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西發生一起駭人案例,一名62歲男子因罹患口腔癌,日前被醫師宣告死亡,院方人員隨即將其大體裝入屍袋,並且送到殯儀館,準備舉辦喪禮。 沒想到5小時過後,殯儀館人員打來通知「男子復活了」,家屬十分震驚,連忙將人接回並送醫持續治療,至於詳細案發經過,警方正在調查釐清。 又作安骨,即出殯後為亡者之魂帛安置於祖先牌位之側,供日後祭祀。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放在祖先牌位旁是變通做法,傳統上還是需要另外準備一張便桌,安靈祭拜。
就中國傳統喪葬禮儀而言,其中心思想是儒家的「孝」。 而其禮儀作為根源於周朝時候訂定的喪禮制度,經過各朝歷代增刪演變而留傳至今。 臺灣的傳統喪葬禮儀也是沿襲自大陸,受宋朝朱熹「文公家禮」影響很大。
俗稱「出山」,今日多稱為「告別式」,先由子孫後按與死者親疏關係之親友先後奠祭,分為家奠和公奠,家奠是給親屬祭拜,公奠是給同事、好友、機關團體、公司行號等外賓弔唁。 流程上分為小殮及大殮,「小殮」是為亡者遺體沐浴、更衣、化妝;「大殮」是為亡者入棺、蓋棺之儀式,即所謂「入木」。 除此之外,在對於所辦理喪葬儀式的知覺方面,從調查中可得知,受訪者認為喪葬儀式「繁簡適切」居多,其次則為「太繁瑣可簡化」,換句話說,喪禮流程簡化已成趨勢。 輔導專業令我敏銳於逝者家人感受,當家屬感到哀傷、無助,不知如何處理後事、如何與殯葬機構周旋時,若有專業人員在事務上從旁協助,在心靈上扶持,將是很美的服侍。 停灵:又称暫厝,将遺體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 灵堂可为家中大廳、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殯儀館的专用房间。
另外以黑白為幔,旨為哀念故親,一片愁雲慘霧之意。 亦會誦讀詩篇,例如第二十三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或述說上帝應許永生盼望等經文。 禮儀中會安排講道,目的是宣告「逾越奧蹟」和永生的盼望,亦是讓人記念亡者,和鼓勵基督徒在生活中,見證基督的救恩和永恆生命的應許。
神主、遺像由死者的小兒子或孫子請下來,託着安放在住宅內。 這是由親友送的一個起脊穿堂路祭棚,行列停棚前,將遺像供桌上,並擺祭席一座。 孝子在棚內跪陪行禮,眾送殯者順序拜禮。
例如亡者是子年出生的,那麼不論亡者的親朋或好友,凡是午年出生的人,都不能參加送葬儀式。 此外,孕婦、嬰兒,也禁忌送葬,恐怕沾染到不祥之氣。 最後,如果帛金內銀碼為整數,當減去吉儀內的一元後,尾數是9,令人聯想到「長久」的隱喻,因為誰也不想白事長長久久,所以封帛金於整數銀碼加多一元,以避免有九(久)的出現。 封贈帛金給喪親的家屬,代表幫助喪親的家屬減輕辦喪事的經濟負擔,亦是對先人的一點敬意。 傳統上,封帛金會於整數銀碼上面多加$1元,因為只有好事才會用雙數。
哀傷的情緒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如有需要,教會是樂於幫助的。 曾經歷過喪親之痛而在基督內得著安慰與鼓勵的信徒或牧者,相信他們是最能安慰人和給予人支持的。 如在火葬場,主禮或死者家屬在按鈕降下靈柩進火爐前,亦會為亡者交託而祈禱,內容大致與土葬相若。 安葬場面往往惹人傷感,但很多人在難過之餘,卻在禱告中讓人明白基督徒相信死後有生命的喜樂亡者已在上帝懷中得安息。 喪禮不論在教堂或殯儀館的禮堂舉行,都可按照《喪禮禮文》程序進行。 但無論採用何種形式,喪禮禮儀所表達的都是人藉著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即他的受苦、死亡、復活和升天,皆能分享他永恆的生命。
喪禮: 火化、安葬:
而雙數亦會聯想到「傷」,有悲傷的隱喻。 帛金銀碼以1為尾數,代表只有一次的意思。 一般情況收到帛金,花圈等,家屬均會以吉儀答謝。 親友到場致祭,家屬亦會回吉儀以表答謝。 喪禮後收到之吉儀一般不會留在身上,最好用作捐獻或乘搭交通工具用。
最近服侍了兩位長者都是痛失老伴,看見長 … 喜丧是一种華人的丧葬形式,即用热闹的丧葬气氛取代以前凝重的丧葬氛围,對於八十歲以上享有五福的老人家喪事,鳴鑼打鼓以讚其高壽。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
喪禮: 喪禮服務
