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校友於羅師畢業後一直從事教育,曾任香港軒尼詩道官立小學、廣東道官立小學、褔華街官立小學及九龍船塢紀念小學校長,積極參與活動教學。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課餘努力協助推廣學校戲劇活動,包括主持戲劇講座、擔任大專及中小學戲劇比賽評判等,於1994年獲香港優秀教育工作者獎。 退休後,她仍繼續參與學校戲劇活動,1998年獲香港教育署委任主編<學校戲劇手冊>,把香港戲劇工作者的經驗與心得彚集成冊,此乃一項極具價值的工作。 1992年九龍船塢紀念學校成為首批改成全日制學校,運作至1995年被香港教育局以收生不足理由殺校,林曾惠琼女士成為最後一任校長。
二次大戰時期,黃埔船塢常被日軍轟炸,工人的家屬都怕工人失去性命。 不過,船塢內有防空洞,即使被炸,工人們都能平安回家。 二次大戰后,九龍船塢紀念學校創辦,我大約在1948年入讀,算是早期的畢業生,當時,有些學生比較年長,他們或因戰亂末能適時入學,或從內地南來,有些無論在年級還是外表,均看似教師,學生與老師在一起實在很難分得出誰是老師誰是學生。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紅磡的街市當時在機利士南路,回想以前媽媽曾在家里的廚房養鸡,父親要我和哥哥留意鸡蛋,然后用來孵小鸡,說起來有趣,我們的廚房里還曾養過小鴨子。 當時的紅磡街市比較落后,設施一般,地下濕滑,常要用水冲洗。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紀念二次大戰罹難的員工 @ 紅磡
KDMS_School_Badge.jpg 開辦初期向學生象徵式收取每月港幣$2學費,然而香港政府初期只全費協辦上午校,下午校则名为红磡街坊公立学校ⓦ,乃不同行政单位,卻以資助性質協辦,餘下的經營費用由紅磡街坊福利會籌集。 由於早期學額有限,教育偏向精英制度而並非每個年級也可分成甲及乙兩班。 學校的一二年級各有三班,而三四年級各有兩班,到了五六年級只篩選餘一班,直到1950 年代后期才更改成每年級平均分成甲及乙兩班。 開辦初期向學生象徵式收取每月港幣$2學費,然而香港政府初期只全費協辦上午校,下午校卻以資助性質協辦,餘下的經營費用由紅磡街坊福利會籌集。 學校的一二年級各有三班,而三四年級各有兩班,到了五六年級只篩選餘一班,直到六十年代才更改成上下午校及每年級平均分成A及B兩班。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 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 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公會紀律聆訊李柱銘等 大狀促沈士文「避嫌」
軒尼詩官小,接收電車工人的子弟;薄扶林官小,接收牛奶公司工人的子弟;九龍船塢紀念學校,接收「勞聯」的……。 香港兒童約於6歲就讀小學一年級,開始接受六年制的小學教育,同時也是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及十二年免費教育的開始。 家長有責任為適齡兒童的教育作出配合,根據《教育條例》,如家長拒絕子女入學又缺乏合理辯解,香港教育局可發出「入學令」及對有關家長作出檢控。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香港大部分小學已實施全日制,仍有少數學校是半日制分為上午班、下午班。
- 在2004年,因收生數目未及教育統籌局規定的開班人數23人,停辦小一。
- 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16位。.
- 香港大部分小學已實施全日制,仍有少數學校是半日制分為上午班、下午班。
- 學校多次擴建,學生亦有份建造,而且附近不少村民都曾在這裏就讀,所以能找到很多學校的故事與社區人脈。
- 對於香港閱讀風氣平淡,她認為,文學可吸引有意認識不同作家、有意學習寫作等人士,以往文學館曾舉辦活動,均有熱烈反應,惟香港土地不足,相關團體想舉辦活動時均遇到覓地困難。
- 紅磡青州街的前九龍船塢紀念學校自1995年因收生不足而停辦,一停便23年。
-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 ,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轄下的一個墳場,位於香港島薄扶林道 119 號至 125 號,範圍約為域多利道近沙灣東華義莊以東,…
它由黃埔船塢捐款興建,故獲得冠名,以紀念戰時被盟軍轟炸而喪生的船塢員工。 校舍屬單層建築,對稱的E形佈局,中間是禮堂,以實用為主。 1995年停辦,之後曾給其他學校借用,最後的是兆基創意書院(至2007年),現時仍可見其痕跡。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資料來源
古物古蹟辦事處建議,3座一級歷史建築,回教清真禮拜總堂、雷生春、香港大會堂,升格為法定古蹟,古物諮詢委員會3月10日開會討論。 至於位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香港大會堂,在1962年3月2日由時任港督柏立基揭幕,成為本港首個多用途文娛大樓,在過去60年,是5任港督的就職典禮舉行之地,亦見證了本港的藝術、文化發展。 另一個擬「升級」為法定古蹟的是位於旺角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的4層唐樓「雷生春」,該唐樓建於1931年,由九巴創辦人之一雷亮,邀請建築師布爾(W. H. Bourne)興建,其後以下舖上居的方式經營中藥店。 雷氏家族在2003年,將該唐樓捐贈予港府作保育,並在2012年完成活化後,交由浸會大學中醫學院營運,成為「雷生春堂」。 些利街清真寺由混凝土和磚建成,外形呈長方形,其朝拜牆壁(Qibla wall)朝向沙特阿拉伯聖城麥加「克爾白」(Holy Kaaba),亦即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
