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dcard不可不看詳解

Dcard app上開始有許多新興的看板,內容都很優秀,但使用者或許沒有機緣看到這樣的內容,所以也是我們的職責去找到類似的議題並轉發出去。 透明溝通其實是開放文化的結果,因為大家都樂於分享自己做事的方法和思考方式,持續地從彼此身上學習,才能夠讓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與能力都大大提升。 除了像是產品經理一般照顧團隊成員在 Dcard 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他們也視自己為團隊的 business partner,協助招募、人才發展、團隊協作、定義與解決問題,刻意讓每位 HR 都能成為全方面的人才,而不僅是專精於特定的領域。 Aria 則分享,去年紅極一時的「職業開箱」,Dcard 也推派了前端工程師一起跟流行,但這其實是產品團隊主動跟他們提議的。 團隊夥伴對於招募其實都很熱情幫忙,將公司和營運和成長視為己任、真正產生了認同感,讓作為 HR 的他十分感動。

  • 因此我們會透過 excel 和 Google Analytics 分析數據,並每週固定開會,檢討自己的發文成果,同時也和同事主管分享自己成效佳和不佳的案例,還有成敗的背後原因。
  • 這天參觀的辦公室目測約有50–60個座位,但那似乎只是 Dcard 使用的三個樓層之一。
  • Dcard 是全台最大的匿名社群,在年輕族群有極高滲透率與影響力。
  • 他對職涯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看法:要想辦法讓自己經手scope大的工作,網路新創公司正好能提供這樣的機會。
  • 自那之後,Dcard 意識到了「主動解決問題」的可貴,也成為日後 Dcard 最重視的企業文化之一。
  • 以往公司的員工不到 30 人,如今員工數破百,為了凝聚員工之間的感情,在內部線上公布欄,每位員工都可以在自己的版面上填寫興趣及自我介紹,讓大家認識彼此。

這其實有點反人性,因為通常我們都會習慣有一定的成果才會分享給他人,但是如果往源頭探究,會發現公開透明其實是一個結果,更根本的議題是「資訊如何交流」,而透明的溝通可以幫助資訊交換更有效率,也可以避免前述辦公室政治的產生。 無論是 HR 或是有意願加入新創的人才,保持彈性、清楚自己和對方的需求、能夠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進行專案時,Dcard 工程團隊花最多時間討論的,並不是如何達到目標,而是為什麼要做?

工作dcard: 電商營運助理 (part time)

未來,Cloudflare將持續為Dcard服務,助力新版圖的成功擴張。 回歸到 Dcard 最強調的「學習」,公司非常積極提供給員工學習資源及成長機會。 希望用這些方式讓員工接觸到更多更新、更有趣的技術,也能和國外不同領域人才交流。 公司內部每個部門也會舉辦讀書會,分享彼此接收到的最新資訊,以「知識共享」激盪出更有效率、更特別的想法。 他們因為這個「需要」,開發了 Dcard,啟動午夜 12 點抽卡配對功能:「 Dcard 最初的宗旨就是希望大學生走出自己的生活圈,認識更多不同類型的人,交換彼此的想法。」使用人數不斷成長,直至 2015 年 Dcard 離開校園,成立了「狄卡科技」。 Dcard 共同創辦人林裕欽有著遠大的抱負,希望台灣在網路產業也能向世界交出亮眼的成績單而決定創立狄卡科技,希望能藉由 工作dcard Dcard 帶領大家走向世界,讓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身分的人都可以在 Dcard 找到共鳴。

工作dcard

在 Dcard 上,所有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有其相應的「討論版」,從課業、愛情、金錢、家庭、學校生活等等等,無一缺漏。 當初因為這系列的文章合作了兩場工作坊,內容含金量很高,尤其你若應徵網路業或新創,更不能錯過。 A:會看流量,然而我們真正在乎的是「用戶的總使用時數」,不過,依據不同的部門,評估的指標也不太一樣。

工作dcard: 企業

YC 自認建議有被採納 並得到好的成果,是在工作上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對我們來說,FB 的各項數據都很重要,也是判斷工作成效的指標之一。 因此我們會透過 excel 和 Google Analytics 分析數據,並每週固定開會,檢討自己的發文成果,同時也和同事主管分享自己成效佳和不佳的案例,還有成敗的背後原因。

