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媽祖廟9大著數

指出拆遷計劃違反了師生的意願,而且葡文學校的建築具有歷史及中西美學融合的意義。 澳門時事評論員黃東則批評澳門政府一面大力宣傳保護世遺,一面卻「自打嘴巴,樹立第一個反面教材」(澳門文化局透過中國政府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的申遺報告,以及向內外推廣「澳門歷史城區」的文宣品,都強調媽祖閣「守護內港的入口」,如拆遷計劃成事,等於媽祖閣的入海口完全被堵塞)。 到嘉義市朝天宮禮拜完溫陵媽祖,若對廟宇的交趾陶藝術有興趣可至「嘉義市交趾陶館」深究;想了解嘉義的人史可以到「嘉義市史蹟資料館」,裡頭有日據時代所遺留的日本書院與神社齋館與社務所;餓了則進入「文化路夜市商圈」,吃碗嘉義火雞肉飯,再到造型像阿里山神木的「射日塔」上眺望夜景或趨車南下至水上鄉「北回歸線天文廣場」觀星。 类型登錄等級:民俗公告2010年8月23日詳細登錄資料奉天宮的上元遶境活動新港廟方宣稱可追溯至古笨港天后宮時期,至少有230年以上的歷史,自清代以降從未中斷。

位於正殿的神桌是用珍貴的黑紫檀整塊精雕細鑿而成,全省唯有朝天宮才有的國寶級神桌,當初建造時光木材的價格即約五百萬元,現在市價超過千萬之譜。 門神是由木材界的專家,同時也是朝天宮前董事長-陳山龍先生,精心挑選優質檜木的板鐸(台語音),再由雕刻師,亦是朝天宮董事薛水樹先生所設計、雕刻、彩繪而成,整座乃一體成型無接縫的浮雕作品。 肇慶堂,在新南港街之大街,崇奉福德正神,嘉慶辛未紳民公建於嘉慶16年(1811),景端碑所述笨港諸神像東遷之年肇慶堂尚未創建。 主祀神明:天上聖母(玉三聖母),陪祀神明:土地公、註生娘娘、二郎神君、九天玄女、五路財神、關聖帝君、月下老人、虎爺公、觀世音菩薩、玄天上帝、王母娘娘、玉皇大帝。

嘉義媽祖廟: 雲林議員綠少2席藍增3席 民眾黨搶下1席

後由嘉義玉皇宮宣旨 ,承命於天,欽冊為御妹,領 奉旨按察並褒封為【玉三聖母】。 民國四十二年,慈恩浩盪,大降福緣至嘉義,由當時本宮先賢,一心虔誠,前往祖家【山上天后宮】,恭請香火與符令,至嘉義第四機械廠旁宿舍設壇濟世。 因恩主威靈顯赫,治癒諸多疑難雜症,香火日盛,於民國四十四年由本宮先賢蔡結等眾人,鳩資恭雕 今 玉三聖母 聖像。 天上聖母民間稱為媽祖、天后,被尊稱為「海上女神」,是受歷代皇帝敕封最多的一位女神,尤其在台灣,信徒更是遍佈全省,香火之盛,居於諸神之冠。

弘仁殿內同樣是祀奉天后,亦有侍女及魔將伴隨左右,而殿門兩側的對聯寫有「聖德流光莆田福曜,神山挺秀鏡海恩波」。 弘仁殿相傳建於1488年(明弘治元年),現時殿門及殿內石龕則為1828年(清道光八年)重修建成。 媽祖閣與一般以中軸對稱的傳統廟宇格局不同,其獨特之處在於它依山臨海錯落而建,融合在自然環境中。 整座廟宇主要由牌樓和四座古殿組成,分別為正殿(又稱石殿)、弘仁殿、觀音閣和正覺禪林。 1988年2月8日凌晨1時半,媽祖閣內的正覺禪林發生嚴重大火,整個正覺禪林殿幾乎被燒塌,殿內不少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被燒毀,包括一個具有約200多年歷史的銅鐘被火燒熔,20多個牌匾、布幔、香案、關帝和韋陀菩薩的神像、神龕、精工雕琢的閩式貨船模型、逾百年歷史的大鼓等文物皆毀於一旦,後來由政府按原貌重修,1989年重建工程完竣。 2016年2月11日,已被列入世界遺產的正覺禪林再次發生嚴重火災,造成嚴重破壞。

