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車,便見到這掛滿金針花的站台,有點日式鄉村巴士站的味道。 站旁有條大斜路和指示牌,沿路直上,約5分鐘便會到碗窯館。 易新來出任樊仙廟司理約廿年,但在未成為司理前,就已幫誕會籌款,對象是大埔墟富善街的商戶,他笑言像極沿門乞食,講到口水乾。 的乘客)於指定港鐵車站乘搭港鐵並不能享有此項優惠;若全月通加強版、迪士尼綫月票或機場快綫旅遊票乘客乘搭上述指定港鐵車站以外的付費車程,優惠則仍然適用。
- 如果時光倒流到五、六十年代,九廣鐵路沿線最熱鬧的車站,就不得不提大埔滘火車站!
- 急步落的話,10至15分鐘便可到底,接上馬路,轉右會往大埔滘,而轉左則往麥徑第7段的終點鉛礦坳。
- 正誕當日上午,只有十多名村民帶備燒豬、生果、壽包等到來為「阿公」(即樊仙)賀壽,他們主要是碗窰上村和下村的馬姓村民,賀誕經費來自樊仙宮的香油錢。
- 不過,1978年發生包山倒塌意外後,搶包山一度暫停,直至2005年才復辦。
- 由松仔園經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抵鉛鑛坳,再沿清幽山徑直下碗窰,參觀歷史古蹟-樊仙宮。
館裡收藏並展出大量的瓷品和窯具,又以瓷碗的數量最多,有些碗缺了一角,有些碗染滿泥,還有些碗扭作一堆,卻有股滄桑的味道,隱約仍可窺探當年的技人技術。 家裡平日食用的若是瓷碗,那帶孩子到這裡,就可了解他們手中碗的背後故事啦! 館裡有展板介紹陶窯的生產工序,以及碗窯村如何利用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地生產出令人心醉的青花瓷。 地政總署回覆本報查詢時則指地政處曾諮詢及考慮各方面意見,包括古蹟辦及相關原居民代表,當中並無收到部門的反對意見。
上碗窰村: 城門主壩風景美麗
為了滿足不斷上升的用電量,同時增加可再生能源以減排目標,發電廠在八十年代開始擴建,帶來了不少外國的工程人員,他們安頓後亦在此定居,間接令南丫島成為華洋雜處的小島。 說到香港的養蠔業,大家一定會聯想到元朗流浮山。 在最輝煌的時期,蠔油及蠔豉更銷售到世界各地,但到了60至70年代,流浮山一帶的海水受到污染,使當地的養蠔業受到重大打擊。
雖然旅途困難,但看到男女老幼的教友前來聖堂,令他感到十分安慰。 香港的漁民人數漸少,但每年農曆三月廿三的天后誕仍非常熱鬧,在全港多間的天后廟都有慶祝活動。 天后誕正日,傳統天后廟前會有龍獅隊等的表演,善信亦會爭奪從花炮中爆出的竹籤,稱為「搶花炮」,當中又以「丁財炮」最受歡迎,村民相信搶得此炮就會讓全村丁財兩旺。
上碗窰村: 推介特藏
王屋村古屋位於圓洲角於1911年興建,在當時是主要的貿易中心,雲集各地商旅,但隨着沙田新市鎮發展,王屋村開始沒落,圓洲角也因附近填海以至地貌改變。 王屋村內很多古老建築被荒廢及拆卸,現時剩下的這座古屋,1989年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蹟。 元洲仔位於吐露港西北一帶,原本是個四面環海的圓形小島。 19世紀初,政府因興建官員的辦公室及宿舍,以基堤將小島與陸地連接。 不過,直至70年代,該處仍住滿水上人家,片中就展現了艇戶的刻苦生活。
大家可免費參觀碗窰展覽,從大量具有歷史價值的瓷品和窯具之中,了解香港早期工業和大埔墟歷史。 鄰近還有法定古蹟樊仙宮,此廟宇有逾二百年歷史,大門屬兩進式建築,裝飾精緻,大家亦可順道一遊。 上碗窰村 大埔有兩條碗窯村,兩村之間有個曾經風靡整個新界的陶瓷工作中心,出產眾所聞名的青花瓷,現在當然已經荒廢,成為了法定古蹟,並設有碗窯展覽館,免費進場。
上碗窰村: 中原善心同行 共襄善舉
三棟屋博物館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身是一條客家圍村,於八十年代被列為法定古蹟並於1987年重修,才成為今日開放給大家的面貌。 三棟屋博物館裡保留了很多客家人以前的生活物品,也有展覽館對客家圍村作詳細介紹,是個適合一家大小來了解香港歷史的親子好去處。 行山遠足有益身心之餘,途經不同景點時亦可了解其掌故逸聞,增加行山樂趣。 康樂及文化究務處行山樂網頁參照了國際攀山聯盟的難度評級,為不同路線難度評級分為4個級別。 以下為大家推介4條由康文處介紹1-2級難度的歷史古蹟追蹤路線,可感受大自然的恬靜之餘,沿途更可欣賞不少名勝古蹟,邊行山邊了解香港歷史。
