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媽祖9大著數

最顯著的例子,澳門葡文名稱「Macau」,即是由「媽閣廟」一詞轉化而來。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登陸澳門的地方就在媽閣廟旁,葡人問此地是什麼,當時他們認為葡人問的是指媽閣廟而非澳門,故答他們 “macau “(媽閣),後以訛傳訛,現葡文 “Macau”(澳門)同「媽閣」。 青島天后宮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初稱“天妃宮”,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 庙岛显应宫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庙岛,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是中国北方建造最早、影响最大的妈祖庙,初为沙门岛(庙岛古称)佛院,仅茅屋三间。

因澳門媽祖廟首先由福建人奉立,故當時的本地人隨建廟者的讀音將「媽」讀如「馬」。 2006年6月,澳門立法會議員高天賜揭發澳門特區政府已秘密地與葡萄牙駐港澳總領事館等達成共識,同意在媽祖閣對面興建新的葡文學校教學大樓。 高天賜批評相關行為是只著重私人利益而置文物古跡及附近環境的景觀于不顧,是繼5月的藍屋仔事件後再次引起澳門社會對文物保護的關注。 另據傳媒消息,媽閣廟對開海面還將繼續向珠海灣仔方向填海,作為未來海底隧道或橋樑落腳點,另外還會在該處興建一幢五星級大酒店。 據《澳門紀略》記載,蝦蟆石「其形圓,其色清潤,每風雨當夕,海潮初上,則閣閣有聲」。 該石位於媽閣廟前海邊,中間有空洞,洞中空氣受天氣影響變化,當風雨來臨或潮汐轉變時,被潮水衝擊的蝦蟆石都會產生像蟾蜍鳴叫的響聲,據說昔日的漁民會以該石作爲出海南針,若聽到蝦蟆石出現鳴聲便不敢出海作業,以避風險。

綜上,由於乾隆元年說缺乏明確文史資料佐證,在此權以乾隆五十三年說為海安宮創建年份。 臺灣則有3000多座以上媽祖廟,因地而異,且名稱說法不一。 由於媽祖神像來自於福建省等不同地方,由於不同人們去奉請,所以名稱說法也盡不相同;來自湄洲島分香者稱湄洲媽,來自泉州三邑分香者稱溫陵媽,來自同安縣分香者稱銀同媽,來自安溪縣分香者稱清溪媽,來自漳浦縣分香者稱烏石媽;也有把來自莆田的叫大媽,來自仙遊的叫二媽,來自惠安的叫三媽。

祖廟雲林麥寮拱範宮開山六媽聖母聖示疼惜桃園龍德宮繞境謁祖進香路途遙遠,聖示縮短香路讓天上聖母(四媽祖)能廣結善緣、廣渡信眾,讓路走得更寬、走得更廣則只走到鹿港天后宮。 縮短香路更可於山線、海線充分與各地廟宇廣結緣善,繞境當年度則另擇吉日搭乘遊覽車返抵祖廟雲林麥寮拱範宮謁祖刈火進香,並達圓滿。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媽祖信仰遭到嚴重的打擊,許多宮廟和神像被毀。 譬如媽祖信仰發源地莆田湄州島上的廟宇和相關文物,就在文革中被摧毀殆盡,包含分身大媽。

四媽祖: 台灣媽祖信仰

[記者謝武雄/桃園報導]供奉天上聖母四媽祖的桃園市蘆竹區龍德宮,12日晚上11時從廟前廣場出發,展開8天7夜的謁祖進香活動,長達4、5千人隊伍中,最引人矚目就是美麗的扛轎隊伍,她們平均年齡不超過25歲,格外吸睛,成員包括空姐、櫃姐、美容師、大學生、粉領階級,此外,香爐意外發爐,也讓信徒大呼神明顯靈。 根據清初《使琉球記》中記載,媽祖林默娘28歲時因父兄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遇風浪船毀人溺,媽祖為救父兄入海罹難,她的遺體當年隨海漂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即今日馬祖列島的南竿島),為漁民打撈上岸,並將她葬在岸邊。 此島因而被稱為媽祖島,爾後中華民國國軍進駐為顯陽剛去掉女字旁改稱為馬祖島,馬祖之名遂使用至今(法定行政縣名為連江縣 (中華民國))。 第一類為民間廣泛流傳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媽祖的誕辰。

四媽祖

指出拆遷計劃違反了師生的意願,而且葡文學校的建築具有歷史及中西美學融合的意義。 澳門時事評論員黃東則批評澳門政府一面大力宣傳保護世遺,一面卻「自打嘴巴,樹立第一個反面教材」(澳門文化局透過中國政府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的申遺報告,以及向內外推廣「澳門歷史城區」的文宣品,都強調媽祖閣「守護內港的入口」,如拆遷計劃成事,等於媽祖閣的入海口完全被堵塞)。 三郊鎮港海安宮廟方沿革以清乾隆元年(1736年)三郊迎請湄洲媽祖建廟奉祀為創建年份。 從三郊最早所建廟宇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之臺南水仙宮來看,廟方沿革確實不無可能。 但考諸乾隆中葉繪製之《臺灣輿圖》,西定坊南勢街尾未有海安宮之標示。 而嘉慶十二年(1807年)成書之《續修臺灣縣志》記載海安宮為「欽差大臣嘉勇公福安康偕眾官公建,郡守楊廷理成其事」,故有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為海安宮創建年份之意見存在。

