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卡不可不看詳解

研究發現罹患憂鬱症的患者有將近40%有家族遺傳。 而在生理因素中最被研究學者討論的是神經傳導物質,且許多憂鬱症用藥也是循著這些機制在輔助憂鬱症的治療,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在憂鬱症情緒控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此外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率將近是男性的兩倍,且在女性生育年齡(15-49歲)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峰,研究認為女性荷爾蒙是影響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因素之一。 而有趣的是研究發現不良的飲食習慣,像是飲食中缺乏Omega 3脂肪酸的攝取或是Omega 3脂肪酸和Omega 6脂肪酸攝取比例不平衡都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例如酒精和苯二氮䓬類藥物,某類鎮靜劑增加了患一種與重度憂鬱症表現類似的症候群的概率,所以對於表現出直接與物質有關的生理反應的病人,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排除了重度憂鬱症的診斷。 這類藥物的神經化學效果例如減少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水準,可能導致了患這種症候群的概率增加。 長期使用苯二氮䓬類藥物(一類用於治療失眠、焦慮和肌肉痙攣的常見藥物,例如安定)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慢性的嚴重憂鬱症狀可能是長期使用苯二氮䓬類藥物的結果或者是長期的戒斷症候群。 時至今日,無論是同一文化中還是不同文化間,人們對憂鬱症仍然有很多不同理解。

一些民眾認為替代療法比藥物療法更有效,但事實上這些療法的療效大多沒有被證實。 1992年至1996年,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和英國全科醫生醫學院一起在英國領導了一次為期五年的擊敗憂鬱運動,以教育民眾認識憂鬱症從而減少誤區。 這次運動結束後調查公司MOPI研究顯示公眾對憂鬱症的態度有了小幅度的積極改變。

憂鬱症卡: 憂鬱症不知足說遭出征,吳宗憲開直播感慨「網路霸凌何時結束」

有憂鬱心境的適應性障礙是由一種特定的事件或應激產生的心理反應所引起的心境紊亂。 適應性障礙的情緒和行為上的徵狀雖然明顯但是不符合重性憂鬱發作的標準。 雙相障礙,之前被稱之為躁鬱症,這種病的特點是憂鬱期和躁狂期或輕躁期輪流交替。

沒有反應的患者可以更換成另一種,這在50%的案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文拉法辛,一種有著不同機理的抗憂鬱藥,可能比SSRIs稍稍有效。 然而有證據顯示文拉法辛可能總體上來弊大於利,所以在英國它不被推薦為一線藥物,特別是不鼓勵給兒童和青少年使用。 對於青少年,艾司西酞普蘭和氟西汀是兩種推薦藥物。 任何抗憂鬱藥都可能引起低血鈉(也叫低鈉血症),不過據報導這種徵狀在SSRIs中更常見。

憂鬱症卡

陳良基提到,太太在生病後,有一段時間幾近失語,無論跟她說什麼,都只會回答「好」或「不好」。 後來是在陪伴時發現一關鍵,才讓太太逐步恢復生活功能,停藥至今1年多未復發。 即使是在教會界,基督徒遭遇工作、課業、愛情、人際關係、健康、生活的困難與挫折,少數一些牧者會教導說,這些「全」與靈界攻擊有關,需要進行宣告釋放、趕鬼禱告。 後面這項與「卡到陰」有高比例相關的調查結果,眾人深表驚訝。 不少大學生反應「真是太扯了,」哪可能與「卡到陰」有關?

憂鬱症卡: 台灣憂鬱症防治「3大不足」 心理司:114年前佈建71處心衛中心

在很多人看來,憂鬱症通常意味著「無精打采」、「滿面愁容」、「垂頭喪氣」,微笑和憂鬱似乎風馬牛不相及。 微笑向來都是人們心情好、生活愉快的象徵,但隨著人們背負工作壓力增加,有很多人的微笑並不由衷,他們壓抑住內心的不愉快,以微笑示人。 大家可以做做下面的小測試,這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專家大衛•伯恩斯(David D•Burns)博士設計的一套包括微笑抑鬱症在內的各種憂鬱症的自我檢測量表,如果你感到有憂鬱情緒,測測自己得多少分。 忙碌的現代人難免因工作或生活產生壓力,重要的是必須適時的釋放壓力、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若因為情緒的起伏而出現無法解決的狀況,應該立即就醫尋求協助。 是指至少持續兩年的負面情緒,這類型的患者能夠日復一日的工作或求學,但情緒時常感到低落,無法專注在工作或課業上,總是無精打采感到疲累,胃口變得不好或暴飲暴食,也可能出現失眠或嗜睡,對自身沒有自信而對人生失去希望。 是腎上腺分泌的激素之一,當我們面臨壓力時,正常的皮質醇含量,有助發揮調節與平衡壓力的作用。

