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版本提供簡單易用的介面,方便市民以流動裝置瀏覽。 假若離世者親友不多或希望殯禮從簡,家人可以「院出」的方法辦理喪事。 大部份醫院設有小型靈堂,家人或親友可在靈堂舉行簡單的送別儀式,然後把棺木直接送往火葬場進行火化。 由於「院出」無須租用殯儀館的靈堂,可以省卻租金,佈置,服務費,堂倌人工,花藍等費用,殯禮開支可以大大降低,儀式也較簡約。 1971年6月,東華三院租用萬國殯儀館5樓,創辦香港首間非牟利殯儀館,租期兩年,名為東華三院殯儀館,同年11月將油麻地登打士街廣華醫院殯儀廳擴建為另一間不牟利的油麻地殯儀館,為九龍第四間殯儀館。
接著還要返主安靈,即出殯後為亡者之魂帛安置於祖先牌位之側,供日後祭祀。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放在祖先牌位旁是變通做法,傳統上還是需要另外準備一張便桌,安靈祭拜。 出殯,又名「出山」,是奠禮儀式後亡者遺體靈柩出發歸葬前往安葬的墳地或納骨塔的過程。 傳統的作法會延請道士或法師主持儀式,引領家屬陪伴亡者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國葬是國家為前總統、功勛人士舉行的葬禮,一般舉行時間為9天。
首屆殯葬專業證書課程教授內容包括打齋、化妝等,以課堂理論配合考察,完成專業證書的人士,有機會跟師學習。 基督新教儀式會唱詩歌、祈禱、講道等,不會奉香,目的是讓參與者回顧及緬懷安息者的一生。 值得留意的是,新教基督徒通常在先人靈堂前並不會「三鞠躬」,而以默禱取代。
出殯: 宗教儀式
放鬆使我們所愛的人在死後仍然在一起,並向他們致以敬意更方便。 就死於自然的死亡個案辦理登記死亡登記處與申請辦理死亡登記有關的表格如個案屬於非自然死亡或死亡原因不明,相關的註冊醫生或警務人員則會向死因裁判官報告,以進行檢驗及進一步的調查。 當死因裁判官裁定死因後,登記官會於一星期內辦理該宗個案的死亡登記,並以書面通知死者的親屬。 若有人拒絕或無合理辯解下不依從法例辦理死亡登記,即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罰款港幣2,000元或入獄六個月。
及至1959年增設九龍殯儀館,於殯儀館發喪已經成為香港的殯儀服務主流。 華麗花店 (紅磡) 有多年製作中西式帛事花牌、帛事花圈、帛事花籃及慶祝開幕開張花籃的經驗,至今已有將近30年的歷史,絕對可靠。 為表尊重,絕不重用環保花,我們深信:一個花牌、花圈除了表達送贈者的心意,花牌寓意代送贈者在喪禮期間站在靈堂,一直陪先人走完最後一程。
要將於外地身故之親屬遺體移送返港,或將先人之骨殖由外地移送回本港火葬或安葬金塔墓穴,有關申請須遞交衞生署港口衞生處及食環署。 如欲將親屬之骨殖移送離港,則須得到食環署的批准。 至於將骨灰移送離港,個別國家或要求提交火葬證明書及許可證;就此,死者親屬可向食環署申請簽發有關文件。 食環署轄下的墳場及火葬場服務簡介預約火葬服務資料火葬場預訂情況可供分配靈灰龕一覽申請編配壁龕政府現擬設立發牌制度以規管私營骨灰龕。 政府的目標是在2013年第四季把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 在發牌制度落實前,市民在選購私營龕位時可參考以下的提示和資料,以便作出適當選擇。
出殯: 殯葬課程
交通意外傷亡援助計劃暴力及執法傷亡賠償計劃緊急救援基金由社署管理的四個主要慈善信託基金,為面臨經濟困難(如失去供養家庭成員或無法籌措足夠殮葬費)的家屬,提供臨時的經濟援助。 社會福利署(社署)共提供三項意外賠償計劃,為因道路交通意外、天災、暴力罪行或執法人員使用武器執行職務等致死的情況,向死者親屬提供經濟援助。 發出有關證明書,批准證明書持有人從死者銀行戶口支用款項,以支付死者的殯殮開支或死者生前贍養的人士的生活費,以及檢視死者的銀行保管箱。
