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王意中指出,分離焦慮階段結束的年齡不一定,與大人依附關係建立較順利的兒童,就能較早脫離分離焦慮。 兒童上幼稚園時是否出現開學分離焦慮,將助於判斷大人與兒童是否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 雷丁大學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教育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幫助孩子計劃用10個步驟來做成他們害怕擔心的事情。 不要圍繞孩子的擔心害怕而改變日常生活,否則就讓孩子沒有機會學習到他們是可以應對生活當中讓他們害怕的事情。 無論孩子多大,都不要簡單地忽視他們的擔心、焦慮和恐懼;簡單地安慰他們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或暗示他們這麼想傻乎乎,都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免於焦慮。
他們會讓子女參加5至6間幼稚園面試,部份甚至多達10多間,試問未足兩歲的幼童怎能應付如此艱巨的挑戰呢? 最終不但令幼童產生心理困擾,更引致他們害怕接觸陌生人、恐懼與父母分離、常常無故哭鬧及發脾氣等。 若幼童沒有獲得適當的照顧及處理,最壞情況可以出現「焦慮」。 患有分離焦慮症的兒童很害怕與依戀對象 (例如父母或主要照顧者) 分開,並會出現過度、與其年齡及發展階段不符的焦慮反應。 在思維上他們可能擔心被拋棄,或害怕父母遭遇意外,因而不願與父母分離。
兒童焦慮症香港: 焦慮症成因
若症狀非常嚴重,持續時間達四周以上,並且干擾日常生活,還是得尋求醫生的專業治療是否為「分離焦慮症」,否則會一直持續至長大。 造成兒童情緒障礙的原因較多,其中遺傳因素是一個原因,幼兒時期膽怯、敏感或過分依賴者易產生情緒障礙。 家庭因素和不良的教育方式、對小孩過度保護或過分嚴格苛求、態度粗暴等都可能使兒童發生情緒障礙。 若兒童幼年時期遭受精神創傷,深刻的情感體驗也是常見致病因素。 軀體疾病或過度緊張疲勞、學習負擔過重對發病均具有影響。 身心健康左右工作投入程度,工作人士如精神健康欠佳,影響工作量及出勤率之餘,亦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社交關係,降低生產力。
當兒童行為情緒出現問題,除了對學習構成障礙之外,亦會衍生其他問題例如自信心低落,逃避上學,欺凌,與父母關係惡劣,情緒行為失控等等,長此下去更會影響發展,故此千萬不可忽視。 兒童及青少年其實跟成年人一樣,都有情緒起伏的情況,處理不當會造成問題。 而抑鬱症在兒童身上非常罕見,當兒童開始踏入青少年階段後,患上抑鬱症的機會便漸漸增加,然而女性患上的機會亦較男性高。 跟據醫管局的資料及精神科醫生過去的臨床觀察,本港抑鬱症有年輕化的趨勢。
兒童焦慮症香港: 家長焦慮影響兒童情緒 「陪著睡覺」多點關懷較重要
她又指,不少現代父母只生1至2名孩子,十分緊張他們的成長,希望小朋友可以發揮才能,從大大小小的比賽中比別人優勝,爭取認同。 兒童焦慮症香港 她憶述,曾於講座詢問子女即將幼稚園的家長,發現約一半家長會為子女報讀5至10間幼稚園,部分更為子女報讀15至20間,形容有關情況已成慣常現象。 這些擔心的情緒,程度一般超越預期,而且即使解釋沒有理據需要擔心,孩子亦不能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並經常處於緊張的狀態。
因此社會,尤其政府應與醫療社福機構合作,教育大眾有關精神科疾病的資訊,改善社區支援服務,同時又可與教育機構聯手,通過外展服務消除青少年對精神病標籤的抗拒。 兒童焦慮症香港 學生學業壓力「爆煲」時有聽聞,去年有機構調查發現,逾兩成受訪學生有輕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傾向,醫生亦透露求診人數增加。 精神病患不似傷風感冒般較容易根治,患者康復需時,變相護理及診治成本高昂,由於私營服務收費高,患者轉而投向公共醫療,本地醫療體系負荷更形龐大。
兒童焦慮症香港: 學校復課!幼童返學易有分離焦慮?大哭、唔肯返學都計!家長必學5招解決幼兒焦慮
患者的負面想法和逃避的行為模式,會令焦慮的症狀繼續維持下去。 另外,誤用藥物或某些症病 (如內分泌失調) 兒童焦慮症香港 都有可能促使焦慮症狀的出現。 般人以為幼兒是人生中最快樂的階段,無憂無慮,正正是這些誤解,令成人忽略處理幼兒焦慮的情緒需要,引致支援不足夠。
