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豆干包介紹

粉像淡水阿給……,是啊,只是淡水阿給塞進油豆腐的是粉絲(fancy?),清楚一點解釋,就是炒過的冬粉,而豆干包是塞肉燥。 豆干包很便宜,一份兩大顆,只要NT$25 ,可以沾醬吃乾的,也可以加魚湯,還有冬粉、魚丸,通通50元有找,這裡是只要50元就能吃飽的好地方。 圖片來源:基隆海嗨編輯室攝影來基隆吃過「燒賣」的民眾,可能會驚呼:這裡的燒賣怎麼各個都是大塊頭! 和香港茶樓常見的燒賣雷同,基隆燒賣也是用魚漿製成,只是配上在地「呷粗飽」的文化底蘊,精緻的港式點心,在基隆卻成了粗曠豪邁的平價小吃。 前題說了豆干包煮了湯得調味,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以大骨湯加入「冬菜干」這個也是基隆人必然喜歡、習慣的味道。 下回要是到基隆喝米漿、或是杏仁茶,興許可以坐下來嚐上一份魚丸、豆干包的綜合湯,了解一下什麼是「基隆味」。

基隆|老店豆干包大姐說這裡的豆干包要淋甜辣醬才知對味,我心想這又不變成淡水阿給(笑),不過加了這甜辣醬真的變好吃了(笑)。 其實說了那麼多笑話,只是要說基隆的小吃其實有其特色,是台北人比較不知道的,諸如大家常常討論且熟悉的「竹輪」和「吉古拉」的差別。 那次來基隆,不妨也到這店,一次把三樣基隆特色小吃豆干包、魷魚焿、米粉炒一次解決。 大姐說這裡的豆干包要淋甜辣醬才知對味,我心想這又不變成淡水阿給(笑),不過加了這甜辣醬真的變好吃了(笑)。

基隆豆干包: 基隆廟口夜市美食14:圳記紅燒鰻

炸物作早餐配菜並不太理想,但地方飲食乃環境所生,這樣的鹹粥小攤有設在正漁港邊的,猜想是基隆多港務性質的體力活,油炸快速又易取得熱量的烹調手法,成了地方所擇的風景。 延續基隆多移民的人群結構,白鐵桌上與之搭配的炸物除發泡魷魚、魚片、甜不辣切片,也見來自漳州的雞管、自閩南的酒糟香-紅糟肉,可謂基隆人飲食選擇上的大幸福,但造訪多家,品項卻獨漏了清菜,唯二能看見的青菜是擱在炸物旁的薄漬小黃瓜和灑入粥湯的芹菜末。 回到鹹粥,基隆的鹹粥是那種米湯涇渭分明的,粥內米粒保有質感,熬煮湯底的食材十足海港味,小魚乾、蚵仔、蝦米等多種濃縮鮮味物質同煉一鍋,單吃粥亦有滋味,但配菜後會更能體會他的美,炸物下肚後也不覺腹中有過多油味。

基隆魚丸伯仔真的值得一推的基隆美食,首先賣的東西不多但都很經典,不論是魚丸、冬粉還是豆干包都不錯吃,然後價格也很便宜,也難怪魚丸伯仔一個小攤沒幾張座位,卻能賣到五十幾年還有兩家店面,下次來基隆就來試試這個在地基隆小吃。 海港的胸襟氣度接納了自異國他鄉的美味,而沙茶、咖哩兩味最能突顯基隆的海港特色。 從中國福州移民延續下來的當地小吃,以其成分命名:米漿沿著鼎邊翻滾凝結成型,通常烹調搭配香菇、豬肉、蝦仁、竹筍以及百合花等12種配料。

基隆豆干包: 「基隆畫室」總整理,想畫畫不用到台北!大人、小孩都能學,零基礎也能輕鬆畫

但可惜當天早上已經吃了兩攤,這家我已經沒法子再多嚐些不同的料理,真可惜。 基隆地區的俗諺「雞籠雞啼、福州有聽」,多數人將其解釋為雞籠指的是舊稱雞籠嶼的和平島,「福州」指的是和平島上的福州街。 但是福州地區也有流傳「雞籠雞叫、福州聽到」的俗諺,可以反映這些俗語另外的意義就是說明福州與雞籠在某些年代其實關係密切。 清帝國晚期搞自強運動,南洋水師的煤炭主要供應者就是基隆地區的煤礦。

