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工聯會創辦第一工人醫療所、九龍及香港兩間工人留產所、第二工人醫療所、荃灣工人醫療所、九龍及香港兩間中醫診所,為基層工人提供廉價醫療服務。 作者簡介:東華三院的歷史源遠流長,保存了大量歷史檔案和文物,有說東華三院是本地擁有最豐富文獻的民間機構。 不少學者認為,研究東華三院的歷史檔案和文物有助他們了解香港,特別是華人社會的發展。 東華三院於2010年成立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藉推廣文物保育工作及提供文化服務,致力保護、開發及分享東華三院的歷史文化。 近年辦公室先後推出多項重要的文物保護計劃及公眾教育項目。 香港工會聯合會工人醫療所(簡稱「工人醫療所」)是「香港工會聯合會」屬下的醫療服務機構,創辦於1950年,1991年並註冊為非牟利慈善團體。
- 近年,工人醫療所經常為社區舉辦中醫義診、健康檢查及健康講座服務,並為大學機構提供中醫旁診、中藥配劑員實習機會等;本所中醫師及行政主管現於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擔任公職,為中醫藥規管作出貢獻。
- 合資格的助產士固然可以留駐醫院服務;也可以自行掛牌執業,開辦私營留產所。
- 如 果 該 人 不 合 作 而 沒 有 將 燃 著 的 香 煙 、 雪 茄 或 煙 斗 弄 熄 , 管 理 人 可 要 求 對 方 離 開 禁 止 吸 煙 區 , 或 要 求 對 方 提 供 姓 名 及 地 址 , 以 及 出 示 身 份 證 明 文 件 。
- 在六十年代,又開辦留產所,減少婦女生產時遇到意外。
- 這些先鋒服務至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由政府接辦。
這處沿岸都是典型的村落分散,人口稀疏地區;缺乏各種社會服務,教會同樣不易立足。 「挪威差會」於一九六零年到來服務,建立「榮真堂」;又獲批開辦小學。 基於合作伙伴關係,榮真堂在一九八五年歸入「香港信義會」;建立至今六十年來,一直是流浮山地區的唯一教會。 隨着社會變遷,學校已經完結歷史任務;整潔雅緻的校園現時轉辦營舍,繼續服務。 關蕙荃未有結婚,鄉民既欣賞感激她,亦想給她安心起居和留下服務;經過一番磋談,竟然讓這名「外姓女子」在廈村市的中心位置擁有大片產業,及後取名「蕙園」。
留產所: 助產士
1949年5月時處於冷戰時期,而英國亦為海外領土展開防範赤化的工作。 香港左翼工人勢力的增長,迫令香港政府企圖解散勞校。 結果令涉事工人、家長、「勞校」師生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 由於其左翼背景,劳工子弟学校在英國殖民時期受歧視,畢業生難以入職公務員。 香港助產士會會長馮玉娟表示,過去助產士替產婦接生後工作便完結,但現時產前及產後抑鬱個案愈來愈多,有需要時助產士亦會為產婦心理輔導以紓解壓力。
場面十分壯觀,每次送殯隊伍行經我家樓下,我依然感到一陣陰森氣氛。 可能隨着路面交通日益繁忙,到了唸小五、小六時已不再見到這種巡遊,再聽不到令我恐慌的深沉哀樂了,這些畫面和聲音已屬於一個消失了的年代,大部分讀者恐怕只能憑第三者的文字描述自行想像了。 到了梓峰滿月,家境已較寬裕,這次在彌敦道裕華國貨隔了一條南京街的金漢酒樓夜總會,不是包全廳,只在夜總會那層一角筵開幾席,我記得現場有樂隊演奏,剛過了十歲不久的我還拉住黎海寧到舞池學成年人跳當時流行的扭腰舞,那是一九六二年。 幾次擺的滿月酒我想多少都間接反映到香港社會、經濟的變遷。 據母親說這些留產所不再是交由「接生婆」來接生,模式運作和現時的私家醫院相若,每個入住孕婦可找一直跟進的醫生來接生,以前的人較多生育,這類流產所除了較經濟,也減輕正規醫院的負荷。
留產所: 香港故宮館長想過做後鑊 蜑家窮小孩人生多奇妙
近日福建就同香港舉行咗一個「福州新區閩港合作諮詢委員會」備忘錄簽署儀式,呢個備忘錄嘅簽署亦都意味住未來閩港將會進行長期交流合作。 正如簽署儀式都有提到,其實福建同香港之間一早就已經有好深嘅淵源,阿史今次… 韓國首爾梨泰院响萬聖節前夕發生人踩人慘劇,造成過百人死亡,睇到網上唔少片段都覺得好得人驚,尤其係有人當時响網上直播,睇返啲片段真係好混亂同好得人驚。
