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治初期的安平因為是重要港口的關係,所以相當繁榮,連帶地天后宮的香火也相當興盛。 但隨著其他地區港口發展起來,加上安平港逐漸淤積,使得安平逐漸沒落,天后宮的香火也受到影響。 根據安平文人林勇採訪耆老的記錄,在1895年日軍進入安平時,仍有清兵(劉永福黑旗軍)在天后宮中,後來遭到日軍圍剿,僅1人逃出。 之後據說天后宮附近常有冤魂出現,信眾因而不敢上香,董事們也認為廟宇被腥血所濺有失清靜而敬而遠之,天后宮遂逐漸荒廢。 福建沿海居民到台灣來大都由安平登陸,當家鄉的人問起:「要到何處去」,大都回答說:「去台灣」,台灣漸漸成為台南的代稱,一六八四年清廷,將台灣納入版圖,康熙皇帝將台灣定名為「台灣府」設府於台南市。 由此可見台灣這個名詞是由安平的原住民部落音譯而來的,而安平也是最先和漢民族有接觸的地方。
另一方面,媽祖遶境的神轎班,清一色都是女子轎班抬轎,主要是因為媽祖在世時未出嫁,男女有別,所以神轎多是以女性擔任抬轎者。 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安平開臺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決定重建事宜,一直到民國五十五年竣工落成,期間費時將近四年,並於四月十一日吉時,奉請三尊媽祖寶像入廟安座,重享安平人間香火。 迎媽祖當天,媽祖神轎會前往位在三鯤鯓的香山,駐駕於面朝湄洲的棚架,而後舉行儀式恭送媽祖神靈返回湄洲。 待媽祖神靈自湄洲回駕後,會在祭壇內舉行插金鳳釵的儀式。 之後媽祖神轎會繞境三鯤鯓社與五期重劃區的三個角頭社,晚上則駐駕於行館,次日再遶安平六社,最後回鑾安座。
安平開臺天后宮: 安平迎媽祖
俗諺中「安平迎媽祖,百百旗有了了」、「安平迎媽祖,百百奇」,「安平迎媽祖,臺南伏地虎」、「安平迎媽祖,無奇不有」,就是形容早年安平迎媽祖迎神賽會的熱鬧景象。 同年六月鄭王薨,世子鄭經繼位,在諮議參軍陳永華輔佐下,開發建設台灣,人民生活漸趨安定,遂於永曆二十二年(西元 1668年),在安平鎮渡頭建廟(即今石門國小內),就地興建媽祖宮,稱為『安平天妃宮』。 安平迎媽祖的活動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在《安平縣雜記》有相關記載。 根據日治時期的文獻記載,每年農曆三月二十日,安平居民會到設在北汕尾的「香山」遙祭湄洲祖廟,由於當時兩地無陸路相連,所以必須搭船前往。 又據民國八年(西元1919年)日人所編「臺南祠廟名鑑」一書,記載本宮創建年代為康熙七年(即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可為上述說法之佐證。 安平開臺天后宮甲午年繞境活動,安平地區的十大角頭廟與四大公廟,也傾全力動員人力物力,過程熱鬧圓滿。
- 到了昭和八年(1933年)的《臺南州祠廟名鑑》,才明確寫說興建於1668年。
- 但清朝方志並未明確記載該廟的創建年代,而最早記載安平開臺天后宮的志書是康熙廿五年(1686年)的《福建通志》,只提到「天妃宮」在安平鎮渡口一事。
- 安平舊聚落依時間發展順序及地理空間位置,先是分成港仔尾、海頭、十二宮、囝仔宮、王城西、灰窯尾六個角頭,六角頭各有角頭廟作為信仰中心。
- 安平開台天后宮的光明燈,啟點得天官賜福化解善男信女災厄,凡當年運勢有犯天狗、白虎、疾病、死符、五鬼、桃花、喪門,等凶星者,皆能逢凶化吉、轉禍為福,男增百福女納千祥,元辰光彩前途光明,財神永庇平安順利。
- 開台天后宮的三尊媽祖神像,據說是在鄭氏時期由鄭成功所帶來,屬於「軟身神像」。
- 在這之後廟宇仍不斷擴建,約到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時完工。
