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二乘,要迴小向大比較困難,若迴小向大,都是進入報土。 我們說的疑惑佛智,是依凡夫所講的,因為唯有凡夫才有那些分別、計度……,阿羅漢以上,這些是比較少的,所以四十八願當中,所發願的對象都是指凡夫較多。 尤其《莊嚴經》中所講的四十八願,幾乎都是指他方佛國所有眾生,像我們這裡所談的第二十二願是「他方國土諸菩薩眾」,我們一看時會覺得,哎呀! 但若從《莊嚴經》來說就不是菩薩眾,而是凡夫眾生。
而這一句彌陀名號是從阿彌陀佛無我的、清淨的心所完成的,所以本身是真實而清淨,永恒而不變,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都是這樣。 其他的業,不管多或少都是虛假的,從這一點來講,善惡凡夫到極樂世界都平等平等。 現在有人提倡憶佛、念佛,他們所講的憶佛念佛不是稱念名號,他們認為佛沒有形象、聲音、語言、文字、符號,所以真正的念佛不是稱名念佛,真正的念佛是念佛的本身、念佛的功德。 可是我們不作這樣的解釋,因為這一句名號已含蓋阿彌陀佛所有因地的修行以及果地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統統在這一句名號當中,我們只要一向專稱彌陀名號,所有憶念的功德統統在裡面了。
慧淨評價: 法師簡介
其所著書,內容雖廣涉古今中外,然皆秉持核心宗旨,貫穿其中──即回歸善導大師淨土法脈,上契彌陀度生本願,下合眾生一切根機。 大學畢業後,法師於高雄「鳳山佛教蓮社淨土專宗研究所」專研淨土宗,體認到只有學習佛的行為,學習佛的智 慧,學習佛的道理,才是永恆不滅的真理,於是決定出家,一九七九年於鳳山佛教蓮社依煮雲法師(一九一九~ 一九八六)座下披剃出家,法號慧律。 淨界法師鑒於末法時期,正法衰微,眾生迷惑、彷徨,亟須佛法光明之引導,使內心有真正之皈依處,因此弘揚正法、續佛慧命,使令佛法的光明得以燈燈無盡、永久住世,至為重要。
- 其所著書,內容雖廣涉古今中外,然皆秉持核心宗旨,貫穿其中──即回歸善導大師淨土法脈,上契彌陀度生本願,下合眾生一切根機。
- 農曆4月8日,果清律師正式剃度,同年12月底到樹林海明寺受具足戒,得戒和尚是悟明長老。
- ○○○宗只作一方面的解釋,而我們是作兩方面的解釋。
- 以凡夫來講有這些差別,以佛的眼光來講,都是不究竟、都是可憐愍的,為什麼?
- 每天晚課止靜後則以經文、法語或公案策勵常住法師。
在佛的慈悲與智慧,佛的慈悲與智慧功用是什麼呢? 是救度十方眾生──救度所有善惡、乃至謗法闡提的眾生。 有能力救度這樣的眾生表示慈悲是徹底的,智慧救度的力量是絕對的,諸佛當中,願力最深廣、威德最不可思議,在十方諸佛當中被形容為王,而且被讚歎為十方諸佛所不能及的只有阿彌陀佛。 本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可以稱為本願,為什麼說「本願」是指第十八願呢?