- 在鄰近荃灣港鐵站的兆和街乘搭小巴82號上城門,於總站城門水塘菠蘿壩下車。
- 位於調景嶺寶琳路盡頭的警署,與社區有一段的距離,但就設有哨崗,警員可在山腰位置居高臨下,監察整個調景嶺的治安。
- 樟樹後便是社山登山口;路闊且通,毫無難度,從次生林走到短竹林,最後抵達山頂的測量墩,已見植被變為山火後的先鋒植物。
- 由於碗窰遺址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部分發現窰爐的地方已於1983年宣布為法定古蹟。
- 由於兩個誕期接近,因此結合一起賀誕,一連演出五夜四日的神功戲,熱鬧非常。
- 繼續沿山脊前行,會看見寫住「玉秀峰」的路邊石,向前遠望便是發射站,亦是九龍坑山頂。
- 最後由鉛礦坳去碗窰的一段是衛奕信徑,沙石路為主,徐徐落到碗窰的馬路。
政府於1981年宣佈上窰村及附近的灰窰列為法定古蹟,其後更於1984年將已修建成上窰民族文物館的村屋開放予市民參觀。 上碗窰村 現時遊客仍可在文物館內參觀當時村民常用的傢俱器皿和屋外不遠處的灰窰。 前區域市政局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分別於1995年及1999年成立考古隊,在碗窰窰址進行考古研究調查。
上碗窰村: 服務時間
1949年成立的「碗窰公立學校」設於樊仙宮旁,於擴展時在宮內範圍設立校長室、小賣部及教職員工廚房等。 1964年樊仙宮於二戰後首次重修,於正門屋檐下繪畫兩幅壁畫,一是大埔王肇枝中學,一是碗窰後山的燕岩,表明由王肇枝中學到燕岩均屬樊仙宮護佑之地。 1970年代中期一場嚴重火災破壞了樊仙宮很多歷史遺蹟,大門上的書法和繪畫於1976年整修時重新着漆。 本網址所提供的地圖資料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政府 “) 擁有的版權保障。 政府沒有就該等資料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或在任何特定情況下使用的合適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亦無須對與該等地圖資料或本網站有關的任何原故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負上責任。
在顏色的大框架,小裝飾等配套上仍可千變萬化,可以有七彩繽紛的圖案,形態生動的彩繪雕塑等,可說是規矩中見靈活。 鄧氏宗祠採用三進兩院式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典範。 沿達運道下走,經過新屋家,再走至上碗窰的路口後左轉,經過博物館,跟隨綠色的指示牌行走。 在還未到上窰民俗文物館前,大家其實已經會經過過路廊,復興橋和灰窰。
上碗窰村: 上碗窰村 位置地图
因此,考古團隊推測這裡可能是昔日窰址製坯工場的位置。 最後,工人會把瓷坯放在龍窰,經高溫燒製後成為瓷器。 碗窰遺址佔地極廣,面積近五萬平方米,覆蓋好幾條鄉村。 碗窰坐落於大埔墟附近,出產的瓷製品可透過大埔河通往大埔海,方便運輸;碗窰附近水源充足令到泥土肥沃,提供上乘的造瓷及陶器原材料。
雙鹿石澗位於西貢,為香港九大石澗之一,有指比蚺蛇尖更難走,但水色幽美,就連周柏豪也在此拍MV。 由於筆者住在九龍區,所以選擇了先坐地鐵到鑽石山,再轉乘96R巴士到上窰站下車,96R為週未行線,平日需先到西貢巴士總站(可在旺角家樂坊乘小巴),再轉乘94號巴士。 荔枝莊位於西貢北面,除了是條寧靜的小村,還是世界地質公園之一,具觀賞及學習價值。 雖然前往荔枝莊全程完全沒有樓梯級,惟部份斜度不淺,因此又稱不上無障礙路綫,但對健全人士來講算是輕鬆易走,而且幾乎全程遊走於林中,如校準時間可於荔枝莊碼頭乘船離開,否則亦可原路折返。 展覽介紹碗窰的歷史及考古發掘,並展示出土的明清兩代文物。 如欲進一步了解碗窰遺址,可詳閱大埔碗窰窰址單張。