安平開臺天后宮總幹事事林國明指出,這次廟方備有15000萬紅包袋送給民眾,另外配合新春開廟門活動,也備有內裝有100元台幣新鈔的紅包1500份送給參與民眾,開廟門時間是1月24日(農曆12月30日)深夜11時15分。 好景不常,光緒二十一年 (一八九五年),一紙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台的連串燒殺. 此外,據說開臺天后宮的媽祖是鄭成功從湄州天后宮迎請而來,該說法在日治時期初期的〈請求安平天后宮給還書〉便有出現。 由於第七屆主任委員張省吾暨管理委員們的籌措與努力,天后宮所有重建工程於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十一月全部完成並舉行甲戌年修建落成護國息災五朝祈安正五朝祈安建醮。 【六十甲子元辰殿(左殿)】 於民國八十六年(西元1997年)增設斗姥元君及六十位太歲星君供信徒膜拜,並提供安太歲消災、解厄等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安平媽祖出巡前三晚,在整個遶境的路關,安平城隍廟的范謝將軍(七爺、八爺)會舉行夜巡儀式,目的是在於要告誡在遶境地區的孤魂野鬼,媽祖即將到此巡視。 「全臺平安」,即所庇佑者遍及臺灣,並非僅限於安平一處,也就是安平媽祖有義務保佑全臺的信徒。 4/19清晨5時15分,安平開台天后宮由女轎班扛媽祖轎,「大媽」、「二媽」、「三媽」及「四媽」都出動,由城隍爺開路,延平郡王為前導,耆老手持布兵旗引領下、媽祖鑾駕出發到漁光里海邊香山,面對中國湄洲方向舉行「安平開台天上聖母湄洲晉香」儀式。 安平鎮城隍廟的七爺八爺會在媽祖出巡前3日的傍晚到天后宮報壇,之後展開連續3天的夜巡,巡視繞境所經的路線。 在繞境前2日下午,會進行「恭請媽祖登轎」儀式,其中大媽、二媽、三媽因是軟身神像,平常便坐於轎椅上,所以在儀式中是將「神轎」給組裝起來而非將神像請上神轎。 安平開臺天后宮沿革記載,其所供奉的媽祖,是1661年隨船護祐鄭成功率舟師來臺的守護神,於永曆二十二年(1668年)正式建廟。
安平開臺天后宮: 媽祖學院揭牌啟用
安平開台天后宮總幹事陳宏明表示,主辦該次活動是希望回溯歷史、正本清源,並建立完整的媽祖信仰學,將﹁安平迎媽祖﹂祭典,成為常態性的文化觀光活動。 媽祖因助鄭軍平台有功,倍受鄭軍官兵及安平民眾的尊崇,並於明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在安平鎮渡口建廟(即今石門國小內),稱為「安平天妃宮」。 而在繞境前一晚,城隍廟的城隍爺會進駐天后宮,以備隔天一早擔任媽祖出巡的先鋒。 到了昭和八年(1933年)的《臺南州祠廟名鑑》,才明確寫說興建於1668年。 對此學者李獻璋與石萬壽的說法支持建於明鄭之說,而學者盧嘉興、蔡相煇的說法則質疑明鄭究竟有無流行媽祖信仰。
康熙廿三年施琅將寧靖王之─元子亭園,改修為「大天后宮」,即今台南市大天后宮。 相傳當時並乞求安平開台媽祖的香灰,以塑鎮殿媽祖全身。 爾後,鹿耳門、南港、北港各地之媽祖也都乞求安平媽祖宮的香灰雕塑全身,故安平媽祖宮每次建醮祈安,各地的媽祖神像也令前來鑑醮,例年安平迎媽祖,各地的媽祖宮也會前來聚會,所以安平媽祖宮標榜為開台媽祖宮。 「安平迓媽祖」 四年一次的「迓媽祖」,為臺南市市定民俗,在媽祖的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舉行,從開臺天后宮出發,到三鯤鯓海邊遙祭湄洲祖廟(上香山),恭送媽祖回湄洲祖廟省親進香。
