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會為患者進行局部麻醉,然後利用像茶匙般的刮除刀,在帶有癌細胞的皮膚範圍,或隆起的皮膚組織上, 挖出皮膚組織,然後利用電灼在傷口上止血,以及殺死周邊殘餘的癌細胞。 完成燒灼術後,傷口通常會在幾星期內癒合,並有可能留下淺色的疤痕。 冷凍治療多數應用在無法使用其他治療方法的患者身上,以及治療皮膚癌範圍較少的個案,方法是利用液態氮或液態二氧化碳急速冷凍帶有癌細胞的部位,從而令皮膚組織自然脫落。 若患者需要切除大面積的皮膚組織,手術過程可能需要移植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以修補傷口。
鱗狀細胞瘤的癌細胞增生速度較慢,若發生於耳、嘴唇的位置,則較易出現擴散。 皮膚癌皮膚科 超過九成的皮膚癌案例是由於暴露在太陽光紫外線而造成的,而這樣的暴露會增加罹患上述三種主要皮膚癌的風險。 臭氧層漸薄可能是導致暴露增加的原因;而日曬機是近年來另一項常見的紫外線來源。
皮膚癌皮膚科: 健康小工具
美國最新一份研究指出,長期暴露在髒空氣之下,確實與晚年憂鬱症有關,若不重視,… 倪匡稱自己年紀大,癌症又未發作,不會做電療和化療,雖腿部腫瘤有手掌般大,潰爛又發炎,但仍會當濕疹醫,塗藥膏又感覺好點。 2022年7月,Natalie的情況急轉直下,醫生指已至癌症末期,僅剩幾個月性命。
若有淋巴轉移,還要再做全身檢查,確認是否有全身性轉移。 這三種皮膚癌根據惡性程度,又可以簡單區分為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兩類。 蔡仁雨醫師分析,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治療,以手術為第一優先。 術前一般會進行切片確認,即使病灶很小,臨床上有高度懷疑,就一次切掉,順便進行病理檢查。
皮膚癌皮膚科: 皮膚癌治療方式有哪些?
身為台灣人,雖然我們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較低,但可不能因此掉以輕心! 研究指出,有色人種往往在皮膚癌晚期才確診,而且皮膚癌的預後也比白種人差,因此仍需做好皮膚防護、隨時自我檢查,才能有效降低皮膚癌的威脅。 香港、台灣人對皮膚癌認識普遍不深;由於相較於白人,黃種人皮膚可分泌較高的黑色素,可減少紫外線吸收,因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比起白人較低。
- 確診皮膚癌後,醫師將依據皮膚癌的種類進一步檢查;像是黑色素瘤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可能需透過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X光、磁力共振(MRI),以更精確地掌握癌細胞的動向。
- 不要隨便點痣或打雷射處理,「若是癌前期,一般是不容易打乾淨,以後轉移的可能性會增加。有些轉移找不到原來的病灶,可能就是幾年前以美容方式處理不完全,延誤了正確整治的機會。」蔡仁雨醫師分析。
- 然而,如果家居布置或儲物不當,有機會暗藏意外陷阱,大人細路都有機會「中招」。
麟狀細胞癌的預後與發現的早晚有關,因此越早發現,治療容易且預後越好。 不同的基底細胞癌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手術切除、冷凍治療、外用藥膏 (米喹莫特 Imiquimod) 及放射治療等。 由於基底細胞癌可能會復發,而患者亦有機會患上其他皮膚癌,所以病所以病人都應該由定期皮膚專科醫生進行檢查,並避免接觸陽光。 鱗狀細胞癌排行常見皮膚癌的第二位,生長速度較慢,患處皮膚多呈粗糙或乾裂的腫塊,觸感柔軟,並可出現難以癒合的傷口或皮膚潰瘍,有時亦會長出疣狀的組織。 鱗狀細胞癌通常發生在經常接觸陽光的部位,如面、唇、耳、前臂、手掌及下肢。 由於這種癌症有轉移的危機,因此患者必須盡早察覺及接受治療。