1917年,為慶祝台中車站落成並祈福,臺中樂成宮與臺中萬春宮主辦名為「五媽會」的共同祭祀活動,並邀請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梧棲朝元宮等五間媽祖廟參與,因兩間主辦及五間參與皆為媽祖廟,故也稱為「七媽會」。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台灣臺中市廟宇大甲鎮瀾宮,於每年農曆三月間舉行、長達九天八夜的大甲媽出巡遶境,行經駐駕地點有(依時間排序)彰化南瑤宮、西螺福興宮,終點在新港奉天宮,返程則增加北斗奠安宮、彰化天后宮、清水朝興宮。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起先新社、社口二庄當時有兩個肩販(當時無人記載其姓氏不詳)常常南下樸子腳地方經商,有一天禱告樸樹宮二媽得到默佑,其心萌感念之恩,遂奉請媽祖金身返故里朝夕虔拜,久而久之左鄰右舍禱之則靈,起先暫於茅屋奉棲,朴子的二姑婆於當地俗稱「社口媽」,西螺社口地區的先民,也用「社口媽」稱號重新拆字組裝後,將宮名命名為「福天宮」。

嘉義歡喜財神廟日前舉辦《五皇朝中財神大醮》,史無前例邀請了台灣天公廟聯誼會包括宜蘭草湖玉尊宮、台北松山奉天宮、彰化玉皇宮、高雄玉皇宮、台東池上玉清宮天,台灣東南西北的天公祖玉皇上帝神尊或玉旨蒞臨中埔鑑醮,並藉這個難得機會,利用5天的建醮醮期連續加持了東福、西祿、南壽、北喜、中財等5寶信物,免費提供給香客擲杯求取,將滿滿的福氣旺運帶回家。 昨天清晨由朝天宮住持會茂法師誦經讀疏文帶領團拜後,蔡咏鍀、張麗善恭迎三媽和中壇元帥上轎,眾人高喊「進喔!」,在鑼鼓及鞭炮聲中,遶境隊伍出廟,沿著164線公路從扶朝、水埔里往水林鄉推進,因北港媽祖首度在縣內遶境,各家戶備香案及鮮花四果迎駕,民眾爭相鑽轎底,蔡咏鍀發送祈福香袋給傷病殘疾或久病臥床者祈福。 蔡咏锝指出,朝天宮媽祖曾到對岸、國外或全島祈福,今年特依媽祖指示辦理雲林全縣祈福遶境,這也是創廟以來頭一次,今天從北港出發前往水林鄉、口湖鄉、四湖鄉;再轉往西螺、斗六山線鄉鎮市後,第6天再從虎尾、元長鄉返回北港,第7日在北港鎮區遶境後再入廟,接著就展開第3年的悲天廣行水陸大法會,為萬民祈福消災。

後周世宗六年(西元959年),六月十五日王氏夜夢觀音賜服仙丹,不久就有孕在身,於宋朝建隆元年(西元960年)三月廿三日亥時產下一女,因出生後經月不聞啼聲,遂取名為「默娘」。 4.「軍門王,廟成之日,必奏請聖天子御賜宮號奉天宮。」 仿佛王得祿深受龐幸,事實上王得祿平定海盜蔡牽被嘉慶擢任福建水師提督, 與皇帝並無民間傳說的交情,嘉慶在位時僅接見王得祿一次。 1.碑文署名僧景端,該僧曾任台灣府僧綱,其神主牌位尚存台南武廟, 但其生存年代與碑文所署年代不符。

斗乃指星斗,在道教亦認為是人的本命元神,禮斗旨在鼓勵信徒向與自己相對應的星斗懺悔往昔罪業,同時為人消災祈福、延命保壽;據說禮斗也是天人常用的交流感應的方式,傳說中的孔明諸葛亮借東風、陳靖姑祈雨都是經由禮斗而奏效。 朝天宮所奉祀的溫陵媽祖是軟身黑面媽祖,媽祖的頭與四肢均可轉動,頭部是用香檀木雕刻,軀幹則是以綢緞縫製而成,身穿宋朝衣冠,腳踩三吋金蓮鞋,坐在龍椅上,眼露慈祥與和藹可親的笑容,誠如聖母垂愛世人,靜聽信眾吐露心聲。 正殿的龍虎邊,各有一列進士牌,原為皇帝御賜進士及第狀元,歸鄉祭祖用的舉牌;因媽祖羽化昇天成神後,助歷代皇上救世有功,乃由皇上御賜天上聖母此進士牌,似榮譽進士的資格;另,在進士牌後有十八對武爺護駕時所持的刀槍劍戟,原本是為媽祖鑾駕時,隨侍左右兩旁的武爺所持的兵器,現立於大殿媽祖神像旁,象徵保護媽祖的信眾免於妖魔鬼怪的侵擾。 原西門內街的溫陵媽廟,因當時所建的廟宇與媽祖奉祀的位置巧妙,每當旭日東升,晨光照耀照牆白壁,倒映入正殿,映照出溫陵媽祖的聖容,宛如媽祖晨起照鏡梳妝,益感容光煥彩,蔚為奇觀,乾隆二十七年歲次任午年(西元一七六二年)知縣衛克堉將之列為諸羅八景之一,名曰「美人照鏡」。

