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會的項目專員鍾宛縈表示,機構與機構之間的「借力使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人力、資源、網絡有限的條件下,要適當的利用其他機構的強項來彌補不足。 例如以色列的人道救援組織對於烏克蘭境內整個聯絡管道是非常熟悉的。 所以才能順利的幫助到這些流離失所,被迫逃離家鄉到另外一個城市寄居的人提供即時需要的物資。 有些提供醫療服務,有些提供收容所、特別在教育體系方面有很強的支援,所以華沙慈濟能夠提供全面性的慈善服務,就是與這些機構互助互惠的結果。
創刊的宗旨是「為時代做見證,為人類寫歷史」,希望能融合知性、感性、理性與靈性,讓讀者可以了解自己之外,還能了解宇宙萬物的真理。 同年籌設臍帶血庫,因容量限制,於2008年11月已停止收集。 1995年12月1日,製播「慈濟世界」電視節目,在有線電視頻道「力霸友聯U2綜合台」正式開播。
其中不乏身障、年邁者,如高雄仁武資源回收站的環保志工邱淑惠克服眼盲的不便,照料家人之餘,仍投入環保工作,為地球盡一分心力;宜蘭礁溪的張林蕉老阿嬤,從九十歲開始做環保回收,直至一百零四歲往生,共帶領出數百位環保志工繼續她的遺志與願力。 慈濟教育是以「慈悲喜捨」為校訓,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不僅重視專業教育,更重視啓發人的「良能」。 所以在學校裏,不只教授學業,還要五育並進,更要強化孩子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尤其在靜思語教學的推廣下,讓孩子學習付出、學會感恩。 例如在慈濟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優秀的學生才能打掃廁所,以相對於將勞動服務視為處罰的想法,堅持「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理念,並培養學生待人熱情與禮貌的態度。 證嚴上人一念悲憫,於慈善工作中發現,大多數人因病而貧,因此初始設義診所為貧困者義診,進而創立醫院。
在累積十餘年救貧經驗中,深知「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貧窮的由來」,救濟工作只能治標,「防貧止病」才是根本之道。 於是,懷抱悲心,再度挑起重擔,發願為缺乏醫療設施的台灣東部民眾籌建醫院,以病人為中心,推向「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願景,提升東部醫療水平。 慈濟人所推動的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項,統稱為「四大志業」;另投入骨髓捐贈、環境保護、小區志工、海外賑災,此八項同時推動,稱之為「一步八法印」。
慈濟基金會: 慈濟基金會在華沙舉辦冬令發放 溫暖難民的心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于1966年5月14日(農曆3月24日),由證嚴上人創立于臺灣花蓮。 五十多年來,慈濟的志業,由慈善到醫療、教育、人文,統稱為「四大志業」;另投入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境保護,此八項同時推動,稱之為「一步八法印」。 目前全球56個國家地區設有622個分支會或聯絡所,擁有超過一千萬名月捐會員以及近兩百萬名志工。 慈濟在全球人道救援94個國家地區,不分宗教、種族、語言、國家和膚色,以感恩心,付出無所求,真誠關懷與膚慰每一名苦難者。
同年10月,「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立於花蓮慈濟醫院。 高雄區環保團隊與上人分享,高雄靜思堂環保站的志工們懷念今年八月因病往生的吳水木師兄,同修吳黃麗玉師姊感恩法親一路陪伴與照顧,發願繼續精進做慈濟,直到最後一口氣。 上人說,吳師兄平時的精進付出,與許多人結了好緣,讓很多人思念他,他的身影還活在大家的心中,這就是他此生的價值,值得讓人家追思、讚歎;更有價值的是他做出典範,可以帶動人,告訴大家這條路的方向是對的。