皮膚癌皮膚科: 皮膚癌診斷方法
莫氏手術能夠避免不必要地切除皮膚組織,盡可能保留健康的皮膚組織,尤其是皮膚癌發生於面部或眼球附近的患者,可以大為減少對康復過程的影響。 鱗狀細胞瘤則佔皮膚癌個案約30%;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男性身上。 長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或不適當使用紫外線儀器,都屬於鱗狀細胞瘤的高危因素。 鱗狀細胞瘤多發生在經陽光照射或燒傷的皮膚部位,例如臉、頸、前臂、手背等,發病部位的皮膚有可能變厚,產生鱗片狀的紅腫,容易流血。
- BRAF 為皮膚黑色素瘤最常見的致癌基因之一,且臨床資料顯示台灣 BRAF 突變的黑色素瘤病人,高達 8 成以上是 V600E 突變。
-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在健康2.0的影片中表示,一般99%的痣沒有必要都不需要看醫生,只有真「惡性的痣」若變成「惡性黑色素瘤」,致死率相當高。
- 基底細胞癌就是前述所提到較常見的皮膚癌,其惡性度較低、轉移機率低、預後較佳,在發現後將其切除基本上沒什麼大礙。
- 家族遺傳、長時間紫外光照射、多次曬傷、老化等因素,以及曾經患過黑色素瘤及其他皮膚癌,或身上長很多痣,均會增加患上黑色素瘤的風險。
- 醫生會先局部麻醉相關部位,將該處的組織切出,再用一至兩針縫合傷口加快痊癒。
雖然皮膚癌的發病率高,幸好死亡率不算很高,因為皮膚是最易觀察到的器官,出現癌變時也較易注意到。 若發現皮膚上有任何不尋常的異變,應及早求醫,即使不幸確診,亦可增加治癒的機會。 每日使用效能全面的防曬產品,包括可以阻隔 UVA 及 UVB 光線,而防曬指數 亦最少要有 30 度,即使是小至六個月大的幼童,出外前亦要塗上防曬液。
皮膚癌皮膚科: 鱗狀細胞癌
除了前往醫院診斷之外,平時在家的檢查其實更為重要,你可以利用ABCDE檢查口訣,幫助你及早發現皮膚的異狀並求診。 果酸是由天然物質提取而成,可以利用不同的酸性濃度,配合時間,達到由淺入深的換膚療程,刺激新細胞的生長,改善皮膚狀態。 皮膚激光治療是利用不同波段的光能,深入皮膚,準確地打擊患處之異常色素或血管,而不損害正常皮膚表層和其他組織,故此治療後留下疤痕的機會亦減至最低。 皮膚激光中心採用先進及集多種波段功能之皮膚鐳射儀器,治療多種皮膚問題。 以下是一些可能會與您會面的團隊成員,以及他們將會如何參與您的治療之資訊。
形狀常見長得像黑痣,通常上面會有傷口,大小會逐漸變大,主要和紫外線曝曬有相關,因此也常見出現在鼻子、臉部等容易曝曬到的部位。 皮膚癌皮膚科 雖然很少出現轉移的情況,但久了會侵犯到肌肉、骨骼等皮膚底下的組織。 黑色素瘤皮膚癌顏色較深,加上通常在皮膚最外層的表皮生長,一般憑肉眼就可作初步判斷。
皮膚癌皮膚科: 皮膚黑色素瘤 可能會遺傳
何宜承主任續指,從流行病學的觀察,如果住在赤道附近比住在高緯度的地方的皮膚癌發生率較高。 另外,至上世紀後期,人類日常生活上廣泛大量使用氟氯碳化物產品,令大氣層中臭氧層受到嚴重耗損,以致照射到地表的紫外線相對增加,人類極容易曝露在過量的紫外線之下,因此較以往更易患上皮膚癌。 皮膚癌皮膚科 主要分為基底細胞皮膚癌,鱗狀細胞皮膚癌,黑色素腫瘤癌。 老年族群中的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都較年輕族群高,可能原因除了老人皮膚較容易受紫外線影響之外,晚期發現及治療也是造成死亡率較高的原因。 此外,衛福部核准的BRAF標靶藥物,透過阻斷細胞訊息傳導路徑而達到抑制腫瘤的功效,可以用於無法手術切除或是已轉移的惡性黑色素細胞癌。
