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福德祠曾於明治40年(公元1907年)整建,有別於北門福德祠的保存狀況,南門福德祠因毀損嚴重,於民國64年(公元1975年)2次重建,以鋼筋水泥重建並貼上磁磚,此全部翻修的狀況讓當初建築的原貌已不復見,但從留存照片比對,外貌仍保有舊有樣式。 嘉仁里福德祠富麗堂皇無以倫比,明明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廟,卻擁有宮廟般的超優質感。 主殿的神明,除了土地、土地婆之外還手抱神童,非常少見;再則在拜殿柱聯旁的一對雙喜綵球也很特別。 建築所用材料極優,造價不菲,主殿大門於固定時段會開啟,方便信徒敬拜神明,又有寬敞舒適的涼亭,供信徒休息交流,作為村民信仰中心,環境超優。 像在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得道升天日時,會與南方的鹿港福德宮推出多項應景活動,頗有相互較勁的意味。
民國四十九年歲次庚子,因神靈顯赫信徒日增,廟境不敷使用,同年冬月信徒發貣樂捐擴大重建,頂禮膜拜,方有遮風避雨之處。 出巡中,除了備妥牲禮祭拜外,庄民對街相互丟擲爆竹取樂,「戲弄」土地公! 近幾年來,每年的元宵民俗活動中,內湖梘頭「夜弄土地公」,透過媒體的傳播,都吸引了上萬人親睹鞭炮的威力;現場此起彼落震耳的鞭炮聲,可與臺南鹽水蜂炮相互較量一番。 過去此廟的石母被視為石爺,關於石頭從何而來,有說是當年唐山石匠師傅所遺,也有說信徒自河邊撿來酷似人身的石像供奉安放在此廟茄苳樹下,2003年5月,管委會正名為「頭份石母娘娘」。 農曆四月初七,為該石母娘娘誕辰,廟方會發放紅蛋給前往祭拜的孩童。
系萌生第二代木和第三代木,形成三代同堂的畫面,當地人還為祂成立了茄苳樹王公廟,茄苳樹王文化生態公園。 臺中州廳為建於日治時期的官署,整體設計仿法國馬薩風格,充滿歷史樣式華麗的特色,左右二側如雙翼向後延伸,將官廳的氣勢表露無遺,這是日治時期官署建築的重要特徵,見證百年歷史風華。 小北門街內建築群的主體部份,是為當時城內規模最大之建築群,為臺灣現存少有之清領時期官署建築,尺度、工法及用材均極為罕見。 原臺中監獄)日治時期為司獄官、警日常演習柔道、劍道之訓練場,屬較小之武道設施。 建築形式屬日治時期典型演武場,為臺中市僅存之演武場,歷史原貌保存完整,極具保存、再利用及建築研究價值。
埤子頭福德祠: 鹿港福德祠
福德祠原本有信徒10人,對土地公間仔的維護修理表現相當積極,早年祠中的事物、財務全權委任廟祝處理,並有管理人1名充當名義上的祠務負責人,信徒只是每年輪派2人負責祭典事宜。 民國65年(1978)決定每年在農曆2月2日土地公生日建醮慶生,從此醮祭持續舉行到今天,目前信徒已經成立了財團法人的組織。 清道光五年(西元一八二五年)七月萬年縣知縣官杜文紹監督重建舊城圍牆及東西北四城門,並整修北門(拱辰門)旁之護神廟(即鎮福祠)及廟前之飲水井,又稱「拱辰井」,廟體重修建石灰結構,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八月竣工。 埤子頭福德祠 熱鬧非凡歷代相傳,一直沿襲至今,居民、信徒亦視當日為福德正神千秋日擴大致祭,與一般大小土地公廟以農曆二月二日為福德正神聖誕不同。 南北福德祠雖約於同時興建,但當時南北街生活文化並不相同,此差異也表現在南北門福德祠的建造上。 其形制為單殿單開間,有簡單之馬背屋頂,山牆脊墜裝飾泥塑獅頭、磬牌露窗皆為當時的工藝建築特色,現存廟內神龕供桌則是大正5年(公元1916年)時所保存下來,正面木門與屋頂因長期受雨水而腐朽,經換修已非原貌。
