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事參加詳細介紹

古代孝服(五服)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現代孝服(五服)為麻布、苧布、藍布、黃布、紅布。 會以兒子(孝男)、媳婦(孝媳)、女兒(孝女)為主,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 「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性則在右袖。 儘管農曆新年已經結束,但想必仍有許多人都希望財神爺能來到自家門口。 不過,卻有名網友家真的迎來一尊真人版的「財神爺」,遲遲站在他家門口不肯離去… 6.參加公祭(奠)者,應於「受賻處」或服務臺填寫公祭(奠)單,並填妥公祭(奠)單位名稱,主祭者、陪祭者及與祭者職稱、姓名後,交由服務人員轉交司儀。

通常白包包的金額是看你的交情,不論對象是長輩、晚輩或是同事、同學/朋友或親戚,依照交情深淺,參考以下的表格來包奠儀的金額。 另外,如果你要包的對象之前曾經包給你們家白包,你也可以用當初他包的金額包回去(注意,只要包一樣金額就好囉!白包不需要再往上加)。 還有“適墓不歌,哭日不歌,送喪不由徑,送葬不避塗潦,臨喪則必有哀色”等等,都是古代喪葬的禁忌。 這些禁忌是出於對死者的哀思和親屬的同情,並無別的含義。

此時忌諱有人啼哭,否則會使亡者不忍離去,其魂魄將無法昇天,而滯留喪宅。 做人就要講人道,研究如何把人做好,面對父母如何做一個好子女,面對子孫如何做一個稱職的長輩,人生有數不清的“角色”,在不同場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是人道要做的事請,也是我們人生的責任。 如果天天搞鬼道,搞神道,每天生活在神神叨叨的生活中,時間久了會出問題。

此時忌諱有人啼哭,若不小心將眼淚滴在亡者身上會使亡者不忍離去,其魂魄將無法升天,滯留喪宅。 封贈帛金給喪親的家屬,代表幫助喪親的家屬減輕辦喪事的經濟負擔,亦是對先人的一點敬意。 傳統上,封帛金會於整數銀碼上面多加$1元,因為只有好事才會用雙數。 等到有填寫公祭單的各個單位及團體祭拜完畢之後,才會輪到個別前來的來賓上前致意。

因為治喪期間不方便到別人家裡一一登門致謝,故利用公祭之前的時間,由家屬或司儀透過簡單的致謝詞,向今天與會的來賓及親友統一答謝。 致謝結束之後,家屬就要站在告別式會場前面,跟著工作人員的指示,向來參與公祭的來賓鞠躬致意。 告別式是台灣喪葬習俗的一部份,旨在向死者告別以及向家屬表達慰問,不過參與告別式也有許多眉角和禁忌,近日有網友就問「第一次參加告別式有什麼要注意的?」貼文一出馬上釣出內行回覆,也有過來人分享慘痛經驗。 殯儀多數帶有宗教與傳統色彩,自然有不少禁忌與習俗。 比起親自辦理喪事,大家出席白事場合的經驗理應較多,但相關知識也未必完全齊備。

喪事參加: 台灣喪葬禮穿著/服裝禮俗

雖然古籍中用不同說法將人的死亡分了等級:“天子死曰崩,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但庶民百姓也諱言死,所以又把“死”說成卒、沒、下世、謝世、逝世、老了、走了等。 台灣早期傳統喪禮會有披麻戴孝的喪服制度,家庭成員會披麻戴孝,稱為「上孝」。

在先人出殯前,不在家中洗頭 (傳說先人會飲回洗頭水。)。 又作安骨,即出殯後為亡者之魂帛安置於祖先牌位之側,供日後祭祀。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放在祖先牌位旁是變通做法,傳統上還是需要另外準備一張便桌,安靈祭拜。 12.出席喪禮或參加出殯、告別式時,一般會發給白(素)色胸花或白(素)色絲帶佩帶。 7.公祭(奠)單位之奠祭順序,一般依中央、地方、首長、官員、民意代表、機關團體及公司行號等次序進行。

喪事參加

9.「奠儀(禮)」或稱「楮敬」、「賻贈」,原是奠祭亡者的奠祭物品。 一般奠儀金額應用奇數,也避免數字4字,如1100、1500、2100、2500、3000、3100、3500、5000等金額。 7.去喪家時,身上要帶抹草、榕樹葉或護身符之類的東西,離開時不要說再見,在回家的路上將榕樹葉丟棄,不要立刻回家,去其他的地方走走,回家之後不要馬上進家門,要在門口使用抹草水清洗一下。 長輩逝世的話,包括去世者的配偶、兒女、媳婦、女婿及內外孫均需穿著孝服,而先人的弟妹及配偶、侄、甥,則不需要。

