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收入不可不看攻略

讓我們想像一下,或許在帳面數據上,我們可能可以建立一個夠高的UBI,並讓我們所有人都不必工作。 假設我們可以擁有這種大方的基本收入,並且仍擁有強大的福利國家,這必定會顛覆目前的整個局面。 然而,這個烏托邦的存在卻必須要仰賴兩個有問題的假設。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 帕雷斯(Philippe Van Parijs)與楊尼克.
  • 這些數字提供了一種方便參考的基準,有助我們在本書中評估具體的基本收入方案和提案。
  • 根據已實施的基本收入試點計畫顯示,領取人把絕大多數的錢用在私人的「良性用途」上。
  • 与此同时,福利计划可能会遭到共和党政府的新一轮攻击,因为他们正准备削减政府开支。
  • 實際情形或許正好相反:基本收入反而讓人們有能力拒絕不合理的低薪,在選擇工作上有更大自由,並更有信心與雇主協商。
  • 二、以金錢方式支付,讓個人可以自行決定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提供食物或其他物資、有特定用途限制的券。

支持基本收入最常見的主張是:基本收入是改善貧窮的最有效方法。 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最直接與最透明的方法,且行政成本相對較低。 另一個主張和上述說法有關,但不全然相同:基本收入是一種提供基本經濟安全感的好方法。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今日這種市場導向的全球資本主義環境下,經濟上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造成不安全感的主要導因,而且,不確定性和風險不同,無法以傳統形式的保險來因應。

基本收入: 觀點新聞

隨著人工智慧(AI)的發展,人們開始討論它是否會搶走大家的工作,甚至有專家表示,在二○五○年之前,人類就不需要自己開車了。 英國巴斯大學教授歐馬利(Luke O’Malley)表示,基本收入的設計或許能激勵更多人重新就業,但無條件給付基本收入難保不會有反效果,他們不見得將謀職放在第一位,反而專注在其他事情上頭。 芬蘭社會保險局(Kela)2月8日公布UBI第一年實驗的初步結果,獲發基本收入的受試者,與5,000名領取失業救濟金的對照組一比,不僅壓力感較小,也更健康更有自信。

他认为,所有的财富都是社会创造的,应该相应的由社会共享。 基本收入 尽管他没有鼓励我们直接把机器人抓起来,但他主张征收财产税以及金融交易税,并以此作为手段,既为基本收入提供资金,又抑制某些特定行为——如银行储蓄——“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就赚钱。 但布雷格曼有力说服着人们减少工作量的诸多好处:缓解压力,气候变化减弱,减少灾害、失业以及财富分配不均。 事实上,休闲时间增多几乎是把尚方宝剑:“哪里还有减少工作量解决不了的问题? 既然如此,与其让人们工作挣钱过活,为什么不直接给他们一笔钱——全民基本收入?

基本收入: :::相關網站

另外專利與資本將集中至極少部分的企業,貧富不均無限擴大,普及性的基本收入制度將成為一般家庭的生活必須。 另外,基本收入也可望解決現在的「失業困境」與「就業困境」問題,並在獲得經濟安全感後,使人們真正得到選擇的自由。 也有人擔心有人獲得基本收入後揮霍無度,或購買菸酒毒品等危害社會的現象。 基本收入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發放模式如2009年的振興經濟消費券或澳門現金分享計畫相似,但它是定期持續發放,而且不設定期限、具有與現金相同的所有權,發給全體國民不作群體區分,無資格限制。 基本收入目前被認為是人類勞動由高度智慧機器取代後,人類仍然可以享受生產成果的最佳措施。

  • 若財源不是問題,窮人獲得基本收入保障後,很可能減少加班、不再屈就剝削工作環境,育兒婦女可能因此選擇延遲回到職場,青少年將放棄打工。
  • 市民擔心「不勞而獲」會令許多人不再工作,並吸引其他人移民到瑞士領取福利。
  • 但首先我們也必須體認到,一個設計不良或未能徹底落實的基本收入制度,有可能導致人民的經濟狀況變得比在現有社會保障計畫下更糟。
  • 不設定支出條件;政府發放基本收入時,不會指示或限制領取人一定要把錢花在什麼用途、什麼時間花用,或如何花用。
  • 我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基本收入能否保障每個人的最低生活水準,與促進社會正義的實踐。
  • 在工作具有深刻的不平等本質的社會裡(不只在工作分配,也在工作內容裡),轉變這個本質已是最基本的任務。

