天下,美在中國”。 參加這次講座活動獲益良多,開拓視野,啟發思想,增進家國情懷。
我在歷史文化大使培訓活動中,學會辨識澳門歷史城區內古蹟的建築風格。 這個課程使我學習到新知識、學會了新技能,還結交了新朋友,讓我獲益良多。 李文正樓:李文正等校友捐資籌建,現為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射頻與光電集成電路研究所等所在地,各實驗室科研主體逐步遷往無線谷。 體育館,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面積 2317平方米。 該主樓耗資金6萬銀元, 游泳池及配套設備4萬銀元,堪稱當時國內高校之最。 體育館建成後,不僅作為體育健身之所,諸多重要活動亦常於茲舉行,英國哲學家羅素、美國教育家杜威、印度詩人泰戈爾等,均曾在此作過講演。
- 這一時期,全校各學院的教學規模處於停滯狀態,只有工學院仍有一定發展。
- 校園北至北京東路、南臨學府路,分別以成賢街和進香河路為東西界。
- 1934年,中央大學在南京近郊徵地8千畝,準備建設新校園,然而這一工程被1937年7月爆發的抗日戰爭打斷。
- 1952年夏院系調整,原南京大學物理系留下沙玉彥為首的少數教師,加上外校調入的部分物理教師,組成南京工學院物理教研組。
- 接著,由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師向家長們介紹學校規章制度、本學期各科目的任教內容、學科評核資料和學生學習目標等方面的詳細要求和冀望,令家長更加全面細緻地了解學生在校情況。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大力進行工業基礎建設的歷史背景下,全院師生艱苦奮鬥,學校得到了快速發展。
紀念館收藏有吳健雄的所有獎章、獎狀等紀念物,由袁家騮教授捐贈,以及吳健雄生前用過的的一些辦公用品等。 大門南向,無門廊,立有四根愛奧尼柱,山花線刻恐龍圖案,門楣浮雕圖案,軸線對稱。 2020年7月24日:台中市公車67路因脫班嚴重,暫由台中客運、中鹿客運、總達客運、統聯客運聯合代駛,此路線2021年1月5日改由中鹿客運接駛。 2016年8月29日:台中市公車97路延駛至苗栗縣國立苑裡高中,沿途新增龍德家商、房裡、客庄、苑裡火車站及國立苑裡高中5站,延伸里程3.4公里。 2014年8月1日:受到2014年臺灣高雄氣爆事故影響,高雄市公車37路、52路、81路、紅12路、紅16路、一心幹線(紅18)改道行駛,目前已全線恢復行駛路線。 2013年12月25日:接駛原高雄市公車處行駛之五福幹線(50路)、52、73、橘7A、橘7B、大樹祈福線、鳳山文化專車。
東南: 日本環球影城自由飯店
2000年,東南大學合併位於浦口校區東側的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將浦口校區擴展到1200多畝。 2006年起,由於九龍湖校區的正式啟用,浦口校區不再作為東南大學的校區,而成為獨立的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的校址。 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位於六朝園囿遺址之上,明朝時為南京國子監的所在地。 校園內的六朝松有上千年樹齡,相傳為梁武帝手植於六朝時期,是東南大學的象徵之一。 四牌樓校園是原國立中央大學舊址,主要建築大多為民國時期所建,多為西方古典主義風格。
同時東大也是「一帶一路」高校聯盟、「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的主要成員。 東南大學現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專業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9個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以此為依託形成了一批重點科研基地。 院系科研用樓南高院:現為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東南大學MEMS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駐地。 2003年,在江蘇省學聯成立五十周年之際,東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研究生會聯合發起舉辦「首屆南京及周邊地區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 2008年初教育部研究生司正式批准東南大學的申請,將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創新能力培養改革和舉辦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列入研究生創新教育計劃項目. 東南大學現為該項賽事的組委會主任委員單位,主要負責每一屆賽事的組織工作。
C1、C2、C3、C4、C32、C33、C34、C35、C36、C37經高雄師範大學、臺鐵科工館站、高雄科技大學(建工校區),原凱旋幹線。 2019年12月11日:高雄市公車248路暫由港都客運代駛,此路線2020年6月1日改由南台灣客運接駛。 2007年4月1日:高雄客運結束高雄市公車處委任代駛之高雄市公車3路、16路、37路、53路、81路、91路、機場幹線,改由東南客運代駛。
