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便不太會有原創星球那種滾雪球效應,曝光率相對平均。 此外,這個網站的文章也是不可複製的,因此盜文機率也較低。 台灣小說 個人還滿喜歡這個平台的排版設計,讓人看得很舒服。
本來想都提,因此上面提到的人有褒有貶,但就自己參考吧。 早期一些如劉大任、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我就不談了,他們談得人很多。 女性作家郭良蕙、於梨華、張漱菡、聶華苓等人也可以自己看看。
★法學院大佬頂級Alpha × 程式天才小奶狗Alpha。 【首刷限定】 小情侶沒羞沒臊32P甜蜜番外別冊〈男朋友他很能幹〉(※首刷售完即無贈品) 【內容介紹】 蘇珞原先認為自己喜歡和善的班長,所以班長那囂張的頂A竹馬──昊一,和自己是情敵。 光陰之外 天地是萬物眾生的客舍,光陰是古往今來的過客。 死生的差異,就好像夢與醒的不同,紛紜變換,不可究詰。
台灣小說: 推薦小說
★TV動畫於2023年1月開播,熱烈播放中! 【內容介紹】 就在村子順利擴張的某天, 基拉爾的夫人古隆蒂來訪。 不過對台灣同志文學最具有重大意義的,還是要屬1994年朱天文的《荒人手記》以及邱妙津的《鱷魚手記》。
反共文學為台灣1950年代特有的文學型態,主要區別是把反共產黨或者反中國共產黨當成唯一主軸的作品,除了受到戰後駐台之國民政府的支持外,也普遍受到1950年代以中文為母語的外省族群青睞。 台灣小說 而這些以小說為主的反共文學的作家約有兩類,首先第一類的是軍人作家,如朱西甯、司馬中原、段彩華、尼洛等。 此類作家本身就有文學底子,例如鄧克保 台灣小說 (柏楊)《異域》、陳紀瀅《荻村傳》、王藍的《藍與黑》、姜貴的《旋風》和潘人木的《蓮漪表妹》。 1960年代-1980年代,在政府仍主導的反共文學與懷舊小說夾擊下,現代主義文學隨著韓戰結束,美援帶來的經濟和美式生活方式的移入下,脫穎而出。 這些包含意識流小說、現代詩、荒謬文學除了對八股化的反共文學表示不滿外,也對殘存於傳統文化中的懷舊抱著反抗改革的意識與反省。
台灣小說: 都市極品醫神(葉辰夏若雪孫怡)
他寫二二八的零星火氣還是蘊含在寒冷的大稻埕氛圍裡:節制的憤怒感。 他的小說寫女性實在令男性不寒而慄,這不是指他妖魔化女性,而是指他寫起女性的際遇時,其悲哀深邃得心涼。 〈燃燒的女人〉把自己疏離了,去理解一個任性的命運會導致何種極端,而從中感到罪惡與美麗。 這也是日本近代文學在二戰前後常處理的題材,有時讀他會想到川端康成、橫光利一。 李喬的小說情節說服力夠,當他面對歷史、國族之類的問題有其精緻處。 《寒夜三部曲》是一例,但他近期如《咒之環》控訴太多,有點讓人擔憂。
《世紀末的華麗》等一系列短篇還行,三十歲再來讀會有不同想法;而《荒人手記》承她一貫思考,有時,朱天文的小說太過急躁,急於描述或處理當代議題,以至於失了沉穩,讓她的小說成為獨立的「美感產品」,卻少了立基點,失了優雅。 身為戒嚴時期出國留學者,心向保釣又對祖國失望之後,他走向文學。 伴隨著對許多事物煙消雲散的惶然感,郭松棻的文學用精練的緩慢把當時曾在台灣生活的人,心目中有的家鄉與處境,刻成令人同時感到極寒與極冷的憂鬱,如〈月印〉。 《亞細亞的孤兒》是名篇,就算放到當代,雖然在國際關係之中有些不合宜了,卻還是能夠感同身受。 和鍾肇政一樣,日文對他而言是包袱也是資源,他從1970年代就談起其他國家的作家與文學,是他文學批評在當時難得的成果。 而他的小說寫豔情際遇中的悲哀是特色,如《葫蘆巷春夢》、《蝴蝶巷春夢》。
總之,拉拉雜雜零零碎碎說了一堆(本文其實本來還會再長一倍),重要的其實一直都是小說要有人讀。 這種在當代發生的出版-文學現象,坦白說不是很健康,也同時誤導讀者這種純然兩極的區分,是一種可以不互相干涉的、消費分流的現實。 這樣的場面轉折了「台灣」與「家族」之間在性與傳承的關係,是舞鶴把他大部分小說的角色寫成廢物的起點: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無處容身。 所以〈悲傷〉、〈拾骨〉、〈逃兵二哥〉等都是廢物。 廢物也常是在世上存活,一邊笑著自己不自量力一邊又苟且的賴活著,且攀附著「性」這件事:人生而在世,都從這件事得到快樂與探底的悲傷。 長期與侯孝賢合作編劇,她好在為文造景,文字是她強項,但多了有時太過。
