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上海话,并不是排斥普通话,而是赋予我们的本土文化以更厚重的底色。 上海话是在上海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上海原来处于吴地并不发达的海滩,上海开埠以后,迅速发展而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五方杂处,中西交汇,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比如发达的商业活动,使大量的商业词语,如“撬边”、“卖相”、“套牢”、“推扳货”等,被引入到上海的日常生活中来。
《阿飛正傳》裡,哥哥張國榮就是上海移民,養母的扮演者潘迪華也是出生於上海,電影中二人有不少上海話對白。 其實,TVB說上海話並不是這兩年才有的風潮,2008年大火的《珠光寶氣》,就因為嶽華、陳鴻烈、馬海倫、李司棋等演員有大量的上海話對白,而被觀眾調侃「香港大佬,一言不合就飈上海話」。 上海文化又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勇于创新的文化。 当年,上海人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见一件就在上海话中造一个新名词,大量新词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沙发、课程、马达、麦克风、敲竹杠、小儿科等等,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进。
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以后,成为一个自由发展的租界,上海迅速变成一个国际大都市、金融中心,庞大移民和高速经济的冲刷,使上海话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语言。 近一百五十年来,上海话和上海这个城市一样突飞猛进,上海话中的一些要素在短短的两三代人里就可以看到较重大的变化轨迹,这在国内的近代语言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广义上海话还包括上海各郊区的方言,例如浦东话、松江话、嘉定话、崇明话、金山话、青浦话、奉贤话、宝山话等。 通常上海市区方言以及除上海县方言以外的各郊区方言使用者自身都不认同郊区方言为上海话。 上海县方言(老派上海话)以外的郊区方言与其说是广义上海话,不如说是被外省市人误认为上海话的其他方言。 現行概念中的上海話實際包括市區中派和新派口音。
上海話: 上海方言廿一世纪前后
1958年,嘉定县、宝山县、上海县、川沙县、南汇县、奉贤县、金山县、青浦县、松江县、崇明县先后由江苏省划入上海市。 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 電視劇方面,2011年上海廣播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播出了《愛情公寓》上海話版,但播了5集(每天1集)就又因為反響一般而停播。 2013年9月5日起,該頻道推出電視劇《斷奶》的上海話配音版,並相繼播出《婆婆來了》、《保姆》、《月嫂》等多部原爲普通話電視劇的上海話配音版本。 2011年10月24日,胡寶談所著《弄堂(上海話)》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詞典化的編排和注釋,標註上海話音標,使用上海話正字。
2000年代起輿論聲討上海人竟敢在公共場合講母語,自此上海人不敢對服務行業的人講母語,怕被認為是在歧視外地人;甚至在課堂上同樣如此,會被同學認為是在秀優越感。 第一個階段,乃是上海開埠前後直至民國,西方傳教士為便於傳教,制定了多種上海話羅馬字將聖經等基督教文獻翻譯為上海土白。 較為著名的是上海話教會羅馬字,例如:顧維鈞Koo Vi Kyuin。
古代在长江出海处的三角洲上,有一条自西向东、水势浩大的松江(即吴淞江,苏州河),在其下游近入海处,有上海浦和下海浦两支流。 以“上海”相称的聚落,最早见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 当时在华亭县的东北方,有一个名叫“上海务”的管理酒类买卖和征酒税的集市,其他大约在今上海老城区的东北侧,东边就是上海滩。
