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為了表示禮遇,於西元1665年,為寧靖王在當年台江內海岸邊的高灘地建造了一座宏偉的王府,即是今日的大天后宮。 大天后宮 施琅攻佔台灣後,奏請康熙皇帝將王府改建為媽祖廟「大天妃宮」,以示不居功之意。 康熙23年,媽祖晉封為天后,大天妃宮隨即易名為「大天后宮」,是台灣的媽祖廟中最早稱天后者。
- 同一區域還有新美街上的開基武廟,是台南市的市定古蹟,據廟誌記載為1662年由鄭成功部將奉請來台祭祀,被稱為台灣第一座關帝廟,門口還配祀關公的殉主的馬夫馬使爺。
- 施琅攻佔台灣後,奏請康熙皇帝將王府改建為媽祖廟「大天妃宮」,以示不居功之意。
- 的媽祖和造型威武懾人的千里眼、順風耳以及媽祖兩側嫻雅端莊的侍女,皆是府城泥塑神像的極品。
- 嘉慶23年春,大天后宮發生大火,正殿4進「幾夷為平地」,損毀相當嚴重。
- 大天后宮在台灣將近400座媽祖廟中,具有宛如貴族般的尊貴地位,是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也是唯一列入官方春秋祭典的媽祖廟。
寧靖王朱術桂號一元子,故稱為「一元子園亭」,建材及師傅都來自唐山(大陸),因此畫棟雕龍與天井、大門,都和大陸建築相仿。 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領大軍直入安平鹿耳門時,遇風浪而危急,禱告後忽見神兵引導,安全渡過了危險,為感謝媽祖的保佑,又見台灣民眾多奉祀媽祖,為了收攏人心,因此奏請朝廷,改建寧靖王故宅為大天后宮,奉祀媽祖。 廟在次年改築完成,建築堂皇壯觀,信徒眾多,香火相當鼎盛。 我覺得這次的活動滿有意義的,比我預期的多更多收穫,原本我只有預期月老廟的導覽,沒想到沿路都有經典的店家導覽,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相關常識,也更了解台南的歷史文化,所以我覺得非常值回票價。 此次除了參拜月老之外,還參拜了保生大帝以及玄天上帝。 像是玄天上帝的廟宇,因為日治時期需要建校,逼得廟方只好把廟門180度大轉彎,整座廟宇的後殿變前殿,也是玄天上帝這座廟宇的大特色喔!
大天后宮: 台南大觀音亭
連單人房都配備租屋處鮮少有的浴缸,搭配房型提供Dyson吹風機(非所有房型配備),澡可以盡情泡;三折式高密度床墊,好睡到淺眠者都易入眠。 旅館巷弄內就有文青咖啡館、日雜選貨店,幾乎所有台南小吃也都走路可及,放鬆、簡單度過一個下午。 小南天也是台南百年巷弄內的老屋,由設計團隊改造,新設計與舊元素交會,全棟旅館以白色與木質為主色調,小巧俱全的日系和洋風格,恍如帶妳走入台南的歷史。 已有伴侶者,拜完月老後擲筊求得聖杯後,可拿紅線及緣粉。 把前述兩樣物品放入小紅包袋後,順時針繞月老香爐3圈,隨身攜帶或放在枕頭下皆可。 此巷仍如昔日寬度,古老行業尚可見一二︰有卜卦、香鋪、古董店,以及已不多見的打鐵店、木桶店等。
嘉慶23年3月16日(公元1818年4月20日)清晨,大天后宮發生火災,損失相當巨大,中殿及後殿都焚毀,只剩大門。 其中神像、及牌位皆燒毀無存,住持僧人所儲蓄的銀錢全都鎔化。 大天后宮的古蹟石刻龍柱、龍虎堵牆面、門箱、石階梯等構件,皆採上等石料,大天后宮裡多數的石刻裝飾迄今仍保存良好,圖像清楚可見,十分珍貴。 除了媽祖信仰外,「大天后宮」更見證了明朝末年與鄭氏政權的衰亡,有許多時代的悲劇故事。
大天后宮: 台南景點
清將施琅攻佔台灣後,即進駐寧靖王府,將其大致變動 、更改、拆除。 後來因施琅將平定之功勞歸於媽祖,於是(原寧靖王府)內供奉媽祖且改為天后宮。 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西元一六八三年)水師提督施琅征臺,鄭軍失利,克塽乞降。
祈求姻緣的朋友,跟月老公祈求另一伴的條件,絕對要「說清楚」,不能模稜兩可、不能大概。 為落實防疫,疫情期間廟方不提供筊杯,建議來廟裡拜拜需自備筊杯(多數佛具店、廟口金紙店都有賣)。 擅長替人牽紅線的「大天后宮」,適合幫情人感情加溫或是有意中人求好歸宿。 大天后宮的月老,據說是全台南最會牽紅線的1尊,據廟方說1年可以牽成300多對佳偶,平均大約每天都能牽成1對;大天后宮的月老特色主要是可以將原本就情投意合的2人提升感情、終成眷屬。 若已有意中人的也可以來大天后宮拜拜祈求月老幫你加速修成正果。
大天后宮: 台南廟 | 台南4大月老廟報妳知,月老拜好拜滿求得好姻緣!