  • 那時臺灣尚未建省,福州是省城,基隆是從福州抵台第一站,可見兩地關係。
  • 但售好的滷肉飯店家大致上有兩種類型,第一是如基隆廟口專售滷肉飯之店家,配菜湯品簡廉,品項至多三到四樣,來盤油光鋥亮的水煮高麗菜、同肉汁滷煮的鴨蛋、沾食辣椒醬油的筍片腿肉湯,重味者來盤蔥爆肉絲,都是令人魂牽夢縈的組合。
  • 豆干包、魷魚焿雖然在台北想吃很難,但在基隆算是很多地方都有,但米粉炒我想了半天只剩劉銘傳路的記憶,幸好近二十年沒來吃,這家營業超過一甲子的老店還在劉銘傳路口,只好像店門有一點不一樣。
  • 0,搭一份麵線、配一碗燙青菜,價格實在而且相當好吃,林家的湯汁做的比紀家鹹一點,肉脂香充分融入湯中,加上去油去沫做得徹底,湯汁喝起來乾淨俐落。

這一味常和炒米粉、炒麵一起食用,由於別的縣市鮮之見也,因此吃過也就足以令人深象深刻了。 基隆廟口小吃一堆,但是有二樣小吃只在基隆有得吃,別處沒有(就我所知),一樣是豆干包,另一樣是仁愛市場的豬肝腸,豆干包有很多攤子在賣,但是……口味平凡佔多數啦。 好的,套前面說的基隆人嘴中肯定都有幾家自己的肉圓味,那麼基隆還有那一些代表性的肉圓呢? 我還真想有計畫的一家一家翻出來,比方說基隆女中肉圓、信義市場肉圓、西定路的三輪車,南榮路的「白磚厝」。 基隆豆干包 當然,我相信基隆肉圓要翻過來寫,100家也不是什麼難事。 意看,基隆豆干包裡面包的是絞肉為主的餡,不像淡水阿給包的是冬粉之類的,吃將上來比較有飽足感,同時多了肉香、肉甜都,總之不管啦,就是比阿給好吃…而這家也是個人覺得基隆豆干包中最好吃的。

基隆豆干包: 基隆魚丸伯仔

基隆的魷魚焿和台北那種純魷魚的魷魚羹不一樣,主要是外層包了魚漿,一口兩種脆Q,同樣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魚鮮,那便是基隆才嚐得到的美味。 再說基隆的魷魚焿,一般來說為以旗魚漿製作,口感相當脆且帶著一定程度的Q度,和台北的魚羹不太相同,又或者那差異只有基隆能一口便明白。 基隆廟口小吃一堆,但是有二樣小吃只在基隆有得吃,別處沒有(就我所知),一樣是豆干包,另一樣是仁愛市場的豬肝腸,豆干包有很多攤子在賣,但是……口味平凡佔多數啦。 不過基隆手工現烤的吉古拉外皮酥脆,魚肉的鮮味在嘴裡散開,是其他地方較難嘗到的好滋味。 且在地人不只會單吃吉古拉,在外用餐點什錦炒麵,幾乎都會看到吉古拉的身影,甚至不少家庭炒菜時,也會加入切片的吉古拉,可以說是相當百搭的食材。

基隆豆干包

朋友告訴我基隆的豆乾包、魷魚羹湯頭裡都會加「冬菜」這一味,老闆立刻點頭稱是,稱讚他是老基隆人,並拿出本尊來給我這假基隆人長知識。 人家現在改成店面了呢~不過我們為了怕搞錯還特別和老闆確認,的確是他小時候吃的那一家(笑)。 劉銘傳路的〈老店豆乾包〉於民國50年代開始營業,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老店」名副其實。

基隆豆干包: 基隆美食。大白鯊魚丸︱民國37年創業老店,基隆魚丸豆包與花雕焢肉飯~基隆廟口美食 x 基隆24小時美食

沙茶加咖哩,是基隆獨樹一格的滋味,這種吃法是近60年前從仙洞附近流浪頭開始流行的。 基隆豆干包 當初隨著國府撤台,大量廣東汕頭人來到基隆,也帶來了沙茶,跑船的船員則引進了咖哩。 鄰近崁仔頂魚市場,每天凌晨兩點到上午六點,隨著漁行燈火亮起,各家小販手腳俐落的煮食,發財車改裝的豆漿紅茶店、現宰生魚片秤斤論兩的賣、還有清粥小菜等等,適合深夜暖胃的點心。 基隆豆干包 和詹傑約訪聊最新的作品,好不容易約會成行,結果他說要帶我夜遊凌晨的崁仔頂魚市場。