根據內政部過去「臺閩地區殯葬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報告指出,殯葬流程從接體至安葬花費的平均天數為13.27天,中位數為10天,治喪期間的天數考量因素係以「擇吉日」居多,其次為「地方風俗習慣」,再來則是「家屬討論結果」。 不過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家庭結構的改變,現今的喪事流程天數與早期相較已縮短許多變得越來越彈性,多以子女協商與喪家期望進行的流程為主,已無絕對的標準,其內容、儀式,全依每個人的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 食環署透過「無盡思念」網站提供網上追思服務,讓市民為曾使用食環署墳場、火化、骨灰龕、紀念花園、海上撒灰等服務的逝者建立紀念網頁,以便隨時隨地透過互聯網悼念摯愛親友。
2002年,由於紅磡市立殯儀館使用率偏低,香港政府將服務外判予永恆殯儀有限公司,更名為「永恆殯儀館」。 2006年12月11日,永恆殯儀館被鄰近的世界殯儀館奪得由2007年起的5年經營權,及於3月21日易名為「世盛殯儀館」,但是當時世界殯儀館已經佔有香港殯儀業大量的生意額,故此香港殯儀業界擔心出現壟斷市場的情況。 2012年再易名為「福澤殯儀館」,2019年再易名為「寰宇殯儀館」。 1962年萬國殯儀館遷往鰂魚涌海堤街16號,原址於兩年後改建為東城戲院,由於鬧鬼導致長期生意欠佳,1974年結業拆卸,並於兩年後重建為寫字樓東城大廈。
火葬日期起計之第七天至兩個月內,領灰人(須為「遺體火葬費用收據」內所示的申請人)可向食物環境衞生署墳場及火葬場組(九龍區或香港區辦事處)或火葬場領回先人之骨灰及一份【領取骨灰許可證】 (俗稱灰紙)。 之後,親友可把先人之骨灰安放於骨灰龕位,或撒灰於香港指定紀念花園或指定海域。 2012年,為滿足本港日益增長的喪葬需求,港府建議於文錦渡沙嶺興建一個超級殯葬城,將提供一條龍式集殯儀館、火葬場及骨灰龕場於一身的殯葬服務。 一般來說,火葬費用遠低於土葬所需,尤其是選擇直接火葬,即由醫院或殮房直接出殯而不到殯儀館設靈(行內稱「院出」)。 不過,火葬的費用可以有很大的差異,主要基於死者或其家屬希望如何進行火葬儀式,例如棺木的款式,宗教儀式等。 若家裡不幸有喪事發生,從家人死亡到出殯,以臺灣社會習慣,一般約要10天至15天,這期間要安置遺體、豎靈、入殮、訃告並舉行告別儀式,然後出殯埋葬或火化進塔。
就火葬事宜,市民可在食環署網頁搜尋有關火葬服務的資料。 香港人一般選擇於殯儀館舉行喪禮,但亦有部份人士選擇從殮房直接出殯,又或於所屬鄉村附近的空地臨時建棚舉行喪禮。 由於香港人日常生活繁忙,故香港的殯儀程序一般較其他地區為簡,通常亦會把殯儀籌備工作交由殯儀業人士處理。 二戰後的1940年代中後期,因香港人口急劇增加,居住環境及街道越來越擠廹,不能再容許於家中及前往墳場的街道上進行這些繁複的儀式,灣仔近跑馬地墳場一帶遂逐漸開設多間殯儀館。 1950年代中期殯儀館發喪才普及化,於義莊或家中發喪的習俗亦逐漸式微,導致大量長生店亦相繼結束。
出殯前夕按照習俗,需做的法事稱為「做司公 」,晚上休息時間,司公會表演「弄鐃(台語音ㄌㄤ ㄌㄠ)」,按銅鐃本是和尚、道士常用之法器,起先是於做法事時,相擊銅鐃時耍弄出各種花樣撫慰家人,其後發展成為特技表演。