因為深耕慈善,發現「因病而貧,貧病相依」;為守護健康、膚慰病苦,所以創設醫院,啟動醫療志業;為培育良醫、良護人才,所以辦學,推動教育志業;為分享真善美精神,提升倫理道德,進而推動人文志業。 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國國國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迄今援助七十個國家及地區。 依循“直接、重點、尊重、務實、感恩、及時”等原則,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榖種、藥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建房屋、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儘管有別,“尊重生命”的理念卻是始終如一。 1986年8月,佛教慈濟醫院矗立於花蓮,開啓「守護生命守護愛」的慈濟醫療志業新里程。 目前於台灣另設立花蓮玉里、台東關山、嘉義大林、台北新店及台中潭子等綜合醫院,同步推動「 醫療志工」制度,配合醫護團隊,做到全程、全人、全家、全隊之「四全」照顧,達到「身、心、靈」統合療護目標。 此外,由點而線而面,「慈濟醫療普遍化」透過義診下鄉,從城市到鄉村,在山之巔、水之涯,開展全台醫療網絡。
慈濟基金會: 佛教慈濟基金會個人捐款查詢
您付出的愛心,我們接力傳送, 親耳、親眼, 走入社區暗角,聆聽孤苦,訪查貧病; 親手、親腳, 從物資補助到精神關懷, 將社會大眾的愛心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慈濟警察消防暨眷屬聯誼會:為了深入關懷臺灣警察人員,於1994年慈濟志工發起成立「慈濟警察消防暨眷屬聯誼會」,除了關心警察、交通、消防、保安等工作人員及其眷屬的身心問題,也帶領他們參與志工服務。 慈濟四十年,四大志業從慈善開啟醫療,而由醫療開啟教育,又從教育而啟人文已環環相扣,各志業也時常互相影響,例如,可在慈善、醫療、教育中復見人文。 釋證嚴認為「慈善是人類希望、醫療是生命希望、教育是社會希望、人文是心靈希望」。
除此以外,還有品格教育課程,教導烏克蘭的小朋友「感恩、尊重、愛」,近來還有波蘭學校主動來請求志工去傳授品格教育,給了志工們很大的動力,他們努力學習波蘭語,歌曲和舞蹈,誠摯的希望為這些孩子付出更大的愛心。 凃君曄也時常會主動學習烏克蘭語,她說這樣可以讓烏克蘭志工們感受到她的用心,互動也會更順利。 1966年證嚴上人創立於東台灣的花蓮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裏,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慈濟,開始濟助貧困,拔苦予樂的工作。
每一對案例都是由慈濟志工一路勸髓、捐髓、陪髓、抽髓、取髓,程程髓緣顯示台灣的愛心密度之高,這些具備大愛胸懷的捐贈者所奉獻的,是清淨無染的大愛,證嚴上人説,這就是「清水之愛」。 為了讓慈濟的教育理念更加落實,因此在全球推動社會人文教育,希望慈濟人文不僅在學校開枝散葉,更要在每一個有愛的地方開花結果,開設人文推廣課程,設立兒童精進班、青少年成長班等。 而在大專院校更組織了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及在各級學校成立了慈濟教師聯誼會,數萬名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切磋教育的真義,更難得的是,有一羣大愛媽媽深入台灣七百多所小學,利用晨間自習時間,以「靜思語」的真情大愛陪伴孩子成長。 1992年1月,臺灣各地慈濟人踐行法師理念,在各地區設立「環保教育站」。 故有「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之口訣。 慈濟環保志工,不分年齡、階層、背景,人人視街頭為修行道場,不畏髒亂、不辭辛勞,低頭彎腰,為愛護地球環境而無私付出;為此,釋證嚴尊稱他們是「環保菩薩」、「清淨菩薩」,「擁抱地球的菩薩」、「呵護大地的菩薩」或是「常不輕菩薩」。
因此所有的個案家訪,皆由慈濟訪視員執行,直接而涓滴不漏地把關懷和補助送到受助者手中。 我們每天都在面對選擇,小的抉擇影響一天,大的抉擇影響一生,一步錯千步差,所以每天都要用智慧做人生的抉擇。 慈濟是在人群中修行,我們出錢佈施時就是在學習破貪,出力幫人時才會感恩自己是個有良能的人。 做慈濟最大的好處是,因為忙著做有意義的事,所以人生目標明確而不會懵懵懂懂。
- 除了日常醫療志工、訪貧、賑災、資源回收、往生助念等工作,慈濟委員組成「懿德媽媽」輔導慈濟各級學校學生。
- 1986年8月,佛教慈濟醫院矗立於花蓮,開啓「守護生命守護愛」的慈濟醫療志業新里程。
- 並舉辦各種鄉土文化活動,與婦女成長班、親子成長班等,以凝聚小區民眾的力量,遏止犯罪發生。
- 慈濟每年花數億元善款,於母親節在全世界辦浴佛節,設立幾千尊仿證嚴法師佛像 ?.