店內的主打的豆干包還有魚丸都是當天現場處理,豆干包料理都是手工現包的,店員幾乎手都沒有停過,魚丸也是手工處理,還有賣回去可以領凍的包裝。 〈老店豆乾包〉是朋友的兒時記憶,朋友告訴我這裡藏了常被台北人誤會的三種小吃,分別為豆干包、米粉炒、魷魚羹。 基隆有不少家米篩目店家,料理手法簡單不繁複,如水產米苔目、練家米苔目、阿昔仔古早味等等,碗中僅豬骨高湯、吸的湯汁飽滿的米苔目、一點不擾味的油蔥酥,嘴唇微抿能感覺米漿顆粒質地,湯汁有肉脂香,味醇而不腥。 照例,紅糟肉、白切雞、清燙大蝦、烤透抽、經典炒麵都來上一份。

隆的手工炭烤吉古拉,不僅是使用當地最新鮮的鯊魚漿製作,還是每日手工現烤的,就在正濱漁港旁,從遠處走來就能聞到一股撲鼻而來的炭烤香。 如果想要享用一份簡單快速的料理,絕對不能錯過台灣的煎餃,一盒約35元台幣,就可以吃到8顆新鮮水餃佐以特調醬汁。 基隆乾麵攤特別多,乾麵就是不太一樣,白淨的麵條拌上油蔥與豬油加上豆芽菜,隨意挑選淋上一點辣油、醬油或甜辣醬,再搭配幾盤小菜及餛飩湯,不到百元就吃的超滿足。 記得第一回在基隆吃到燒賣,是愛二路那家已經離去的燒賣大王,不知險惡的一次點6顆,以為跟港式燒賣大小一樣,結果根本巨無霸到吃不下打包,後來才知道這是基隆特色。 由於裡頭添加了內臟類,因此嚐起來具有相當特殊的風味,有的人喜歡,有的人必較不能接受,因此這道比較建議本身並不排斥吃豬肝的人,有機會可以品嚐看看。

圖片來源:基隆海嗨編輯室攝影「豆干包」乍聽之下和魚漿沒有什麼關係,但上桌後才發現,原來這是一道將豬肉內餡鑲進豆腐裡,再用於將封口製成的料理,無論是沾上基隆特產辣醬乾吃,或是加在湯裡和魚丸、冬粉一同食用,都別有一番風味。 看到豆干包的外型,原以為是淡水阿給相似的食物,沒想到深入了解才知道,其實豆干包更像油豆腐版的「福州魚丸」。 基隆豆干包 福州魚丸以包餡知名,但基隆地區普遍對包有內餡的魚丸接受度不高,因此來自福州的師傅將餡料鑲進豆腐,再以魚漿封口,創造出獨特的豆干包料理,也因此基隆的魚丸大多就不包餡了。 上網查了一下資料,淡水阿給起源於日本,而魚丸伯仔自述師承自福州,雖然淡水阿給名氣比較大,不過要認識基隆獨家小吃,絕對不能錯過豆干包。

煮時把豆干包丟入湯中二次煮熟後,簡單調個味就能上桌。 這豆干包美味之處在於一口咬下當中的微噴汁伴隨著上面魚漿的軟Q鮮甜、豆干本來的軟嫩豆香和中間肉末的鹹香油甜,越是咀嚼越有滋味,那便是「基隆的味道」,不過多少年基隆人都會記得的味道。 基隆廟口夜市的另一項經典美食就是用火烤的一口吃香腸。 在地人將香腸搭配蒜頭食用,創造出新鮮香辣的美味口感。 前陣子帶著小D來趟基隆散步之旅,除了到海洋廣場去看來自宜蘭三星的搖搖洛克馬之外,再來就是一路走到基隆廟口去尋覓小吃美食。

自福州傳入的基隆豆干包,長相形似淡水阿給,可是內容物與口感卻大為不同! 基隆的豆干包在對剖的三角形油豆腐中,塞入滷製的豬肉餡,淡水阿給則是塞入冬粉餡料。 口感上,基隆豆干包在豆腐中央劃上一刀,少掏空保留較多柔嫩的豆腐肉,裹餡後以雪白魚漿彌封至沸湯滾熟。