上碗窰村: 大埔碗窰村保育條條fing
離開燒烤場,沿城門道的馬路繼續行,依然是平坦大路,但大家要小心出入的車輛。 很快,景色豁然開朗,抵達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的城門水塘主壩。 走在水壩上,左方是波平如鏡的水塘,水塘後大帽山脈連綿,「白波」醒目地屹立在山頂上,右方則是岩石嶙峋的雙城峽。 這裏也是個看日落的好地方,很多遊人會在壩上拍照。 由落小巴的位置計起,行15分鐘就能抵達城門水塘燒烤場。
水塘後有大帽山,也有荃灣、葵涌一帶的城市景貌,充分見證到香港這個山城之中,山與城的距離是多麼接近。 離開蓮澳村後沿着石蓮路前往社山,上山路況稍微陡斜,但只需約20分鐘便可到達。 位於海拔196米高的山頂可遠眺大帽山及大刀屻景色,還可遙望慈山寺觀音。 奇力山行山路線:奇力山位於太平山的東南面,是港島第三高的山峰。
上碗窰村: 港島奇力山.環瞰山頂豪宅
袁氏更樓,即是我們現在的瞭望台,位於梅窩袁氏大屋旁,於民國年間由袁氏家族所建,是梅窩少數保留得較完整的更樓。 更樓以麻石築成,可在其中眺望遠方,監視海盜行蹤,居民亦可從窗間伸出槍炮籍以保護自身安全。 它在2009年與袁氏大屋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東涌炮台在清代道光年間所建,當時被稱為東涌所城,是大鵬右營的水師總部,用作控制海上交通及防止鴉片貿易。 自英國租借新界後,清兵自炮台撤退,炮台位置先後被用作警署、學校等。
雖然奇力山高478米,但可乘車至加列山道起步,坡幅不足100米,而且奇力山行山路線大部份為水泥路,路況良好,原路折返共不足3公里。 惟此路遊人甚少,中途需穿過細小鐵絲網洞,不宜獨行。 跟著指示牌,沿著右手邊的分差路走,會走入北潭涌自然教育徑,走不遠便會見到灰窰這個法定古蹟,是以前上窰村的居民用來燒一些灰再拿出去賣時用的。 共同管理,係碗窰鄉公所嘅辦公地點同埋鄉民日常議事嘅地方。 樊仙宮旁邊以碗窰村小學改建而成嘅碗窰博物館展示喺遺址發掘出來嘅陶器。
上碗窰村: 第 3 站 大埔滘松仔園到碗窰-參觀青花瓷窰址
該3代原車牌為HV2794,原為傑誠港島52線用車,更換車牌後轉投香港仔專線小巴,直至2016年8月退役。 置於豐田Coaster後的一組編號(如有)只於交通迷界內使用,其他人(包括行內人士)均沒有對小巴有此稱呼。 起點:於港鐵大埔墟站乘搭專線小巴23K號或23S號,至新屋家站下車起步;或從港鐵太和站步行至大埔頭村起步。 2022年,古物古蹟辦事處與活現香港攜手合作推出「踏步大埔」計劃,期望透過專題網站、公眾導賞員培訓,以及導賞團等一系列活動,與參加者一同踏步大埔,探索大埔的風貌和趣聞。 上碗窰村 上碗窰村 大澳居民把小河視為馬路,家家戶戶都有一艘小船,就似是私家車般以供代步,棚屋亦會有樓梯,方便上岸,而船則會放在家門前的「棚頭」。
上碗窰村: 地圖及周邊
針山山頂景色遼闊,但完成沒有樹蔭,陰涼日子還可逗留影相,但炎夏烈日的話,久留的話分分鐘中暑。 上碗窰村 當你見到右方是沙田景色,而前方則是巍然聳立的針山,就代表你只差三分一路段就上到針山。 你能夠清楚望到登上針山的路,十分陡峭,感覺到之後肯定辛苦難行。
上碗窰村: 大埔碗窰村碗窰遺址
銀之文房具最近更舉辦市集,貫徹文具、玩具及古道具為主題,參觀之餘,仲可以將心頭好帶回家。 場內還擺放了上窰民俗文物館和灰窰的模型,還有一個風櫃,古人用它從曬乾的殼物中篩選出好的,一些空心或其他雜質會被篩走。 1995年和1999年,考古學家區家發在窰場遺址發現了各項陶瓷製作工序的遺跡,包括礦坑、礦洞、水碓作坊、碾磨作坊、淘洗池、製坯作坊和龍窰等,十分齊全。 沿大坳門上釣魚翁郊遊徑,雖然郊遊徑上下坡幅較大,但沿途可欣賞佛堂門地勢及東龍島古蹟地貌,亦可看到「大廟灣刻石」和「天后古廟」。 落針山是一段石級路,石線大小高矮不一,有些位置會幾陡峭,兩旁多是灌林長草,難以扶手,不擅長落山的朋友可能要行慢一點。 經過個多小時的旅程,終於登上高532米的針山,山上有三角網測站,也有個寫住「針山」的牌子,方便行山客打卡留影,證明自己行上了針山!
