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勝行不可不看攻略

因此,《坐禪》中所云「重」,是指惛沈、無堪任性之義;「輕」,則是輕安、調柔、調善、堪任、堪能之義。 換言之,「除諸身行」為行者正念安住於出入息,相續憶念,依精進對治初學的懈怠、睡眠、身體的不堪性;而身體輕安,具堪任性、柔軟隨入禪定。 進而「受喜」,仍正念安住於出入息,相續憶念,除去懈怠、睡眠、心的不堪性;而心輕安,具堪任性、柔軟,達初禪、二禪。 如是,行者對治了身重性──身無堪能性,對治心重性──心無堪能性,身、心輕安、柔軟、堪能,達近分定、安止定狀態。 因此,「除諸身行」就表面意義來說為「輕安、舒緩、柔軟」義,就實際意義來說具「對治」義。

1.〔內、外息〕、〔入、出息〕為總說安那般那念即是正念於出、入息。 所以,(1-4)勝行則是說明了出入息的特性。 關於「十六勝行」,《瑜伽論》如是云:如是於聖諦中善修習已,於見道所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 唯餘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復進修習十六勝行。 承上,「身、心輕安隨禪定」,似乎禪定是與輕安相應而說的,即身心的安和、調柔、自在。 引印順法師《成佛之道》中云:「若得輕安樂,是名止成就。」也就是說,行者由身輕安而身精進,心輕安而心精進──得身、心輕安才可說是「止」,具堪能性。

安勝行: 安勝行-新北維也納廚具,歐化廚具,流理台,水槽,熱水器,爐具廠商

5.《坐禪》中,「除諸身行」為行者出入息輕安、柔軟,已對治身重性,身輕安,隨入禪定──「輕」是相對於「重」而言。 6.《瑜伽論》則是就「所緣」顯十六勝行。 「息除身行」為行者以入息出息的空無位、入息出息的遠離位為所緣,覺知到出入息輕安已隨入禪定的狀態。 7.「身行輕安」具有二義:表面意義:即行者出入息已「輕安、舒緩、柔軟」,如云「除諸身行」、「數息和釋」。

筆者認為在《阿含經》中,此十六法是「安那般那念」順「四念處」方便,操作「七覺支」所開展的法次法,其仍是「安那般那念」的修習。 此中,「身念處」是安那般那念修習的好方法、修習的基礎;但是,安那般那念不可說是「身念處」。 因為此中安那般那念的完成仍須依受、心、法念處,是不同於下文將討論《瑜伽論》是依「所緣」──如「長息」(出、入息)、「短息」(中間出息、入息)、「遍身入息」、「息除身行」(空無位、遠離位)──來顯「勝行」。 因此,筆者認為於《阿含經》中的十六法,仍是「安那般那念」的修習,透過身心(呼吸),來學習「正念」,開展「四念處」,由「念處」帶動「念覺支」,依「念覺支」發動七覺支,學習一切無漏。

9.「除諸身行」次第上的不一,其可能為:學習重點,承傳,行者修習經驗、熟悉度上的不同,安那般那念修習方法之出入,翻譯上遺漏或增添,後人在理解上依個人學習經驗上的不同,但並不失十六勝行修習之義旨。 10.安那般那念第四禪以上並不失其名。 也就是學習了知長息到短息,漸漸地感覺到息充滿全身,進而以息的空無位、遠離位為所緣;於時,行者已相當於入禪定狀態。

安勝行: 日本專賣 – 廣德全球網

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在僧團中教授不淨觀,但因產生修行者自殺等問題,故而教授了安那般那念,並於不殺生戒中禁止自殺、勸死、讚死。 安那般那念修行穩妥,能快速成就四念處,契經中滿足四念處的安那般那念,可總結為十六勝行。 安那般那念,是有學者應得、應到、應證之法,是無學者現法樂住之法,故而稱為:聖住、天住、梵住、學住、無學住、如來住。 〔體育中心/綜合報導〕日本今天以一球之差擊敗西班牙,以分組第一闖進16強,也讓德國飲恨小組賽,其中致勝球的VAR判定引發廣泛討論。 最終堂安律用行動兌現了承諾,正如在對德國之前,他也決心要讓看輕日本的人閉嘴。

譬如有孩子名「安般」,由國小而國中而高中,好不容易考入大學(一至三禪),當其畢業(四禪)或考入研究所(無色界),其仍名「安般」。 又如禪定的方法有許多,各有其名,皆是依其特色而得其名,也不因其進階而改其名。 如,四禪易修得四無量心,當其證入無色界功德時,並不捨其名。 B)Q:或是將入息,出息合為一,成為入息、出息,若長、若短。

然「除諸身行」就中文字面是不易明白其義。 關於「十六勝行」,在《阿含經》中並無「十六勝行」之名相,但可於經文中見其修習模式。 然而,《瑜伽論》把十六勝行作為斷修惑煩惱的方式。

安勝行: 十六勝行

Skāra息除身行 《阿含經》、《坐禪》及《瑜伽論》三者所云「身行」皆指出入息,即「安那般那念」。 而「身行息」、「除諸身行」、「息除身行」之(表面)義為「出入息輕安、緩和、柔軟、安靜」之義。 此中,《阿含經》之「身行息」及《瑜伽論》之「息除身行」原文意義是相同的;依 (巴)passambhaya與(梵)praśrabhya皆為「輕安、安息、止息、安靜」之義。 如是可知,語義上的不易明白是因為翻譯的善巧;如,《雜阿含》807、810經則譯為「身行休息」。 又,如上考「除」字和「息」字在中文皆有多義。 在此,若將「除」與「息」取相近義──「安靜、安定」──則「身行息」、「息除身行」可理解為「身行安靜、平靜」,或許可較容易理解。