這一個論爭成了所謂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主線。 有要把台灣分離祖國的企圖,因而紛紛撰文抨擊,官方陣營遂運用掌控大量報刊雜誌等媒體的優勢,對鄉土陣營進行圍剿,甚至發出恐嚇之詞。 1979年美麗島事件後,肅殺氣氛使鄉土文學論戰漸次沉寂,不了了之。 在短暫的蜜月期之後,台灣文學與政治環境相同,陷入低迷的氣壓。 這些低迷氣壓除了來自國民政府語言政策束縛:如國語之推行及政治事件:如二二八事件等等。 加上呂赫若、張文環、楊逵及王白淵等知名作家遭到程度不一的政治迫害後,半數作家因此不再寫作;台灣文學作品銳減。
- 他的小說寫女性實在令男性不寒而慄,這不是指他妖魔化女性,而是指他寫起女性的際遇時,其悲哀深邃得心涼。
- 2015年的華文朗讀節剛剛落幕,而就在活動期間,我受到朗讀節其中一個團隊「譯動國際論壇」的邀請,參與了一場與國外譯者們的閉門會議,向他們介紹台灣近十年小說發展的概況。
- 這種在當代發生的出版-文學現象,坦白說不是很健康,也同時誤導讀者這種純然兩極的區分,是一種可以不互相干涉的、消費分流的現實。
- ”五年前,家族覆滅,廢物葉辰猶如地上蠕蟲般被人恥笑!
- 掙扎於活在台灣或是活在日本,掙扎於自己承接的傳統教育和二十世紀初期現代化各式精緻。
- 一個低微的披毛獸奴,不甘命運安排,與諸界而爭的傳說。
當然一個人可以因為品味的問題,只讀輕小說或完全不讀輕小說,但這並不意味著「書寫」這件事在不同的文類、不同的傾向中有一個本質化,不可動搖的高下差距。 而「小說」這文類在當代台灣始終都處在一個沒被「確立好標準」的狀態,這不只是消費現狀所致,同時也是文學史觀、文類史觀在確立過程之中的艱辛(例如:與中文史的關係),所導致的結果。 當然,離開中華民國搭配中國文學史的論述是好事,但在某些限制之下,取其資源從底建構也是條途徑。
台灣小說: 都市言情小說
★《2gether 台灣小說 只因我們天生一對》泰耽女王JittiRain全新奇幻力作★《記憶的怪物》MAE老師新繪封面★《VICE VERSA 反之亦愛》同名電視劇原著小說★溺水身亡之後……竟然成為了毫不相干的其他人!? 《VICE VERSA 反之亦愛》單行本一二集. 【內容介紹】 各位,高中生起碼都會有一次離家出走的經驗吧! ……我在衝動下離家出走,卻吃了哲彥的閉門羹,照這樣下去可要在寒冬中…
不過相對的,從南島語系的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古典漢文(台灣傳統漢文學)、華語白話文、日文、台語白話文和客語白話文的複雜情況及斷層也豐富了台灣文學的面相。 (看來不是只有台灣讀者不讀太厚的書⋯⋯)如果小說要超過這個篇幅,那乾脆拉到非常厚的尺度,做出市場區隔。 他也是怪,怪在於《王考》、《無傷時代》、《西北雨》怎麼能那麼安靜地對世間流淚(而且還笑)。
前面說了這些,只是日治時期政治、國家、民族諸方向的最簡單版本解釋。 1949中華民國政府來台之後,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D在長大的過程見到老爸C在城市裡戴起了巴拿馬帽和西服,下班後喝點小酒但回家哀嘆自己薪水不如日本本島人的處境,且從C五六歲始有記憶起,隔壁鄰居的大哥哥們就一個一個出去打仗,說是志願兵;且他們家也要跟著改日本姓。 到了D經過了嬰幼兒時期最容易學習語言的年紀,把日語、台語當成日常會話(而非書面語)時,1945,日本戰敗。 作為社區工作者的楊得成意外回到古代,成為丁家最不受待見的私生子丁浩。 無權無財,為同父異母弟弟當車夫的丁浩也因此有了夢想,就是成為一個闊少,遛狗取樂。