後來由賴慶和大德發起擴建,始見其出具規模,並由歷任里長:賴政忠、賴忠信、賴坤鎕、賴連、賴忠義、賴其川、賴慶成等責成管理。 民國八十二年由當時里長及 地方善信大德,組成管理委員會,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召開首次信徒大會時,為配合紀念需要,本祠遂加冠「麻園頭」老地名,更富有時代意義。 民國九十一年十月二 十九日鳩工動土,又蒙眾善信樂捐輸誠,至九十二年九月十六日修建竣工,從此廟貌換煥然一新。 早期以撿緣金方式來補足祭典活動的花費,剛開始檢緣金困難,由爐主來召集頭家負責向當地住戶檢緣金,頭家是依土地公廟的區域,一個里選一個頭家出來,後來因都市發展外來人口逐漸增函,於民國72年當地里長游圗容發貣組織管理委員會管理,才改由信徒自由樂捐。
「鎮福社」舊廟和左營舊城「拱辰門」、「拱辰井」在一九八四年同列為國家一級古蹟,「鎮福社」雖然已不再奉祀土地公,舊廟大致保存完整,從外觀仍可看到門神、屋脊燕尾及獅面懸魚等傳統建築裝飾。 但「拱辰井」因埤子頭街拓寬之故遭拆除,目前僅在馬路斑馬線上留一圓形人孔蓋供後人追憶。 清光緒年間,「鎮福祠」又經過重建,日據時代毀於二次大戰末期盟軍轟炸砲火。 西元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台灣光復脫離日本統治,「鎮福祠」開始進行整修。 一九四九年八月眾信徒提議通過,將「鎮福祠」易名為「鎮福社」,至一九六一年廟宇結構腐朽不堪,經全體信徒同意整建,加強磚造並建設前亭及側邊一間平房。 2006年1月10日成立改建委員會,主委徐耀昌,計畫將原先建坪20幾坪擴大成三間過道式廟宇格局,並合併頭份石爺廟。
求籤時辰也與土地公的神示有關,有的籤在早上求時是吉籤,晚間來求卻是凶籤。 由於年久失修,信徒前後商議修葺未成,迨至二次大戰期間,烽火遍地,日人禁止信徒奉祀,一時荒廢,直至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民國卅六年信徒有志修建,然一再延宕,民國四十三年在眾信徒堅持下,終於在原址修建完成。 年間 ,當年台灣知府蔣太爺(名允焄)遊歷大崗山,經崗山頭之際,睹見山腰間鍾靈毓秀、岡陵峰巒、林木翠綠,二仁溪淙淙而流,景緻秀麗,即擇地興建「大南天福德祠」,供奉「福德正神」土地公,迄今三百餘年,照耀大千。 已具百年歷史的梘頭福德祠,在每年的元宵節晚間六點鐘左右會擲筊請示土地公出神龕,由信徒們抬上神轎,並且沿著內湖地區「遊街」,附近商家也老早準備好鞭炮「列隊歡迎」,等待土地公的神轎隊伍一接近,便點燃一旁的鞭炮。 煙霧繚繞的神轎旁,除了放鞭炮的信徒,周遭參與的民眾也紛紛雙手合十,向土地公祈求保佑這一整年平安。 轟隆隆的鞭炮聲響徹元宵夜,內湖捷運站附近的梘頭福德祠在元宵節舉辦「夜弄土地公」的民俗活動,參與活動的民眾會在土地公神轎龐引燃鞭炮,深信鞭炮放得越旺、財運越旺。
- 臺灣苗栗縣頭份市仁愛里中山路139號主神土地公建立時間1967年地圖頭份福德祠,是位於臺灣苗栗縣頭份市仁愛里的土地祠,其土地神稱為「頭份大伯公」。
- 犁頭店福德廟供奉開山祖張國、文武判官,以及昔日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井仔頭與牛墟之土地公,形成多尊聚落土地公共祀祈祐之處,可謂是「土地公博物館」。