網上訂花牌,方便,價錢公道,提供拍照服務,讓您滿意後再送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撒骨灰他們的親人在寧靜祥和的紀念花園或無邊無際的大海,讓他們回歸自然。 在所有死亡病例中年,超過 10% 的人走上了綠色的墓道,並且呈上升趨勢。 國民葬規格僅次於國葬,是對社會或國家有極大貢獻的人,以全體國民的民義舉行的葬禮,政府將承擔大部分葬禮費用,但葬儀很大程度上會尊重死者家屬的意願。
1973年6月萬國殯儀館不續租予東華三院,更於同年拆卸,其後於1977年重建為龍景大廈。 1974年,東華三院將服務遷往上環東華醫院殮房擴建而成的上環臨時殯儀館。 1975年,由殯儀大王蕭明的助手另起爐灶開辦的紅磡世界殯儀館啟用,香港的殯儀行業演變成三個派別的競爭。 1978年香港政府開辦的紅磡市立殯儀館啟用,同年因環境設施欠佳及使用量低,東華三院董事局將油麻地殯儀館結束。 香港早年的殯儀服務主要由義莊包辦,但由於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義莊提供的殯儀服務通常只為靈柩暫存、大殮、出殯及下葬。 而家境較富裕的,通常會光顧長生店的上門式殯儀服務,於家中發喪。
三院油蔴地殯儀館 十八日開始服務 以不牟利為原則分四種收費. 1980年,東華三院於紅磡的永久新館建成,並恢復「萬國殯儀館」名稱,上環臨時館則繼續經營。 1981年萬福及摩禮信殯儀館停辦,萬福原址重建為威達商業大廈。 香港首間殯儀館香港殯儀館於1930年代初啟用,館方並着力推廣新式殯儀館發喪服務,但當時普羅大眾仍未能夠接受。 ■ 如果死者在醫院去世,親屬可以考慮聘請持牌殯儀員在醫院安排送別服務。
- 若家裡不幸有喪事發生,從家人死亡到出殯,以臺灣社會習慣,一般約要10天至15天,這期間要安置遺體、豎靈、入殮、訃告並舉行告別儀式,然後出殯埋葬或火化進塔。
- ■ 一般而言,醫院提供“院出”服務的辦公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5時。
- 華麗花店 (紅磡) 有多年製作中西式帛事花牌、帛事花圈、帛事花籃及慶祝開幕開張花籃的經驗,至今已有將近30年的歷史,絕對可靠。
- 發出有關證明書,批准證明書持有人從死者銀行戶口支用款項,以支付死者的殯殮開支或死者生前贍養的人士的生活費,以及檢視死者的銀行保管箱。
- A5.「幡」是指長幡燈籠,由先人的長嫡孫提在手中,代表引領亡靈升天,在大殮前由孝子放一個硬幣於水盤中,再以白布沾水,於遺體旁上下擦三次以潔淨亡靈。
- 國葬是國家為前總統、功勛人士舉行的葬禮,一般舉行時間為9天。
- 根據內政部過去「臺閩地區殯葬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報告指出,殯葬流程從接體至安葬花費的平均天數為13.27天,中位數為10天,治喪期間的天數考量因素係以「擇吉日」居多,其次為「地方風俗習慣」,再來則是「家屬討論結果」。
1996年,新界首間殯儀館寶福紀念館於大圍開幕,該館仿照內地式現代化建築設計,減低一般殯儀館予人深沉的感覺。 A5.「幡」是指長幡燈籠,由先人的長嫡孫提在手中,代表引領亡靈升天,在大殮前由孝子放一個硬幣於水盤中,再以白布沾水,於遺體旁上下擦三次以潔淨亡靈。 在二十多年的殯葬經歷中,持續與時俱進,透過殯葬禮俗,法律,醫療,心理等各領域專家協助。 共同討論,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可以無憾面對生死的服務體驗。 當出發的時刻到時,家屬先將銀紙燒化,大家再出發,沿途仍要邊走邊散銀紙,稱為「買路錢」,遇到過橋時,也要置放一些銀紙在上,用以驅邪祈福。 送葬隊遇到路邊有人為死者擺上香案行時,稱為「排路祭」,喪家要上前跑地回禮,並以白布或毛巾答謝。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