嘉義媽祖廟: 新港奉天宮粉絲團

據1867年4月29日第17號《澳門憲報》記載:一艘要從福建出海的船在即將出發之際,有一名女子要求上船,但因當時船上已裝滿貨物和乘客而被拒絕,經女子流淚哀求下終獲登船,並被安排坐在船頭的一個角落。 這個時候從船頭傳來一串溫柔、銀鈴般的聲音吩咐船長不要慌張,沉着駕駛,風浪馬上便平息,後來船在駛過一個海岬並找到了避風處,駛過去靠岸拋錨。 後來人們發現女子不見了,乘客們到岸上去找,結果發現了一尊女神塑像,乘客認為是天妃顯靈,故爲該神像立廟,即現時的媽閣廟。 先天宮最有名的祭典就是五年舉辦一次的「王船祭」,這跟廟中的主神「五年千歲十三天王」的稱謂神號有關。 雖說五年一科,但是「五年虛、四年實」,實際為四年舉行一次,每逢寅、午、戌年需送王,但先天宮因為五年千歲鎮宮,並無至海邊迎請客王的習俗,而是逢大科年時由五年千歲十三位位天神中其中一位受封為代天巡狩,廟方會依照千歲降鑾指示製作王船,於當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左右送王返回天庭述職,然後奉玉旨代天巡狩。 1917年丁巳季春之月廟宇重修,更名為先天宮,由東石港區長吳踏,及東石港支廳長義宮,合力鼓吹六庄黎民捐獻,將舊廟拆除,建新廟宇於現在位置。

第一次是1904年(明治37年)芮氏地震規模6.1的斗六大地震;第二次是1906年(明治39年)芮氏規模7.1的梅山大地震。 1907年(明治40年)開始重修廟宇,1917年(大正6年)完成修建,共歷時十年。 但劉定國真實存在與否,尚無史料佐證;且福建仙遊縣找到康熙年間確有「樹璧和尚」(北港朝天宮開山和尚)墳位,另有光緒三年記錄樹璧來台「傳教」經過的史籍,新港奉天宮聲稱劉定國渡海來台之說法仍有待史料驗證。 朴子配天宮已具三百三十多年的歷史,而配天宮的奠基與布袋半月庄先民林馬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林馬因篤信媽祖, (康熙21年) 1682年從湄洲祖廟恭請媽祖(開基媽)神像回家供奉,當行經牛稠溪(今朴子溪)畔時於一棵千年樸樹下休息,欲啟程時發現媽祖重如泰山,經請示媽祖後媽祖表示欲永駐此地,這也正是朴子古名「樸仔腳」的由來。

嘉義媽祖廟

嘉義市紅毛埤13號旁的邊坡,土石滑落衝破磚牆,危及民宅,市議員黃露慧今總質詢追問處理進度,聽聞市府答覆,依水土保持法須由… 台南市中西區淺草里活動中心因地下室滲水嚴重,梁柱龜裂、鋼筋鏽蝕安全堪慮,被列為危樓,市府爭取補助款拆除重建,工程經7次招… 根據《潮汕字典》所注,「媽」的閩語可讀作「目啊切(上聲)」,即讀如「馬」;根據《潮汕新字典》,「媽」可讀為「媽」和「螞」(即「馬」音)。 因澳門媽祖廟首先由福建人奉立,故當時的本地人隨建廟者的讀音將「媽」讀如「馬」。