- 南北福德祠雖約於同時興建,但當時南北街生活文化並不相同,此差異也表現在南北門福德祠的建造上。
- 福德祠位處隘門南隅,故而碑記言南甲先賢興建土地公廟,早晚有附近居民來此耕作並順道燒香祭拜。
-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 煙霧繚繞的神轎旁,除了放鞭炮的信徒,周遭參與的民眾也紛紛雙手合十,向土地公祈求保佑這一整年平安。
民間對土地公的信仰,源起尊敬「天、地、社、稷」中的地祇和社、稷之神;因此,最早期在內湖路二段底的老街(舊地名稱梘頭)上,曾有一座小土地公廟,守護著當地住民和水梘(即為水橋)。 因是當地重要信仰中心,每逢初一、十五或重要節慶時,祠內香煙彌漫,於是廟方配合環保局裝設細懸浮微粒監測設施,當PM2.5超過濃度值75ppm螢幕即會亮紅燈警示。 頭份福德祠的土地神為枋坪一帶的庄頭伯公,信眾包括連頭份上公園一帶的三姓埔、埤肚、上發著所、打醮坪、以及下公園一帶的組合背、北圳底、鹽館前、市場尾、河背路、井頭下、下發著所等處,也都涵蓋在內。 犁頭店福德廟供奉開山祖張國、文武判官,以及昔日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井仔頭與牛墟之土地公,形成多尊聚落土地公共祀祈祐之處,可謂是「土地公博物館」。
相傳犁頭店在張國未進駐前,已有漢人移墾,為求墾殖順利,人畜平安,在土地廟現址立土地祠祭祀土地公。 惟山盜野蠻兇悍,常下大肚山殺人取財,但常被一白髮蒼顏老翁持杖擊退,先民耳傳是土地公顯赫救民,益篤信之。 張國弭平盜亂後,回北京奏捷,並陳述土地公顯靈救民經過,清廷乃加封張國為左都督,並勒封土地公為開山翰林(俗稱開山主)欽賜文武判官護駕。 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福德祠的右邊店家是蓋得比福德祠還高的,並且當時眾鋪戶可能遇到了一些不順心之事,信眾不禁聯想到是否因建築高於廟而對神明不敬,導致災難,於是大家一起出資來把這些店家拆低,並擬出廟前店家的高度都不得高於福德祠,否則爐主需出來阻止;若再不聽,則可報官。 佛頭港景福祠創立於清乾隆十五年,是由此地民家讓出屋宇改建為祠,主祀福德正神,配祀觀音佛祖及火德星君。 從佛頭港景福祠外的兩塊石碑:清乾隆四十五年的<佛頭港福德祠碑記>以及清嘉慶十六年的<重建景福祠碑記>我們可得知當時的一些事件。
埤子頭福德祠: 土地公「頭牙」慶生 盧秀燕祈求俄烏戰爭早日結束
土地公是最基層最親近人的神明,早先被認定為土地的守護神,有句臺語俗諺:「田頭田尾土地公」,意謂土地公遍布各地且無所不在,凡是人煙所至之處,無論城市鄉鎮、田野山林都有土地公的存在,主要是因為先人來臺開墾拓荒,十分辛苦,祈求土地公賜與豐收,因而祭祀土地公的信仰遍及全臺。 福德祠雖然也是闔澎的公廟,平常的信徒來自四面八方,但是在農曆7月22日的普渡,都只有半徑數十公尺內的居民參加,這些居民也大都在當日「拜門口」。 埤子頭福德祠 福德祠」、「北頭福德祠」,創建年代已不可考,一說創建於雍正三年(1725年)。
2003年報導,管委會主委林垣輝表示估計全鎮至少有五分之一孩童作石母的契子。 此廟香火為光緒十一年(1885年)間由來臺灣開採樟腦的粵籍人士攜入頭份,原為一顆石頭,安奉在中山路的茄苳樹旁。 學者陳運棟指出,此處舊地名叫「枋坪」,有中港溪支流河道番仔圳流經,為上游漂運木材枋料上岸之處,因北銜北勢街,南通南勢街,也為頭份陸運要衝、商旅聚集之所。 福德祠也有一個深具傳統民俗色彩的「土地公陣」,這個象徵賀喜納福與招財進寶的陣頭,在迎神廟會或慶典活動上的熱場表演,非常受歡迎。