五年前如果你与人聊天提及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基本收入 basic income ),对方未必了解,可能一脸茫然。 而如今全民基本收入常常被赞是一项“让人有尊严的生活”的政策,在美国甚至全世界内广受欢迎。 全民基本收入即所有人定期从政府获取支票,不论他们在做怎样的工作或者想怎么花这笔钱。 这个想法以前就有,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又再次被提起:原因是金融危机让数以百万的人失业,而且不确定自己是否还能再找到工作。 居服員的訓練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是針對日常生活活動或獨立自主生活能力不足的人,提供家務、日常生活、身體照顧的服務。

基本收入: 經濟癌症第一期,引進外籍勞力搶奪本土工作機會。

2017年2月,芬蘭實施一項實驗,在兩年內挑選正在領取失業補助的2000居民提供560歐元的基本收入。 在高度自動化發展的現在與未來,我們需要的是更人性、更普及和更有效率的基本收入制度。 基本收入發放的金額,只能滿足人的基本所需,若想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還是必須持續工作。 不過,基本收入卻有助於避免許多負擔經濟壓力的青年學子,因為工讀疲憊造成學習效果不佳、錯失階級翻轉的機會;也能鼓勵人們更有本錢追求自己的志業。 基本收入 加拿大的實驗也證實,基本收入有助於提升經濟安全,不僅沒有削弱工作動機,還降低了車禍、意外、醫療支出等,同時減少酗酒、家暴、中輟生等社會問題。

馮勃翰表示,基本收入和既有的社會福利比較,最大的差別就是有沒有設定條件。 原有的社會福利需要層層認證才會發放,這造成了大量的行政成本,像是英國國民年金就花了高達 80 億英鎊在行政支出上。 相比起來,沒有條件的基本收入效率可以大幅提高,不需要將經費浪費於行政成本。 另外,許多研究證實基本收入的接收者不會因此浪費這筆收入,工作時間也不會明顯減少,而且會更理性的消費。 Prochazka 認為獲得基本收入是一種人權,這種人權無論貧富都該擁有,就像是有錢人也該享有國民教育和健保一樣。 附帶一提,有研究估算了美國貧童問題對國家的長期影響,像是營養不良造成的疾病問題、教育環境惡劣導致成年適應不良、以及犯罪問題等等。

基本收入: 基本收入:建設自由社會與健全經濟的基進方案

相對於在失業問題上低估工資角色的凱因斯(John Keynes),斯蒂格勒在1946年的知名論文〈最低工資管制的經濟學〉中主張最低工資將會降低就業率。 他呼籲政府應該廢除最低工資的管制,如此一來,勞動者就能夠接受不超過市場價格的工資。 【編按】無論有沒有工作、收入多少,每個人、每個月都可以拿到1萬至3萬多新台幣的「收入」,這聽起來是不是很讓人心動呢?

斯坦丁(Guy Standing)是英國基本收入的先驅,目前則為低金額版本辯護。 為了推進他的提案,斯坦丁找上工黨智庫「指南針」(Compass),後者透過數個微觀模擬實驗,以評估在英國背景下實施UBI的效果與可行性。 指南針的研究表明,任何基本收入計畫都存在取代現有的、經濟資格限定的福利的風險:這種「完整計畫」的最簡單版本是,每月給予每個成人392美元(約新台幣11,450元),並廢除既存、經濟資格限定的福利制度。 這項計畫產生了毀滅性的結果:兒童貧窮率將提高一成,養老金領取者和勞動人口的貧窮率也分別提高了4%和3%。 早在我們之前,已經有人使用這種意義上的「基本收入」。 若干國家的網絡,包括美國基本收入保障網絡(United States Basic Income Guarantee Network)此後也採用類似的字眼命名,因此讓這個詞受到普及使用。

可是,讀者或許聽過,去年(2016)瑞士有一場人類歷史上首次針對全民基本收入的修憲公投。 詳細的結構性原因,在此無法多做分析,但有一點值得一提:公投後的瑞士民調,有 2/3 的受訪者認為這是全民對話的開始,未來還會繼續下去。 由於國際媒體大幅報導,全民基本收入因此在許多人的腦中留下印象,甚至引發好奇。 根據歐洲民調結果,贊成全民基本收入的人從 2016 年的 64% 上升到 2017 年的 68%。

基本收入

事實上,正是為了滿足充分就業的想法,造就了大量以循環消費為前提的製造業、以鼓吹消費為依歸的行銷業、以買空賣空來套利的各種金錢遊戲。 在現有的經濟體制當中,這些通通被視為有「貢獻」的經濟活動。 基本收入 但從地球資源和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經濟活動都是有害。

基本收入: 無條件基本收入,可行嗎?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基本收入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