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佛教未能像婆罗门教(即现在的印度教)等其他宗教那樣对上中下阶级大众建立為在家信徒的家庭傳統,這樣佛教在古印度就漸漸失去了民眾基礎。 一旦失去國王們和貴族的支持就更加速了佛教在古印度的衰落。 佛教认为此方世界过去现在未来一直有佛陀出世,大乘佛教还认为他方世界也有无量无尽的佛陀出世,而在佛陀的教化下又有无量无尽的圣贤菩萨、声闻阿罗汉圣众,故此处无法悉數列举,只举出部分著名佛菩萨与從古至今部分出家在家圣贤。 北傳佛教中更注重儀軌,本土化特征明顯。
- 出家人要關心開導幫助義工,並且提升他們在信仰的層次,讓他們感受到「信仰佛教真好」。
- 鲜卑族拓跋部落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思想,用它来教导民俗,因此,从魏太祖拓跋珪开始,魏朝统治者大都敬礼佛徒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
- 學校積極推動「關愛校園」,建立互相欣賞的情懷。
- 古希臘哲學的特點就是追問世界永恆不變的本體是什麼,柏拉圖把它確定為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基督教把上帝的名稱賦予了它。
- “法身”本為佛教“三身”之一,佛教一般把法身佛認同為理性化的精神實體,但密教賦予大日如來人格化表徵。
这场辩论使得吉藏顺理成章地取得了辩才第一的美誉,自然也有力地提高了三论宗的地位。 僧传所记杨广请教灌顶的具体情况大概属实,虽为灌顶所未道,推之情理,亦非过言。 问题的关键是此次灌顶在京城究竟呆了多长时间,到底是三年还是数月。
佛教義工: 佛教導航精舍
他歷經十餘年的奔走、勸募,期間有二度已經募足經費,卻因日本境內遭逢天災,禪師為了拯濟災民,立即將募款移作救災之用,隨後又重新勸募。 雖然過程中備嘗辛苦,最後終於如願完成一部總數七三三四卷的《鐵眼藏》。 在佛教史上,這一類的事例可以說不勝枚舉。
达摩祖师西来,曾赞叹“东土汉地,好一派大乘气象! ”由于中华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根性,汉传佛教主流为菩萨乘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声闻佛教在汉地一直不如菩萨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尤其到后代,“汉传佛教”几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词。 由于汉传佛教所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故也称为“汉语系佛教”。
佛教義工: 义工起源
禪宗認為解脫不在身外,也無須借助經典的指導。 解脫之道就在人的內心,只要能夠放下執著,放下自我,便是解脫。 魏晉時期佛教在民間有了更深的普及 , 《隋書.經籍志四》記載:“魏黃初中,中國人始依佛戒,剃髮為僧”。 南北朝時期,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等佛教翻譯家来华传教使得佛教得到大力弘扬。 鲜卑族拓跋部落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思想,用它来教导民俗,因此,从魏太祖拓跋珪开始,魏朝统治者大都敬礼佛徒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
凡是講空性的經典,都是了義佛經;凡是講世俗諦的經典,無論是因果、輪迴,還是其他觀點,包括出離心、菩提心,都屬於不了義經典。 在理解了義的時候,還需要了解另一個概念,即因明裏面的“聖言量”。 “聖言”是指佛經,也即佛或聖者説的教言。 “量”是指能夠衡量、抉擇一切法之真假的真實標準。 除了不了義的佛經以外,其他所有的佛經都是了義經,也是聖言量。 第三,以理妨害:是有理論或邏輯的妨害。
佛教義工: 修行中出現的不思議境界,為何不能隨便向外人說
《道教義樞》中的這部分佛學內容只是對於此前道教中佛教成分的一個整理總結。 這部分內容佔了相當的分量,很可能仍是壓縮《玄門大義》而成。 舍爾巴茨基《大乘佛學》,立人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月),頁58。
因此,做義工為人服務好,還是受人恭敬好呢? 有一句話說,欲作佛門龍象,先作眾生馬牛。 佛教義工 要受人恭敬,要常行慈悲,要廣修福報,你才有足夠的德行讓人恭敬、禮拜。
