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25日,发生了石硖尾大火事件,五万多人无家可归。 所以,香港政府决定在该区兴建廉租屋邨,是香港首个公共房屋发展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逃難後回流人士和新移民紛紛來港,香港的人口急劇增加,各處山坡迅速佈滿僭建的寮屋。
石硤尾又名夾石尾(碣石尾),原指深水埗南昌街街尾起的一帶山嶺谷地,早於1900年前已有人定居於兩條從山上流出長沙灣的溪澗旁邊。 至1930年代,不少其他地區的居民遷到石硤尾村,居民數目逾千,其中包括1927年遭迫遷的九龍塘村村民等,建有不少農寮、棚廠和工場。 石硤尾邨一期重建是首個使用「通用設計」的公共屋邨,以達致長幼傷健共用。 第六期重建採用的「通用設計」包括單位的大門、房門和通道一般最少闊75厘米,門檻較低並削成斜面,方便需要使用輪椅或步行支架的人士出入。 此外,石硤尾邨第六期地下及一樓合共提供12個商鋪、一個街市商鋪及11個街市檔鋪,可供出租面積合共約1 900平方米。
石硤尾邨44座: 社區設施
隨著香港製造業的沒落,加上創意產業論述的興起,這兒變成了創意藝術中心。 在南昌220組合屋的附近,見到一列路邊販賣舊物的攤檔。 記得曾經帶過一位外國學者在香港行街,他想去低收入區,於是我們去了天水圍和深水埗。 他說,深水埗比天水圍好,起碼深水埗有攤檔。 是次行程包括:南山邨、大坑東邨、大坑西邨、石硤尾邨、白田邨、澤安邨、李鄭屋邨、蘇屋邨、元州邨、幸福邨、麗翠苑、長沙灣邨、麗閣邨、麗安邨、南昌邨、富昌邨、榮昌邨、海達邨、海盈邨,和海麗邨。
- 看到這條邨不叫「邨」而叫「苑」,得知又是一個入伙前幾經轉折的地方。
- 為使上述3塊地台用地的設計布局更符合效益,建議把該等用地由「住宅(甲類)」地帶及「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1」地帶,以便把有關用地合併,並規定須在該「住宅(甲類)1」地帶內興建一間政府診所。
- 隨著市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日高,房委會進一步於1990年決定重建部分石硤尾邨,把殘舊和不合時宜的大廈拆卸,只保留其中一幢 – 美荷樓 (或稱41座) 。
- 二樓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顧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硤尾健康院,改善連繫屋邨上蓋設施。
-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 後來這兒規劃為出租公屋,然後又加入綠置居,名字改來改去,終於變成現在的麗翠苑,其中四座出售,兩座出租。
居民晚上落楼排队接受检测,等候时间不算太长。 此外随同内地专家组派出的流动检测车亦去到石硖尾邨美荟楼协助进行检测。 政府發言人表示,由於上述大廈排放的污水樣本對新冠病毒檢查呈陽性,懷疑在大廈內有隱形患者,經評估後相關區域感染風險有機會較高,政府決定就相關區域作出限制與檢測宣告。
石硤尾邨44座: 服務收費
第37、39、40及41座已于2004年封闭,第17、18座曾改为石硖尾人文馆,而美荷楼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并拟改为公屋博物馆,而原第1-7座(即廉租屋大厦)的位置已重建成美如楼及美映楼,已于2006年入伙。 石硤尾邨44座 1940年代末期,中国大陆爆发国共内战,引起很多人到香港避难。 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在石硖尾一带自行兴建木屋,以作栖身之所。
首批共八幢六層高的徙置大廈於1954年年底建成。 香港的公營房屋發展計劃遂於石硤尾邨揭開序幕。 隨後八年內,另有21座七層高的大廈落成。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伙。
石硤尾邨44座: 香港樓宇目錄
第1期重建成美如樓及美映樓,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如樓更是罕見地擁有非構件式3睡房(3B)的非標準型公屋大廈。 第一期樓宇樓高37-39層不等,大部份單位附設窗台及/或花槽,外牆主色是白色底色襯藍色及紫色,項目於2007年1月入伙,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 兩座均採用了「通用設計」,室內及戶外公共地方的設施均方便傷健及長幼人士使用。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伙。 分別為美薈樓及美亮樓,另設有停車場及樓高8層的服務設施大樓,亦設有地舖。 大廈外觀髹漆間調跟第5期大廈大致相同,以黃綠色為主色調。
