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安寺不可不看詳解

後大殿是“佛祖大殿”,殿內共有三尊佛像,高有丈餘,供俸着佛祖三兄弟的神位。 為了重建慶安寺,周圍民眾捐獻物款,至今已籌款40多萬元,分期對慶安寺的原貌建行興建,該項工作得到了到縣文化部門的指導與支持。 解放後,政府在慶安寺內辦起了公立學校,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因周圍民眾逢初一、十五日到寺內燒香鳴炮,影響教學秩序,政府把學校搬回平地。 清末宣統四年,慶安寺成了“黃道會”,農民起義軍總部,首領查天化(鄢陵人)以宗教信仰為掩護,組織農民起義,起義失敗後,查天化被殺害,其頭顱被懸在太康縣城旗杆上多日。

慶安寺在國內寺院是排名的,住持僧由開封相國寺放住,住持的眾僧人,都是在山西普陀山地藏寺等受戒後而來的。 據清末的住持僧人蘭永強口述(清集鄉蘭堂人),他是最後的住持僧。 寺內眾神胎毀於民國二十年左右,軍閥馮玉祥統冶中原時,馮下令把寺內的神胎全部撂倒。 當時寺內的七名僧人,被遣送回鄉,每人分給田地三畝。

慶安寺: 慶安寺史書記載

堂內石柱聯刻「昭毅無雙開疆復土承天續,格思靡既迪後光前擘海祠」,彰顯鄭氏開拓之功勞。 進入臺灣日治時期之後,由於大正八年(1919年)進行市區改正而拓寬廟前道路,導致該廟門前有部分被拆除。 而到了昭和五年(1930年),適逢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鄭氏家族則組成了臺南鄭氏宗親會並發起募款,於兩年後完成該廟的整修。 鄭經在明永曆十七年(1663年)從金廈來到臺灣後,隨即建立了祭祀其父的「延平王廟」,又稱「先王廟」,後來鄭經逝世後建了祭祀他的「二王廟」,該廟遂又稱為「大王廟」。 後來明鄭滅亡於明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之後,施琅曾來此處祭拜鄭成功,但後來由於鄭氏族人被遷回中國大陸,周圍居民又不敢公然前去祭祀鄭成功,導致該廟一度被兩個姓許和姓蔡的官役佔去,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才由士紳鄭其嘏等人贖回重修,並改稱「鄭氏大宗祠」,又稱「昭格堂」,而之後數年也有數次整修過。

慶安寺

據遊覽過開封相國寺和白馬寺的一些人看後感慨地説:眾佛像和相國寺等神像如出同一巧匠之手,可見塑像水平之高。 慶安寺建成後,受到各個朝代的朝拜,並對寺院進行修繕。 據《太康縣誌》記載,明代宣德年間(1436年)進行大修繕,寺院煥然一新。 劉隆信佛,便在東扶樂城東側選址夯制高台,金塑佛像,興建寺院,並將之取名為慶安寺。

慶安寺: 寺院ニュース記事

釋迦牟尼於周昭王24年(甲寅)年誕生在北印度,生日是農曆四月初八日,人們便在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日為佛祖過生日(廟會),沿襲至今。 二次大戰結束進入民國時期後,1961年因延平郡王祠重塑鄭成功神像,原本由蔡心雕塑於1947年的樟木神像則移祀至此。 1983年因廟前道路再次拓寬,該廟前面便改建為牆門,此外鄭氏家廟則改稱為鄭氏宗祠。 之後2000年再次整修竣工,而2002年4月29日則正式改名為「鄭成功祖廟」,並且對外開放。

慶安寺

本寺自建後,寺內曾有住持人三十多人,少則二十多人,香火極盛。 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這天即農曆是四月初八日為廟會,廟會期間當地請大戲一台,並有雜技等民間傳統文藝演出,吸引了周圍幾個縣的香客遊人逛會,百姓們請客會友,很有“家家扶得醉人歸”歡慶場面。 慶安寺坐落在東扶村東側一座高約10米的土台上,總面積約為10000m²。 慶安寺於2011年被周口市市政府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被周口市宗教局確定為宗教活動場所,負責人新榮居士。

慶安寺的東北角500米處有漢時王室墓葬,再往東北,有北魏時期的“藏兵洞”,洞道完全由青磚砌成,寬高皆丈餘,向西南方向延伸。 寺院西北角有大型古漢墓羣,距寺院有800米,至今保護完好。 中大殿的匾額為“大成寶殿”,中間是佛祖塑像,高有丈餘,兩側是十八羅漢塑像,形態各異,形象逼真,北面是南海觀音菩薩的雕像,並有小紅孩、哪吒太子塑像。 進入寺內,前大殿為拜殿,中大殿供俸釋迦牟尼神像(佛祖),左右兩側十八羅漢塑像,其姿態各異,視爾栩栩如生。 後大殿供俸佛祖三兄弟塑像,皆慈眉善目,與白馬寺的大佛相似,左右是站班的和尚,神態虔誠,畢恭畢敬,雙手合十。

  • 此廟為三開間三進的格局,座東朝西,由前殿、正殿與後殿組成,整體外觀簡樸不華。
  • 後來將此辦成了國民教育小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仍是小學校。
  • 堂內石柱聯刻「昭毅無雙開疆復土承天續,格思靡既迪後光前擘海祠」,彰顯鄭氏開拓之功勞。
  • 據遊覽過開封相國寺和白馬寺的一些人看後感慨地説:眾佛像和相國寺等神像如出同一巧匠之手,可見塑像水平之高。
  • 當時寺內的七名僧人,被遣送回鄉,每人分給田地三畝。

寺內的二百四十畝田地和廟內物產,歸當時政府所有。 後來將此辦成了國民教育小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仍是小學校。 此廟為三開間三進的格局,座東朝西,由前殿、正殿與後殿組成,整體外觀簡樸不華。 門前古井為創建時期遺跡,前庭則栽有七弦竹及置有幼年鄭成功及母親田川松之雕像。 前殿之入口內凹,為「凹壽式」的形式,而兩旁則有開了圓孔窗的耳房。 正殿奉祀鄭成功神像,與歷代鄭氏祖先、聖賢等神位,並懸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三圭世錫」匾額,為鄭成功第四代孫鄭汝成至台灣祭拜祖先所立。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