- 今年外籍看護辭職回國,我申請長照2.0,居服員來幫師兄沐浴,但他還是漸漸退化至肌無力,動作緩慢,也需要協助餵食;但新冠疫情之故,只能一直撐著,等待再有外籍看護入境幫忙。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1966年由證嚴上人創立於東台灣的花蓮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裏,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慈濟,開始濟助貧困,拔苦予樂的工作。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組織受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監督,根據《社會福利業務財團法人設立許可及監督要點》設置董事會監督基金會的運作,並在董事長之下分別設立12個處。 同年中國大陸華東、華中水患,慈濟人於發起街頭募款,正式踏入大陸地區,開啟國際賑災之志業。 當時的兩岸關係仍屬緊張,此舉讓當時的台灣民眾頗不諒解與諸多批評。 釋證嚴認為人道主義應超越於政治現況,期望以大愛弭平對立。
當我們的兄弟在土耳其面臨困難時,慈濟志工給我們無私的愛與付出,大家非常感動;但令人感到難過的是,逃亡海外的敘利亞人內心,似乎都有與眾不同的悲傷故事。 為表尊重,提報前,請先取得家庭同意,並告知將由慈濟志工前往拜訪關懷,依家庭實際之所需予以適切之協助。 上人說,人們能夠安然生活,衣食無缺,都要感恩許多人的心力付出而成就。 知會我們,並于志工服務當天隨身攜帶「社區服務方案」相關檔,我們將為您進行簽核。 為確保個人安全,請穿著有袖上衣、長褲和包鞋,也請您自備水瓶。
共同投入掃街、認養公園、整治溪流、資源回收、關懷老人、照料貧困、醫院志工的工作。 並舉辦各種鄉土文化活動,與婦女成長班、親子成長班等,以凝聚小區民眾的力量,遏止犯罪發生。 醫護人員的天職是以專業的知識、技能,把現代醫學的進步與好處,送到社會各個角落給需要的人。 「病人不能來, 我們就要走過去!」慈濟延伸醫療網絡,照顧醫療貧瘠地區的民眾,包括貧户、街友、原住民、獨居長者等。 而遍佈各地的志工有如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主動發現需要幫助的病患,協助他們就醫或提報進行居家往診。 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目前在全球十一個國家,設有五十八個據點、超過七千名的醫護專業志工,形成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全球醫療服務網。
- 1973年8月《慈濟月刊》改為雜誌式,至今仍為慈濟的主要刊物。
- 在累積十餘年救貧經驗中,深知「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貧窮的由來」,救濟工作只能治標,「防貧止病」才是根本之道。
- 因為深耕慈善,發現「因病而貧,貧病相依」;為守護健康、膚慰病苦,所以創設醫院,啟動醫療志業;為培育良醫、良護人才,所以辦學,推動教育志業;為分享真善美精神,提升倫理道德,進而推動人文志業。
- 當您點擊「我同意」時,視同您已充分了解並同意本網站智能客服「E-GOV小幫手」開始蒐集與處理您所提供的資料,蒐集範圍將包含使用COOKIE記住您的角色與當次對話紀錄。
- 為降低溫室效應,慈濟人積極推動茹素齋戒,倡行簡樸的生活,學習與地球共生息。
