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源流、全面挖掘侯官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践行侯官文化的当代价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弘扬崇尚科学、严谨治学、实干担当的精神,踔厉奋发、团结奋斗,努力开创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崭新局面,为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提供丰厚文化滋养和有力人才支撑。 按唐德剛《晚清七十年》,8月中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只有七國(當中兩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為錫克兵,及少數威海衛華人兵)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奧國五十人,意國五十三人。 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名人像。
1884年,張之洞由山西巡撫調升兩廣總督後,將廣東實學館再度易名,改為「廣東博學館」。 張之洞後來於1887年8月3日創建了「廣東水陸師學堂」,恰位於廣東博學館原址。 至此,廣東水陸師學堂成為了中國第一所軍官學校。 軍校的學生除了經常唱校歌與《國民革命歌》,另外還請蘇聯通信顧問科丘別耶夫教唱《國際歌》。 大禮堂/中正堂:民國75年4月完工,學員生宿舍,地上5層樓、地下1層樓,共可置3~5個學員生中隊,1樓2至3個中隊,3至5樓(禮堂剩餘空間)1個中隊,每寢室容納百餘人至數十人不等。
革命軍人的責任,就是「以建民國,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的責任,是為總理、為主義、為革命,而負責、團結與犧牲。 由於黃埔精神的建立,「黃埔系」在東征、北伐和八年抗戰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較大影響。 「黄埔军校」重定向至此,本文介绍的是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的历史與在臺灣之现况。
- 陸軍官校校訓「親愛精誠」,由首任校長蔣中正擬定及撰寫,並由孫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第一期學生開學典禮時核定宣佈。
- 1932年8月:軍政部航空學校擴大組織,改為「中央航空學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兼任校長。
- 親民樓:學員生宿舍,地上3層建物,每寢室容納10人,每樓10間寢室,容納200名學員生,內可置1-2個學員生中隊,三樓教室目前規畫為寢室10間,容納194名學員生。
- 1939年秋,二分校扩大17期招生计划,在浙江宁波、金华,河南南阳,湖北宜昌、巴东,湖南常德、邵阳录取4000多人。
- 陸軍官校在建校初期,學員的生活是艱苦的,學生的服裝只是一套灰布的衣服,沒有襪子,赤足穿草鞋,住在臨時用蘆席搭成的棚裡,睡的是用竹子做成的床,求學期間,島四面都是敵人,既要上課,又要打仗。
104年8月時,1樓設立20人寢室2間、24人寢室1間、48人寢室1間、50人寢室1間、76人寢室2間、80人寢室2間,1樓容納474名學員生;3樓設立152人寢室1間,4樓設立36人、48人寢室各1間,5樓設立56人寢室1間,3至5樓容納292名學員生。 二樓以上為禮堂、地下一樓為柔道場、健身房,建物外設有獨立的學員衛浴空間,供學員生盥洗。 宋建晓认为,侯官文化蕴含着于家为国的爱国传统、砥砺奋斗的精神风貌、兼容并包的鲜明态度、开拓创新的卓越品质等丰富内涵,具备践行引领、铸魂育人、凝心聚力等时代价值。
當日上午6時孫中山身穿白色中山服,頭戴“拿破崙”式白帽,偕夫人宋慶齡乘江固艦由大本營出發,江漢艦隨同翼衛。 而在11時30分於操場的開學式中,孫說之所以擇定陳炯明事件兩周年這天舉行黄埔軍校開學典禮,旨在表明要記住沉痛歷史教训,堅決為締造一支“武力與民眾相结合”的革命武裝而奮鬥。 後由胡漢民總參議宣讀總理的書面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其內容後來更制訂為中華民國國歌歌詞。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陸軍官校、陸官)是中華民國的軍校,由中國國民黨總理孫文(習稱孫中山)指示籌辦,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由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任首任校长,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中國廣東省廣州黃埔,故世人也因此稱其为「黃埔軍校」或「黃埔官校」。 学校为蘇聯支持下成立,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與將領均出自该校。