- 主要分為:分離性焦慮障礙、兒童期恐怖性障礙、社交敏感性障礙、兒童強迫症、兒童癔症、兒童抑鬱症等,應該注意各個類型之間的鑒別。
- 在治療過程中,會先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後去分析、挑戰和尋找方法去改變那些負面、過度擔憂的想法。
- 他們整天大部份時間都會感到焦慮不安,有些患者並不清楚造成焦慮的原因。
- 選擇性緘默症是較為罕見的症狀,出現率約0.03% – 1%。
在行為上他們可能會在分開時異常頻密地致電父母以求安心,甚至直接拒絕上學。 兒童焦慮症香港 子女情緒深受家長影響,陳國齡引述外國研究指,焦慮症兒童及青少年患者,約八成家長原本本身也有焦慮傾向,出現過分保護子女的情況,影響他們探索新環境的機會。 她曾遇一名報考英國會考的女生,因兄弟姊妹成績彪炳,加上父母對她期望極高而囤積壓力,需鎅手發洩,更曾企圖在校園天台一躍而下,幸校方及時制止及送院治理。 要求高高的「虎爸虎媽」或過分保護的「直升機父母」,會大大增加子女的精神壓力,甚至有機會誘發子女的焦慮症。 陳國齡提醒,家長最忌否定子女的煩惱,需循序助子女解決問題。 這個現象好發於幼童,有些會持續到小學階段,當孩子出現這些症狀時,要好好輔導和治療,多半可以適應。
兒童焦慮症香港: 壓力球
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的恐懼和焦慮會隨著年齡長大而轉淡或消失。 如當幼童顯著受到困擾,身體屢屢出現不適,如肚子痛、頭痛或嘔吐,學習上難以專注,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他們便須要接受心理評估和治療。 孩子需要我們的關心和了解,遇到孩子有情緒的表現,家長的回應及處理,指導和協助,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成長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社會愈來愈複雜,人的問題也愈來愈多,身心的健康自然受到影響,如家長能及早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及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情緒表現,並給予適當的輔導和關懷,孩子自然能有足夠的自信面對各種問題。
若證實孩子出現精神病,必須及早積極治療,以減少患病對孩子日常生活、個人發展、社交生活、親子關係等各方面的影響。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當中,有四、五成的案例是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有三、四成是自閉症,餘下的一、二成則是焦慮症、抑鬱症等情緒病。 當中ADHD和自閉症,近八成是與遺傳因素有關;而抑鬱、焦慮等情緒病,遺傳影響只有三至四成,大部份是後天因素引起。
兒童焦慮症香港: 精神科專科醫生
有學者則指,曾聽聞有中學生聽到有人因病沒考DSE,竟爆出一句:「這樣就少了一個競爭對手」。 造成香港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因,包括社會普遍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接受程度低及認識不足、缺乏精神健康服務的支援、未能找出有需要的兒童、學業壓力和父母期望高等。 驚恐症是於沒有危險的情況下,重複出現原因不明和突如其來的恐慌突襲(Panic Attack),即是患者無故地感到萬分恐懼,而身體又出現恐慌反應,包括心跳急促、呼吸困難、冒汗、顫抖、胸口翳悶、頭昏眼花等。 患者往往會擔心這些恐慌反應是嚴重的身體疾病、害怕失去控制甚至即時死亡。
香港的學生在幼兒時期已經充滿壓力,社工在前線觀察到幼兒及成人未能察覺焦慮情緒的出現,對焦慮情况認知貧乏。 學生出現情緒問題,以至選擇輕生,背後牽涉很多複雜原因,不能一概而論。 但不能忽視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超過一年,嚴重影響學生的精神健康,當中不少出現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 過去一段時間,學生反覆經歷停課及復課,網上學習與面授課堂頻繁交替,不免感到難以適應,又憂慮未能追上學習進度,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兒童焦慮症香港: 焦慮症有甚麼症狀?