四媽祖: 桃園龍德宮四媽祖欽點「仙女」扶轎!4/2起馬出發去

文獻或有記為「默娘」,而「娘」字為舊時對單名女子之通稱,故媽祖原名應以「林默」為是。

四媽祖

每當冊封船隊在海上遭遇風暴,冊封使便親自焚香向媽祖祈禱,答應歸國之後向皇帝請求為媽祖加封號或加贈褒書御筆匾額。 每當封舟遇暴,只要向媽祖祈禱,風暴便突然停止;有時封舟即將衝礁撞毀,舟中之人向媽祖祈禱,封舟便奇跡般地繞過島嶼。 僅僅清朝一代,媽祖由「天妃」晉封「天后」,其封號亦從明末的十四字加至最終的六十四字。

他強調,這樁治療「皮膚長角」與「四媽的轉診單」,就像一場讓人充滿想像的奇幻旅程,家屬說當時乩童翻閱載有不少醫生名冊的書籍,突然間手指著秀傳醫院醫師黃漢斌說「就是他」,確實讓他感到驚喜,她行醫多年第一次收到來自媽祖的轉診單,他認為算是一種福氣,會找時間去桃園龍德宮向媽祖上香感謝。 四媽祖鑾轎每年會由四媽祖親自遴選出女性來扶轎,一般人不能夠近觸。 負責扶轎的女生也有許多的規定,要端莊優雅,也盡量不說話。 由於文轎是由仙女班扶轎(用推動的方式),配合信徒想要鑽轎底的心願,後續才新增武轎。 主委潘振豐表示,龍德宮媽祖出巡,最大的特色就是「仙女扶神轎」,這些仙女都是四媽祖親點,因為,龍德宮每週提供「問事」服務,如果是年輕女生,身高在160公分以上,長相可愛、漂亮,四媽祖會親點參加仙女團,出巡時就可以扶神轎;他說,今年是11年徒步遶境活動,看到活動一年比一年盛大,可見四媽祖威靈顯赫。

洋船石是一塊從平地突起的岩石,高三、四尺,位於媽閣廟入門右方,石上刻有俗稱「大眼雞」的古代中國古代海船,尾桅上的幡旗刻有「利涉大川」四字,正是《澳門記略》所記載的那面石刻圖畫,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 林國垣於1738年在媽閣廟內的石壁上題寫了第一首詩作後,文人雅士繼踵而至並相繼在媽閣廟內留下石刻詩,為媽閣廟增添了不少文人氣息,亦形成了澳門歷史上獨特的媽閣石刻詩文化。 相繼在媽閣廟內留下詩詞作品的人士包括廣州知府張道源,清朝軍官、書法家張玉堂、廣東布政使黃恩彤以及名士潘仕成等人。

  • 蘇州昆山市慧聚寺天后宮由附近當地臺灣商人捐款,在因戰亂而損毀的慧聚寺重建而成;媽祖分香自臺灣史上最古的媽祖廟之一,鹿港天后宮。
  • 莒光鄉福正境天上聖母廟始建於清代民國72年軍方協助重建,設柱聯「國恨家仇誰不知消滅共匪定千秋,親恩兄義一身殉感動人心傳百世」,充滿戰地情感。
  • 媽祖的水闕仙班至少有十八位神仙,分別是:海晏公、千里眼將軍、順風耳將軍、嘉應將軍、嘉佑將軍(嘉應將軍、嘉佑將軍在有些地方被視為千里眼及順風耳,有些地方認為不是)、黃蜂兵帥、白馬尊王、丁壬使者、檉香大聖、青衣童子、水部判官、巡海仙官、百花仙子、凌波仙子、四海龍王。
  • 出巡前,廟裡頭監視器有拍到一個光點在敬獻芳名表上徘徊,跟著又回到金身上,更早之前廟門口甚至出現一個更大的光點,被說是四媽顯靈。
  • 「媽宮」本作此地地名,大正9年(1920)臺灣總督府將媽宮澳改名為「馬公街」。