要论及上海话的渊源,我们首先应该区别两个“上海方言”的概念,因为在上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过两个“上海话”。 一个是上海本地长期自然发展而来的“老上海话”,与目前上海城市四周郊区的方言一致;另一个是从上海开埠以后随上海城区快速发展及人口迁移而形成的城市“新上海话”。 国内外统称的“上海话”,指的都是新上海话。 不过要追溯上海话的历史渊源,还得从上海的建城历史以及上海开埠以前的上海话说起。 上海话是在上海地区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汉语方言,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有深厚文化积淀。
上海話: 上海话翻译:上海话普通话对照表(2)日常用语
2005年以来,上海舆论界“保卫上海话”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近几年来,部分上海市民与有识之士强烈要求政府保护海派文化与方言、在义务教育中加入选学科目乡土地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上海的黄金时代,当时的上海是一个吴越人为主体、通行吴语的社会。 上海虽然是移民城市,但依旧是一个吴语城市,吴越文化是上海文化之根。 由于上海面临东海,在清末碰上了特殊的机遇。
- 金山话可以认为是松江方言的分支,但是还是和松江话有较大差别。
- 市区老派方言实际上和淞南、江湾、封浜、梅陇、龙华、浦东等上海郊区的上海话差不多,也就是所谓的“本地话”、“老上海话”。
- 八十年代末,上海就已統一實施「普教中」,甚至處罰在校內說上海話的學生。
- 可見,上海話的一個語音詞內的連讀變調模式基本上完全是由首字調類決定的。
- 另一份資料則顯示,從2005年到2015年的十年間,自評能「流利、準確」使用上海話的中小學孩子從54.3%降到了28.1%。
上海市郊话是指浦西内环外地区的方言,分布范围环绕于上海市区。 百余年前未受移民影响的上海市区老派方言也属此类,声母、韵母、声调差异极小。 实际上,上海市区方言以及除上海县方言以外的各郊区方言使用者自身都不认同郊区方言为上海话。 上海县方言使用者有时也会称自己的母语为上海话,或者以“上海本地话”加以区别。
崇明话使用的范围基本包括在本岛(包括长兴,横沙两岛) 以及江苏省启东,海门,南通,张家港北边常阴沙(南横套以北,南中心河以东,即锦丰、乐余、三兴、兆丰、农场、南丰)等地。 近三十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对普通话的依赖,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只出现了一个语式“勿要忒……”,以及“淘浆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 上海浦就是今从龙华到外白渡桥一段的黄浦江。
上海話,上海本地叫上海閒話(上海話:Zaon He Ghe Gho),亦都叫做滬語,係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嘅其中一種方言,主要喺上海嗰頭風行,用家估計有一千萬人。 由於近代上海開埠,發展逐漸超越以前嘅大埠蘇州,上海話亦逐漸取代咗蘇州話嘅地位。 我主要是覺得很有趣,因為語言是寫作的素材,如果能夠深入瞭解一些方言,我認為可以擴展自己創作的角度和視野,而且我有許多內地朋友,多學一點總是好事。
只是不知道在這樣的趨勢下,滬語會不會站起來,至少對常年看TVB的上流君來說,已經決定在粵語外,再去修一門上海話了。 另一份資料則顯示,從2005年到2015年的十年間,自評能「流利、準確」使用上海話的中小學孩子從54.3%降到了28.1%。 肥姐到香港多年後,依然張口就能說標準的老派上海話。
金山方言范围在金山区中部和金山接壤的浙江省平湖县东部。 金山话可以认为是松江方言的分支,但是还是和松江话有较大差别。 金山话保存状况尚好,不少小孩的启蒙语言也是金山话。 随着大量的崇明人在靠近上海市区的区域工作或安家立业,在上海宝山(共富新村、张庙、顾村、大场等)和闸北(彭浦新村)等地也有这大量说崇明话的人。
其他吳語使用者易於理解上海話的語音、詞彙和語法結構。 所以上海話有成為吳語起碼是北吳語地區的通用語的基礎和趨勢,曾經在70年代前後成為長三角地區通用語。 目前由於推廣普通話,上海話在吳語區的影響力有所降低,普通話取代了地方語言的作為主要的溝通工具。 由于上海的开埠,不少外国人来到上海,形成了华洋杂处的社会环境。 外语的一些单词直接进入了上海方言,并影响到了全国。 比如,上海话里的“拿摩温”(指的是工头)其实是英文中的number one。