現於港九新界多個地區提供質優價廉的中西醫療服務,包括六間西醫診所、五間牙科診所、十間中醫診所、三間X光化驗所及一間聽力測驗中心,構成完善的綜合性門診網絡。 凡工會會員及家屬、長者咭持有人等,均可獲減費優惠。 留產所是香港一個年代的醫護舊事,即使在港九市區,直至六零年代中期才漸次完結歷史任務。 留產所 在生育計畫未被普遍認受之前,人口出生率高企;全港產婦眾多而公立醫院本已不足,遑論產科服務。 留產所 合資格的助產士固然可以留駐醫院服務;也可以自行掛牌執業,開辦私營留產所。
留產所: 香港回歸儀式當中,中國升旗手朱濤响…
本港於2020年初,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衝擊,基層市民的防疫物資嚴重不足。 有見及此,樂善堂迅速成立「樂善堂口罩銀行」,與各界團體及企業合作,籌募防疫物資並分發予有需要人士。 截至8月,已派發超過60萬個口罩、防疫物資及日用品,受惠弱勢社群逾2萬8千戶。 其轄屬診所亦增設「新型冠狀病毒深喉唾液化驗」服務,及參與衞生防護中心的「加強化驗室監測計劃」,協助進行社區檢測。 九龍樂善堂由1880年成立至今已經140年,由初期以排難解紛及贈醫為重任,發展到今日,一直以「救災紓困、贈醫施藥、興學育才、安老培幼」為宗旨去服務社會。 期間,本港經歷不少挑戰,樂善堂都與香港市民攜手渡過。
香港舊時出生率高,而醫院唔夠醫生做,所以有助產士接生。 另外舊日風氣保守,產科醫生多數係男醫生,婦女唔願意畀男人接生,所以亦會去留產所。 一九八八年三月卅一號,香港最後一間私家留產所執笠。
留產所: 周末遊懶人包| 九龍城遊侯王廟寮屋!懷舊冰室歎菠蘿油
由於女嬰時期的記憶模糊,廖女士一直不知自己是領養,至中學時要補領身份證,才發現出世紙上母親一欄所寫的並非其養母姓名;而其養母一直指她於贊育醫院出生,惟出世紙顯示她於廣東道留產所出生。 另外,出世紙上顯示廖女士的出生日期為1965年6月1日。 1958年8月,工聯會11屆二次會議議決籌建工人大會堂(「工人俱樂部」前身),9月成立了籌建工人大會堂委員會。 1958年至1964年期間,工聯會為工人俱樂部四處籌款,引來眾多工人捐款響應。 香港資深藝人周驄當時亦動員演藝界人士參與義演籌款。 8月28日,工人俱樂部建成開幕,為當時工人提供了一個多樣化的活動場所。
「香港助產服務轉變的故事」專題展覽簡述本港助產服務百年歷史發展,由「穩婆」到培訓出首批接受西法訓練的助產士。 隨着醫學發達,助產士透過用防感染方法接生,令分娩過程更衞生及安全。 孕婦亦開始轉移到設備齊全的留產所或醫院分娩,有幫助減低分娩的風險。
留產所: 歷史
醫院在1987年展開重修工程,將某些病房變成特別嬰兒護理室和手術室等。 其後在1994年成立全港首間產科日間護理中心,為產後離院母親及初生嬰兒提供覆診服務。 紅磡曾是重工業區,今天已無遺跡可尋,只有民間廟宇繼續為居民提供心靈慰藉。 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的觀音開庫,觀音廟(一級歷史建築)最為熱鬧,裏裏外外都擠得水洩不通。 位於寶其利街和船澳街交界的福德古廟也歷史悠久,1970年代尾黃埔新邨落成時,政府曾有意拆卸該廟,但遭居民反對,最終政府收回成命,廟宇得以留在行人道上。
在此盡我所知點滴他們,就當是自己對香港風物作的一點記錄及交代吧。 留產所 响四五十年代,醫院唔多,公立醫院服務唔足夠,加上當時嘅婦女比較傳統,唔多接受由醫院嘅男醫生協助分娩,而嗰時又無乜女醫生,所以唔少大肚婆都係去留產所生仔,由「執媽」,亦即係助產士接生,造就留產所嘅盛行。 據講於五六十年代嘅香港,差唔多由一半bb响留產所出世。 不過後嚟香港嘅出生率日益下降,留產所於八十年代逐漸成為歷史。 長期以來,工人醫療所除提供質優費廉的醫療服務以外,亦積極參與社會服務。
留產所: 診所已跟隨政府的公報,將應變級別提升為緊急。為了保障診所病人及職員的安全,並有效地減低診所內交互感染的風險,本堂已即時加強及採取更嚴謹的感染控制措施。希望各位人士遵守有關措施和安排,並與本診所之醫護人員合作。有關措施請按以下連結:
工人醫療所55週年所慶餐會於8月14日晚舉行,榮邀衞生署署長林秉恩醫生、立法會議員譚耀宗先生、中聯辦社工部副部長黃清芳先生擔任主禮嘉賓。 醫管局副行政總裁高永文醫生聯同衛生福利局首席助理局長陸綺華小姐、衛生署副署長林秉恩醫生、衛生署助理署長梁挺雄醫生等,到沙田中醫分所訪問交流,了解中醫服務的概況。 與職業安全局和印刷行業合辦「印刷業工人聽力測驗」,另是年12月至99年4月,與勞工處合辦「工人聽覺保護推廣教育計劃」;兩項活動替近800名各行業工人進行聽力測試。