慧淨評價: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慧律法師表示,建立文殊講堂的 主要目的,是要舉辦出家眾的結夏及講經活動,以講述阿彌陀經、十四講表、楞嚴經、戒律….等。 92年11月在後山茅蓬開始第三次閉關,95年底即將圓滿前,法體欠安的師伯聖照老和尚拄著四腳的輔助器到關房,邀其出關後擔任圓通寺方丈。 深受感動,加上心想自己出家的地方有所需要,豈忍推辭,當場痛哭流涕跪拜師伯應允了。 而後就徵得正覺精舍的代理方丈及執事同意, 96年元旦在圓通寺晉山。 然而,正覺精舍仍選法師為第六任方丈,所以目前兩邊居住,並且安排各上一堂課。 每天晚課止靜後則以經文、法語或公案策勵常住法師。
而佛滅度後,法賴僧傳,是故法師以僧伽教育為己任,課餘之時隨緣講學、參訪,使更多人對佛法生起歡喜,乃至破惡、生善、入理之益,進一步生起廣大的菩提心,同登極樂、同成佛道,是為法師自利、利人之志。 這一年年底,法師自己搭公路局的車子到圓通寺去了。 但起初找錯地方到了埔里地母廟那邊,發覺不對才又坐計程車趕到觀音山那邊。 到達圓通寺時,看到師伯聖照老和尚穿著黑色長衫在大殿掃地,法師趕緊上前說:「老法師,來,弟子幫你掃。」師伯不依,說:「不要不要,我自己就好。」法師當時就想,啊! 然後又走到附近茅篷,遇見明鏡老法師,請其開示並發心供養,但是他帶的錢原本就不多,又因為走錯路坐計程車花掉很多錢,算一算,留下回程車資後只剩下四塊錢可以供養,心裡覺得不好意思,問老法師:那麼少的供養可不可以?
大约100年前, 杨仁山(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与日本学者南条文雄密切合作,把在中国已失传的佛教经典(包括善导大师的许多著作)自日本传回中国。 这些净宗的著作,经过十三祖印光大师的认可,重新编印出版,完成回归的事业。 二祖善导大师( )是净宗的实际开宗者,因为大师把净宗的理论有系统的整理出来。
法師出家二十餘年來,常應各大學佛學社之請,赴各校講經弘法,並在全省各地舉辦佛學講座,講經度眾不計其 數。 法師深入淺出的解說與技妙的譬喻,令人拍案叫絕,每一場佛學講座都是座無虛席,信徒遍布全台,難以計 數。 一九八○年,法師於高雄龍泉寺受具足戒,戒畢入台中南普陀佛學院,三年畢業,復任錫高雄美濃雷音寺,時序 一九八三年三月至一九八四年七月,這段期間法師閉關修行,研讀經藏,頗有所悟。 法師熱衷於普覺社的各種佛學活動,使其對佛學經義有更進一步的體悟,除了社內的活動外,法師又常利用寒、 暑假參加各寺院所舉辦的佛學營、佛七、齋戒學會等。
所以依照本願稱名,每一個人的往生都是進入報土。 因為淨土經論就是整個淨土宗的依據,「淨土經」就是指《淨土三經》,「論」就是指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龍樹菩薩的《易行品》,以及善導大師、道綽大師等祖師的論著。 這些著作不管是經典或論典,所闡明的宗旨都是一貫的、一致的、沒有兩樣的,這些一致的、沒有兩樣的思想,用一句話來涵蓋,就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八個字。
在這裡所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至心」是貫穿信樂、欲生和念佛的。 至心就是真心,在人世間來往互動都需要有真心,如果彼此心不真,就是虛假的,沒有存在的意義,人世間尚且如此,更何況要往生極樂世界、脫離六道輪迴,怎麼可以不真心呢,所以真心就置在最前面貫穿下面的信願行。 西本願寺派到明治時代前後,下面就有十五派的學派(研究這一派的學問,稱為宗學)。 不過因為日本各宗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將天皇視為神的信心崩潰,日本傳統的信仰也整個崩潰,間接的,對傳統的孝道以及佛教的信仰也都崩潰了。 加上日本明治維新,一味的學習歐美,甚至也以歐美研究學術的方法來研究佛學,把佛學當哲學來研究,因此屬於宗教的信仰情操就愈來愈淡薄了。 現在我們到日本各地參訪,很多寺院都關門,西本願寺、東本願寺的大殿非常大,他們一年有兩次大法會,法會的盛況已不復在,而且參加的多是老一輩的,很少看到年輕人,可以說已經沒落了。
第一,在善导大师圆寂之后的大约300年里,净宗的祖师们基本上只是注重念佛,而忽略了持续的阐述理论。 三祖承远大师没有著作传世;四祖法照大师主要以音声作佛事;五祖少康大师著述甚少。 由于理论建设被忽略了,渐渐地,善导大师的思想就被淡忘,曲解了。 到了六祖延寿大师(904 —975),他主张“禅净双修”,而不是专修净宗。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