雖然皮膚癌的症狀之一,是斑點和痣變深或範圍擴大,但並非所有情況都能靠肉眼分辨,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或需要為患者抽取活組織作進一步檢驗。 在少數情況下,真皮層內的血管、神經、汗腺、毛囊、及皮脂腺,也可能因為化學物質、外傷、穿透的紫外線、輻射線等因素而產生癌化現象。 由血管、神經等軟組織形成的癌大多稱作肉瘤,名稱雖然是肉瘤,其實也是癌的一種,例如有癌化血管形成的血管性肉瘤、由纖維化組織形成的隆起型皮膚纖維肉瘤等。 至於由汗腺、毛囊、或皮脂腺形成的統稱作皮膚附屬器癌。 皮膚癌皮膚科 在皮膚內循環的白血球也可能產生癌病變,形成所謂的皮膚淋巴癌。
皮膚癌皮膚科: 皮膚癌分期:黑色素瘤
完成光動力治療後,患者需要小心照顧患處,確保治療部位不會受陽光照射。 由於其他部位的正常皮膚細胞不會吸收對光源敏感的抗癌藥膏,因此毋需擔心會受藥物影響。 皮膚癌皮膚科 醫生會將超低溫的液態氮或液態二氧化碳噴射在癌組織及附近的皮膚組織,噴射時,皮膚表面會有短暫針刺的痛楚。
市民亦應避免使用日光燈或人工曬燈床,並遵從職業安全及健康規定,以減低在工作場所接觸到致癌物(如瀝青)的風險。 亞洲人的黑色素瘤癌常出現於陽光不易照射到的位置,例如腳掌、手掌、指甲床或黏膜薄膜等。 初起時皮膚上會冒出一個新斑點,或是身體上原有的斑點或痣產生變化,例如面積擴大、形狀改變或顏色轉變,過程由數星期至數個月。 黑色素瘤的形狀一般不規則,表面凹凸不平,驟看以為是污跡,顏色亦不一,又或傷口呈衛星狀,有可能急速增大。
皮膚癌皮膚科: 治療皮膚癌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目前皮膚癌多數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和部分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均已納入健保。 皮膚癌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是在手術後可能的顏面缺損和疤痕。
如果你膚色很淺、有斑點、曬傷但沒有變黑、或有皮膚癌的家族病史,不妨請教醫師,了解皮膚癌有哪些危險徵兆。 真菌可以感染皮膚,最普遍的莫過於感染腳掌上的皮膚,其次有指甲感染,股溝感染,頭皮上的感染很多出現於兒童。 臨床上,老人皮膚可能會出現深色的老人斑、色素沉澱及疣狀突起物,造成深色隆起腫塊,但老人對自身的皮膚病灶可能疏於警覺及防護,導致診斷的延後,因此對於老人家身上的各種深色腫塊應該特別小心。 皮膚癌皮膚科 醫專薈(Medic In One)由一群專業知識卓越和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學界人士策劃,目標是為大眾提供正確的病理知識和最新的醫療資訊,讓更多人關注個人的身心健康。 皮膚可分為三層,最外層的表皮、深層的真皮及皮下組織,其中表皮由多種細胞組成,包括基底細胞、鱗狀細胞和黑色素細胞。
皮膚癌皮膚科: 皮膚及性病科
化學治療:透過特定藥物殺死癌細胞,但對於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的治療效果不佳。 而表淺型的皮膚癌,使用含5-FU藥膏可能有些許幫助,若是黑色素瘤,則會使用Dacarbazine(DTIC)和 Nitrosourea 等藥物,但治療效果仍比不上其他療法。 確診皮膚癌後,醫師將依據皮膚癌的種類進一步檢查;像是黑色素瘤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可能需透過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X光、核磁共振(MRI),以更精確地掌握癌細胞的動向。 許多人不喜歡自己身體上有過於顯眼的痣,尤其當長在臉上時特別容易引人注意,但是你知道除了外表美觀之外,痣也可能「暗藏危機」嗎? 特別是在皮膚上出現不明黑點或痣斑時,極有可能就是皮膚癌的好發前兆之一。
皮膚癌皮膚科: 皮膚科專科醫生