東南: 東南工業專科學校(1970~2000)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將東南大學、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和南京農業學校等9所專科以上學校合併組建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1928年2月更名為國立江蘇大學,遭師生強烈反對,5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由於國民政府試圖加強對高等學校的控制,中央大學被捲入上層政治角力,在長達4年的時間內人事動盪、經費遭長期拖欠,大批教師流失,學校教學科研都陷入困境。 1932年6月,教育部在國民黨中央支持下將中央大學強令解散整理,在上海的醫學院及商學院獨立建校。 8月,羅家倫被任命為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任職期間對學校行政進行改革,同時延攬名師、擴建校舍、增購書刊設備,中大從低潮中逐漸恢復,進入郭秉文之後又一個穩步發展的興盛時期。 1935年中大再次創辦醫學院,至此共有文、理、工、農、醫、法、教育(後更名為「師範」)七個學院,直到1949年都是中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1952年,食品工業系合併武漢大學園藝系農產品加工組和農化系農產製品組、浙江大學農化系以及復旦大學農化系。 1953年,電訊工程系合併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和山東工學院的無線電通訊和廣播專業,改名無線電工程系。 郭秉文致為籌議請改南高為東南大學委員會函(中華民國9年4月10日)//南大百年實錄(上卷):中央大學史料選. 建築平面呈工字形,愛奧尼柱式門廊前伸,無山花,二樓檐下有浮雕紋樣裝飾。
體育館占地面積56265平方米,建築面積2.27萬平方米,包括一座單層、局部三層的4500座體育館和四座室內訓練館。 五座場館在立面材質上進行了統一,同時通過2層平台等結構,在訓練館與體育館之間營造了大量半室外的灰空間來滿足師生多樣化需求。 體育館整體平面呈正圓,外形似碗狀,通過豎向線條塑造出升騰向上的形態。 然而,該館由於外立面設計粗糙而外形略顯呆板,被戲稱為「鋼菊」並在民間的「中國十大醜陋建築」投票中屢次被網民提名。
該建築內有心理輔導中心、學生會和社團活動室、辦公區域、庫房、大型禮堂、藝術排練室、展覽空間等場所,為校園內使用頻率較高的公共建築。 校園北至北京東路、南臨學府路,分別以成賢街和進香河路為東西界。 校東蘭園位於太平北路以東,為本科生、研究生宿舍區和教工住宅區,穿越太平北路再經文昌橋、成賢街可達校園東門。 沙塘園和成園宿舍區位於校園以南,為研究生和博士生宿舍區。 香園位於校園西門香河路西側,為原南京地質學校校園,為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宿舍區。
東南大學目前在美國和白俄羅斯設有3個孔子學院,同時與全球1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議,在校留學生人數達到1989人,其中學歷留學生1547人,留學研究生618人,學歷留學生和留學研究生數均居中國江蘇省第一。 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個中外聯合研究生院。 曾任東南大學校長的韋鈺院士是1978年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留學生代表,作為中國第一位電子學女博士,德國學成回國後,在東南大學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分子與生物電子學實驗室(現名吳健雄實驗室)及中國第一個「生物電子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點。 東南大學與中國其他八所理工特色的985高校大學組成「卓越大學聯盟」。
2006年,東南大學占地近4000畝(含水域面積)的九龍湖校區投入使用,原浦口校區被用來作為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校址。 ,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原四大工學院、建築老八校之一。 東南大學的工科學術傳統由茅以升在出任國立東南大學首任工科主任時奠定,其在工學領域的歷史和貢獻著於中國。 其中,由中國建築學先驅劉敦楨等人創建的建築系是中國高等建築學的搖籃。 在工學之外,東南大學還創建當代中國第一個藝術學系,設立中國國內第一個的藝術學博士點和第一個藝術學博士後流動站。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宗教課,這節課解開了很多我以前不懂的迷團,了解到西方宗教的起始、分裂和現時發展。 課程結束後,四名文化大使分別協助學校組織同學到澳門不同的文化遺產參觀考察,讓更多的同學了解到澳門歷史城區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價值。 東南醫學檢驗中心自1985年成立至今,一直致力為各階層人士提供高質素身體檢查,我們集合了各類醫療專業人士,悉心為我們客人提供可靠、高質素及全面預防性身體檢查。
機械工程系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農業機械、電子精密機械和電子設備結構專業,主編了中國第一本機械類教材《機械原理》。 1914年7月15日,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為校長,在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原址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江謙聘留美學者郭秉文為教務主任、陳容為學監,讓二人回國之前考察歐美教育制度並延攬師資。 1915年9月10日,南高師正式開學,最初設國文、理化兩部及國文專修科,1920年時已設有文理科(包括國文、英文、哲學、歷史、數學、物理、化學和地學共8系)以及體育、工藝、教育、農業、商業、國文、文理共8個專修科。