台灣小說: 投稿平台推薦
《旅美小簡》中〈失根的蘭花〉、〈哲學家皇帝〉、〈釣勝於魚〉三篇,與《在春風裡》中〈謝天〉、〈寂寞的畫廊〉兩篇散文多次入選兩岸三地的中學國文課本。 1991年初,台灣國文天地雜誌社為國文課本作過抽樣性的調查,由學生自己談喜愛的課文,其中陳之藩的〈謝天〉、〈失根的蘭花〉、〈哲學家皇帝〉等三篇文章,被學生一致選為最令人印象深刻、最具啟迪性的課文。 徵信新聞報的〈人間〉副刊連載郭良蕙的《心鎖》。 《聯合副刊》、《皇冠》雜誌主編平鑫濤網羅瓊瑤等作家長期提供大眾此類作品。 1930年代,與台灣新舊文學論戰息息相關,強調台灣話與文字合一的文學論爭登場。 1930年代初期,影響台灣文學、語言、族群意識的台灣鄉土話文論戰正式展開。
比如說你想寫推理小說,那可能就不太適合放在以玄幻小說為主流的小說頻道上。 又或者你不希望自己的文章被盜用,那就可以選擇像原創星球或Penana這種無法使用複製功能的小說平台。 不過至少我相信,我對各平台的觀察應該還是蠻準確的(理科生的毛病:什麼都可以拿來研究一番)。
然後在那樣的情境之下,再說你「現代中國文學」不入流,不及古典中國文學;「台灣文學」則是搞分離主義,群起攻之,「難道每個省份都要有自己的文學嗎」。 何況日治時期台灣作家不少人是在那樣看不見日本殖民盡頭的過程中,仍在文學中掙扎自己究竟該是誰、該如何活下去。 也有國民政府的人在倡議:以更周全的態度和教材來指導台灣人民學會「國文」。 但相關的倡議很快就在高層的爭議中落於下風,因為中國內部局勢的緊張,1945~1947年之間,報刊與不少會議紀錄所流出的是懷疑起「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的忠誠度」之類的言論,「奴化」也是從那個時期開始。 最近又看到stand1234的回應文章浮出水面,也想來談談這系列的問題。 ★輕音樂社臨時組成的樂團「R-inks」能否成功站上舞台!?
台灣小說: :::網站搜尋
林獻堂著作以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分裂時至歐美遊歷時所留下的《環球遊記》最為膾炙人口。 林獻堂留有自1927年至1954年的《灌園日記》,為台灣歷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獻之一。 張麗俊的《水竹居主人日記》可充實櫟社研究的文獻,亦可見日治時期地方基層文人的文學、經濟、社會等不同文化面向。 《台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台灣新聞》、《台灣民報》、《昭和新報》、《三六九小報》、《南瀛新報》等報刊均刊載一定數量的傳統文學。 台灣傳統文學的詩社源遠流長,活動甚為熱絡,日治時期即有三百七十多個詩社,其中台北的瀛社、台中的櫟社、台南的南社最富盛名。 即使國府遷台以後,在廣設大學中文系之餘,仍然每年籌辦全台中文系詩詞聯吟,包括台語唐詩吟唱,詩社如鯤瀛詩社甚至有百年歷史,至今詩刊仍然如期刊行不輟。
- 但在台灣和中國的小說裡,作家似乎不願意讓讀者知道手上這本書正在往哪裡走,會寫得比較晦澀。
- 這就不用多說,但在反共其外,從中國而來的作家並不一定只在反共的路數上前進,女性作家者在自身經驗上的描繪有其獨到處,這點延續到1960年代之後都還有其特色(可以參考如范銘如《眾裡尋她》等論述)。
- 首先,這個網站和原創星球的設計完全不同:「熱門作品」和「新作品」的頁面是平行設置的。
- 這些包含意識流小說、現代詩、荒謬文學除了對八股化的反共文學表示不滿外,也對殘存於傳統文化中的懷舊抱著反抗改革的意識與反省。
- 進入1990年代以後,由於台語文作家互相觀摩學習的結果,用字漸趨統一,新創字、古字逐漸銷聲匿跡。
- 到了D經過了嬰幼兒時期最容易學習語言的年紀,把日語、台語當成日常會話(而非書面語)時,1945,日本戰敗。