來大天后宮的緣粉月老來拜月老、求紅線,不一定是未婚男女才可以來拜月老,想祈求好人緣也可以來月老廟喔。 大天后宮 民國93年因泥塑神像內部木材支柱腐朽金身一度破裂受損,修復期間在神像內發現3塊清代石牌,內容記載神像曾於西元1822年修復,且媽祖神像為金面。 大天后宮 大天后宮俗稱「臺南大媽祖廟」,是臺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也是當地重要信仰所在,每年從除夕到元宵節期間都會有躦轎腳祈福活動,讓民眾彎身穿過為新年祈福。
- 栩栩如生、尺寸碩大的媽祖神像是本宮最大的特徵,是約300年前一位大陸泉州師傅所做,可說是台灣泥塑雕像的代表之一。
- 祀典武廟也有提供點姻緣燈的服務,如果覺得自己的感情運不順,或是人緣不佳也可以點1盞姻緣燈,若有好姻緣出現,也要記得回來還願月老。
- 大天后宮俗稱台南媽祖廟,建於清康熙23年(公元1684年),原為明寧靖王府邸,是鄭成功之子鄭經為了表示對寧靖王朱由桂禮遇而建。
- 7月14日舉辦寶像升額大典,媽祖頭部重新與金身接上,而由於祀典臺南大天后宮誌記載媽祖神像原為金面,後被香火燻黑,故廟方有意恢復媽祖原貌。
- 廟中古匾古聯甚多,包含康熙、雍正等歷代皇帝所賜之御匾為全台各廟之冠。
大天后宮又稱臺南大媽祖廟,原為鄭氏時期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寧靖王別號一元子,所以這座府邸也稱為「一元子園亭」,美食旅遊評鑑「米其林指南」列為三星級景點。 大天后宮居於臺灣早期政治中心地,許多文物與建築在在見證臺灣歷史發展,具有獨特歷史地位,歷代名人所貢獻的匾額更不勝枚舉。 廟址在創建之時本臨碼頭邊,建於斜坡地上,因此建築物由前而後,級級升高,從廟宇前埕到正殿處共高出17階。 遶境活動通常於媽祖聖誕前一個月舉行,而在前兩個月時大天后宮會先「採緣」募款,特別的是因為大天后宮為府城公廟,所以可以全市採緣,不受街境限制,又稱「通城虎」。 遶境當日,開基共善堂邢府千歲會至大天后宮恭請媽祖出門,整個遶境隊伍則會由延平郡王祠的鄭成功與當境的仁厚境土地公、大埔土地公共乘神轎開路,鎮南媽神轎押後。 施琅入台後,稱大天后宮為「東寧天妃宮」,宗人府暫為兵寮,歷經三百餘年歷史變遷,宗人府遺址演變成為廢棄民宅,近年大天后宮斥資近千萬元購地整修,成為古色古香的「媽祖梳妝樓」。
大天后宮: 台南設計旅店 | 老旅店的新生命,小南天生活輕旅
最後到「醋矸」前面,如是祈求期許百年好合,請順時鐘三圈。 重慶寺歷史悠久,是府城七寺八廟之一,位在文學館後方的小小巷弄當中,主祀觀世音菩薩,寺廟歷史悠久,可追溯至1778年,至1916年時遷建於現址,歷經時代變遷與戰爭幾經損毀,修復後仍不減重慶寺的肅穆莊嚴。 1、不論是有無對象,請先準備兩組福金、供品(糕品、甜點),一份拜大天后宮主神天上聖母,另一份拜月老時奉上。 建於西元1678年的大觀音亭,是台灣官建祭祀觀世音菩薩的首廟,與西元1679年建立主祀保生大帝的興濟宮位於同一處,兩廟中央有著現在難得一見的官廳連連接,成為少見的佛、道兩教廟宇共祀一地的特殊場景。 大天后宮 門前的1對抱鼓石,上作陰刻螺旋紋,下方雙面各作不同花鳥祥瑞圖像裝飾,刻畫有玉蘭花樹、雙錦雞等圖像。