火葬:火葬比起土葬來得經濟和便利,較大的開銷是來自塔位的價格,塔位的類型有地下墓穴、納骨塔(堂)、納骨廊道或納骨牆;死者的骨殖被撿進骨灰甕以後,由家屬安奉到選好的位置,稱為「進塔」。 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和天主教)的喪禮由牧師或神父來主持,引導教友進行追思、祈禱、禮拜、彌撒和唱聖詩,藉由信仰的力量撫慰在世的人,也祝福死者獲得永生的救贖。 同樣的,地方政府也規劃出合適的地點為墓地,墓地設施包括有宗族墓園、華人義山、宗教墓園及商業墓園;骨灰安置場所主要有寺院、宮廟、社團附設的納骨堂,以及商業經營的靈骨塔。 入殮:由殯葬業者協助死者洗身、穿衣、化妝和安置在棺木內謂「小殮」,擇時放入隨葬品、封釘和蓋棺謂「大殮」,家屬要決定是否進行防腐或冰存。
在現代社會,隨着家庭結構的轉變,敦親睦鄰的關係亦不再緊密。 現今喪事已不再透過家族或左鄰右里處理,大多都是委託殯儀服務公司負責。 隨着生活節奏愈來愈快,香港人也愈來愈多選擇「院出」,即不去殯儀館或教堂,減省大量儀式,直接在醫院出殯,把棺木直接送往火葬場進行火化。 若家裡不幸有喪事發生,從家人死亡到出殯埋葬(火化進塔)的停喪期間,以臺灣社會習慣,一般約要10天至15天。 這期間要安置遺體、豎靈、入殮、訃告並舉行告別儀式,然後出殯埋葬或火化進塔。
一般晉塔時,除備祭品祭祀亡者外,也要祭拜土地公。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亡者的遺體,接受奔丧者的吊唁。 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繫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殯儀、墓園、宗教和風水屬於不同的服務產業,大多數的傳統業者仍然保留學徒授藝的方式,少數集團業者則延聘來自中國和台灣的專業人員,並和當地的大專院校合作授課。 棺材佬:過去是指壽板店的經營者,現在則是指傳統的殯葬業者。
喪禮: 喪禮習俗
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也參與過別人的「畢業典禮」,告別式既然是一種儀式,肯定會有一些規範或禁忌。 殯葬達人小冬瓜透過影片提醒大家參加喪禮的5個禁忌,包括胸花、奠儀、公祭單的基本常識,你不可不知。 另一方面,只要穆斯林本身不違背宗教的教義,當局不干涉穆斯林參加非穆斯林喪禮的權利。 大辦白事找茶房也很重要,他們表面上是來侍奉客人,但實際是在喪家停靈的若干日子內,一遇唪經等舉動就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而茶房必須通曉喪事的程序及各種禮節,又要了解帶孝的男性與死者的關係,在唪經、入殮、接三、送路、成服、祭門、發引等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工作”路數。
唸經者穿上法衣,敲打法器,上門外(或前院)的高台唸經,將各樣紙活在空地燒掉。 與此同時在大門外台後放草蓆,所有孝子及家屬、親友等都面向西方跪在席上(此舉是指死人在望鄉台上最後一次看望家中人)。 和尚念“召請各路鬼魂”,當唸到死者名字,家人舉衣。
北京辦白事也有此習俗,即是在將死人放在吉祥板時就開始“散燈花”,其意義不外是以此引路燈送魂放亮,和天津大同小異。 燈花的數目和死人的歲數成正比,每個燈花在繩上行走約二三分鐘,速度不能快。 孝子一直在靈前跪着,時間很長,有時得孝孫暫時代替。 就是先在院內用桌子搭一大經台,約四張桌子碼起來拼湊成台,共四層,有四米來高。 四層高處正中坐着“大座”,手拿手鈴,頭戴五佛冠,兩邊的和尚各司吹打法器。 如法鼓、鈸、鑼、磬、鍾、木魚、管、笙、笛等,而最下層坐穿黃衣紅袈裟的“長老”。
還要配備幾位副手聽總管(有的叫總理)的調遣,以有條不紊地挑起擔子。 喪家的白事能否辦得順當,與總管關係非常大。 西爾瓦妹妹得知後十分不滿,認為這件事情實在太扯,令人難以置信,「而且我哥被裝進屍袋內5個小時,不但冷又很可怕,這種情況真的讓人無法接受」。 對此,醫院回應,當時簽署西爾瓦死亡的醫師已經遭到解僱,家屬也向警方報案,目前全案正在調查釐清中。