於2011年擴大舉辦9天8夜「山海遊香迎媽祖」,遶境範圍為嘉義縣新港鄉、溪口鄉、大林鎮、民雄鄉、竹崎鄉、水上鄉、太保市、朴子市、東石鄉、布袋鎮、六腳鄉與嘉義市;這年正逢民國100年奉天宮邀及100家宮廟一同參與賜福,並與溪北六興宮正三媽百年首次在元宵節當天於奉天宮內會香。 於2010年擴大舉辦9天8夜「山海遊香迎媽祖」,遶境範圍為嘉義縣新港鄉、民雄鄉、竹崎鄉、水上鄉、鹿草鄉、太保市、朴子市、東石鄉、布袋鎮、義竹鄉、六腳鄉與嘉義市和臺南市鹽水區;並於正月初七、初八300來頭一次蒞臨嘉義市為台灣燈會加持祈福並於正月初八早上集結128尊千里眼、順風耳神將創下金氏世界紀錄。 於2009年第一次擴大舉辦8天7夜「歡喜‧會香‧迓媽祖」,遶境範圍為嘉義縣新港鄉、民雄鄉、溪口鄉、六腳鄉與雲林縣元長鄉、北港鎮,並與北港朝天宮於正月初十展開60年來首度會香的破冰之旅。 朝天宮現任董事長張英奇率領董監事們以朝天宮名義,積極投入各地賑災,並提供在地貧困學子獎助學金;近年更有感於董事與信眾們受到媽祖的庇祐不計其數,期望可以拓寬廟埕,讓參拜的信眾可以不用掛心停車問題,同時也讓媽祖的視野越看越寬、照顧的信眾也越來越多。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笨港居民集資合建天妃廟,後因天妃晉封而改稱為天后宮,乾隆年間,數次修建。 1799年(嘉慶四年),颶風襲台,笨港溪氾濫沖毀笨港街天后宮,居民將神像文物遷至東邊的蔴園寮(今嘉義縣新港鄉)肇慶堂土地公廟。 水師提督王得祿捐資倡建新廟,新廟於1811年(嘉慶16年)落成,定名「奉天宮」。

嘉義媽祖廟

雲林縣北港朝天宮連續3年舉辦悲心廣行水陸大法會,今年媽祖聖駕也於昨天清晨起駕,展開創廟300年來首次全縣祈福遶境,縣長張麗善、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恭請媽祖上轎後,隊伍沿著北港郊區往水林鄉前進,展開7天6夜遶境,所到之處信眾盛大迎駕,預定本月9日返抵朝天宮後,舉行水陸大法會。 雲林縣北港朝天宮連續3年舉辦悲心廣行水陸大法會,今年媽祖聖駕也於昨天清晨起駕,展開創廟300年來首次全縣祈福遶境,縣長張… 為紓解疫情、福臨全民,雲林縣北港朝天宮依媽祖旨意連續3年舉辦「悲心廣行」水陸大法會,今年除續辦大法會,媽祖聖駕也於今天清晨起駕,展開300年創廟以來首次的雲林縣祈福遶境,由雲林縣長張麗善和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恭請媽祖上轎後,隊伍出廟沿著北港郊區往水林鄉前進,展開7天6夜全縣遶境,所到之處信眾盛大迎駕,隊伍預定12月9日返抵朝天宮再舉行水陸大法會。 港口宮 (原名天后宮) 奉祀天上聖母,建自清康熙(聖祖)廿三年歲次甲子 (西元1684年),溯港口宮之由來:自於三百年前,有先民林楷者於湄洲朝天閣,奉請聖母金身渡海來台,由笨港口登陸,至蚶子寮一株柳樹下休憩納涼,欲再啟程時籜籠任挑不起,心知聖母神靈暗示,即詢諸港口村居民相傳為鯉魚之吉穴,於是擇定奉祀之興基。 2017年10月2日,湄洲媽祖來台巡安,將駐駕新港奉天宮遶境祈安,由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與台灣媽祖聯誼會共同舉辦。

於1874年(同治十三年)及1875年(光緒元年),媽閣廟兩度遭受颱風破壞而受損,經兩年重修擴建後,奠定今天的模樣。 民國一0三年,謹遵 玉三聖母娘娘 懿諭【有苦方有憶,歷艱而煉心,風雨且成行】,活動第一年,果然風雨交加,但各義工堅守崗位,盡責無畏,使活動圓滿完成。 始行【復駕故居三崁天后宮行視巡安】徒步進香科儀之肇始,迄今已然成為本宮每年之重要活動。 民國九十六年謹遵奉 玉三聖母娘娘 懿諭,擇於民國九十八年二月十二至十八日,前往福建省湄洲天后宮謁祖進香暨兩岸客運首航,搭乘【合富號】客輪,總計約六百餘人,由嘉義縣布袋港合法直航湄洲港,斥資約新台幣壹仟柒佰三十餘萬元,以盛大的儀杖、排場循古禮前往。 民國六十二年,宮務香火日盛,成立財團法人,民國六十三年間,本宮恩主,因弘道匡世有功,獲上蒼綬命代天巡狩,事畢,金闕覆旨述職。