官校校歌: 臺灣時期
二分校政治部少将主任刘公武(留德兼留日,战前任中央军校特训班政治总教官),就带领第15期部分学生由武昌坐火车到湖南湘潭易家湾,然后徒步几百里来邵阳。 根据分校副主任周磐建议,1938年5月,又迁武冈,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 1939年,二分校在法相岩新建校舍,先后建有中山堂、中正楼、应钦楼、崇禧楼。 1939年秋,二分校扩大17期招生计划,在浙江宁波、金华,河南南阳,湖北宜昌、巴东,湖南常德、邵阳录取4000多人。 1939年秋至1942年夏,沈建中(沈清尘)任二分校同少将政治部主任,主持该校的政训工作。 办公处处长姚价垣,教育处长李亚芬,总务、经理、军械、军医等处。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因應國都遷徙,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於1937年8月由南京西遷。 1937年10月军校抵庐山牯岭休整,并于庐山海会寺举行十一期二总队毕业及十三期入伍生升学典礼。 校刊《战斗日报》(1941年1月改《党军日报》)。 1984年6月16日,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主持陸軍官校建校60周年,陸軍總司令蔣仲苓上將、海軍總司令劉和謙上將、空軍總司令郭汝霖上將均與會,黃埔老師何應欽上將上臺發表談話,黃埔老師顧祝同上將主持黃埔畫展揭幕。 至善樓:民國65年4月動工,66年6月完工,學員生宿舍,ㄒ字型建物,前棟6層後棟3層建物,內可置1個學員生中隊,一樓、二樓教室目前規劃為70人寢室,三、四樓規劃為10人寢室,共11間寢室,容納250名學員生,後棟屋頂為曬衣場。
畢業時機械、土木科797人與企管科一般組193人分發步、砲、裝、海陸等兵科共990人,服役六年於1986年10月26日退伍,企管科財經組選財經兵科68人服役十年,總服役人數1058人。 將領有王信龍上將、陳健財中將、白永成少將三人,而王信龍於2016年12月1日晉升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歷任國防部軍備副部長、陸軍司令、國防大學校長,更是陸軍官校史上專科班出身的最高階將領,也是中華民國陸軍史上第一位專科班出身的上將。 陸官在大陸最後一期23期學生,在1948年6月、7月間有3,000多位考生,於12月1日入學於四川成都的陸軍官校,但卻提前於1949年12月畢業,畢業典禮是由蔣中正主持,但因四川已遭解放軍包圍,學生只能在學校待命,9月中有77名23期臺籍與特殊狀況學生先由政府運送到臺灣。 1949年9月8日教育處處長李永中少將,總隊長蕭平波少將,及蕭步鵬少將等3人與中國共產黨取得聯繫,於1949年11月初蔣中正第二次來陸官時對官生講話,李永中、蕭平波準備扣押蔣,但蕭步鵬把計劃告訴蔣而逃走。
1936年冬,潘佑强被解职,康泽回任,由别动队预备队考选学生150人,收容华北流亡学生500人,列为第五期。 新大樓(興建中):民國105年核定,施工中,學員生宿舍,地上11層樓、地下1層樓,共可置4個學員生中隊,二至三樓1個中隊,四至五樓1個中隊,七至八樓1個中隊,九至十樓1個中隊,共164間寢室,每寢室容納6人,容納984名學員生,一樓六樓十一樓設置集合場。 二樓與一樓為思源餐廳與廚房,樂育樓二樓與三民樓地下一樓相通連。 行政警察、刑事警察、交通管理、科技偵查科畢業生/結業生,分發至一般警察單位(分局、派出所)服務(制服警察),請參見:內政部警政署。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簡稱警察專科學校、警專,舊名警察學校),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文山區,為培養警察、消防和海巡單位之警察官而設立。 該校亦為中華民國政府唯一辦理基層警察、消防和海巡教育的學校。 陸軍官校腹地約173公頃,大門對面有「親愛精誠」大型牌樓,大門上方橫書「陸軍軍官學校」六個大字,是蔣中正所書。 入門兩旁分豎「愛的教育」、「鐵的紀律」標語。 司令台掛著蔣中正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
「專科畢業證書」在1980年10月29日發畢業學生。 包括1937年秋冬在庐山招收的政训学生队与交通学生队、1938年春夏在沙市招收东北军编余军官800人及当地学生800人、1938年秋至1939年在丰都招收的均列为第六期共计5,308人。 其中1937年秋冬在庐山招收的400人,撤退到陕西王曲,称为特训班第六期西北大队,1939年春改为中央军校七分校。 民國13年建校之初的校務會議中,指派總教官何應欽設計校旗,以紅底、中綴青天白日國徽、外圍加上金黃色絲穗為校旗。 校旗上方有一榮譽旗(標),為民國46年為表彰功績並紀念改制(四年制),以提高學校榮譽,由蔣中正親頒。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原陆军军官学院,請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大陸在1994年6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纪念黄埔軍校建校70周年,發行了纪念郵票1枚,面值20分,票面為黄埔軍校大門全景。 此外,臺灣的陸官校友會、大陸黃埔軍校同學會與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也會在紀念黃埔軍校建校周年紀念,各自發行有關黃埔軍校人物歷史事件的郵票。 陸軍官校校訓「親愛精誠」,由首任校長蔣中正擬定及撰寫,並由孫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第一期學生開學典禮時核定宣佈。