由於媽祖姓氏為林姓之緣故,臺灣各地林氏宗親都是喜稱媽祖為姑婆祖、祖姑等,藉以拉近媽祖和林姓之間的親密關係,林姓亦常自稱為媽祖的裔孫、族孫,甚至組織有大規模的共祭團體,如:臺北地區以林姓為主的「七角頭正龍社天上聖母神明會」、中部「二十四莊林祖姑天上聖母會」、雲林縣六房天上聖母。 在台灣,每逢國曆四月(農曆三月)媽祖誕辰,香火鼎盛的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往南部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與白沙屯拱天宮天上聖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都會撥出時間來信眾體驗抬轎,為臺灣著名的「三月瘋媽祖」。 由於四月也恰逢各政黨為大選準備舉行初選的時間,因此有意角逐大選的候選人,無不趁著媽祖遶境的機會,除與選民親近外,也向媽祖祈求選舉的順遂,甚至藉媽祖之名宣揚自身政治理念。

四媽祖

連江縣政府近來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舉辦「媽祖在馬祖–昇天祭」,以「媽祖在馬祖」作為招徠觀光客之口號與行動,也讓世人以此感念媽祖孝順慈愛的精神。 ; 馬祖的媽祖信仰 根據清初《使琉球記》中記載,媽祖林默娘28歲時因父兄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遇風浪船毀人溺,媽祖為救父兄入海罹難,她的遺體當年隨海漂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即今日馬祖列島的南竿島),為漁民打撈上岸,並將她葬在岸邊。 湄洲島的鄉親一度以為默娘失蹤沒下落,故稱她已羽化昇天成仙,且為感念其孝心,遂蓋廟紀念她的孝行。 經後代學者查知,媽祖葬於現今馬祖南竿鄉馬祖天后宮內靈穴石棺中,且興廟供奉媽祖世代相傳至今,成為馬祖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之一。

現在臺灣話呼「馬公」仍以「媽宮」(Má-keng)稱之。 臺灣各地媽祖從湄洲分香者稱為「湄洲媽」,從同安分香者稱為「銀同媽」,自安溪分香者稱為「清溪媽」,從泉州三邑分香者稱為「溫陵媽」,由漳州漳浦縣分香者稱為「烏石媽」。 也有把來自莆田者稱大媽,來自仙遊者稱二媽,來自惠安者稱三媽。

四媽祖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 彰化1名91歲的阿嬤罹患罕見疾病,年初時右手臂竟長出1根長達7公分的怪異綠角,附近鄰居議論紛紛,阿嬤家人將奶奶帶到桃園龍德宮問四媽祖,沒想到媽祖竟指名找彰化秀傳醫院外科醫師黃漢斌,黃漢斌得知後覺得相當神奇,竟然有會有「仙界轉診單」這種事情,而奶奶手臂上的俗稱「皮角」,在黃漢斌手術下,順利切除。 菁埔夫人徒步出巡,鑾轎一路走到大甲鎮瀾宮,信眾熱情迎接。 出巡前,廟裡頭監視器有拍到一個光點在敬獻芳名表上徘徊,跟著又回到金身上,更早之前廟門口甚至出現一個更大的光點,被說是四媽顯靈。 民國108年國曆12月9日恭迎泉州通淮關岳廟關聖帝君老祖聖駕桃園龍德宮,永駐於桃園龍德宮為廣大信眾添恩賜福。 見 張德麟 編,台灣教授協會、國際文化基金會 策劃:《台灣漢文化之本土化》,頁3-5.

妈祖的诞生地福建是妈祖信仰最盛的地方,仅在妈祖的家乡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妈祖庙,在民国以前,福建沿海各府县,每县都有几十座妈祖庙,如今,福建各地的妈祖庙数量仍十分庞大,香火旺盛。 从南宋到清代,绝大多数史料公认天后,名為「林默,生于湄州屿,自幼有异能。是當地知名的仙姑(女性法師)。」相傳媽祖佛教、道教都有涉獵,童年即茹素,時為禪宗、蓮宗信徒,五歲就能持誦《普門品》,並夢見觀世音菩薩持優缽羅花(青蓮花)與之,十歲時開始研究道教,十三歲時受玄通真人教示,學會了道教的「玄微密法」。 少年時研讀《金剛經》,後來拜大悲庵淨光上人為阿闍黎,教以大乘、密教,授以「三昧耶戒」,在大悲庵學習過密教的穢跡金剛咒語、綠度母真言。 十六歲時,與朋友們以井為鏡,井中有一威武金甲大神手執一對銅符,緩緩昇上,其他人紛紛逃遁,媽祖鎮定跪拜,神人將手中銅符交予媽祖,駕雲而去,媽祖得此銅符,從此法力更高,騰雲駕霧,呼風喚雨,廿八歲仙遊上界,(福州人傳說媽祖逐波而去,遺體被埋葬在馬祖島)。 具体生日,虽只见于《东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妈祖信徒奉为妈祖生辰,举行庆典。 話說於玉雲二十二歲那年,天上聖母 大媽祖化成雲遊道長前來度化劉玉雲,雲遊道長告訴玉雲,你我有緣,且妳命中帶有神格,隨本道長前往道觀修練,本道長會教妳法術及使用符咒等等……。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