食材新鮮,冷藏櫃內能見吐沙中的蛤蠣、搖曳觸鬚的龍蝦、飽滿晶亮的魚眼、尖彎似牛角的綠竹筍、和各式店家自製手工點心…在基隆吃熱炒,海鮮品質真的不用動到大腦,新鮮而生動熱炒店畫面。 還有一種售好的滷肉飯之店家是自助餐店,如小文肉羹、QQ魯肉飯(QQbar 、深溪食堂亦出自同源),不過向來不愛在基隆吃葷食自助餐(基隆之素食自助餐倒有幾家頗為可口),菜色上就無過多著墨。 雨都漫步由一群熱愛基隆的人自發性組成,來自地理、傳播、人類學、旅遊、藝術、教育、歷史等多元領域背景。 我們推動深度文化體驗,透過雨都漫步特寫的基隆五大樣貌-「閃爍基隆」、「浪潮基隆」、「魔幻基隆」、「調味基隆」、「稜線基隆」,映照基隆的歷史脈絡與城市特色。 如果你喜歡湯跟麵條的話,為何不試試台灣的米粉湯加上一盤炸豆腐呢? 但這種油豆腐包肉燥的平民小吃,我嚐過幾次就愛上了,我歸咎於豆干包湯+乾冬粉可以一解煮婦鄉愁,尤其是愛二路魚丸伯仔這家特別好味,也常買一盒回家自己煮。

順便一提的是基隆半點不輸台中東泉辣椒醬的「丸進」,才是基隆人心中第一品牌的辣椒醬,早前還有一個傳說,基隆的小吃八成辣椒醬都是用丸進調的。 賣的東西很單純,就是肉圓和湯品,湯有同樣具基隆名物特色的豆干包、魷魚羹和全台到處都有的香菇貢丸湯,當然也可以叫上一碗綜合湯。 另一家則是名作家焦桐筆下,但已經退休沒有營業的「阿玲肉圓」,這兩家肉圓也是早前我開「小虎吃貨團-基隆美食團」時,唯二帶路的肉圓。 再說以前基隆的湯,不管是魷魚焿,還是豆干包裡面一定有「冬菜」,另外配菜多半也是芹菜段,有時也擱香菜,同樣那種味道興許只有基隆人才能明白。

基隆豆干包: 基隆相關內容

最後一項是從廣東福建一帶傳過來的小吃——「豆干包」,為油豆腐外頭裹著魚漿,和淡水阿給乍看相似,實際製作方式和吃起來卻略有不同,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豆干包裡頭是沒有包粉絲,而是使用大塊的油豆腐塞滿餡料,讓人只需要花銅板價就能吃飽。 尤其是這間「孝三大腸圈」在基隆仁愛區的孝三路飄香近一載的時光,不僅是觀光客的必訪店家,更是在地人熟悉懷念的好滋味。 基隆特有的豆干包和淡水阿給兩者截然不同,是基隆人運用鯊魚漿的特產,三角豆腐填入炒香的肉餡,再以魚漿封口,傳統吃法是煮湯,亦可淋甜辣醬、醬油膏等乾拌。 大白鯊魚丸的豆干包肉餡是純瘦肉,先以醬油、蒜頭等炒熟,部分店家則會摻咖哩粉或蔥末等。 藍邊、白色的古早碗,隱約透露老店累積的時光,迫不及待的夾起豆干包,咬一口微微噴汁,魚的鮮味和豆香結合,口感滑而有勁,或許時值半夜正飢腸轆轆,也怪魚市場的氛圍太過迷人,我竟打破不吃消夜的習慣,把這碗湯喝得一乾二淨。 以上三段真實談話,其實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最好的方法就是帶他來基隆,來這家六十年老店,一次性解決他三個疑惑。

基隆豆干包

乾冬粉的肉燥我本來以為是魯肉飯那種但顯然不太一樣,比較像是焢肉的湯汁加上碎末,或者應該說醬油的風味比較厚,但卻不至於太鹹,所以即便淋了蠻多的,就算吃到最後一口也不覺得鹹膩,。 口感上比之乾麵來的更黏一點,但也因為用的是冬粉所以吸收醬汁的味道就更好更香。 看倌且瞧這家店名叫「大白鯊魚丸」,但其實以鯊魚肉做成的魚丸在基隆也是市場、路邊常見的美食之一。 不過,我不太記得這間號稱民國三十七年開始,算吧算吧有近70年歷史的老店是從什麼地方搬過來的? 基隆市勉強來說離大台北地區不算太遠,所以在小吃的風味上基本上差距也不大,但有幾樣小東西可就是台北吃不太到,或者應該說只有基隆人「了」。 比方說「吉古哇」有人說他是魚板、竹輪,其實勉強只能說對一半。