均一教育平台分成軟體組、教育內容組、推廣組及營運組,而各組的成員背景也非常多元,軟體組長曾任 Garmin 的軟體工程師,教育內容組長則曾為台積電工程師,推廣組長曾經是科技公司的專案經理,而營運組長則是來自 JP Morgan。 Dcard 的產品使命是「讓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共鳴」,希望能「從台灣出發,成為世界一流的網路公司」。 原PO表明自己「不怕學習」、「想上在職碩班幫助自己應徵到比較好的工作」,但不確定什麼行業才能達到性質穩定又可以年薪百萬起跳的目標。 不少人留言「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金融業、科技業等薪資高的產業,光是起薪就相對較高、年薪要破百萬並不難,但同時工作時間也很長。 有網友指出,台電、中油、台水、台糖等國營事業職員,累積6到7年的年資也能有百萬年薪,而且還可以正常上下班。

Dcard成立於2011年,是台灣最大的新世代社群媒體,註冊會員600萬,每個月不重複訪客達1800萬,在年輕族群中有極高的滲透率和影響力。 工作dcard 除了社群服務,Dcard也正全力擴張新版圖,包含電商、IP與影音,並將社群服務延伸至香港、日本等市場。 Dcard由上到下制定年度目標,再由部門主管評估各季度小目標,兩個月為一個季度。 例如今年的終極目標是讓「年輕人都在Dcard上討論」,人資部門因此制定出其中一個小目標,是「為了協助其他部門達標,需要建立內部學習平台」。

工作dcard: 公司福利

因此,Dcard選擇了Cloudflare無伺服器計算服務Workers,在 Cloudflare 的全球雲網路上構建全新的應用程式,讓全球各地區的 API 訪問可以有更低的延遲時間。 抱著筆記型電腦盤坐在沙發,礙事的鞋子早已脫下放在地板,台灣最大的原生社群網站、擁有超過400萬「卡友」的Dcard人資經理、26歲的彭睦潔雙手在鍵盤上飛舞,在Slack群組與人資夥伴打招呼,開啟遠端工作的一天。 實施遠距上班已近一個月,適逢住家附近施工的彭睦潔,今日選擇在幾乎空無一人的Dcard辦公室上班。 回顧起視訊面談過程,YC 仍心有餘悸,「攝影鏡頭不在他所看的螢幕上,所以看著螢幕裡的 CEO 說話時,無法分辨對方有沒有在聽自己說話。」整個過程雖然相當緊張,卻也從中學習表達自己的技巧。 面試的最後以 CEO 的問題「如果這個實習沒上,你這個暑假要做什麼?」,一個無厘頭又平易近人的問句作結,驚魂未定的 YC 就這樣投入 Dcard 活潑開放的工作場域。

工作dcard

▲ 香港各校校版 / 圖片來源:Dcard app 截圖根據講者所述,Dcard 團隊目前約有100多人。 這天參觀的辦公室目測約有50–60個座位,但那似乎只是 Dcard 使用的三個樓層之一。 自己雖然也是 Dcard 的愛用者,但在這次參訪之前,對於 Dcard 的起源、遠景、規模、公司文化等,其實都不甚了解。 這題我拿來和 ptt 的族群做比較,說明了從以前使用 Dcard 到現在觀察的現象、留言氛圍比較偏溫馨、內容面有什麼傾向等。 我認為我的語速有點過快、資訊塞得也稍多,而面試官幾乎都全神貫注聽完你的內容,不打斷與評論,讓應徵者受到鼓勵與全力發揮。 當天我提早 10 分鐘到公司,迎面而來的剛好是發信邀請我的 HR,她帶我參觀了辦公室環境,環境開放而輕鬆,就我所知目前團隊還在擴增當中。

工作dcard: 產品

存取管理使用效能最佳的 Zero Trust 應用程式存取,防止資料遺失,並避免惡意軟體及網路釣魚入侵。 Area 1(電子郵件安全)雲端原生電子郵件安全能夠保護您的使用者,使其免於遭受網路釣魚和企業電子郵件入侵的攻擊。 Dcard人資經理的一日工作滿檔,彭睦潔要應付馬拉松式的線上會議,但也因著網路原生產業的特性,公司由上至下習於使用數位工具,使得主管不用當控制狂、遠距工作進度仍有了然在心的把握。 工作dcard 13點30分用完餐,彭睦潔在電腦上墊著厚抱枕、縮在沙發一角,與人資部門同事1對1討論近30分鐘。