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歲(西元987年),默娘廿九歲,自知將回歸天府,遂告知家人之後,登上湄山,遠遠仙樂傳隊迎接,媽祖 遂脫凡胎,登仙成道於湄峰。 在媽祖十六歲時,與友伴嘻戲於井邊,忽有一神人捧銅符自井中而出,默娘跪地受符,此即「觀井得符」,此後默娘道根深植,玄機銳進,已能出陽神濟世,驅邪治病,無所不能。 在媽祖十九歲,父兄渡海北上,突遇颶風,默娘心有所感,閉目神救父兄時,卻被母親喚醒,其兄洪毅喪生,此後默娘更虔心修道,誓救海上遇難者。 廿一歲時,因福建、浙江一帶久旱不雨,應州縣父老之請,設壇求雨,甘霖普降一天一夜;廿三歲收桃花山上千里眼與順風耳二怪;宋太宗雍熙二年(西元985年),默娘廿六歲,應府衙州官之請,登壇止雨,同年收嘉慶、嘉佑二怪,並列為水闢仙班,其成員共有十八名,巡遊水上,協助媽祖救助海難;此時,各地村民感恩戴德,尊稱祂為「通賢靈女」。 媽祖本名林默娘,福建省莆田縣湄州人氏,其父林愿,字惟愨;母王氏,育有五女一男,因見於長子洪毅體弱多病,於是祈求觀音菩薩再賜一子以光宗祧。

  •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純真璞禪師自湄洲朝天閣迎來媽祖神像,登陸於海豐港(海豐村),於海豐港街創建「拱範宮」。
  • 蔡咏鍀指出,遶境行程為昨天從北港出發前往水林、口湖、四湖,再轉往西螺、斗六山線鄉鎮市後,第6天從虎尾、元長鄉返回北港,第7日在北港鎮遶境後再入廟,接著展開悲天廣行水陸大法會,為萬民祈福消災。
  • 後由嘉義玉皇宮宣旨 ,承命於天,欽冊為御妹,領 奉旨按察並褒封為【玉三聖母】。
  • 根據《潮汕字典》所注,「媽」的閩語可讀作「目啊切(上聲)」,即讀如「馬」;根據《潮汕新字典》,「媽」可讀為「媽」和「螞」(即「馬」音)。
  • 另一間稱為嘉義天后宮的媽祖廟,是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令周鍾瑄所建的天妃宮,廟址在諸羅城,署之南方,嘉義城隍廟之北,原是諸羅城內三大古廟之一。

6月14日,立法議員區錦新在議程前發言中指出,澳葡政府年代的葡萄牙人在興建澳門海事博物館時也懂得尊重中國傳統,把博物館建在媽閣廟對出左側,以避免阻擋媽祖閣與大海之間的景觀,然而特區政府卻對傳統漫不經心,企圖把葡文學校教學大樓建在媽閣廟正前方。 2006年6月,澳門立法會議員高天賜揭發澳門特區政府已秘密地與葡萄牙駐港澳總領事館等達成共識,同意在媽祖閣對面興建新的葡文學校教學大樓。 高天賜批評相關行為是只著重私人利益而置文物古跡及附近環境的景觀于不顧,是繼5月的藍屋仔事件後再次引起澳門社會對文物保護的關注。 另據傳媒消息,媽閣廟對開海面還將繼續向珠海灣仔方向填海,作為未來海底隧道或橋樑落腳點,另外還會在該處興建一幢五星級大酒店。 洋船石是一塊從平地突起的岩石,高三、四尺,位於媽閣廟入門右方,石上刻有俗稱「大眼雞」的古代中國古代海船,尾桅上的幡旗刻有「利涉大川」四字,正是《澳門記略》所記載的那面石刻圖畫,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 1787年,張道源到澳門處理民蕃糾紛,在逗留期間於媽祖閣寫下一首五律詩:「逕轉蓮花島,天然石構亭。當軒浮積水,護楫(音接)有仙靈。海覺終宵碧,榕垂萬古青。鯨波常砥定,風雨任冥冥。」在詩的最後表達出「任憑風浪再大,也無畏無懼」的心情。