佛教義工: 义工
因玄奘大師的弘揚,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學和大、小乘佛教的經典,在中國得到廣泛地傳播。 佛教義工 法鼓山是一個提倡心靈環保的佛教團體,在這個團體中的每一位義工菩薩都是成就法鼓山的萬行菩薩。 聖嚴師父說,萬行並不是萬能的意思,而是高也可以做,低也可以做;沒有人做的事我們去做,有人做的事就讓賢。
南宋和金朝时期禅宗大兴,日本高丽的僧侣积极来华学习禅宗,但是佛教经过林灵素的道教化另两教在民间误认都是本来一家;僧侣只管打坐的习禅,一门深入的念佛,也不管这些。 可是禅宗和净土宗内讧,禅宗看不起净土宗,禅僧认为无需去极乐世界,心净则净土所以不要去其他世界。 净土宗斥责禅僧打坐无法了脱三界,更斥责禅宗不尊敬佛像经典,禅僧不礼佛不看诵经典;并举了禅宗高僧圆寂之后都是在轮回转世如五祖寺的主持戒禅师转为苏东坡,雁荡山僧转为秦桧等等的故事。
佛教義工: 服務理念
真正的義工,是效法諸佛菩薩的精神,以慈悲心普施饒益,以平等心利樂有情,我們稱這樣的人為「義工菩薩」。 佛陀圓寂後,關於佛法的內容範圍,在近代之前歷經四次所謂的(佛教界僧團進行的)集結——然而獲得佛教界全體各個宗派一致認同的僅爲前兩次,後兩次集結的內容未獲全體各個宗派一致接受。 另外南傳佛教界在近現代另有兩次集結,就此而言,在佛教史上可合稱六次集結,但近現代舉行的這兩次未得到北傳佛教認可——由此佛教的經典基本成型。 後僧團分裂爲多個部派,各自發展,慢慢融合,大致有了從大眾部演變的大乘佛教及上座部演變的南傳佛教;從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傳播。
而此論後來經過大乘開士僧伽先(Savghasena)的注釋後,傳到中國來。 而慧遠所見到的本子,有本有釋,本論作者是婆素跋跎,而釋論作者即慧遠所說的僧伽先。 事實上,慧遠的「連類」策略,只用於接引教外的世俗大眾,或是教內的初學者,若觀之於慧遠與教內高僧羅什的對話,即可以發現,慧遠所用盡為正統之內典用語。 已非淺薄的「格義」文字或義理的比附可言。
佛教義工: 佛教發展和傳播時間表
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的自體性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二乘佛教的見解是從此不再受後有。 5、慚愧心——「佛在世時我未生,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生在這個末法時代,實在是我們障深慧淺,業障凡夫的報應,應起大慚愧心,慚愧自己無德無能,無福報,無智慧,無證量。 像印光大師那樣菩薩再來的聖僧,也要示現給我們看,自稱「常慚愧僧」,更何況我們呢? 能慚愧才能謙虛,「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低彎著腰」,越有德行的人越謙卑。
原来佛法的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可说是求达目的的方法和历程。 佛教義工 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样;在途径上,自不妨有法相、三论、天台、华严、禅、净、真言、戒律、俱舍、成实等宗的不同。 目前的佛教,有三个主要的派别,分别是部派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又称金刚乘,密乘)。
佛教義工: 社會與公眾
我真正送給大家的禮物,是佛法,如能依之深入,則光明充遍,世界和平,眾生永樂,受用無窮,福慧圓滿。 藏传佛教还认为,接受灌顶能够唤醒修行者心中的特别能量,让弟子与上师之间建立起一种沟通,启发弟子内在的潜能,走上良好的修行道路,直到圆满成就。 接受灌顶需要上师和门徒亲自参加,一般在寺院里指定的地点,在特定的时间举行。 在举行仪式时,还要有专门的僧人诵经奏乐,宗教气氛十分浓厚而神秘。
不久,秦王姚興自立於關中,崇佛甚篤,法和入關,而提婆則應慧遠所請而渡江南下廬山,於晉太元16年(391),應慧遠之請重出《阿毗曇心》及《三法 度》。 慧遠受到道安重視毗曇學的教示,對於後至中土傳譯毗曇論典的譯經僧、義學僧大為禮遇。 因此,在接受道安般若學薰陶二十餘年後,有機會接觸到不同於安公學脈的毗曇論師時,慧遠熱誠求法入道之心情,正表現在勤勉勸請僧伽提婆及覺賢譯經、講經等弘法活動上。 由於道安對毗曇的重視,屢申毗曇為閱藏之根本,對於慧遠後來所以對僧伽提婆所譯毗曇之大為弘揚,可能不無影響。 是以在一片以般若空觀為談論主流的思潮中,毗曇學在南方的異軍突起,實不難理解。 概念,施設了「勝義補特伽羅」作為受報的主體,而備受各部派所批難。