安勝行

順此,《婆沙》的處理等視同《阿含經》下文討論不再提出。 如此,對出入息的一切過程是否與前、「息長、息短」的修習相同? 因為從巴利原文中可注意到其使用的動詞是不同的。

  • 而、乃至到以下的所有勝行其所使用的動詞為 sikkhati(√sikkh),即非本能的知,是要藉由用心「善學」才能夠覺知。
  • 也就是說,行者所緣的入息出息空無位、入息出息遠離位是非常的微細、短暫的;必須是身體已漸漸舒緩,呼吸已是相當平順、安和的狀態下,具堪任性,具念才易覺察到那微息,即呼吸已是相當的舒適、緩和、輕安。
  • 十六勝行,就是十六個殊勝的階次。
  • 因為,呼吸的的安靜、平靜是漸近的,非立刻「除去」粗息。
  • 2.實際意義:即行者已逐漸「對治」身重性──如文義解說:「身懈怠、睡眠、體重悉除棄之」、「軀體沈重則除棄之」。
  • 職是之故,《瑜伽論》十六勝行是就安那般那念「所緣」而明勝行的,即對呼吸過程的每一「所緣」如實掌握。

此中最大的不同的是玄奘將「praśrabhya」譯為「息除」。 「息」,在中文中亦有多義,本句中「息」與「除」皆為「除去、安定」之義。 換言之,「息除」,也就是praśrabhya,為輕安、舒緩、安定之義。

若明了,坐禪人,不作異意想,念現入息,念現出息,離作餘想,若如是作意,異相即滅。 《解脫道論》:「先師說四種修念安般,所謂:算、隨逐、安置、隨觀。問曰:云何名算?答曰:初坐禪人,從初出息,乃至入息,從一至十,過十不算。復說:從一至五,過五不算,不令意誤。是時當算,乃至離算,從入出息,事念住,此謂名算。 鳩摩羅什傳譯《坐禪三昧經》中的持息念方法,從數息開始漸至全部六種門十六分。 天台宗智顗,將經典中修行安那般那念的方式整理、歸納後,與《坐禪三昧經》中的第四治思覺法門結合,將數息、隨、止、觀、還、淨等六者,合稱「六妙門」。

安勝行

如是,才能依一法(安那般那念)滿足四法(四念處),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 筆者認為安那般那念是順四念處方便而開展成十六法的。 雖次第上的不同,但皆同屬「身念處」;其所說「身」是指安那般那念。 也就是說,出入息為「念」的對象。 又,《智論》將《阿含經》與《瑜伽論》之、合列為若長、若短。 因此,此三者已確定明次第者,其差別在於《阿含經》、《瑜伽論》分別了息長、息短;而《智論》略去了息長、短的分別,取而代之的是分別了入息、出息,且又將息長、短併為一勝行。

因此,要達到具念分明必須是透過學習才能具得,而非是本能的。 所以,安那般那念、四念處的修習,必須是用心善學的,如此才能開展七覺支。 Khāra)逐漸安靜、輕安(passambhaya)」,即所謂的「身行息」。

佛陀的教導是從一早入城乞食, 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正知正念守護六根開始;念住出入息,八風吹不動,然後展開一階一階,次第完整之修學。 在《阿含經》教法中,佛陀常告誡弟子應當多修習安般念:「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 佛陀多次完整有次第開演修學安那般那念的十六個階次,也稱為「安般念十六勝行」。 十六勝行,就是十六個殊勝的階次。 「安那般那念」(簡稱安般念)或稱「出入息念」、「觀呼吸」。 安那般那(Anāpāna)就是出入息,念就是念住的意思。

連國際足協Twitter帳號當時也分享他的片段,形容他是「日本美斯」。 日本自由行,團體,訂房,討論區,自選遊,哈都巴士,新幹線票券,主題樂園門票,租車,關鍵字精選,旅遊問答Q&A,贈送紅利點數,換購日本全國伴手禮,hello kitty,旅行用品,百貨等規劃安排. 勝安行凡而機器廠有限公司成立於西元1957年(民國46年),在董事長林朝堂先生帶領下,長久以來一直在銅製凡而(水閥)領域奉獻心力,在業界頗受尊敬。 歷經石油能源危機、台幣升值、銅原料上漲、921地震,總是以一家工廠就是一份社會責任的心態與公司員工共渡艱難並教育員工要與公司共同成長。 董事長的理念很簡單:想的事情要比客戶先想到;做的事情要讓客戶能放心。

雖在此「身行」統為「出入息」,在《阿含經》就「安那般那念」本身,顯其修行過程的狀態,「出入息的安靜、止息、輕安」即「身行息」;順四念處方便「隨觀」(anupassanā)受、心、法念處,開展成十六法。 其次,《瑜伽論》則是就「所緣」顯其十六勝行。 「息除身行」(praśrabhya kāya-sṃskārAn),在《坐禪》中曾提「除」,中文有多義,上取二義。 一、表面義:「輕安、舒緩、柔軟」;二、實際義:「對治」。 今依原文praśrabhya(>praśrabdhi)知其義為平靜、止息、輕安之意。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