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稱,如屬完美主義引致的抑鬱,需讓孩子明白沒人是完美;以認知治療配合藥物治療,可有效醫治療抑鬱。 亞健康指身體介乎疾病和健康間的生理狀態,身體無明確可診斷出的疾病,生理和心理卻時有不適,例如失眠、體能下降、頭痛、焦慮、脾氣暴躁等,倘若長期忽視亞健康問題,會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機會。 1.資料A指出學生於網上學習時缺乏足夠資源支援完成功課,部分人未能跟上進度,須要特別輔導及補課,而且網上學習多為單向教授,欠缺小組教學,學生鮮能與同學交流,難以抒解因學習而起的心理壓力。 父母可盡量制定更多解決方案,陪伴孩子練習,也可問問自己會怎麼做,同時面對自身的焦慮,成為孩子的榜樣。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是常見的情緒障礙,外國研究顯示,焦慮症的普遍率約為8%至10%,其中女童患上焦慮症的機會比男童來得高,而香港的普遍率及男女比例與外國的研究大致相若。 簡介︰註冊社工,擁有20多年兒童、青少年及家長教育工作經驗,經常舉辦親職教育小組及講座,亦定期於親子雜誌撰寫育兒文章。
一般來說剛開始服用抗抑鬱藥,可能需要等待數天至數星期藥物才能完全發揮效用。 待患者情況穩定後,建議持續服藥六至十二個月,這樣會令腦部細胞健康,從以減低復發機會。 焦慮症是由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因素影響,導致焦慮問題。
兒童焦慮症香港: 認知行為療法
如有需要,兒科專科醫生提供諮詢和轉介至匯兒兒童心理健康及發展評估中心,安排適合各孩子狀況的治療方案和輔導。 焦慮雖然難以觸摸,但仍是有辦法幫助子女處理,上述案例反映出親子關係是十分重要,它是幫助孩子應付焦慮、增加抗逆能力的重要元素。 焦慮是兒童正常發展的重要心理經驗之一,過程中能讓兒童學習自我保護。 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焦慮或恐懼,如嬰幼兒會在照顧者離開時出現分離焦慮;幼稚園兒童可能會怕黑、怕鬼怪等;而小學生可能會開始出現「死亡」的概念。 可是,當焦慮的感覺持續超過一個月,程度變得不合理,影響了正常學業、社交或日常生活,就會成為「焦慮症」。
調查結果發現, 21%幼童情緒健康極需關注,其焦慮程度屬於內隱性問題 ,即不容易察覺 ,需要成人多留意及觀察。 當中「沒有你陪著睡覺或離家過夜很不情願」最令小朋友擔心,惟香港幼童焦慮程度比內地低,與西方比較則相若 。 孩子過往的經驗,成長環境和學習經歷,以至於父母對孩子麵對失敗和恐懼的處理方法,也會對影孩子患焦慮症的機會產生影響。 強迫症的徵狀包括重複持續的入侵性思想,帶來明顯的不安和憂慮,病者通常會企圖不理會、壓抑或用重複的強迫行為來抵消這些思想,目的是要減低焦慮或苦惱,可是卻事與願違,帶來更大的焦慮和不安。 很多時候,患者都知道這些思想及行為與現實脫節,卻控制不來。
兒童焦慮症香港: 分離焦慮也有優點
林先生只好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對小林的負面情緒進行調節和紓解。 此外,社署資助的學前康復服務主要包括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特殊幼兒中心等。 調查顯示,最普遍的輪候時間為6-12個月(31.8%),其次為6個月内(25.7%),12-18個月則有(22.3%),18個月或以上約兩成(18.6%)。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表示,逾4成輪候時間以「年」計,服務的等候時間不合理。 現時由獲識別至獲得復康服務,要經歷層層轉介、次次輪候,一般需時以年計,黃金介入期可能就此白白浪費。