- 張春財說,去年本土疫情嚴重,他也不幸被傳染,但治療8天就已痊癒,而當地快篩結果也都陰性,沒有造成擴散,是不幸中大幸,今年他接任福德祠新主委,認為應該答謝土地公庇佑,便提出這構想,也獲得眾人認同。
- 南街在宗教祭祀上較為著重,因此有飛簷式屋脊、黃色琉璃瓦與雙龍搶珠的華麗裝飾,且現存廟貌為民國64年(公元1975年)2次重建時奠定,原貌不復存在,因此古蹟本體以北門福德祠為主。
- 廟內最古早的文物是正面嵌入「貴吉 大清乾隆戊寅年秋立 永遠供奉」、背被面嵌入「彰化縣北頭 福德正神座前 晉江弟子李元隆敬」的一個磁花瓶。
- 據說南門福德祠在早期經重建過程中將座落土地公廟旁的神龜石雕搬移,從此消失神踪,常引發居民們的想念,因此南門福德祠管委會於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重建財神龜於廟旁,讓居民勾起過往回憶。
民國三十七、八年,地方長老請出碧山巖開漳聖王公、六大角天上聖母(媽祖)和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公,一起來指點出當今祠址;祠址是由老里長謝南的大舅舅捐獻。 信徒們發起樂捐,蓋了一座平房式的祠堂後,再請回土地公入祠供信徒祭拜。 民國二十六年間,梘頭居民張氏興建住宅,將原有的福德祠拆除,擬另覓地重建。 拆除後至三十七、八年之間,土地公神像暫居尖頂(忠勇山)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具有三百餘年歷史之福德正神、福德夫人、文判、武判金寶神像,目前仍完整保存於活動中心二樓辦公室空間。 福德夫人自古流傳愛民善舉,體恤民間貧困,善為撮合人間姻緣,有求必應,但聖誕千秋節日歷代相傳卻無記載,經鎮福廟理委員會於一九八七年祈求神筊請示,由福德夫人賜十五筊,訂為農曆三月十五日。
埤子頭福德祠: 活動
臺灣苗栗縣頭份市仁愛里中山路139號主神土地公建立時間1967年地圖頭份福德祠,是位於臺灣苗栗縣頭份市仁愛里的土地祠,其土地神稱為「頭份大伯公」。 今天是農曆二月初二,是俗稱「頭牙」的土地公誕辰日,彰化縣埤頭鄉埤頭村福德祠集資15萬元,買了3360顆美國進口的富士蘋果為土地公慶生,不少鄉民第一次看到這麼多蘋果也驚呼連連。 埤頭福德祠主委張春財表示,去年爆發本土疫情,有當地居民染疫,幸好感染的人都順利康復,大部分村民快篩結果都陰性,因此獻上蘋果祝壽,感謝土地公保佑大家平平安安。 埤子頭福德祠 埤子頭福德祠 順福宮主委劉淑蘭表示,順福宮為龍津里海埔厝信仰中心,主祀開基王爺五府千歲,非常感謝五福國樂安排順福宮和五方土地公的獻樂音樂會。 鹿港民俗文物館文物組長莊研育表示,東土地公廟是鹿港景福宮(今鹿港景靈宮),西土地公廟則在1934年市區改正時拆除而祭祀在鹿港威靈廟內,南土地公廟為鹿港福德宮、中土地公奉祀於鹿港潤澤宮內。 信眾以擲筊三杯,依其杯意來挑選籤詩,如二正一負就是「陽陽陰」,就要挑選「陽陽陰」的籤詩,如碰到立筊,也有屬於立筊的籤詩。
埤子頭福德祠: 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縣白河鎮大仙寺