做七:死者死後每隔七天舉行一次祭禮,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為止;現代社會無法按時做七,也有縮短的作法,稱為「切七」。 地方政府規劃出合適的地點為火葬場,核發許可證給該處的經營者,但不提供也不參與基礎的建設,純粹是負責審批的角色,只有少數的地方政府有公營的火葬場設施。 示喪:在喪宅門外吊燈籠、為鄰人門口掛紅和發訃聞通知親友,馬來西亞華人有「報紅不報白」的風氣,所以一般是在報章上刊登啓事。 2.一年之內,遇到節日要提前一天為往生者過節,因為往生者還未寫入祖先牌位中,所以不可以和祖先們一起過節。 1.出殯之後要送鄰居一份禮物(內有鞭炮、金紙、餅乾),並告訴鄰居這段時間麻煩他們放鞭炮、燒金紙去霉氣。 喪禮時送上帛金的金額,通常是在整數以外加上零丁的一元,以1作結,例如101元,這與中國人的「長長久久」觀念有關。
然後,親屬會奔走相告所有散居各地的親友及左鄰右里,是為報喪。 之後,先人遺體通常會停留三天或以上,期間子孫後輩需要守靈,直至大殮出殯。 先人遺體下葬後,整個儀式才算基本完成。 有一些參加告別式的賓客不太喜歡配合工作人員的指示黏貼胸花,其實胸花的意義在於標示你是誰,因為喪禮比婚禮更注重賓客的身分(家人親屬或是朋友鄰居),每一個人在喪禮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洪武七年(1374)立为定制,子为父母皆斩衰三年。 喪禮這種事情,數字「成雙」不太吉利,所以一般來說奠儀要包單數,例如:500、1100、1700、2100等金額。
馬來西亞的殯葬政策是以有神論為基礎,將死亡視為是宗教事務,處理喪事的場所被定義為宗教領域,由民間團體自行管理。 華人的治喪場所通常會選擇在自宅搭棚、停放在會館或宗教場所附屬的殯儀館,或者是在商業經營的殯儀館內辦理,但在少部份地區有公共殯儀館的設施。 按照中國傳統習俗,親友參加喪禮都會收到由亡者家屬送出、內含一元硬幣及糖果的吉儀。 一旦親友送出的帛金是整數,扣除吉儀內的一元,尾數便為九,導致喪事「長長久久」不吉利之意。 因此,便要特別在帛金內加入一元,以便扣除吉儀內的一元後,不會以九字作結。
會以兒子(孝男)、媳婦(孝媳)、女兒(孝女)為主,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 「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性則在右袖。 台灣因時代演進,加上所屬不同的地方民情有著不同的服裝習俗,傳統有披麻帶孝,現代人則以黑袍孝服、黑西裝/套裝為主。 喪禮也為亡者的親友提供了表達哀傷的機會,並感謝上帝保守離世者已走完人生旅程。
- 禮儀師陳檵垣接受TOPick專訪分享一名本港中年男子的孤獨死個案,男子年僅45歲,便因在浴室發生意外而身亡,遺體在2星期後腐爛才被發現。
- 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 這些人排成一列,行經規定的道路,然後到一空地,茶房將托盤交給孝子,點着了“疏”,燒紙活。
- 花其實有一份魔法,內藏萬語,能含蓄卻有效地表達出各種情意與關懷。
- 新娘、孕婦和稚童可以選擇不參加送終,避免勞累和造成情緒的強烈波動,對自身和胎兒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 茶房頭在這些活動中最應謹慎行事,每一個節骨眼兒上全要做到合乎禮節要求,不能稍有疏忽。
在台灣傳統民俗觀念中,參加告別式對亡者致哀結束後,離開會場時不能回頭,喪家和賓客也都不能提到「再見」、「再會」等字眼,因為大家不會想在這樣的場合再次碰面。 離去前可改以揮手致意,或者說「平安」、「謝謝」來代替「再見」這個說法。 很多年輕人第一次參與告別式可能會有點慌張,但這樣可能顯得有些不莊重,如果有甚麼不熟悉的部分,現場的工作人員都可以提供指示。
而那粒糖的用意,則是借甜味來給喪禮參加者減少哀痛和傷感,要於當 日內吃下,如不嗜甜的可舔一口才丟棄。 至於那一元硬幣則是用作帛金的回禮,必須在當日用掉,不得帶回家,否則會帶來霉氣和惡運。 帛金銀碼數整數加一元 親友們向亡者家屬送上帛金,除了對亡者表示敬意外,也是減輕亡者家屬在辦喪事時的財政負擔的最實際方法。 傳統上會在整數的銀碼上加多一個一元硬幣,原因有二。 一為銀碼以「零一」作結,含有「只有一次」的意思。
九族孝 高、曾、祖、考、己、子、孫、曾、玄、來、晜、仍、雲。 孝服 (麻布)子、女、兒、媳、長孫用,(苧布)孫、甥、姪用,(淺布)曾、孫及其同曾孫輩用,(黃布)玄孫及其同輩用,(紅布)玄孫之子及以下用,(白布)死者同輩、兄弟姊妹及外親用。 銘旌 以紅綢做成,古時三品以上九尺,四品以下八尺,六品以下七尺,庶民六尺。 今時多用一丈一尺(即十四英尺),金色字未數欲單而不欲雙,柩在堂則寫柩,柩不在堂則寫靈。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