同樣地,工程師是否具備主動學習的能力,也可以從他敘述自己面對挑戰時的態度看出來,願不願意嘗試用新的方式解決,有沒有在經歷失敗後釐清原因,因此獲得了新的洞見,甚至曾經在專案中用了新解法,並且獲得有效成果,都是 Dcard 徵才時看重的特質之一。 繼續往前,迎面而來才是佔據了 Dcard 辦公室最大比例的工作空間——所有人時而埋頭工作、時而交頭接耳討論,沒有隔閡的座位設計,讓思考交流更容易在這個空間裡發生。 公開透明、鼓勵交流討論,已經是 Dcard 內部不言而喻的核心精神。 日本大學生專屬社群,不管是學業、戀愛的煩惱,或是未來求職⋯ Dtto 讓日本大學生可以在這個場域放心分享自己故事。 講者說,讀書會的形式其實不只限於讀書,也可以是線上課程等其他媒材。

工作dcard

近日大熱門的社交遊戲《動物森友會》,連Dcard創辦人暨執行長林裕欽都是愛好者,公司的Slack裡甚至還有相關討論串。 Slack的妙用不只如此,彭睦潔分享一項人資確認員工已讀的小秘訣:原先常用email發群組信、卻難以知道各部門回覆的狀況;現改以Slack留言方式,各部門看過後按被指定的表情符號回覆。 彭睦潔只要查看表情符號與人數,就可以快速確保每一位員工都知曉公告資訊。 這本是Dcard員工常見景象,用餐時間坐在沙發、地板上聊天用餐。

因此疫情來襲,3月中境外移入案例大增時,彭睦潔及早啟動,在與主管緊急安排所有員工3天遠端工作演練後,就隨著清明連假,一路遠端工作至今。 這名女網友在Dcard上,以「工作閒到發慌了」為題發文,提到他們公司只有她和老闆兩個人,3個月後,她就工作滿2年了。 她坦言該工作的薪水其實還可以,一個月有36K,不過缺點就是太閒了,這樣的環境讓她覺得很浪費時間。 一名網友發文表示,他們公司只有她和老闆兩個人,每天都閒到發慌,讓她覺得很浪費時間,有沒有人也遇到類似情形?

圖:吳宗翰在加入Dcard後認識許多新創圈裡年輕卻能力強的朋友,透過厲害的人的視野也學到的許多自家公司以外的做事方法。 原先就讀經濟系的吳宗翰甫畢業即擔任Dcard的產品經理,打破社會大眾給予文組生的框架,為自己的職涯創造更多可能性。 Dcard希望藉由彈性而簡易的開發平台,將開發複雜性減到最低。

當 HR 開始跟團隊建立信任,團隊在遇到問題時會想要找 HR 討論、尋求意見,對於 Hanes 來說,就是他身為 HR 很有成就感的一刻。 而為公司招募到合適的人、讓人才有最大的發揮空間和舞台,當然也是讓他感受到 HR 價值的時候。 政治是由人而起,辦公室政治最根本的議題其實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資源分配,Aria 認為企業文化是否鼓勵團隊成員積極地彼此互動,會是破除辦公室政治的關鍵。

當管理一個近百萬粉專,觸及率動輒2、30萬,說中間沒有迷失在追求點閱率是騙人的,而對於優質內容使用者不屑一看,腥羶色卻是績效保證,多少也會有點灰心。 但不可否認,這絕對是一個很適合做社群的地方,如果你原本志就在此,絕對會如魚得水。 舉例來說,聖誕節時我們邀請到 Julia 吳卓源和 J.Sheon 來幫卡友告白,這就是需要跨 team 間的合作,每個人負責發想的部分也會更廣更多元;還有和其他品牌異業合作的時候,有時也會需要發想活動來包裝,幫忙導到活動頁面。 而 Michelle 也說, 因為 Pinkoi 的組織扁平,而且所有公司資訊、數據都公開透明, Pinkoi 的小編曾經和她分享:「我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一下昨天貼文的效益,表現不好的地方會檢討。」也是這樣的驅動力,讓 Pinkoi 團隊能共同成長。 因為 工作dcard Pinkoi 需要和眾多設計師溝通,這個過程就像是「不停和不同的設計師談戀愛!」要想辦法取得設計師的信任,讓他們願意交付予 Pinkoi 。 JUKSY 已經成立 10 年,並且達到中小企業的規模,但仍然保有新創團隊的作風,絕不墨守成規,在跨部門的溝通上也都會以專案管理的方式確保能順暢進行,而且也在去年接受日本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Infinity Ventures Partners 的投資。