樹人樓:為地上十樓、地下一樓建物,每層樓設有教室1~6間、教師休息室、盥洗室,做為學員生上課之用,1樓為學生總隊辦公室,9樓與10樓為書庫與國際會議廳。 12月1日,以“赓续侯官文脉 开拓学城新局”为主题的首届侯官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 论坛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指导,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管理委员会主办。 校党委书记宋建晓受邀参加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闽侯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建生表示,闽侯县将全力支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侯官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将侯官文化塑造成为新时代八闽首邑的重要文化标识,推动侯官文化进学校、进课堂,充分激发侯官文化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助力新时代青年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1950年8月在臺復校後首屆校長由羅友倫中將接任。 2006年8月首任少將編階校長為陳良沛。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豫军官教育团:1931年8月河南省政府主席、驻豫特派绥靖主任公署主任刘峙开封南关旧营房成立。 高教班第一期:1932年10月1日在南京黄浦路马标成立。 由本校军官教育总队尚未卒业之三队、四队及步兵炮队学员改隶。
官校校歌: 中央航空學校時期
1926年9月黄埔五期正式从入伍生升学入校。 后第五期政治科、炮科、工兵科调往武汉分校。 1927年李济深发动四一五事变在广东清党,黄埔军校广州分校是重点。
校友會之宗旨,在謀取校友權益,凝聚黃埔向心,與投入社會公益,並於2016年度起辦理傑出校友獎章之表揚。 特训班第四期、第五期:编为军校第13期第二总队。 1936年春,原任训练总监部国民军训练处处长潘佑强接任特训班主任,杨文琏为副主任,在全国公开招收军事队、政治队学员各120人。 1936年5月1日在星子县入伍,列为第四期。 原1935年底设在南京的军事委员会交通研究所的180名学生也并入,编为交通学生队(1938年毕业于沙市)。
學校設有校史館,外牆掛有「國家」、「責任」和「榮譽」三個標語(原本第一及第二個標語「主義」和「領袖」已基於「軍隊國家化」之《憲法》規範和理念而撤除)。 校區分「北營區」、「南營區」(白宮)及「東營區」;「北營區」有志清、敬之、百韜、清泉、靈甫樓等房舍,而「東營區」現改建為多功能的學生活動中心。 中正堂為新式美倫美奐巴洛克式禮堂,原禮堂蔣中正騎馬銅像移至志清樓。
陸官在實施清黨反共與寧漢分裂前,方有師生以共產黨員身份加入黃埔,其擔任抗戰與國共內戰時知名指揮官有左权、陈赓、徐向前、林彪、蔣先云、刘志丹、罗瑞卿、周士第、許光達、陳伯鈞、宋时轮、楊至成、宣侠父、郭天民、陳奇涵、陶铸、郭汝瑰等人。 術科訓練內容為制式教練、戰鬥教練、實彈射擊與野外演習等。 以單兵徒手教練,習各種步法暨轉法,俟操作嫻熟,施以班教練及排連營教練,如方向與各種隊形之變換。 徒手操作熟練後,繼施以持槍教練,乃至單兵以至班排連營,凡托槍、下槍、舉槍、裝退子彈、上下刺刀、各種射擊與各種行進,密集、疏開、散開等隊形,以及各種戰鬥教練。
1924年6月16日,中國首個現代軍事學校,陸軍官校在孫中山親自主持下正式開學。 他之所以擇定陳炯明叛變事件兩周年這天舉行黄埔軍校開學典禮,旨在表明要記住沉痛的歷史教训,堅決為遞造一支武力與民眾相结合的革命武裝而奮鬥。 陸官在大陸時期,因戰事多未能大型舉辦校慶活動,遷臺後的首次校慶舉辦於1954年6月16日,同時也是陸官成立30周年的校慶,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親臨主持,與時任中華民國副總統陳誠一起在校慶中閱兵、校閱骑兵隊,另外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少將也上臺致詞。 此後每逢十周年,臺灣高雄鳳山陸官都會擴大辦理校慶活動。
- 孫中山核定「親愛精誠」為陸軍官校校訓,是希望由陸軍官校培訓中國革命軍事人才,共同團结為革命的寫照。
- 一些來自北方地區的學員還要適應廣州的飲食。
- 此外,該校與各保安警察大隊營區,亦做為警察替代役訓練基地。