一六六八,由於天妃宮所奉祀之媽祖係隨船護佑鄭王舟師來台,故冠以 「開台」頭銜,且直接承襲湄洲媽祖香火,威靈顯赫、盛極一時。 民視新聞/唐詩晴、林東銘 台北報導年底聚餐派對接踵而來,第一個重頭戲就是氛圍感滿滿的耶誕節,期間帶動的消費商機,幾乎是平常的2~3倍,因此連鎖通路鎖定交換禮物、聚餐需求,推出應景的甜點、禮物,或是家電用品,要讓民眾超有過節氣氛。 日本模特兒重川茉彌2年前在戀愛實境節目秀上與YouTuber前田俊熱戀,當時才16歲的她先宣布懷孕後,與男方閃電結婚,當時突如其來的消息被外界看衰,如今重川茉彌在日前宣布已經順利生下第2胎,感情依舊穩定。 全球知名駭客組織匿名者聲援中國白紙革命,聲稱發動行動癱瘓中國政府網站,強調100%支持中國抗爭者並提出五大訴求,包括停止強制核酸檢測,以及強制隔離取消防疫政策。 近來中國防疫政策的確風向開始轉彎,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接連2天不再提動態清零,外界解讀是釋放防疫鬆綁訊號。 民視新聞/陳妍伶、欒秉宙 台北報導桃園市長鄭文燦,選前被檢舉,台大國發所碩士論文有30%涉及抄襲,台大已經決議撤銷鄭文燦學位!
正殿所供奉的三尊媽祖像為軟身雕像,高約四尺,梳湄州髮髻並著三寸金蓮,面貌安祥,而其座前腳為宋代型制,相當珍貴。 開臺聖王鄭成功自南京兵敗之後,即時取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攻台之時,為穩定三軍軍心,親赴湄洲恭迎三尊鎮殿媽祖寶像鎮舟。 4/19遶境範圍是台南安平三鯤鯓漁光里及安平五期重劃區。
這些傳承百年的祭祀科儀已是我國重要文化資產,值得政府重視並予以保存。 日治時期天后宮雖遭日本官方佔用,但迎媽祖的活動仍有舉辦,後來才因故中斷。 二次大戰後,海頭社在1947年重新發起迎媽祖活動,日期仍在農曆三月二十日,但「香山」改設於安平海邊。
而隨著五期重劃區的開發,天后宮信仰圈也擴大,原本一日的遶境因而在2010年改成兩日。 二次大戰後,地方人士希望能重建天后宮,經臺南市政府撥允安平古堡前原水師衙門土地後,於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重建,四年後(1966年)的4月11日完工,迎回分散各地的神像。 在這之後廟宇仍不斷擴建,約到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時完工。 但卻在七十九年(1990年)4月時失火,不過三尊媽祖像倖免於難。 火災後天后宮再次重建,至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11月完工,之後舉行五朝慶成大典。
安平迓媽祖最有特色,以往安平媽祖繞境侷限在舊部落,12年前才擴展到5期重劃區。 除了安平地區廟宇參與外,不少其他地區廟宇共襄盛舉,包括來自基隆天顯宮、嘉義南天門震天宮、台南鹿耳門聖母廟、高雄開臺東寮宮、文龍宮,共34頂神轎參與。 在海中插下「開臺天上聖母湄洲晉香回鑾繞境全臺平安」的「布兵旗」,掌旗者需三代以上福德聲望崇高七、八十歲地方長者仕紳擔任之。 再由德高望重之女性依古禮取下媽祖頭上「御賜金鳳釵」送媽祖先回中國湄洲謁見父母,因皇帝御賜之物代表天后尊貴地位,恐對父母不敬。 天后宮曾於明治卅三年(1900年)被充作安平公學校(石門國小前身)教室,天后宮可能受此影響而香火不振,並在大正七、八年(1918、1919年)左右被拆除標售。 大媽與配祀撐扇宮娥寄祀在海頭社廣濟宮;二媽與千里眼順風耳寄祀在十二宮社三靈殿,後因廟宇狹窄而移於港仔尾社靈濟殿;三媽初寄祀在王城西社西㡣殿,後改祀於囝仔宮社妙壽宮。