另外,還要跟司儀溝通,若遇到來賓遲到、早退,是否可以插隊,以及臨時調整的原則,讓現場工作人員可以妥善招待每位賓客。 喪事過多久才可以參加婚禮的期限其實見仁見智。 若家中比較傳統,會等到對年(往生者過世滿一年)之後,喪家才能出席婚禮。 另有一說是親人過世百日之後,即可參加喜宴了。 若家中比較不忌諱,也有出殯之後,即可參與的說法。 身為往生者的家屬,在公祭開始之前會參與「致謝」的環節。

喪事參加: 禮儀服務

參加了別人的葬禮之後,最好不要直接回家,到附近佛寺道觀或是廟宇像是土地公廟、城隍廟等等,參拜一下,避免靈體直接被您帶回家。 喪禮結束後,禮儀公司會準備淨身的水,讓前來弔唁的賓客淨身,當然回家進門前,還可以在用艾草、芙蓉泡水擦拭一遍。 往生者最後道別的舞台,親朋好友來送別人生最後一程,佈置風格因家屬宗教信仰、喜愛的風格、地方風俗、經濟能力或亡者生前需求而有所不同,沒有一定的制式化形式和規模大小,只重視家屬想要怎麼樣的呈現。

不能提到「再見」、「再會」、「再來」等喪禮用詞:喪禮儀式是絕大多數人最不想再參與的場合,因此應該避免「再見」、「再會」、「再來」等用詞,象徵我們日後不會在這樣的悲傷場合相聚。 瞻仰遺容、入殮蓋棺:家屬需要先至靈堂,將往生親人的牌位移請至告別式的現場,而禮儀師將大體清洗整理完畢並穿完壽衣放入棺木後,移至告別式會場。 守靈:喪禮習俗之一,家屬陪伴往生親人在靈堂守夜直到出殯的前一天,家屬需早晚祭祀拜飯給往生者,而親友也可來捻香致意。 倘若新人或是對方的家人會介意,禮俗專家建議喪家,可以在告知對方自家狀態之後,採用「禮到人不到」的方式給予祝福。 不但可以把祝福傳遞給親友,亦不會與民間習俗起衝突。

「致答謝詞」是因為治喪期間,喪家不方便到別人家裡一一登門致謝,故利用公祭之前的時間,表達感謝。 家屬可以推派一個家屬上台,講一段致謝詞,若擔心會傷心過度、泣不成聲的話,也可以把事先寫好的致謝詞,交由司儀來朗誦。 等致謝詞說完,所有的家屬,家屬再一起站在告別式會場前面,跟著工作人員的指示,向來參與公祭的來賓鞠躬致意。

共同討論,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可以無憾面對生死的服務體驗。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2020年全球在新冠疫情的籠罩下,搞得人心慌慌、一片蕭條,而台灣的防疫成效卻是國際間有目共睹的,經濟成長率也是亞洲四小龍第一。

換一個角度,如果你知道某個朋友去參加了類似的活動,路過你家,要順便來你家裡坐坐,你要拒絕,拜託了,改日吧。 如果直接回家有可能會出現如下一些不好的狀況如:發高燒,拉肚子,小孩哭鬧,做噩夢,鬼壓身,甚至有失竊或不平安的情況發生。 特別是正在走背運的人,本來就諸事不順,煩惱纏身,這樣一來會更糟糕。 有些體質敏感的人,很容易受到靈界的干擾,會出現不舒服,甚至被附體和失控的情況。 忌守喪期間剪髮、剃鬍鬚:根據民間的習俗,在家有喪事期間,其親人不能剪髮及剃鬍鬚。

直系親屬去世一百天內,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須,不要外出旅遊、探親訪友等,以免將自身的悲傷氣息帶給他人。 重喪(音:chong sang),重,重複,雙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喪事,指的是一個人去世後近則百日內,遠則一年左右,家人或者親戚中又有人相繼去世的情形。 雖然人們不願意談論死亡,但畢竟生老病死是客觀存在,誰也躲不過。 所以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喪葬習俗禁忌的,以便避開禁忌,遵從習俗。 2.一年之內,遇到節日要提前一天為往生者過節,因為往生者還未寫入祖先牌位中,所以不可以和祖先們一起過節。 在舉行入殮儀式時,亡者的親友應當保持冷靜。

舊時,關於墓地的選擇禁忌,民間有十不葬歌謠:一不葬粗頑塊石,二不葬急水灘頭,三不葬溝源絕境,四不葬孤獨山頭,五不葬神前廟後,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岡撩亂,八不葬風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龍虎尖頭。 件數要單數,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雙數,怕兇禍再次降臨;材質上則忌用緞子,因“緞子”和“斷子”諧音,而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後代多子多孫;壽衣還不能用皮毛製作,怕來世轉為獸類。