樊仙廟是法定古蹟,其周邊的窰場遺址亦是法定古蹟,而在廟側邊的碗窰公立學校已改建成為碗窰博物館,展示遺址發掘出來的陶器。 惟碗窰這處古蹟處之地近年出現爭議,有村民於2011年申請在碗窰公立學校操場土地上興建5間小型屋宇,但遭其他村民反對並已上訴至地政總署。 反對建丁屋的上碗窰村民馬先生批評,地政總署在處理申請程序上不公義,且漠視村民及市民的需要。 根據運輸署《服務詳情表》,此路線與23S線共需使用5輛小巴提供服務,其中1輛為19座位小巴。 九龍坑山頂雖然是第八段的終點,但是離開還是要經過鶴藪水塘,或沙羅洞,即是第九段的中段。
疑似蓬萊閬苑的職員得知我欲往大埔滘,隨即聲稱山裏有蛇而不准我上山,我只好詢問廁所所在,除了小解外,更是通往大埔滘小徑的入口處。 行多5至10分鐘馬路,會有個分岔口,轉左會落城門水塘,全程馬路,轉右則繼續行麥徑往草山走去,也是全程馬路。 之後的路不會上上落落,而是只上不落,但樹蔭多,還算舒服。
上碗窰村: 大埔碗窰鄉10村 奉祀陶匠守護神 樊仙誕逐漸凋零待振興
請留意有關的數據只顯示現有鄉村 ╱ 墟鎮的分界,並不包括其他數碼資料,例如地形圖 、 數碼土地界線等,該等資料屬地政總署所有。 上碗窰村 地圖顯示的現有鄉村╱墟鎮範圍劃定界線,只為關乎在2023年至2026年舉行的現有鄉村居民代表╱墟鎮街坊代表的一般選舉或補選的目的,並不作任何其他用途。 1983年定為法定古蹟,1995及1999年港府先後兩次在上址進行挖掘。 鄰近大埔市中心的碗窰村,相傳於明代中葉開始生產青花瓷器,為中國境內唯一保存完整,甚至有力復原的窰址。
但民国成立后,受到沿海各县窑场的廉价品竞争,碗窑村的陶瓷事业逐渐式微,并于1932年停产。 其後參與的村民愈來愈少,原因之一是政府在大埔收地,清拆了部分村落,許多村民上樓居住,因此停止捐錢賀誕。 結果經費短缺,人手不足,到1987年便取消演戲。 又由於懂得有關習俗的老人家相繼逝世,故近年只進行簡單的儀式賀誕。 碗窰鄉自明代開始便是製作青花瓷器的地方,遷界期間一度荒廢,復界後由馬氏族人接手,生產的青花瓷器享譽粵港,甚至遠銷至東南亞。
添丁的家庭進行過祠堂儀式後,便會宴請村民吃「丁飯」,即新丁的盆菜宴。 盆菜的用料沒有特別規定,一般包括蘿蔔、油豆腐、冬菇和燜豬肉等,當中燜豬肉是整個盆菜的精粹所在。 菜餚統統放在盆內,族人無分尊卑長幼,同吃一盆菜,象徵村民間的團結和睦。 現有鄉村 ╱ 墟鎮範圍的數碼資料可於 資料一線通網站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