全台最早媽祖廟台南市「安平開臺天后宮」,4/19起一連2天舉行「天上聖母湄洲晉香、聖駕回鑾」遶境活動,循古禮進行「湄洲晉香」,包括布兵旗前導、聖母插金鳳釵、神轎繞香窟等儀式,不僅是安平開臺媽祖特有的,也是全台僅見的宗教特色。 安平開台天后宮因直接分靈自湄洲祖廟,故繞境前會進行前往湄洲祖廟進香謁祖儀式,由於往來海峽兩岸交通不便,所以便改成於海邊遙祭湄洲祖廟,稱為《上香山》。 現今是在海線(漁光里)海邊以羅盤測量朝「正西北方」舉行儀式。 在海中插下媽祖護佑全臺的「布兵旗」,「布兵旗」即安平迎媽祖所用頭旗。
據清代方志記載該廟原稱「天妃宮」,原本位在安平鎮渡口(現在的石門國小),日治時期因故遭到拆毀標售而將廟中神像暫時寄祀在安平六社各廟宇,直到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才在清代水師衙門舊址上重建廟宇。 安平開台天后宮由鄭成功親赴湄洲恭迎三尊軟身媽祖神像,即現正殿所供奉的三尊媽祖軟身雕像(手指關節等皆可活動),高約四尺,梳湄州髮髻並著三寸金蓮,面貌安祥,而其座前腳為宋代型制,相當珍貴。 1990年安平開台天后宮於4月24日遭祝融之災,除三尊軟身媽祖神像外,其於周圍均遭焚毀,媽祖神蹟震撼全台。 之後的繞境傳統,三尊軟身媽祖也成為民眾爭睹的狀況,而廟方也特製可以拆卸門板的轎子,來為媽祖安轎。
安平舊聚落依時間發展順序及地理空間位置,先是分成港仔尾、海頭、十二宮、囝仔宮、王城西、灰窯尾六個角頭,六角頭各有角頭廟作為信仰中心。 後來新開發的五期重劃區住戶的迅速發展與規劃,又增添杭州殿,五期興和宮,華平社三角頭。 至於安平四公廟則為安平開台天后宮、觀音亭、城隍廟、大眾廟。 甲午年安平媽祖繞境的過程,均遵循傳統儀式以及古禮進行,全國各地的友宮廟陣頭也前來共襄盛舉。
神像是罕見的軟身媽祖,擬真人大小(高度130多公分),不僅梳了家鄉的湄洲髮髻,腳上亦像古代女子一樣有纏足,由於手指和關節可動,手指上還可看到廟方幫媽祖帶的戒指。 安平做十六歲成年禮 每年七夕(農曆七月七日),廟方會辦理「做十六歲」的成年禮儀式,準備供品感謝諸位神明保佑,讓小孩平安長大,並且鑽過「七娘媽亭」,象徵成年。 石將軍據說原本立在天后宮(舊址)後殿外牆東邊,據連橫的說法兩尊石將軍分別是平埔人半身像與鄭成功墓前的石翁仲,不過安平地區另有說法認為石將軍跟天后宮媽祖一樣是鄭成功所帶來。 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同祀延平郡王、五水仙尊王、四海龍王、斗姥元君、太歲星君、文昌帝君、石將軍等神祇。
掌旗者需三代以上福德聲望崇高七、八十歲地方長者士紳擔任之。 再由德高望重之女性依古禮取下媽祖頭上「御賜鳳釵」送媽祖先回大陸湄洲謁見父母(因皇帝御賜之物代表帝王本身)。 約一時辰,待媽祖回鑾回程中,等乩童把旗拔起,代表聖母已湄洲晉香完畢準備回鑾。 重新插上「御賜鳳釵」,神轎依序繞「香窟」三圈後,即展開繞境活動。 從鄭成功迎奉媽祖來臺開始,早期的先民都是來自東南沿海的捕魚人,橫渡黑水溝來台灣,守護漁民的媽祖是主要的民間信仰。 而延平郡王鄭成功為了穩定軍心,特地把媽祖從湄洲迎到台南安平,在當時,香火甚是鼎旺。
鄭文燦也發出5點聲明,強調部分內容沒引述出處,是他的疏忽,而當時國發所沒有要求要用相似性比對軟體,所以當時沒有發現,他願意坦然面對撤銷學位結果,再一次致歉。 1668,由於天妃宮所奉祀之媽祖係隨船護佑鄭王舟師來台,故冠以 「開台」頭銜,且直接承襲湄洲媽祖香火,威靈顯赫、盛極一時。 本宮媽祖神像的來源,臺地所奉的媽祖,大半為「船仔媽」。 本宮的媽祖神像,據上引「給還書」云:「開山王國姓公隨帶平臺有功」,應是鄭王隨帶的三尊媽祖神像,而非「船仔媽」。 這堵「瑤池赴會」出自安平剪黏世家,葉進益藝師的作品,講的是西王母娘娘生日,邀請眾神明來到瑤池共享長壽之果——蟠桃。
參與赴會的神明,則有代表長壽的南極仙翁、八仙、四海龍王等。 但光呈現傳說中出場的人物還不夠,祝壽的場面該有什麼,這就由藝師各自發揮了。 於是我們在剪黏細節裡,可以看到演奏仙樂的宮女、奉上蟠桃的童子,以及一片片的花朵,啊,原來是仙女們在撒花。 安平人認為金鳳釵是皇帝御賜之物,不宜佩戴拜見聖父母,故在媽祖神靈自湄洲返回後再由德高望重的女性將金鳳釵插回。