重建完成後的新石硤尾邨將提供約六千六百個租住單位,可容納約一萬七千四百名居民。 石硤尾邨的舊公屋大廈重建計劃分四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把部分七層高的大廈拆卸及重建為兩座新型公屋大廈,並已於2006年完成。 重建完成後的新石硤尾邨將提供約6 600個租住單位,可容納約17 400名居民。 政府立即把部分災場夷平,興建兩層高的平房以臨時安置災民。 但這並不足以解決災民的長遠住屋問題,政府旋即決定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更牢固的房屋。
石硤尾邨44座: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第5期重建成4幢公屋,分別為美益樓、美賢樓、美笙樓及美盛樓,於2012年中入伙。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美盛樓與前第25座一樣設有地舖,1樓為幼稚園,2樓為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辦公室及保安室。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台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台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台及第五期。 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台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 有五個成人的家庭方可編配到面積僅約120平方呎的單位。
-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獲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
- 五十年代的中華民國「雙十」國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石硤尾徙置區41座(後改稱美荷樓)掛上孫中山與蔣介石的巨型畫像。
- 早期的設計,住宅單位沿兩邊長翼背靠背排列,門口面向走廊。
此處戰前是英軍軍營,戰時是日本的戰俘集中營,重光後重新再做英軍軍營,到一九七七年關閉。 及後部分位置建成了麗閣邨,其他部分成為越南船民營。 到了船民營關閉後,再建成麗安邨和西九龍中心。 幸福邨離開元州邨不遠,只有三座,同址另有兩座公屋。 大廈都是和諧型,很有九七前後的(沒有)特色。
石硤尾邨44座: 大廈資料:石硤尾邨第二十二座
我覺得城市研究要開一門叫「IG學」,因為自從有了手提電話和Instagram之後,人和城市的關係起了改變,產生了很多大家特別要去拍照留念的「打卡位」。 這些地方有些是刻意而成,也有些是本來一直都存在,卻因為被賦予新的意義而成為「隱世秘境」。 香港的公屋有幾個這樣的地方,而南山邨這個小遊樂場應該是在眾多「打卡位」當中穩佔頭三名吧。 石硤尾邨44座 石硤尾邨第六期的零售設施設於美禧樓地下和一樓,總零售面積約為1,900平方米,包括12個商舖、1個街市商舖和11個街市檔舖,由2020年1月起相繼開業。
深水埗區知名的公屋屋邨有好幾條,蘇屋邨是另一名邨。 蘇屋邨的名氣,一方面來自它的歷史,算是香港早期最大規模和規劃最完善的公屋屋邨;另一方面來自它的居民,曾經是許多香港名人兒時成長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許冠杰、許冠文、許冠英兄弟,還有黃家駒、黃家強兄弟。 石硤尾邨44座 在維基百科的條目上,還有非常之多的名字。 原落成於1955年,1980–1984年重建。
石硤尾邨44座: 深水埗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
石硖尾邨各座旧型大厦陆续清拆,并分期重建,预计兴建4,110个单位,计划在2011年落成,并接收邻近的苏屋邨拆迁户。 除重建公屋外,房屋署会兴建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和小学等公共设施,第41座美荷楼则建议保留作公屋博物馆。 石硤尾邨的舊公屋大廈重建計劃分四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把部分七層高的大廈拆卸及重建為兩座新型公屋大廈,並已於二零零六年完成。