工作dcard: 每天工作10小時、月收僅5000!台灣「工作貧窮」弱勢絕境:人都會做選擇,但選擇太少了…

Dcard 讓我大學生涯尾聲進行了重大的 Pivot ,認真來說沒有 Dcard 的話,也許不會有現在的我。 作為平台立場是比較中立的,不會特意限制大家使用多久,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從不同的領域得到自我價值、使用不同的娛樂管道讓自己放鬆。 A:Dcard 相當鼓勵時時自我學習,希望具備自我學習、問題解決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另外,能夠透過挖掘問題或是各種嘗試,找出成功的操作方式,並把過程系統化。

在面談的過程中,睦潔發現 Dcard 是個能讓員工發揮才能、重視員工的公司,因此下定決心加入。 • 與團隊中的各種角色合作,理解各個不同角色的想法,讓整體執行過程順利進行,同時提供給合作廠商及使用者量好的產品價值及體驗。 他覺得在網路業可以嘗試很多一般企業不太放手讓員工做的事情,例如讓公司內的設計師自學寫code,或是讓員工在線上學習程式語言相關課程、參加和工作相關的社群聚會。 如果你是願意多方嘗試,而且想要不停學習的人,網路業會是一個很好的環境。

我們常常會分享各大學系所相關資訊、學長姐考試經驗、實習/求職/面試心得給莘莘學子們,期望能幫助在學/即將畢業的同學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大學/職務。 我們需要把Dcard內有話題性、或是值得曝光的好文章,埋址後轉發到Facebook和IG這兩個平台,將粉絲導流到站內,並用這些內容在社群上進行品牌曝光。 最後他強調,均一教育平台的人才背景多元、希望團隊成員能幫助均一擴大影響力、而均一也非常重視團隊成員的成長。 疫情打亂了許多人的人生規畫與職涯發展,不少人想趁此機會尋求更加穩定且具有發展性的工作。 日前有位女網友在Dcard論壇上發文,表示自己具有5年業務經驗,受到疫情影響業績大不如前,想要轉換跑道卻擔心文組背景、找不到可以「固定年薪破百萬」的職缺,詢問除了醫科、理工等門檻較高的領域,還有哪些方向可以考慮? 網友們紛紛推薦「金融業、電子業、國營事業」,並且強調國營事業、公股銀行穩定性更佳。

雖說分工的意義是各司其職、發揮每個人的比較利益,但是作為與「人」緊密連結的 HR,本就是一個高度仰賴關係經營的工作。 Dcard 創立於 2015 年,目前已是台灣流量第一名的匿名論壇,也是全台第 11 大的網站。 Dcard 的用戶超過 400 萬,每月的不重複訪客達 1,500 萬,單月的網頁瀏覽次數更超過 15 億次。 Q&A 環節時另一位同學問到,當平台上出現比較爭議性的話題時 Dcard 會如何應對。 針對這點 Dcard 發言人表示,他們不會去限制平台上任何不同的立場,因為論壇的本質就是為了讓大家交換意見。

我們從夥伴們的需求出發培育夥伴,提供無上限學習資源(書籍、講座、課程補助),夥伴可以直接提出需求,並在 24 小時內即可取得。 一個人不會只使用一種社群,現代人對於每個社群滿足的需求是不同的,可能剛從 YouTube 、網紅的貼文接收最新資訊、新聞,同時在 Instagram、LINE 與熟人、朋友分享自己看到的新奇事物,或單純紓發心情、寫寫日記。 而 Dcard 能做到的就是當一個人對任何興趣任何主題有特別的意見,都可以在 Dcard 的各種看版上找到志同道合的網友激盪彼此的想法。 不論是不敢對親近的人說出口的秘密,亦或是對時事的看法,在 Dcard 都可以不畏身分、性別勇敢發言。 現在 Dcard 兼具論壇功能,話題大至國家法規、小至寵物日常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舉例而言,上 Instagram 是想要分享生活、看 YouTube 是因為想打發時間或是吸收新知等等 —— 而大家上 Dcard ,為的則是「討論」。