  • 2006年6月,澳門立法會議員高天賜揭發澳門特區政府已秘密地與葡萄牙駐港澳總領事館等達成共識,同意在媽祖閣對面興建新的葡文學校教學大樓。
  • 聖母廟主委王增榮表示,藉由「鹿耳門媽盃全國圍棋公開賽」,發揚媽祖文化與圍棋文化,希望在媽祖見證下,達成媽祖保佑眾生與推廣圍棋的目的,發揚鹿耳門媽護佑眾生的精神,推廣圍棋教育,促進大台南觀光。
  • 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歲(西元987年),默娘廿九歲,自知將回歸天府,遂告知家人之後,登上湄山,遠遠仙樂傳隊迎接,媽祖 遂脫凡胎,登仙成道於湄峰。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 民眾網關注台灣民眾關心的大小事,從民眾的角度出發,報導民眾關心的事。
  • 媽閣廟的建廟年份至今未有定論,在史學界中亦是具爭論性的話題,現時大部分學者認定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門前(即1553年至1557年前),在媽閣廟現址已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存在。

玉三媽最具令人津樂道,最具傳奇的救人故事,乃以一支生鏽五吋釘,兩碗水煎八分,救活了奄奄一息的小孩兒,其家人為感謝聖恩,捐獻建宮土地,遂於民國五十六年,於嘉義市林森東路現址,落戶奠基,即今【嘉義天后宮】。 民國四十八年八月,金身終回嘉義永鎮,同年十月,聖母採先賢出輦濟世,助人無數,始為現今的嘉義天后宮奠定了深遠的基礎。 民國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間,由當時先賢善信恭請玉三媽金身,至虎尾、台中與北部等地設壇濟世,每逢農曆過年或壽誕方請回嘉義番仔溝機械廠宿舍。 本宮 恩主 玉三聖母娘娘 ,原為現今台南市大內區【三崁天后宮】之主祀天上聖母,後乃因其機緣成熟,神靈轉往現今台南市山上區【山上天后宮】赴任視事。 2017年9月21日,配天宮舉辦慶啟入火安座大典,並啟建送火神科儀。 日治時期出身嘉義的畫家陳澄波曾以溫陵媽廟(現朝天宮)做為畫作主題創作油彩「温陵媽祖廟」一圖,其故居也在此廟附近。

1687年(康熙26年)建廟後,宮名為「樸樹宮」,媽祖廟後形成頗具規模的聚落,便是有名的樸仔腳街。 正殿又稱石殿或「神山第一殿」,建於1605年(明萬曆三十三年),於1629年(明崇禎二年)及1828年(清道光八年)兩度重修,殿內祀奉天后,媽祖旁有侍女及魔將,該建築物的位置與正門建築、牌坊並排並位於同一軸線上。 正殿主要由花崗石和磚頭建成,當中柱、樑、部分牆身以至屋頂均由花崗石修築,屋頂上鋪有琉璃瓦頂,朝拜區的屋頂為歇山卷棚頂式,而神龕區的琉璃屋頂則是重檐廡殿式。 媽閣廟的建廟年份至今未有定論,在史學界中亦是具爭論性的話題,現時大部分學者認定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門前(即1553年至1557年前),在媽閣廟現址已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存在。

民國95年(2006年)6月,雲林縣政府公告指定「麥寮拱範宮」為縣定古蹟,範圍包括「三川殿、(前)過水廊、拜殿、正殿」。 同年12月發函擴大範圍「後殿及兩側廂房、 過水廊(正殿與後殿之間)、龍虎門、文昌殿、神農殿」。 林國垣於1738年在媽閣廟內的石壁上題寫了第一首詩作後,文人雅士繼踵而至並相繼在媽閣廟內留下石刻詩,為媽閣廟增添了不少文人氣息,亦形成了澳門歷史上獨特的媽閣石刻詩文化。 相繼在媽閣廟內留下詩詞作品的人士包括廣州知府張道源,清朝軍官、書法家張玉堂、廣東布政使黃恩彤以及名士潘仕成等人。 據媽閣廟內的碑文記載:相傳明朝年間有福建商人乘船去澳門,天后娘娘(媽祖)化身爲老嫗登船隨行,一夜之間疾駛千里,平安抵達後老嫗即失蹤,福建人便在老嫗失蹤之處塑像立廟奉祀,即現時的媽閣廟。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