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人壽「鍾心滿滿重大傷病定期保險」,保障範圍包含癌症(需積極或長期治療)、失智症或慢性腎衰竭等合計超過300項重大傷病,可一次領取理賠金,是單身族群的第一護衛隊。 一是因應全球央行激進升息,造成資本市場波動、股債都修正,為提升 RBC 與淨值比,國泰人壽原先規劃 2023 年增資,現在提前到 2022 年 Q4 執行。 二是國泰產險防疫保單理賠部分,2022 年前 10 個月累計已理賠 181 億元,今年六月時已完成 100 億元增資,但保單到期日皆在 2023 年上半年,所以為進一步強化其理賠風險承擔能力,規劃注資國泰產險。
壽險業者指出,獨居要考量的層面較廣,包含生活條件與經濟水準,甚至「一個人變老」也逐漸成為不容忽視的新形態議題。 若面臨老年病痛纏身,年長者的治療與手術費用都較高,平均住院天數更高達11天。 單身族想要無後顧之憂享受「勝男勝女」的獨居生活,建議及早做好規劃,讓保險當下半輩子的依靠。
國泰人壽財報: 業務概況
存放皆達雙位數成長,資產品質良好,升息帶動淨利差顯著提升,銀行淨利收成長動能強勁,淨利息收入年成長 23% ,帶動稅後淨利年成長 11% ,創同期新高。
- 防疫保單今年累計至 9 月已賠付 165.9 億元,累計至 10 月已賠付 180.9 億元。
- 針對年輕人較常發生的「事故傷害」依照等級提供最高411萬元特定意外身故保險金,對職場新鮮人來說是CP值很高的方案。
- 保險業財務報告編製係依據「保險業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第7條編製合併財務報告,若無子公司者則編製個別財務報告。
- 若是中壯年單身族群,國泰人壽建議優先評估目前保險需補強的部分,並側重投保重大傷病與長照險。
- 考量小資族面對眾多保險商品不知從何下手,國泰人壽特別為年輕人設計「職場青年保障計畫」。
- 引用時,請註明資料來源,請確保資料之完整性, 不得任意增刪,亦不得作為商業使用。
以25歲女性(內勤人員)選擇「定期超值方案」為例,年繳保費約1萬元擁有住院、手術、實支、意外、重疾、壽險六大保障! 針對年輕人較常發生的「事故傷害」依照等級提供最高411萬元特定意外身故保險金,對職場新鮮人來說是CP值很高的方案。 引用時,請註明資料來源,請確保資料之完整性, 不得任意增刪,亦不得作為商業使用。
國泰人壽財報: 投資人訊息
國泰金董事會 10/20 通過現金增資 15 億股(預估募 450 億元)。 國泰金11/18 公告將提前啟動史上最大規模現金增資案,現增基準日正式訂在 12/11,最後過戶日為 12/6。 國泰金於 11/18(五)啟動現金增資案,這次的現增案金額可望達 500 億元,可謂國泰金史上最大規模現金增資案。 簡單來說,今年截至 10 月底,若不考慮再保因素,已賠付直接賠款加上賠款準備合計 215.9 億元,若考慮再保因素之後,自留已賠付賠款加上自留賠款準備合計 180.9 億元。 防疫險保單理賠影響產險獲利,但排除防疫險的影響,保費收入仍維持雙位數成長,證明保險業務獲利穩定;至於大陸產險持續強化網路業務;越南產險加速數位轉型,拓展業務規模。 保險業財務報告編製係依據「保險業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第7條編製合併財務報告,若無子公司者則編製個別財務報告。
帳面淨值去年底 7421 億元,但隨著資本市場震盪,淨值一路滑落, Q3 底淨值為 1,759 億元,蒸發 5,662 億元,但在金融資產重分類後,增加 2,426 億元、回升至 4,185 億元。 去年投資收益基期較高,致獲利較去年同期減少,稅後淨利仍為同期次高。 保費收入採持續價值導向策略,保障型商品 FYP 達雙位數成長; FYP及 FYPE 市占率維持業界第一。 投資績效的部分,避險成本大幅改善,經常性報酬率提升,整體投資績效良好,避險後投資報酬率達 4.26%。 若是中壯年單身族群,國泰人壽建議優先評估目前保險需補強的部分,並側重投保重大傷病與長照險。
目前已啟動二次增資,額度為 100 億元,希望年底前完成注資。 防疫保單今年累計至 9 月已賠付 165.9 億元,累計至 10 月已賠付 180.9 億元。 對於已發生尚未報案或尚未賠付的部分,截至 10 月底提存的自留賠款準備餘額為 30.7 億元。 信用卡暨預借現金之各級別循環信用年利率為6.75%~15%(依本行信用評分制度定期評估,循環利率之基準日為104年9月1日)。 國泰人壽觀察,近年興起的獨身哲學已不再把組成家庭視為人生目標。 根據內政部發布的資料,2022年8月結婚對數僅4,315對,低於當月離婚對數;行政院主計總處也分析,2022年共計698.1萬人未婚。
國泰人壽建議,年輕單身族群的保障規劃,可先把握保費相對便宜、在預算可接受的情況下,優先投保「基礎醫療」險種,並搭配意外險做好完整保障。 考量小資族面對眾多保險商品不知從何下手,國泰人壽特別為年輕人設計「職場青年保障計畫」。 本網站所提供之股價與市場資訊來源為:TEJ 台灣經濟新報、EOD Historical Data、公開資訊觀測站等。 本網站不對資料之正確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無推介買賣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