兒童焦慮症香港: 醫健:父母要求過高 子女易焦慮抑鬱
透過簡單容易理解的方事,把複雜的親子議題,轉化為孩子可以哈哈大笑的小故事,讓他們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理解自己的不安。 在與孩子分別的時候,家長可以跟孩子承諾明確的再見面時間,以緩解開學分離焦慮問題,但家長應注意,對兒童而言,「下午四點來接你」不夠具體,可替換成「吃完點心後來接你」,兒童比較能理解。 兒童焦慮症香港 而家長與孩子約好時間後,也千萬不可以食言,建立孩子的信任感。 情況允許的話,家長也能陪著孩子一起與老師或一、兩位同學互動,或者在孩子放學後,邀請孩子的同學多來家裡作客。
兒童焦慮症香港: 健康資訊
如果以前算是壓力沉重,那麼現在就真的是令人透不過氣了。 社會的制度之所以有時令人覺得可怕,是因為儘管它們都是人為的,但往往又會反過來束縛我們、支配我們,以致我們身不由己,身陷其中。 而推動我們進入那種有點神經質的狀態者,不是甚麼抽象的概念,也不一定是很功利的目標,而是所有置身其中的參與者(恐怕也包括了我們自己)。 兒童焦慮症香港 每一位參與者的動作都會引起其他人的反應,以致行動不斷升級,甚至變得有點失控。 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擁抱、打勾勾,或親親等動作,作為每次與孩子分離時的「安心儀式」,建立孩子對於分別的安全感。
兒童焦慮症香港: 家長不要比孩子更害怕
常見的例子有害怕飛行、處於高處、動物、打針、見血等。 患者除了在碰上該事物或情境時出現驚慌失措外,可能在接觸到相關的字眼、圖像時也會感到毛骨悚然,甚至會有嚴重的逃避行為。 受焦慮症困擾的兒童患者,可透過服用合適的抗焦慮藥,有助改善兒童情緒問題,例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此外亦有臨床研究顯示,兒童焦慮症患者如同時接受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能有效地幫助患者減少焦慮病徵,並減低復發。 廣泛焦慮症的兒童會有肌肉緊張、不安、煩躁、容易疲累、難以放鬆和失眠等症狀。 他們整天大部份時間都會感到焦慮不安,有些患者並不清楚造成焦慮的原因。
焦慮症的發生一般與遺傳因素、大環境因素及生心理因素有關。 治療青少年期的抑鬱症需要多方的輔助,從多方面着手,首要是得到家人、老師及朋輩的支持,患者需要家人的體諒及支持,多聆聽及了解,從而改善家庭關係,很多時候更會配合認知行為治療,去改善患者的負面思想。 如抑鬱症較嚴重的患者,則需要藥物治療配合,服用抗抑鬱藥物能改善腦內傳遞物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及血清素)的失衡狀態,從而改善情緒問題。
兒童焦慮症香港: 兒童抑鬱症誤解
分離焦慮症應該是父母最為熟悉的兒童焦慮症,因為此種情況更多發生在小朋友入學階段。 他們往往會強烈害怕及抗拒與父母或是照顧者分開,並表現出過度的依戀及焦慮反應。 兒童焦慮症香港 他們會擔心父母安危,需要不斷確認父母安全,也因此會拒絕上學或是獨自一人到別的地方。 此外,他們可能不敢獨自入睡或是反覆做有關於分離的噩夢,而且一旦離開父母就會感到痛苦或不舒服,如噁心、嘔吐、頭痛等。 不同年齡的嬰幼兒可能有不同種類的焦慮和恐懼,如:嬰兒會在離開父母或照顧者時有分離焦慮;幼兒可能害怕黑暗、怪獸或鬼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