2019年12月,第6期重建項目入伙。 而窩仔街西面的位置,前石硤尾邨25-34座位置,則為第五期重建工地,為保留窩仔街與白田街交界的大樹,房署會在該邨重建第5期中,只興建4幢「T字形」式樓宇,中間位置會成為中央廣場。 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伙,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原落成於1960–1963年,2016–2019年重建。
石硤尾邨44座: 大坑東邨
首先經過荔枝角道旁的「棚仔」,即欽州街小販市場。 這兒主要販賣布料,是時裝設計學生常到的地方。 二零零五年起政府提出收回土地,引發檔販和年輕人的不滿,糾纏至今。 近年政府在古墓頂上方增設塑料天幕,避免水土流失。 香港還有不少過千年的古蹟,不少還是最近才被發現的,例如小西灣的黑頭角石刻竟然要到了二零一八年才被發現,說不定香港各處還埋藏了許多歷史遺跡。
「深水埗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前身是「白田家務助理服務中心」及「石硤尾家務助理服務中心」,兩中心分別於1976年開始在白田邨及1986年開始在石硤尾邨提供家務助理服務。 2003年,配合社會福利署重整長者社區支援服務,兩中心遂合併並易名為「深水埗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進一步提升對區內有需要人士提供的社區照顧服務。 至上世紀70年代,為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房委會把工字型大廈前後兩排單位中間的間隔牆拆除,把兩個單位合併為面積較大、有獨立廁所的居室,向外一面的公共走廊被改建成為「騎樓」以供煮食。
石硤尾邨44座: Omicron疫情|南韩单日10万宗新症 政府仍放宽营业限制
石硖尾是香港九龙北部的一个地区,位置为毕架山以南,界限街以北,深水埗以东,九龙塘以西,主要是一个住宅区。 石硖尾邨始建于1954年,是香港首个公共屋邨。 1953年12月25日,石硖尾木屋区发生一场灾难性大火,5万多人一夜之间无家可归,情况危急,港英政府为了安置灾民,决定在石硖尾灾区兴建7层高的H型大厦,至1954年底,8幢H型大厦终于建成,成为第一代公共屋邨。
石硤尾邨44座: 服務範圍
範圍包括第41座美荷樓,作為活化古蹟。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活化美荷樓的項目,在2012年美荷樓會變身成一座青年旅舍,當中還會建立一個生活館,展示石硤尾及深水埗區舊日居民的生活。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本邨也獲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石硤尾邨44座: 大廈資料:石硤尾邨第二十座
這些屬於「第一型」設計的徙置大廈,住宅單位分成兩翼,連接兩翼的走廊設置公用衛生間和洗滌設施;從上俯瞰,這些大廈外型呈「工」字型,故亦被稱為工字型大廈。 有五個成人的家庭方可編配到面積僅約120平方呎的單位。 石硤尾邨44座 這些屬於「第一型」設計的徙置大廈,住宅單位分成兩翼,連接兩翼的走廊設置公用衞生間和洗滌設施;從上俯瞰,這些大廈外型呈「工」字型,故亦被稱為工字型大廈。
石硤尾邨44座: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期後香港政府在該區興建徙置區以安置災民,石硤尾邨成爲香港公共房屋發展計劃的開始。 故此區內以住宅區為主,工業則有石硤尾工業大廈(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接收原有的山寨廠,而商業活動亦以滿足民生需求為主。 石硤尾邨44座 香港房屋委員會完成深水埗石硤尾邨第六期的重建計劃,涉及兩座住宅大廈,兩座非標準型住宅大廈分別為美禧樓及美柏樓,各樓高33層,合共提供1,056個租住公屋單位,為約3,700人提供居所,居民昨日(6日)起入伙。
石硤尾邨44座: 香港公共屋邨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舊長沙灣邨有十三座大廈,現長沙灣邨只有兩座,中間一個小公園,一眼看完。 當然,石峽尾邨內最老資格的,還是第41座美荷樓。 美荷樓是重建項目中刻意保留的歷史建築,現已改為青年旅社,還設有公屋博物館模擬舊徙置大廈的場景,值得一去。 这些大厦大多数均分为两翼,并在两翼中间以厕楼相连。 只有较后兴建的第廿七至廿九座(后来的第8、9及14座)采用单幢式设计,当中第29座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