佛教義工: 义工价值意义
你们各位听到这个禅,不妨学习滴水和尚惜福结缘的精神,会使生活别有洞天。 道冠、儒鞋、佛袈裟,合三家为一家,意思就是说:禅,是包容一切的,禅不是隐居深山老和尚的专利,禅是儒、释、道三教九流社会大众中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所以今天对大家讲禅宗的教学守道,对每一个人都多少有参考的价值。
佛教義工: 道教義樞
印光大師教我們要「看所有人皆是佛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眾生皆是未來佛,要用「沙堆中撿金粉」的態度去「找」眾生的優點,而不要用「雞蛋裡挑骨頭」的心情去「看」眾生的過失。 (常不輕菩薩的故事)眾生示現好的給我們看,我們應作為榜樣來學習;示現不好的給我們看,我們應知道這是佛菩薩在演戲教育我們,應作為鏡子對照反省自己是否也有一樣的過失,而不能生輕慢心。 說四眾的是非,口業大如山,說出家僧眾的是非更是造作無量重罪。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在寺院見到任何人,都要做到合掌當胸,恭敬地說一句「阿彌陀佛」,再說其他事。 義工,是一種慈悲與利行的奉獻,是一種愛心和時間的布施,所以義工都是知行合一的菩薩行者。
佛教義工: 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就只有觀察佛陀所説的話裏面,有沒有自相矛盾的部分,有沒有自我否定或自己顛覆自己語言的內容。 如果沒有了義和不了義的區分方法,佛經相互之間若發生衝突、矛盾,我們就無法判定世界到底是真還是假。 所以,這一判斷標準,就像一把開啓佛經寶庫的金鑰匙,讓我們能一眼區分出浩如煙海之千經萬論的究竟密意。
民國五十三年我創辦佛教學院,四十多年來不但不收學費,還供給學生食宿、衣單,自己並曾擔任無給職的校長、老師。 我歡喜做青年的義工,甚至我辦《今日佛教》、《人生雜誌》、《普門雜誌》、《覺世旬刊》的時候,自己義務為文撰稿,並且自掏腰包購買郵票、車票、稿紙、信紙等。 乃至四十多年前成立佛教文化服務處時,我經常抽空去當義工,只要一個下午,就可以回幾十封信,非常有成就感。 對於在佛門發心的義工,我希望大家能從事物性的幫忙,逐漸發展到法務的參與;平時不僅只是在電梯門口,向來往的信眾點頭招呼,更能坐下來代表常住,陪來訪客人參觀或談話,讓每一位來訪者都有所得的把法喜帶回去。 佛教義工 自己則在義工服務中,也能懷抱法喜,廣泛學習,從中獲得信仰的提升,道業的增長,這才是第一等的義工,也是最高層次的義工。 另外,也有學校以當義工做為考核學生品行的公共服務,服務時間長短不一,多則七十天、二十天,少則四十二個小時、二十個小時不等。
總說義工,它是一種生命的奉獻,是一種力量、時間和心意的布施,所以義工可以說是「知行合一」的菩薩行者。 面對苦空無常的人生,一般人在遭逢苦難,或遇到無力解決的問題時,總是很自然的祈求佛菩薩加被。 其實,佛門的義工就如千手千眼的菩薩,都是在替佛菩薩做事,所以說「菩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實非溢美之言。 此外,佛教史上博通論藏的諸大論師,他們為了續佛慧命,窮盡一生,致力於弘法教化。 如龍樹菩薩著疏造論,闡揚大乘;提婆菩薩破斥邪說,顯揚正法;無著菩薩度化胞弟,回小向大;世親菩薩以筆代劍,折服外道;馬鳴菩薩藉助詩歌,宣說真理。 他們「有教無我」的做了眾生得度的義工,也為人間帶來光明,為世界去除黑暗。
義工的發心與精神,要比一般在外面服務的、一些有職業的人更高貴、更高尚、更有力量。 答:佛法有所謂的「三輪體空」,我布施,有功德;我接受,也有功德,因為「施者、受者,等無差別」。 我們不能只有布施而不肯接受,佛門裡是給得起,也要能受得起;我能給人,我也要能接受。
佛教義工: 义工哈尔滨
我們禮敬佛菩薩,一方面是提醒我們以佛菩薩為榜樣,見賢思齊,策勵修行;一方面可以通過對佛菩薩的至誠意念,與之感應道交,獲得力量。 當然,佛教更強調的是依教奉行,通過學習佛菩薩的智慧和慈悲,完成生命的自我拯救。 所以說,佛教是自力而非他力的,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主要區別之一。 世間上沒有誰能幹,誰不能幹,而在於是否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