結構及樑、柱、屋頂 等皆以RC為材料,不夠造型則依廟宇之建築制式。 民國七十九年歲次庚午菊月,成立福德祠管理委員會,由眾信徒推選邱顯清先生為主伕委員,王禮先生為副主伕委員。 最初該廟寬約1公尺、深約0.9公尺,屋頂為燕尾式屬觀音石建材,民國89年才拆除重建為現貌(主要建材鋼筋混凝土造,牆貼險刻花崗石,莊嚴華麗)。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您可以考慮作出一點點贊助鼓勵,不需手續費,轉帳操作也相當容易。 八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神龕裡的百年石雕土地公神像「不翼而飛」;兩個月後的某一天,被住在大直北安路的傅先生晨跑時,無意中在路旁踢到該尊神像;事後,從媒體得知尋找的消息,主動聯繫廟方領回。
在清末期間,此地每逢上元節,流傳著投擲爆竹「攻炮台」民俗活動;此「攻炮台」一直流傳到民國十年前後,才改邀請土地公「出巡」,接受信徒的「答謝」。 一九六九年高雄市公佈左營區都市計畫,「鎮福社」恰位於勝利路與埤子頭街丁字路口之計畫道路範圍內,遷建勢在必行。 經地方仕紳多方奔走與公部門協調,獲當時市長王玉雲支持,一九八二年繼任市長許水德正式發包,於一條馬路之隔的左營大路光明六巷現址核准興建埤東、埤西和埤北里聯合辦公處活動中心一、二樓,並接續在三樓加蓋鎮福廟。 一九八三年開始興建,隔年完工落成,並舉行建醮、開光點眼,按座之鎮殿福正神寶座尊神,以大陸樟木雕刻,身高六尺三寸,廟門分別設於兩旁,這也是全台極少見里活動中心與廟宇合建的特例,名稱改為埤子頭鎮福廟。 左營區埤子頭鎮福廟溯自明末永曆十四年(西元一六六○年),肇建於萬年縣興隆里埤子頭,廟稱「鎮福祠」,奉祠福德正神(土地公)、福德夫人(土地公婆)及部將文武判(分辨善惡之神),當時廟宇為土結竹造,結構簡陋,迄今已有三百六十年,信徒稱「埤仔頭土地公廟」、「七甲土地公廟」,神靈顯赫、香火鼎盛。
另一個習俗是「擲土地公錢」,在「頭牙」那天以擲茭方式向土地公借錢,討個年初好彩頭,祈願新的一年生意興隆發大財,爾後再帶利分紅還給土地公,答謝庇佑之恩。 原先於內湖國中操場舉辦,源自於清治時期末年民間自衛以及類似鹽水蜂炮驅逐瘟疫的意象;民國85年(1996年)由內湖區公所指定為地方文化特色活動。 民國37年(1948年)地方耆老請碧山巖開漳聖王、六大角天上聖母和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共同點出現今祠址,由當時里長謝南的大舅舅捐獻土地並集資建造平房式廟宇。 福德祠位處隘門南隅,故而碑記言南甲先賢興建土地公廟,早晚有附近居民來此耕作並順道燒香祭拜。 南門福德祠因毀損嚴重,於民國64年(公元1975年)2次重建,以鋼筋水泥重建並貼上磁磚,旁邊有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重建財神龜。 南北門福德祠主祀土地公,神龕下方供奉虎爺,一般俗稱的土地公即為福德正神,或稱福神,客家人稱為「伯公」。
改建委員會並赴苗栗城隍廟,求得土地神留任文疏,同年5月8日出火安座時上告天庭。 同月8日以擲筊方式擇定營建包商,包商多達10家,由徐德恩以12支聖筊勝出,打折以666萬元承接。 廟方請越南工匠以墨西哥玉石雕刻,包括採坐姿重約2.5公噸的土地公、土地婆、石母娘娘,和站姿重約1噸餘的月下老人,在2007年12月31日進行神像遊街。 2011年1月9日竣工,落成後佔地80坪,為頭份規模最大的福德祠。