大禮堂,位於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園中央,與南大門構成校園中軸。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張乃燕時,於1930年3月28日動工興建大禮堂,後因經費問題停工。 1930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朱家驊以召開國民會議的名義獲得國民政府撥款,建築系教授盧毓駿主持續建,1931年4月底竣工。 主立面為西方古典柱式構圖,底層三門南向並立;正立面採用愛奧尼柱式與山花構圖,頂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風格銅質大穹窿頂,頂高34米;堂內三層,面積4320平方米,可容納2700餘人。 1994年4月,中央大學校友余紀忠捐資修葺,使其煥然一新。 大禮堂是原國立中央大學的標誌性建築,也是現東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
1934年,中央大學在南京近郊徵地8千畝,準備建設新校園,然而這一工程被1937年7月爆發的抗日戰爭打斷。 由於淞滬戰事惡化,10月羅家倫決定利用建新校區的經費將學校直接西遷重慶沙坪垻松林坡,11月所有學生順利抵達,醫學院、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則遷往成都華西壩。 由於羅家倫的果斷決定,中大遷校準備充分,沒有遭受大的損失。 戰爭期間的辦學條件十分艱苦,學校還面臨日軍轟炸的威脅,但在中大師生的努力下,學校規模和水平大大發展,中央大學開始進入其最鼎盛的階段。 當時報考中大的學生十分踴躍,學校1939年在重慶柏溪另建分部容納低年級新生,還增設航空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氣象系、邊政系等科系以及工科、醫科、文科、法科及師範研究所。
他認為好的家庭教育是培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品學共進的搖籃,因此家長必須率先垂範,做好自身的榜樣作用。 劉嘉麒院士用《走遍天下,美在中國》為主題,以地質學視角帶領大家遊遍我國世界遺產,以自身豐富的野外考察經歷,教育師生愛護大自然的重要性。 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時,可以增長見識,通過實踐,悟出真知的道理。
1919年,南高師在中國率先實行選科制(即學分制),同時在教務主任陶行知倡導下,率先推行以教授如何學習為重點的「教學法」以代替「教授法」。 12月,校務會議通過陶行知提議的《規定女子旁聽法案》,頂住各方壓力於翌年正式錄取8名女生和50多名女旁聽生,成為中國第一所男女同校的高等學校。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校務會議上提議在南高師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國立大學,獲得一致贊成,隨即組建「籌議請改南高為東南大學委員會」。
九龍湖校區最初的規劃與設計由齊康主導,校內建築設計大致遵循六層白牆坡屋頂的設計風格,教學建築採用藍灰色屋頂而學生宿舍採用綠灰色屋頂。 自2016年起,九龍湖校區由王建國主持進行了規劃修編,後續新建樓棟開始出現高層建築,外觀上也更富多樣性,如土木交通教學科研樓、信息電子教學綜合樓和能環科研綜合樓等。 老圖書館,齊燮元為紀念其父齊孟芳捐款建造,帕斯卡爾設計,1923年落成。 1933年,經過關頌聲、朱彬、楊廷寶設計擴建,建築面積達到3813平方米。 老圖書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主立面取橫三、縱三式,門廊立愛奧尼柱,門額「圖書館」三字為張謇所書,檐下、窗框、門頭以浮雕裝飾。 原館東西兩側擴建閱覽室,背後擴建書庫,平面從原來的品字形變為凸字形。
1988年6月,南京工學院復更名為東南大學,開始由工科大學向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 同年12月東大浦口校區奠基,並於1990年9月投入使用。 東南大學是20世紀初中國最早建立的現代高等學府之一,2012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為東南大學建校110周年題詞「以科學名世,以人才報國」。 1923年國學大師梁啓超在東南大學講學時就稱「或許我們這裡,東南大學,就是推行美化的大本營。」(美化即美國式的教育)。 陳春新副校長強調,學校對高三年級工作的重視,由於高三階段是學生的關鍵時期,教師們必定會盡最大努力去幫助學生制定升學和人生目標,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健康發展。
後曾改名為「江南院」,現名「健雄院」,為無線電工程系系館。 樹高9.58米,圍2.65米,古勁蒼虬,相傳為南朝梁武帝手植,故名。 四牌樓校園面積約600畝,1980年代在教委直屬院校中面積最小。 1990年浦口校區一期建成,土地緊缺對辦學的壓力略減,但四牌樓依舊是學校本部,擔負著高年級本科生、全部研究生以及全部教師的教學研究工作,所有實驗室也位於本部。 2006年九龍湖校區一期建成,四牌樓校區作為本部的歷史使命結束。
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成立於1952年,由於清涼山新院址尚未建成,1952學年度時華東水利學院部分暫時設在南京工學院辦學辦公。 清涼山院址由同濟大學幫助規劃設計,1953年9月全院自南京工學院校區遷入清涼山西康路現址。 華東航空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主體)成立於1952年,由於校舍尚未開始建設,而且學院的基礎課師資來不及配齊,自1952年秋至1954年夏的兩個學年均設在南京工學院內,部分課程由南京工學院協助。 1953年初開始,學院在中山門外紫金山南麓的衛崗建設校舍,由南京工學院規劃設計,1954年夏從南京工學院校區遷出。
賽事的承辦工作由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組委會成員單位輪流負責。 進入20世紀80年代,學校領導意識到單一學科對學校發展和學生教育的制約,決意向綜合性的大學發展,於1988年由工學院更名大學。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各學科綜合發展的大學,以建築、土木、交通、通信、電子、生物醫學、自動控制、機械、藝術學為學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