大天后宮,俗稱「臺南大媽祖廟」,是臺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 大天后宮供奉的主神,也就是俗稱的媽祖婆,是臺灣民間的宗教信仰中最普遍的神明。 西元1683年,水師提督施琅攻佔臺灣後,鑒於臺灣人民對於媽袓信仰的虔誠,為收服民心,乃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邸改建為媽袓廟,並將媽祖晉封為天后,廟稱大天后宮。 大天后宮主要可分成四大部分,三川殿、拜殿、正殿、後殿,稱之為「四進」。 栩栩如生、尺寸碩大的媽祖神像是本宮最大的特徵,是約300年前一位大陸泉州師傅所做,可說是臺灣泥塑雕像的代表之一。
台南四大月老各有司職,不論你是單身求好姻緣、還是想斬斷不好的孽緣、又或者是求復合和打小三,台南四大月老都能滿足你的需求。 大天后宮 台南月老廟怎麼拜,半天行程一次拜完「大天后宮、大觀音亭、祀典武廟、重慶寺」,招桃花、求姻緣、打小三,心誠則靈。 國道一號:於台南仁德交流道下,循182縣道往台南市區經東門路、東門圓環,在府前路一段右轉接永福路二段即可到達大天后宮。 大天后宮 大天后宮正殿主祀金面媽祖,左祀五水仙尊王,右祀四海龍王及虎爺,前立千里眼與順風耳。
前殿石雕為大正三年(西元一九一四年)所刻,窗櫺不刻細緻,龍柱及石獅已改為現形式。 大天后宮,歷經了數次整建,在民國74年以其歷史與文化地位被列為台閩地區第一級古蹟迄今。 直到康熙23年(公元1684年)依統領清兵平臺的靖海侯施琅之奏,晉封媽祖為天后,東寧天妃宮因此更名天后宮,並納入春、秋祀典而改稱大天后宮。 清代重修、增建多次,嘉慶23年(公元1818年)一度大火重創,原供奉媽祖像被燒燬,郊商由北港朝天宮迎來「三郊媽」,也開啟了著名的府城迎北港媽祖歷史活動。 因廟宇表現各時代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且深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被內政部列為國定古蹟。 大天后宮俗稱台南媽祖廟,建於清康熙23年,原為明寧靖王府邸,是鄭成功之子鄭經為了表示對寧靖王朱術桂禮遇而建。
大天后宮後殿供奉的月老公,是近年來許多單身男女想求好姻緣、求穩定,一定會來拜的月老公。 向月老公祈求緣粉與紅線帶在身上,緣粉可招來緣分,而當帶在身上的紅線不見時就表示月老公已經幫你把紅線繫好了,準備迎接美好的緣分,是府城大天后宮的另一個傳奇。 為台灣最早官建的媽祖廟,俗稱大媽祖宮,原為寧靖王朱術桂府邸。 1683年,施琅率軍渡海來台大敗鄭克塽,此後為收復民心,有鑑於台灣人民對於媽祖的信仰,特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改建為天妃宮供奉媽祖,後加封為天后,「大天后宮」廟名由此而來,也成了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
就像今日在新建的公路、橋樑等公共設施旁,處處可見的紀念碑一樣,記載了執政者欲紀念、流傳給後世的功績。 這塊高279公分,寬106公分,材質為花崗岩的石碑,推測是在大陸特地打造後才運過來。 石碑上方刻團龍紋飾,邊框也有龍的紋飾,顯示出碑文的尊貴。 仔細看,中式龍柱上方被一圈葉子所環繞,是受西洋古典建築柱頭「芼莨葉」做法啟發而產生的變化體,被暱稱為「白菜葉」(就是餐桌上常見的那道)。 芼莨葉的柱頭,常見於臺南其他的日治時期公共建築(如:司法博物館),而台灣匠師吸納了日治建築華麗繁複的雕刻樣式,並轉換為自己熟悉的樣貌,也就形成了許多廟宇常見的白菜葉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