老上海称之为“城里闲话”,与城西徐家汇一带的“浦西闲话”、黄浦江以东的“浦东闲话”以及北部虹口一带的“虹口闲话”均略有区别,但差别不大。 市区老派方言实际上和淞南、江湾、封浜、梅陇、龙华、浦东等上海郊区的上海话差不多,也就是所谓的“本地话”、“老上海话”。 现在大多数上海人把它们称为“本地闲话”,以区别于通行于上海市区的“上海闲话”,而后者指的是市区中派方言和新派方言。 1925至1945年之间出生的居民语音一般兼具老派和中派的特征。
上海開埠後移民大量湧入,各路移民的語言對上海話造成了一番影響,尤以寧波話為重。 因為寧波移民較多,現在上海話的第一人稱複數「阿拉」即來自寧波話。 這樣,形成以上海本地話(松江話)為主,多種吳語方言(蘇州話、寧波話為主)的共存、混雜和融合的新上海話。 新上海話繼承了老上海話的基本特色,融合了北部吳語的主流特徵,一躍成為太湖片吳語區發展最快的分支,也替代傳統的蘇州話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吳語方言,並與蘇州話一起成為當代吳語的代表方言。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尤以苏州话和宁波话为重。
- 另外在媒體傳播方面,政府取消了幾乎所有廣播電台和電視節目中的上海話內容。
- 根據2013年《中文自修》雜誌對上海多所中學進行的調查,僅有三成的在讀中學生能夠完全使用上海話交流。
- 百余年前未受移民影响的上海市区老派方言也属此类,声母、韵母、声调差异极小。
- 金山方言范围在金山区中部和金山接壤的浙江省平湖县东部。
- 同时上海人还会讲“这记事体有眼搞勒忒盎三了”,用盎三来表示一种事情的尴尬、不顺。
依照古調類在今各口音中的分化情況,可分為市區、崇明、練塘、松江、嘉定五個口音分區。 上海方言的分區與長江、古松江、古泖河水系的分佈和走向,以及上海地區的歷史行政區劃的隸屬關係密切。 如崇明口音與江南的四種口音依長江劃界,明代以前,崇明地區歸江北揚州路管轄,海門、啟東與其關係密切,因此今崇明方言區特點較長江南岸各區更近於海門話和啟東話。 鉴于在生活中已出现了一些上海青年人不会说上海话的现象,上海话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此外,还可组织专家对上海话进行审音和审字工作,使上海话小说、散文等的创作书写更加规范化。 即使是用普通话写作的大量海派小说、散文、电影、流行歌曲,也不同程度地打上了上海话文化的烙印。
客观事实表明,上海话遭到了严重的区别对待和不公正的待遇,以此在社会上也引发了不少风波。 《新民晚报》某文认为“在浦东讲上海话是没文化的表现”,招致上海本地人广泛批评。 影响最大的是2009年年底的“团团门”事件,对此事件的处理结果也使部分上海市民开始怀疑相关部门特别注重在上海推广普通话的动机。 历史上苏州府和嘉兴府是两个大府,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松江府却相对落后,而上海地区又是在近海滩,所以就整个松江地域的方言来说在太湖片里发展是很缓慢的,上海方言更为古老,它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语音和词语。 上海方言与松江方言经过长期独立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别于松江方言的上海方言区。 上海方言最有权威和代表性的是上海老城区方言。
事实上,市区方言在内环线外仍有分布,亦通行于郊县的各市属农场和市属大工厂。 狭义上的“上海话”,仅指上海市区的方言,特指市区中派和新派方言而非老派方言。 市区中派方言大致指1945年至1970年出生的上海市民使用的方言,1925至1945年出生的居民语音一般兼具老派和中派的特征,1970年以后出生的则为新派。
其中影響咗最大嘅係蘇州話跟寧波話,仲有部分借詞來自江淮官話跟英語、法語。 可惜,廣東話與以北方話為基礎的普通話無法相通,屬於吳語的上海話亦一樣,於是成為了大陸政府推廣普通話(推普)的障礙。 由於上海是大陸的經濟中心,住滿了各地移民,推普尤為迫切。 只是,大陸政府似乎不認為官方與地區語言可以和平共存。 上海話在我眼中很迷人,也挺動聽,是個漂亮的混血兒。
另外在媒體傳播方面,政府取消了幾乎所有廣播電台和電視節目中的上海話內容。 90年代初,上海話的電視連續劇《孽債》受到上海觀眾的歡迎。 但是第二部滬語連續劇在開播之前被叫停,後來只播出了普通話配音版本。 在近幾年上海的電視螢屏上也出現了一些以上海話為主要語言的情境喜劇,如《老娘舅》等。 著名滬劇演員馬莉莉發現已經很難招聘到發音合格的年輕滬劇演員,對此她曾提出建議,要求對上海話進行保護;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對此做了肯定的批示。 人口遷移是造成上海話語音簡化並成為各地吳語「最大公約數」和代表音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