「工聯會工人醫療所 留產所 – 香港浸會大學 粉嶺中醫教研中心」於3月26日正式投入服務,乃醫管局資助的第11間公營中醫診所,亦為工聯會工人醫療所第10間中醫診所,提供現代化優質中醫服務,亦為本港大學中醫臨床培訓基地。 為配合《職業性失聰(補償)條例》實施,工人醫療所1995年與職業安全健康局合作,開設聽力測驗中心,務求提高工人及社會各界對保護聽覺的意識及重視。 各間X光化驗所配備了先進儀器,為市民提供各種一站式健康檢查服務,並常設超過20項健康檢查計劃。
留產所: 留產所
現為自由撰稿人,並為多個文教團體擔任顧問、導師和導賞員。 留產所 曾出版十多本書籍,包括《融會中西:澳門文化之旅》、《被遺忘的歷史建築》、《香港節慶風俗》、《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城市地標: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及《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等。 戰後初期興建的紅磡三約街坊會圖書館和留產所,見證着紅磡發展,有望被古諮會評級。 街坊會圖書館的閱報室現在仍對外開放,但門堪羅雀。 留產所已改為紅磡診所,用作普通科門診、母嬰健康院及美沙酮診所。 附近的紅磡官立小學已經停辦,現租予法國國際學校使用。
2019年舉行《潘源良生炒廣東話之有辣有唔辣二次唱作騷》。 同年獲得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頒發音樂成就大獎。 1940年代初日佔時為擴建啟德機場,拆毀九龍城多條村落,大量難民擁至石屋一帶並用鐵皮搭建寮屋,並改名為侯王廟新村、荔枝園及何家園, 石屋 於此時建成。 2001年寮屋區全面清拆只餘下「 石屋 」,2013年由永光鄰舍關懷服務隊有限公司活化為「 石屋 家園」。 當留產所出現如孕婦未能順利分娩或產後出血過多的個案,他們可隨時致電贊育醫院求助,醫院立即派出由醫生、實習醫生和醫學生組成的急救組,攜著兩個「接仔箱」,一個放有已消毒的簡單接生工具,另一個是可放普通物件如衣物,乘坐私家車趕抵現場。 若發現個案情況嚴重,他們會連人帶嬰到醫院接受治療。
留產所: 香港老照片(
在照顧的過程裡,她想到如果自己是一名護士,便會有更多的護理常識,對母親的幫助或許更大,而且護理專業「幫到自己也幫到人」。 1964年,正巧廣華醫院護士學校招生,入讀要求是中學畢業,她於是決定報讀。 當時需要考中英數三科,獲取錄後,她完成三年的普通科護理課程,之後再修讀一年的助產士訓練。 唔知大家有無問過爸爸媽媽,到底自己响咩地方出世? 話說早幾日講到依嗰問題,90後同事們拋咗n間醫院名出嚟,雲集港九新界,有兩個仲係同一間添,最後有位資深同事霸氣咁答咗:留產所。
留產所: 留產所~抵食懷舊茶座
早在十八世紀中期,當年中國官員赴九龍城寨視察時,均會於龍津石橋的碼頭登岸。 留產所 附近的市民貨商交易前都須先在此處秤量貨物,才進行交易,每次秤量所得的款項,則全數用作贈醫、施藥、助殮之用。 直至1880年,這個辦理慈善事業的組織,正式成為一個慈善機構,並名為「九龍樂善堂」。
留產所: 香港
在六十年代,又開辦留產所,減少婦女生產時遇到意外。 之後又與香港戒毒會合作,於樂善堂閣樓設立戒毒登記處,當年九龍城寨很多癮君子,都會到樂善堂求助。 樂善堂又陸續開設學校、診所及安老院舍,以服務各階層市民。 於是樂善堂義不容辭,出面於西貢清水灣道飛鵝嶺附近設置義塚安葬死者。 另外,亦於現今東頭邨一帶建起帳篷廿多座,收容留醫病患者4,000多人。 當時廣華醫院仍未建成,樂善堂獨力向九龍半島及現今新界一帶的居民,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
初時,勞教會缺乏獨立校舍,只能借用海軍船塢華員職工會會址上課。 直至1948年工聯會正式成立後,勞工子弟學校已有12間。 曾任職新聞工作,同時喜好闖蕩旅遊,足跡遍及世界約百個國家。 近20年回歸本土,探索歷史、建築、宗教和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