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安平開台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決定重建事宜,一直到民國五十五年竣工落成,期間費時將近四年,並於四月十一日吉時,奉請三尊媽祖寶像入廟安座,重享安平人間香火。 好景不常,光緒二十一年 (西元1895年),一紙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台的連串燒殺. 直到永曆三十八年 (康熙二十二年) ,台灣入清版圖,清廷以天妃宮為鄭氏所建,刻意加以貶抑,除加封媽祖為天后,並以寧靖王府另建祀典大天后宮,藉以取代開臺天妃宮在台灣人民心中的信仰中心。 開臺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所奉祀的媽祖神像,相傳是十七世紀由鄭成功所攜來,為的是藉由媽祖保佑、協助軍隊攻下臺灣,因此得名「開臺」。 安平地區的居民有讓小孩跟天后宮媽祖「拜契」,做「契子女」的習俗,而特別的是安平開臺天后宮會讓延平郡王作見證人,於〈立契誼子拜契書〉中可看到「延平郡王為中人」的文字。 此外安平開臺天后宮也有「做十六歲」,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還有「登王城(安平古堡)」的步驟。
建於康熙七年(即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故有開臺天后宮之稱,是當時延平郡王鄭成功自福建湄州請做為護軍之用。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甲午戰敗,台灣割讓日本。 日軍在廟中殺了清兵約50多人,並把屍首被埋於廟後空地;當地居民從此不敢進廟焚香拜拜,所以香火日漸冷淡。 而後日本人設立安平公校(今石門國小),原開台天后宮便為教室之用,再將媽祖與諸神神像分別寄於安平各廟,直到民國55年現址新廟完成。 【長榮大傳系/記者黃浩哲 陳彥龍報導】台南市安平開臺天后宮2014年4月19至20日一連兩天舉行四年一科的繞境活動,可以說是安平地區最大的宗教盛事之一。 這兩天,安平天后宮奉祀的國寶級軟身媽祖神像─大媽、二媽、三媽,也依照慣例出巡整個安平地區,祈求全民平安,沿途吸引信眾爭睹與朝拜。
開台天后宮的三尊媽祖神像,據說是在鄭氏時期由鄭成功所帶來,屬於「軟身神像」。 所謂的軟身,是神像有關節,可以持物、改變神像動作,可以更模擬為人的形象。 如果仔細看這三尊軟身媽祖,會發現不僅體型擬常人,高度約130多公分。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您可以考慮作出一點點贊助鼓勵,不需手續費,轉帳操作也相當容易。
明清時期的安平是中西文物交萃的軸心,也是一個經貿重地,漢人和洋人貿易往來都在此地進行,所以至今安平才會留有多處的洋行,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清代時安平也是一個軍事樞要之地,有眾多軍營及軍裝局、海關、領事館、醫院…等皆設置於此。 民國七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安平開臺天后宮橫遭祝融降臨,但是熊熊烈火卻止於正殿,三尊媽祖神像與其他神像竟然安然無恙,安平市民嘖嘖稱奇,咸稱媽祖靈驗保佑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