從《聖經》的角度看,學生就是門徒和使人成為門徒的人。 誘發學習動機,傾注對知識的渴求,是我們的目標;只有具備這些特質,才能過饒富意義的豐盛人生。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 ,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轄下的一個墳場,位於香港島薄扶林道 119 號至 125 號,範圍約為域多利道近沙灣東華義莊以東,… 近年,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多在九月中,以小一收生為目的舉行開放日,歡迎區內有興趣報讀的家長及其子女報名參加。 以剛過去9月17日舉辦的學校開放日暨學習體驗日為例,以小朋友在校內的學習生活為主題,有中英文及STEM的學習體驗,更有親子填色比賽及街舞課程等等。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我們的色彩
至於建於1949年、位於九龍紅磡青州街2號前九龍船塢紀念學校,以及建於1966年的前南丫警崗則建議不獲評級。 梁操雅說,紅磡除了開設工業外,外國人亦在紅磡開發社區服務,1880年代,倫敦傳道會及嘉諾撒修院分別向政府申請用地,在紅磡建立學校。 「而中國社會民間祈福拜神風氣興盛,除了修院以外,對於古廟的參拜更為熱衷。」紅磡區內的觀音古廟及福德古廟歷史悠久。 觀音古廟曾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及宣統二年(1910年)重修。 觀音廟最為出名的乃是「觀音開庫」,每年農历正月二十六日,慕名前來借庫的人絡繹不絕。
紅磡街坊會小學(Hung Hom Kaifong Association Primary School)是香港九龍紅磡的一所已停辦男女小學。 創辦於1904年,為紅磡三約公所(三約街坊會前身)當屆總理籌建之政府津貼小學,最初取名紅磡街坊公立義學。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於1949年正式創校,主校舍為單層平頂建築物,設有12個課室及禮堂(面積約3,600平方米)。 眾團體促請政府正視空置校舍的問題,要求發展事務委員會及教育事務委員會在議程討論如何善用教育局的閒置校舍,勿將閒置校舍荒廢至天荒地老。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社聯政策研究及倡議主任何俊傑早前與團隊到荷蘭考察當地的社會房屋,看到住屋發展、營運和設計的不同可能與選擇。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九龍城區小學
紅磡青州街的前九龍船塢紀念學校自1995年因收生不足而停辦,一停便23年。 社區文化關注組織「土家」及香港文學館一眾文學家建議,可在該地建立名為「一頁青舟」的社區文學館,在校舍舉辦社區歷史展覽、導賞團等,介紹校舍前身的二戰歷史。 梁熾靈(幼年時居住九龍城及紅磡,并曾在九龍船塢紀念學校就讀)當時黃埔船塢很大。 父親從19歲開始在黃埔船塢工作,工作了40多年,直至61歲退休,主要負責設計船隻的工作。
莫女士是知名業餘話劇工作者,自就讀庇利羅士女子中學起,已參加校際戲劇比賽及春秋業餘劇社的演出。 在羅富國師範學院時期,亦是香港話劇界的活躍分子,曾參與羅師「戲劇春秋」、中英劇社《紅樓夢》及《西廂記》 的演出。 莫紉蘭(),畢業於庇理羅士女子中學(中六)以及羅富國教育學院(1956年),曾任軒尼詩道官立小學、、福華街官立小學及九龍船塢紀念小學等學校校長,致力推廣活動教學及兒童戲劇教育,並多次主持戲劇講座和擔任大專及中小學戲劇比賽評判。 她曾於1998年受教育署委任主編《學校戲劇手冊》。.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學校類別
直至在製衣廠工作時獲同事介紹到舞廳一邊學習彈吉他,一邊學音樂。 雖然他大部分時間都是替樂隊買外賣、倒垃圾、處理菸灰,但他自己仍堅持在旁觀察樂隊成員彈吉他。 早期的船塢小學學生無需穿校服,直至1960年初該校教音樂的李老師(Mr. Michael Lee Chiu Yuen)提出學生在進行課外活動時裝束時不太整齊,於是便為學校設計了校徽。 上午校校徽紅藍白三色的龍及舵輪圖案組成,(下午校, 即街坊學校,則一向有校服和校徽),校服亦定為白恤衫及深藍色褲子。 學費,然而香港政府初期只全費協辦上午校,下午校,名為「紅磡街坊公立學校」,乃不同行政單位,卻以資助性質協辦,餘下的經營費用由紅磡街坊福利會籌集。
- 平房校舍在過去27年以空置為主,曾借予協恩中學附屬小學、聖瑪加利女書院及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等作臨時校舍,政府最新的計劃是將平房校舍,重建為一座後千禧校舍,讓附近有超過六十年歷史的天神嘉諾撒學校搬入使用。
- 旁邊的觀音廟,卻安然無損,人們都說是菩薩有靈,因此其後香火更盛,至今不衰。
- 香港政府為了防止共產思想在香港蔓延,把13所左傾親共組織“港九勞工子弟教育促進會”的學校取締,受影響的會被學生遷往多家官立小學繼續升學。
-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學校停辦後原址先後成為多間學術機構的臨時校舍,當中包括協恩小學及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 學校的一二年級各有三班,而三四年級各有兩班,到了五六年級只篩選餘一班,直到1950 年代後期才更改成每年級平均分成甲及乙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