不過,某些情況就不能單憑外觀來分辨細胞屬良性或惡性,需要進行活組織切片。 皮膚癌皮膚科 醫生會在懷疑有癌細胞生長的部位,進行局部麻醉,再用小型手術刀切除一小片組織,送到化驗室,在顯微鏡下觀察相關細胞屬良性或惡性。 當進行手術時,醫生每切下一片皮膚組織,都會放置於顯微鏡之下查看是否帶有癌細胞,直到切除的組織不再帶有癌細胞為止。 如果切除的皮膚組織範圍較大,醫生會同時為患者進行植皮手術,於身體其他部位移植皮膚至傷口位置。
皮膚癌皮膚科: 自我成長
莫氏手術的優點是可以更準確的控制腫瘤生長的範圍,術後小的傷口可以立刻簡單縫合,較大的傷口可以用皮瓣修補手術。 進行 Mohs 顯微手術時,醫師會先將肉眼可見的腫瘤切除送病理檢查。 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很少需要化療,除非有發現轉移。 以基底細胞癌來說,它轉移率約略只有 0.01 %,1 萬個才會遇到 1 個轉移。 如果診斷發現是鱗狀細胞癌,就可能會安排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做局部的淋巴檢查。 皮膚癌常見的種類有三種,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以及黑色素瘤。
醫師看外觀,發現這顆痣除了凸起,邊緣還出現小血絲。 沒想到經過切片化驗檢查後,發現居然是「基底細胞癌」。 蔡逸姍強調,如果是普通濕疹,擦藥就會好且泛紅狀況會消失,不過,如果擦藥後完全沒有起色,甚至更嚴重,尤其出現大面積的濕疹,建議觀察3至5天後至皮膚科做切片檢查。 心臟病是香港第三大致命疾病,但患者往往並不自知。 很多人以為心臟病是年紀大了才會患上,其實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 本集會介紹常見的心臟病類型和病徵,亦會講解飲食之中的隱藏危機,一於由生活細節做起,預防心臟病。
皮膚癌皮膚科: 誤認痘痘10年未消 竟是皮膚癌 自我檢查看這!
不過要留意,如果癌細胞已屬擴散階段,則需使用其他檢驗來檢查患者身體其他部位,如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磁力共振掃描(MRI)。 醫生會在有懷疑的皮膚組織周邊進行局部麻醉,用手術刀切除一小片該處的組織,再送到化驗室檢驗,在顯微鏡下觀察增生的細胞屬於良性還是惡性。 根據「ABCDE 法則」,若皮膚有新長出的痣、斑或腫塊,而且變大、變深、甚至變色,又或是出現痕癢、疼痛、出血、發炎等情況,應向醫生求診以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驗。 皮膚癌於全球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尤以白種人居多,而本港的新症數目亦有上升趨勢。
視乎病情和病人需要,也有電灼、冷凍手術、局部化療和生物免疫療法等治療方式。 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是治癒率較高的癌症,主要透過手術切除腫瘤來徹底根治。 放射治療則適用於無法接受手術、年老或身體虛弱的病人。 其他的治療方法包括冷凍治療、電灼術刮除、局部化療、局部免疫治療等。 晚期患者或需接受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療、放射治療等。
皮膚癌皮膚科: 皮膚癌治療副作用?
目前健保已納入 BRAF 突變之標靶藥物以及免疫療法 PD-1 抑制劑,有條件供病友使用。 主要用來治療表層的基底細胞瘤,醫生會先局部麻醉隆起或有斑點的皮膚,再用類似小匙的刮除刀,將癌腫挖出來,最後在傷口處通電,進行電灼,幫助止血和殺死殘餘癌細胞。 傷口在幾個星期後可以癒合,手術後可能會留下淺色的疤痕。 冷凍手術通常用於無法進行其他手術的患者,方法是用超低溫的液態氮噴射癌腫部位,凍死癌組織和附近的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