南北門福德祠的發展,從清領至今,見證了頭圍老街的發展歷史,今因港口的淤塞與交通的便利性,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已大不如過往,但民眾仍可以從南北街福德祠隔和平街相望的距離,理解到當時頭圍街商業發展極盛的相關地理位置,以及和平街上當年的繁華景象。 遙相呼應的南北門福德祠,形成頭城老街特有的「端點圍蔽式」(將街道二端點建廟堵住)街道空間,在都市空間位置上的意義遠較建築本身價值高,因此當地居民於民國95年(公元2006年) 7月9日成立了宜蘭頭城文化發展協會,並在各方的努力下於同年12月15日重新受縣政府指定為3級古蹟。 臺灣苗栗縣頭份市仁愛里中山路139號主神土地公建立时间1967年地圖 頭份福德祠,是位於臺灣苗栗縣頭份市仁愛里的土地祠,其土地神稱為「頭份大伯公」。 福德祠位於澎湖第二信用合作東邊,坐南朝北,雖然佔地面積不大,卻是馬公市歷史最悠久的土地公廟。 福德祠的歷史沿革不詳,廟中沿革志說始建於乾隆景福祠舊貌56年(1791),只是得之於扶乩的資料。
埤子頭福德祠: 活動新訊
張春財說,去年本土疫情嚴重,他也不幸被傳染,但治療8天就已痊癒,而當地快篩結果也都陰性,沒有造成擴散,是不幸中大幸,今年他接任福德祠新主委,認為應該答謝土地公庇佑,便提出這構想,也獲得眾人認同。 福德祠位於中南路與福德路交叉口上,在中南路上有一棚架為平日祭祀空間,並在廟前對面於民國65年建有一戲檯。 依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第1182頁記載為,明永曆17年(1663年)創建,日大正5年(1916年)重建,推測應於日大正5年(1916年),從楊厝遷建於現址。
據說福德神像原本供俸於城隍廟廟中,後來因為城隍廟增祀六司官,才被遷到現址。 昭和3年(1928)原本位於台灣銀行現址的財神廟被拆,又把財神爺移到福德祠,和土地公同龕共享香火。 嘉仁里福德祠(又稱公地)位於潭子區嘉仁里仁愛路二段44號,是嘉仁社區活動中心所在,原本的福德祠是在活動中心二樓,於民國101年陽月(10月)遷移至更靠近仁愛路的活動中心入口,尤其方便年老村民從事信仰活動,金碧輝煌的建築,相當吸引路人的目光。 新廟正後方有一棵逾百年的芒果樹,胸徑241公分粗,每年都還是結實纍纍,生命力相當旺盛。 民國八十四年歲次乙亥正月,信徒有感本祠自重建迄今,經歷三十六年未曾修繕,廟內敤駁罅漏,建議重建,乃成立重建委員會,重新規劃設計,並向縣府申請建築執照十一月十日卲時動工興建。
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你的瀏覽器並未啟動 Javascript,請啟動瀏覽器的 JavaScript 埤子頭福德祠 或是升級成可執行 JavaScript 的瀏覽器,以便正常使用網頁功能。 ,由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建築整體呈英國哥德復興風格近代樓房校舍,三層樓長形屋,二端有實驗教室,正面門廊及二側入口均有山牆飾,以淡色面磚及洗石構成仿石造牆面,平頂,女牆做碉堡雉堞狀。 屬台灣日治時期高等學校校舍之代表作品,規模宏大保存狀況甚佳,極具保存及建築研究價值。
埤子頭福德祠: 廟宇巡禮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