  • 然而有證據顯示文拉法辛可能總體上來弊大於利,所以在英國它不被推薦為一線藥物,特別是不鼓勵給兒童和青少年使用。
  • 憂鬱症恐在2030年登上全球疾病負擔(GBD)第一名,過去調查顯示,台灣憂鬱症防治有3大不足。
  • 社會大眾與病患家屬都該要有正確觀念,不管病人多麼堅持他們的妄想,這些妄想都是來自腦部生理功能出現問題,就醫、服藥是目前最有效的解決方式。
  • 民眾對重度憂鬱症普遍存有誤區,與心理健康服務機構聯繫只能輕微改善這一問題。

從演化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有些重度憂鬱症的產生可能是為了促進個體的繁殖的能力。 憂鬱症的進化論觀點和演化心理學認為基於憂鬱症的高遺傳性和高流行性,憂鬱症的某些部分可能有一定的環境適應性,例如與依附和社會階級有關的部分。 由此,該理論認為憂鬱症的基因可能已經被整合進人類基因庫。 患者的行為可以被解釋為對人際關係和資源管理的適應,儘管結果往往是與當今環境不適應。 人格與人格發展的許多方面構成了憂鬱的發作與持續。 憂鬱發作與負面事件之間有直接關聯,受個人的性格所影響、應對負面事件的方式可能與他們的憂鬱發作有關。

張家銘說,當上述的症狀出現 5 種以上,不管是哪 5 種,持續無法恢復、無法控制,其實就會建議就醫,至少可以先解決一部份的症狀,再來解決剩下的不舒服。 儘管現在是二〇二二年了,我們依舊會看見許多新聞報導,描述單親家庭、清寒家境或障礙者的孩子靠著自己的努力考上好學校。 只不過內心的悲哀也隨之而上,因為那正是我們青少年真實的樣貌。 陳良基表示,在請假1年多陪伴太太的日常中,自己面臨的最大課題就是對話。

憂鬱症卡

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因獨居居多、病痛也較多,經常多重用藥,而許多藥物的副作用都易併發憂鬱症,如降血壓藥物、消炎止痛藥、類固醇、巴金森氏症藥物、神經安定劑、鎮定安眠藥、強心劑等。 學習靜坐、冥想、瑜伽等舒壓的活動,或聽輕音樂、閱讀,讓生活步調放慢。 甲狀腺分泌穩定與否和憂鬱以及睡眠品質好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當甲狀腺功能低落時,容易有疲勞、體重增加、皮膚乾燥、健忘和便秘的現象。 不過症狀只是一個初步的判斷,自我評估也可能會失真,現在也有一些做法會參考腦波、電腦斷層,但主要還是以醫師問診時的經驗來判斷。 我們經常會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卻又因為自己必須倚賴家庭,才能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不得不壓抑、忍耐。

以遭遇憂鬱情況為例,若是背後原因是與靈界有關,就自然去尋找牧師協助,不用覺得丟臉。 若是背後原因是跟身心狀況有關,那就是尋找專業醫師協助,而不用想東想西,擔憂懷疑魔鬼的力量。 邪惡的確橫行,但基督徒無須喪膽軟弱,因為上帝必然得勝。 最近幾年,一些有識的牧者、同工與精神科專業醫師,紛紛針對「鬼附與精神錯亂的分辨」發表心得。