  • 但是告別式會場內規定要全面消毒,所有人員基於防疫概念須全程配戴口罩,於會場門口配置測量體溫及噴灑酒精人員,入場民眾採分批分流方式進入,避免群聚感染。
  • 因一般人認為帶孝者身上帶有不祥之氣,所以凡是與神事及喜慶有關的場合,如建廟、安灶,或是婚禮、喜宴,都應避免參加。
  • 傳統華人重視禮節,在婚喪喜慶中有許多不成文規定或禁忌,人對於死亡特別的忌諱,因此喪禮的禁忌也就特別多,在過去辦喪事應守孝三年,來往他人家中、過年過節都須迴避。
  • 禮儀公司費用高低取決於您的選擇與想法,絕無標準答案,喪禮的規模大小和繁簡程度,由往生者本身的信仰、文化以及家庭因素來決定,服務品質則取決於您是否遇見了對的優質禮儀公司。
  • 守孝期間,古代的子女講究披麻戴孝,百日內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後,穿黑色、藍色等暗色的衣服來守孝,忌諱穿紅戴綠,濃妝艷抹。
  • 雖然一般是以國民禮儀進行安排,也就是由政府官員、民意代表為優先,再依據來參加賓客的公司、職銜依據祭拜。
  • 通常白包包的金額是看你的交情,不論對象是長輩、晚輩或是同事、同學/朋友或親戚,依照交情深淺,參考以下的表格來包奠儀的金額。

另外題字就是另一大重點,奠儀的寫法,弔唁詞常聽到的有高登樂境、世德流芳、音容宛在等等,最後在直式的白包的信封袋左下角寫上「XXX敬輓」即可。 不進出寺廟:傳統認為有喪在身者身上會帶有不祥之氣,也容易招惹一些陰靈,此時出入寺廟會驚擾佛祖清修之地,這也是會對神明大不敬。 靈桌通常有三層,最上層會掛上佛像畫像或是供奉佛像,下方才會供奉往生者遺像,在旁邊擺上蓮位、鮮花、香爐、蓮花燈、水果祭品、供水、金童玉女等物品,其中燈火會日夜不熄,以讓親友弔唁。 有些人身強力壯,氣場很好,整個家庭的運勢也很旺,可能就不會有太多的感覺。 還有一類人,就建議你最好不要參加:體弱多病之人,老人及嬰幼兒,背運之人,體質敏感之人,馬上要參加重大考試或要升職之人。

喪事參加

有一些參加告別式的賓客不太喜歡配合工作人員的指示黏貼胸花,其實胸花的意義在於標示你是誰,因為喪禮比婚禮更注重賓客的身分(家人親屬或是朋友鄰居),每一個人在喪禮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然而,禮儀公司的工作人員不可能知道每一個人的身分,所以通常會透過喪服或胸花來區分家屬和賓客。 有了胸花,工作人員就能立刻辨別你是前來參加公祭的一般朋友,如果身上沒有任何辨別符號,就代表你才剛抵達會場,還沒被工作人員服務過。 為了避免一直被接待人員關切,最好還是把胸花戴在身上。

隨著喪葬儀式的傳承,也就形成了嚴格的喪葬文化,各地習俗雖有不同,但喪葬儀式中的還是有很多共同的禁忌,違反則視為對逝者不敬,並可能會觸怒神靈。 自古以來,將對父母“生養死葬”的態度,視為衡量“孝”的普遍標準。 如果說平時對父母的贍養主要是在自己家中進行,還不是太為外人所瞭解的話;那麼,父母去世後的喪葬儀式因為要公開諸於外,所以古人特別重視這死、葬的環節。 但因為死亡的種種不可知,人們總是迴避,對死亡的說法也儘量避開“死“字。

喪事參加

司儀會引導還未致敬的來賓,兩位兩位一組上前逐一拈香致敬。 因一般人認為帶孝者身上帶有不祥之氣,所以凡是與神事及喜慶有關的場合,如建廟、安灶,或是婚禮、喜宴,都應避免參加。 否則在帶孝者的凶氣感染之下,將導致建廟不靈,或新婚夫妻感情不睦。 而若帶孝者接觸到產婦或嬰兒,將致使產婦難產,以及嬰兒夭折等不幸的事發生。

傳統認為喜事和喪事會相沖,且喪期參加他人婚禮會將辦喪事的晦氣帶給他人,但倘若他人不介意,但如若事先詢問新人,新人也不介意即可放心參加。 在古禮中辦喪事子女應守孝滿三年才算整個喪期,而現代隨社會變遷,通常整個喪期最多在對年後就會結束,百年後即恢復正常生活無需注意其他喪家禁忌。 根據民間的習俗,在家有喪事期間,其親人不能剪髮及剃鬍鬚。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