老闆忙著煮跟裝盛餛飩湯,這動作也是幾乎沒有間斷過,現包的鮮肉餛飩相當的鮮甜,一口餅一口湯搭配著吃,真是過癮! 點湯時千萬別忘了跟老闆說要加個蛋,這樣營養跟美味都兼顧了。 基隆|老店豆干包為了讓我那位坐基隆的假基隆人了解這三個誤會,我一口氣點了「米粉炒」、「大麵炒」、「魷魚焿」、「豆干包」。 基隆|老店豆干包豆干包、魷魚焿雖然在台北想吃很難,但在基隆算是很多地方都有,但米粉炒我想了半天只剩劉銘傳路的記憶,幸好近二十年沒來吃,這家營業超過一甲子的老店還在劉銘傳路口,只好像店門有一點不一樣。 所謂的豆干包很像是淡水的阿給,本身主要特色在於豆干裡塞入絞肉後,再用魚漿做封口,跟阿給放粉絲的感覺很不同;而且口感上,豆干包嚐起來較紮實些。

基隆豆干包: 基隆美食懶人包|基隆小吃|基隆美食推薦|基隆必吃|基隆廟口美食|

同入中華炒鍋的菜碼就不只芥藍了,多了空心菜、洋蔥、劍蝦、吉古拉、豬肝、蛤蜊…菜碼之盛能用繁華形容,兩碗咖哩沙茶映照了各自場棧所屬的市容。 的標準版size,更有陳家早點般金幣巧克力大小的迷你版,吃法上也頗有趣味,除了單吃餅,來份「蛋餅」也相當不錯,所謂蛋餅並非尋常早餐店河粉式的,而是把烤製好的餅壓在鐵板油滋作響的蛋液上,入口那蛋香、麵香和鹹鮮蔥汁相當迷人。 而基隆,吃蔥油餅必定搭配伴著紫菜酥、榨菜末的餛飩湯,早餐絕妙組合絕對值得一試。

但,當然純以「豆干包」來說,這家的味道只能算是中規中矩就是了。 基隆|白磚厝肉圓說完肉圓接著聊配基隆肉圓的湯,硬要說肉圓本來就百搭,但在我記憶中的老基隆味那得是魷魚羹,比方說孝三路巷口(現在有店面)的那兩家就是完美的組合。 基隆|白磚厝肉圓這就是我心中基隆肉圓的完美模樣,不管是視覺還是味覺。 基隆|白磚厝肉圓賣的東西很單純,就是肉圓和湯品,湯有同樣具基隆名物特色的豆干包、魷魚羹和全台到處都有的香菇貢丸湯,當然也可以叫上一碗綜合湯。

看起來像是淡水的阿給,實際上不同,三角豆干裡面塞入醃肉餡料,然後再用魚漿封口,品嘗到肉香與豆干、魚漿三合一的美味,相當花費手工現作的特色餐點。 蒸好的大腸圈,看起來緊實,也油亮油亮的,飽滿米粒透著油蔥香氣,特色就是店家堅持用新鮮豬腸衣灌製,再跟豬內臟一起放在蒸鍋當中,所以還有豬肉的香味。 建議可以先來一口原味的,再來試試店家的沾醬,巧妙各有不同,都是美味。 如果說到基隆美食小吃,我相信觀光客99%會想到基隆廟口,當然廟口夜市包含週圍的確不少美味老店,不過如果有興趣走離基隆廟口的話,今天介紹位於劉銘傳路的豆干包也是相 …

拜訪他出生成長的都市「基隆」,沿著雨港寂靜的小路,逐一介紹回憶裡的診所、餐廳……那些景物與人刻畫進《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譜成一部獻給港都基隆的時代音樂劇。 還有他們家的魷魚羹,比起其他店家的魷魚羹,他們的魷魚,算有誠意的,吃的到真正的魷魚,而且還挺大塊的。 裡面有用魚漿塞滿的豆干包,吃豆干包我喜歡完整一口咬下,感受肉末湯汁的鹹香,或許他們為了要讓豆干包早點熟,端上桌都已切開,當然比較無法感受鹹香的滋味。

基隆豆干包: 06.07 基隆 來來粿仔湯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