憂鬱症卡

針對一般人群的調查研究顯示在有一次重性憂鬱發作的人當中(不論是否接受治療)大約有一半的人康復並不再復發,大約有35%的人會至少再發作一次,並有15%的人經歷慢性復發。 針對住院病人的研究顯示更低的康復率並更有可能發展成慢性,而主要針對門診病人的研究顯示幾乎所有病人康復,其發作持續時間的中位數為11個月。 對於嚴重或者精神病性憂鬱症的患者(這些患者往往還滿足其他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大約90%會經歷復發。 迷走神經刺激2005年被美國FDA批准為治療難治性憂鬱症的一種療法,儘管這種療法作為一種輔助治療在唯一的一項包括難治性憂鬱症患者的大型雙盲試驗中沒有顯示出短期療效。 2008年的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建議儘管在已公開的研究中這種療法顯示出很有希望的結果,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來確認它對重度憂鬱症的療效。

憂鬱症卡

血清素就好比是我們體內的快樂帶原者,具有調節生理機能、神經遞質的作用,如情緒、睡眠或食慾。 許多研究顯示,血清素功能低落會導致憂鬱,因此抗憂鬱的藥物,大多是增加腦中血清素的濃度。 許多外在的因素,如壓力事件,可能導致體內物質不正常的分泌或發生障礙,進而影響我們的情緒或生理反應,以下將針對體內物質變化產生的影響作詳細介紹。 雖然「憂鬱症」是一個總稱,但每個人會出現的症狀不同,也可能會有時好時壞的狀況出現。 張家銘說,憂鬱症是一個「光譜」,比如一般人對憂鬱症的想像可能是「重度憂鬱症」,已經到了無法自理生活、自殺意念很高的狀態,但那只是其中一種表現。

憂鬱症卡

《精神衛生法》日前於立法院完成三讀,除了強制住院改採法官保留外,另將「社區支持」定義入法,積極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及多元化社區支持資源。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今(3)日舉辦20周年慶祝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以「聽見疫後心聲音-共創關懷點線面」作為今年度主題,邀請到多方領域專家,從青少年、照顧者、社區照護場域三大觀點切入憂鬱議題進行研討。 三環類抗抑鬱藥適用於各種抑鬱症,而且對驚恐發作、強迫狀態、貪食症、兒童多動症及遺尿症等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男性朋友一旦患上了抑鬱症,更要及時尋求醫治。

如果憂鬱發作的表現不符合重性憂鬱發作的標準則被診斷為非特異性憂鬱障礙。 ICD-10不用「重度憂鬱症」這個詞,但是它列出了十分相似的診斷標準來診斷憂鬱發作(輕度,中度或重度);如果多次憂鬱發作且沒有躁狂發作則加上「復發性」這個詞。 初級保健醫生和其他非精神科醫生往往對診斷憂鬱症力不從心。

現在有關於憂鬱症是否應該被單獨歸為一類的爭論,因為被確診為重度憂鬱症的病患也經常會體驗到輕躁徵狀,提示各種心境障礙應當是一個連續體。 一次重性憂鬱發作的表現為嚴重的心境憂鬱且持續兩周以上。 根據嚴重程度重性憂鬱發作被分為輕度(較少徵狀超過最低診斷標準)、中度、重度(對社會功能和工作能力造成嚴重影響)。 有精神病徵狀——通常被稱為精神病性憂鬱症——則被自動定為嚴重。

憂鬱症患者的預期壽命比健康人短,部分原因是患者面臨自殺的風險,但是也有其他原因,患者對生理疾病(例如心臟病)的易感性增強。 至多有60%的自殺者患有一種心境障礙(例如重度憂鬱症),如果患者有顯著的絕望情緒或者同時患有憂鬱症和邊緣性人格障礙那麼自殺風險會非常高。 與已確診重度憂鬱症有關的終身自殺率約為3.4%,這是一個平均值。 男女患者的自殺率相差較大,男性將近7%,女性為1%(儘管女性的自殺企圖更頻繁)。 這項估計要比先前被廣泛接受的數據(15%)低得多,先前的數據來源於針對住院病人的較舊的研究。

為了找到副作用最小效果最好的藥物,藥物的劑量可以調整,如果必要的話可以嘗試不同種類的抗憂鬱藥混合使用。 從開始治療算起,患者至少需要6-8周時間來達到徵狀緩和,這時患者可以回到患病前的狀態。 抗憂鬱藥物治療通常在徵狀緩解以後繼續16-20周,以將復發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對於有慢性憂鬱症的患者,他們可能需要無限期服藥以防止病情惡化。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