團隊致力於提供一個讓每個人都可以放心分享自己故事討論平台,不管什麼背景、年紀或興趣,都能在 Dcard 找到共鳴。 因此,為了讓每位 HR 都能夠更宏觀、全面地去思考和協助團隊,他們利用團隊去分工:Hanes 負責營收類團隊(廣告、影音、電商),Aria 負責產品開發與行銷團隊,身為 Lead 的 Helen 則是一起參與、解決問題、做出決策等。 Helen 也舉自己在早期新創擔任營運角色、從零到一將想像建構出來的經驗。 當時產品、服務、流程連雛型都沒有,無論是對外的產品開發,或是對內的團隊管理,Helen 接觸的面相多元,也訓練了自己即使面前擁有多個解決辦法,也能夠突破框架、專注於問題本身,找出更多可能性。 Dcard 身處的網路產業快速變化,自學能力儼然成為前進與否的標準。 尤其社群的競爭激烈,有太多新東西是沒辦法透過系統化學習的,不想眼睜睜錯過先機,就要先主動抓住資訊點,甚至看見新的趨勢,才能知道使用者的需求在接下來會有什麼改變,哪些事情對使用者來說是真正有價值的。

工作dcard: 公司資訊

對於未來想要進入 Dcard 實習,或是對相關工作內容有興趣的同學,YC 建議多去接觸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不要只依靠學校教的東西。 「那是不夠的,學習領域很廣,例如前後端,很多知識內容是學校不一定能帶給你的。」如果想找好的實習,絕對需要透過自學,讓自己帶著自己成長。 我們打造的不只是一款 app,而是影響未來世代交流,思考甚至累積知識的社群平台。

睦潔把公司形容成大學社團一般,可以聚集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共同討論、追求喜愛的事物。 由於背景相異,當然難免衝突發生,但其實這正是追求目標過程中最精彩的火花,幫助我們擴展眼界,發現更多不同想法。 • 藉由使用者研究、資料蒐集、案例調查及數據分析挖掘營收變現機會,並設想適合 Dcard 的實行方式,將其打造為廣告產品專案。

提及過去與工作內容相關的專案,成功操作的案例,言簡意賅、切中要點地說明。 在這裡我分別舉了我策劃的內容主題和跟風還願的 chatbot 貼文。 這是我的 Mapping,面試當天快速向面試官 pitch,並說明我與這些主要任務相關的過去經歷,和做事方法。 就考科來看,二者都需要考『郵政三法』,而考試題型上,營運職採單選題及申論題,專業職(一)則採單選題,因此營運職考科難度較高,其薪資相對也比較高。 貼文一出,網友們表示,「好險沒去,這種慣老闆遲早逼死你」、「這老闆一定以前沒求職過,口頭offer都不算了,還口頭協議」、「當這種老闆的員工一定超痛苦」、「小公司吧,大公司我沒遇過這種天才」。

工作dcard: 學習的熱忱是標配

除了辦公室裡放有各領域書籍的書櫃、鼓勵員工組成讀書會以外,更開設社團讓大家可以申請想看的書/想參加的活動。 在前份公司經歷,我前期負責拉升 B 端用戶、進行企業產品銷售,累積了 2B 行銷提案和陌生開發的能力。 工作dcard 這就是為什麼需要拆解工作內容,將工作內容、需要能力連結你的過去經驗和相關專案,說服面試官你的能力與新職缺息息相關、不可或缺。 中華郵政招考分發單位,屬各級郵局地點,視當地據點業務需要設缺,因類別不同工作內容包含郵儲壽營業櫃台或郵政業務相關工作、郵務營業櫃台、各郵件(遞)部門郵件處理或郵政業務相關工作及外勤郵件收攬投遞工作或郵政業務相關工作等。 他對職涯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看法:要想辦法讓自己經手scope大的工作,網路新創公司正好能提供這樣的機會。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