- 第3期學生起實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經過3個月的入伍教育,考試及格者升為正式學生,第4期學生以後再增設政治、騎兵、交通和無線電等科,後期又增設英、德、法、日等外語教授班。
- 包括1937年秋冬在庐山招收的政训学生队与交通学生队、1938年春夏在沙市招收东北军编余军官800人及当地学生800人、1938年秋至1939年在丰都招收的均列为第六期共计5,308人。
校徽上之「親愛精誠」四字原創為由右至左書寫,在2007年配合由左至右橫式公文書而改向;但在2011年由國防部長高華柱下令要尊重原創精神與特色,再回復為由右至左書寫迄今未變。 主要負責警察養成教育,學制為二年制專科學校,專科警員班並分為「正期組」與「進修組」,並辦理警察進修教育「巡佐班」,另受考試院委託辦理警察特考錄取人員訓練,簡稱「年度特考班(年特班)」、「基層特考班(基特班)」、「一般特考班」。 此外,該校與各保安警察大隊營區,亦做為警察替代役訓練基地。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航空學校遷至雲南昆明,1938年7月改為「空軍軍官學校」。
1924年他在廣州石牌手創「文校」中山大學、廣州黃埔「武校」陸軍官校,合稱「一文一武兩大學府」。 而在民初歷史舉足輕重的這兩校,也在兩岸分治後,於1950年在高雄縣鳳山鎮復校陸軍官校,1980年在高雄市鼓山復校中山大學,這「一文一武兩大學府」實現他的理想。 陸軍官校建校逾九十年,黃埔出身的名將多參與東征、北伐、抗日與國共內戰後的復員工作。
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第五首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 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北伐军攻占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在武昌文昌门、平湖门之间的两湖书院成立武汉分校,1926年12月初黄埔五期政治科、炮科、工兵科从广州本校调武汉分校。 1927年2月12日举行开学大典,正式录取第六期入伍生男生986人、女生195人,全部编为政治科。
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高10米的花岗石碑。 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 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 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
後來李永中以「遷校行軍總指揮」名義安排遷校事宜。 11月中旬全校開始行軍,為使解放軍能順利接收軍校,一個多月時間部隊採取讓拖等來回游動在川西平原。 12月20日軍校北上至溫江西,已和解放軍接上頭;西面是羅廣文一個軍宣佈投共;東面是胡宗南的國軍。 這時由李蕭二人召集隊長和學生代表,講了形勢和解放軍的協議與政策,願投共的、跟國民黨的或回家的都自便,學生大都願意投共,25日隊伍至郫縣便由李永中宣佈軍校投共,而解放軍將軍校保持原編制,暫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校」。 1949年12月,解放軍占領成都,成都陸軍官校自1937年興辦到1949年共招訓學生11期,也即第13期至第23期,由中華民國在大陸開辦的陸官到23期停辦,至此,陸官的大陸時期終告結束,邁入臺灣時期。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
1927年7月黄埔五期步兵科的2个大队和经理队开往南京,8月16日在南京举行毕业典礼。。 黄埔军校长沙分校: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在长沙筹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即黄埔军校长沙分校)。 1927年1月28日,长沙《大公报》刊登长沙分校招生广告。 1927年2月10日在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原湖南建国讲武堂旧址成立长沙分校。
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 1946年,陸軍官校因應軍隊國家化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臺北,成都陸軍官校校本部投共。 1950年,陸軍官校遷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71-72年。 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南京校址現亦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司令部所在地,而成都時期的校址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司令部及空軍機關駐地。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