比如各國的慈濟人醫會成員,有不少醫師是天主教、基督教、回教或印度教徒。 其實大部分慈濟志工都有自己的正職,但他們依然抽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承擔服務人群的工作。 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認為,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 所有正信的宗教,都是在教育人如何規矩地生活,過有意義的人生,儘管名稱不同,其根本精神都是以人為本、為生命付出。 因認同大愛精神而加入慈濟的善心人士,不分宗教種族,亦無須改變原本的宗教信仰。 慈濟人在全球各地推動資源回收及分類,身體力行「惜福愛物」和「節能減碳」,並帶動左鄰右舍將環保落實於生活的食衣住行中。
慈濟志工在小區敦親睦鄰,實踐儒家「里仁為美」的理想,使小區為人人安居、具有仁風之所,建立起各小區間互相聯誼救援的網絡,給予周遭孤苦無依的人細心的照顧,在急難來臨時透過相互幫助,啓發人人心中的善念,讓社會處處充滿温暖。 1996 年慈濟於北京大學舉辦跨世紀中華音樂文化交流,此後,又與南京、蘇州、集美大學等校進行兩岸青年交流;並於安徽、江蘇、福建、河北、江西、貴州等省份援建四十餘所中小學。 此外,2007 年5 月,與蘇州市合辦「新教育兩岸書香交流研習」,透過贈書與素質教育研習方式,傳遞彼此的愛與關懷。 已在全球各地演出逾百場的《親恩浩連天》音樂手語劇,2005 年8 月20日首度在大陸蘇州開明大戲院公演,短短兩天即吸引八千多位民眾前往觀賞,並於2007 年在南京人民大會堂再次演出。 整齣戲以孝道為主軸,詮釋母親懷胎之苦、父母冀子成材的殷切和失落,與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懊悔,闡述「行善行孝不能等」的道理,深獲好評。 由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發行的定期刊物,包括慈濟月刊、英文季刊、日文月刊,以及1998 年8 月1 日創刊的經典雜誌,深受海內外讀者喜愛。
上人說,余師兄與胡師兄夫妻有因緣到土耳其生活,又有因緣接觸到敘利亞或其他國家的難民,用方便法引導他們脫離困境;舉凡濟助生活或是幫孩子讀書受教育,都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很令人讚歎。 也因為土耳其有這三位慈濟人,慈濟才有辦法在當地深入幫助這麼多苦難人。 師兄師姊在土耳其面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帶動大家合和互協,讓慈濟道場成為一個善的道場,不分宗教,只要有人有需要,而慈濟能照顧得到,就盡量去做到。 1996年賀伯風災過後,證嚴上人有感於人與人間的冷漠疏離,提出「社區志工」(小區志工)的呼籲。 以小區為主,重新整編委員組,帶動小區民眾關懷土地、聯繫左鄰右舍的感情。
上人舉述緬甸慈濟人援助貧窮農村,分享「竹筒歲月」故事與行善方法,帶動出烏善丁師兄等精進的本土志工,邀約家家戶戶「日存一把米」,已經有二百多個村莊響應。 烏善丁師兄所生活的瑞那滾村,原本家家戶戶皆窮困,許多農人總是借貸買穀種,長期處於負債狀態;他們的住屋破舊,且村內缺乏基礎建設,甚至只有一條田埂路可以通往村外。 幾年前水患之後,因慈濟發放稻種,生活逐漸改善,他們遂將慈濟發放的稻種稱為「福種」,並積極響應存「米撲滿」行善,且在慈濟人的協助與帶動下,合眾人的力量,鋪出一條安全平坦的聯外道路。 為扭轉「貧病相生」現象,慈濟以舉辦義診、募款建院起步;至今在臺灣建立了完善的醫療網絡,涵括七家醫院、義診往診服務等;而人醫會更是遍布各國,補當地醫療資源之不足,共同守護生命、守護健康。 在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草創期,上人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三十位家庭主婦每人每天省下五毛錢,投入竹筒裡,開始濟貧工作。 如今大愛足跡廣布全球98個國家地區,而這段「竹筒歲月」也被國際間視為慈濟人道精神的起源。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