- 1960年代-1980年代,在政府仍主導的反共文學與懷舊小說夾擊下,現代主義文學隨著韓戰結束,美援帶來的經濟和美式生活方式的移入下,脫穎而出。
- 我們一直都知道這種情況,使得一塌糊塗的書照樣可以出版,知道這種循環最後傷害的還是作家自己的信譽、讀者們對台灣文學出版的信心。
而這些反省在之後的1960年代末期與1970年代,產生了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七等生的新變種之現代主義文學。 日本時代後期,大約是1930年代到終戰為止是台灣的日語文學鼎盛的時代,作品數量多,類型也相當多樣化,包含小說、散文、和歌、俳句等。 這個時代除了日本內地人作家以外,也有以日語創作的台灣本土作家。 內地人作家以西川滿為代表,其他有濱田隼雄、坂口䙥子、新垣宏一、庄司總一、中山侑、川合三良等人。 若要說這個平台有什麼缺點的話,最大的問題還是Penana是香港網站,所以不太可能透過這個管道在台灣出書,但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網路小說家,那這對你來說就不成問題。
台灣小說: 系列共1冊
【內容介紹】 燈火——挑戰死亡率超過九成的「不可能任務」的機關。 為了找尋尊敬的同胞們的死亡線索, 他們潛入與共和國有著同盟關係的工業國家:芬德聯邦。 ★網路發跡的超人氣話題作,點閱次數突破12億! 【內容介紹】 與魔王化的巴里恩神國賢者分出勝負後, 佐藤一行人開始遊歷西方諸國。 在他們的眼前, 出現了一名就算用AR顯示也無法看出身分的美少女。 女性文學興起於1980年代,是主題明顯偏向女性的文學傾向。
除此之外,該集團據信也與保釣運動、李敖的全盤西化論及之後溫瑞安成立的神州詩社,有著某種抗衡與合作。 雖運作的時間不久,「三三」式文學行動主義希望將國家文化以及政治意識型態等爭議,包納在一個「情」、「愛」的理想,至今仍為不少人所稱道,也為1980年代初期外省人的主流想法。 某些主題,也彷彿就是特定的性別位置才能去寫,比如上文提到的情慾主題。
也是第一部以平埔族於清末日治初期為中心的台灣小說。 組成成員平均年齡相當低的三三集刊團體,其名稱可做以下解釋:前面的三指的是三民主義,後面的三則代表基督教神學的三位一體的真神,因此三三文學即是所謂的眷村教會文學。 三三集刊成員如:朱天文、朱天心、馬叔禮、謝材俊、丁亞民、仙枝深受胡蘭成與張愛玲的影響,除了文學性極強也有著正統中國與熱愛紅學的信仰。
《殺鬼》很厚但沒那麼厚,故事看一看就四五百頁一下就過了。 他對說故事這件事的執著好像沒個底線,舉手投足全是故事。 小說家的眼睛:一個人會長成這樣有其背景,而「我」並不是要構成他的背景,而是要構築那些「構成他背景的背景」。 最近剛好莫子儀要演他,了解一下左翼紅色青年呂赫若的生平是好的。
但會再回應一下「台灣文學的霸主是誰」這個問題本身。 不過,這篇文章並無報酬,所以只會略談,且嘗試用簡單的方式稍微聊聊這系列的問題。 近年來台灣作家相繼殞落,包含琦君女士、周夢蝶先生、陳冠學先生,去年余光中先生也離世了,引起網友好奇台灣文學作家中的霸主是誰?
1990年代之後,台灣文學呈現多元化並存狀態。 除了稍早期政治文學、女性文學,甚至鄉土文學、懷舊文學以新型態繼續活躍外,也出現了網路文學與勵志文學為主的通俗文學走向。 隨著台灣本土化的省思與腳步正常化,以母語做為文學要素的原住民文學、口傳文學、台語文學等也相繼受到重視。 另外,隨著台灣社會對同性戀態度的開放,以LGBT為書寫主體的同志文學亦佔有一席之地。 陳雷(台灣作家)/吳景裕的《鄉史補記》:為繼《浪淘沙》的第二部台語大河小說。
因此我們必須留意,「霸主」一詞所涵蓋的排他性,其實是一種無法被論證的題目。 而其背後潛藏的價值觀,多少又是一種相對封建的「認知世界的方法」。 在這種認知方法中,存在著一種「霸主」的位置,它允諾任何一個領域裡努力向上的個人,有一個最終極的成就擺在那邊,只要達成,就沒有別人。 這個問題其實隱含的是,我們當前對「其他領域」的認識往往都從「最成功人士」開始的邏輯。 「霸主」這詞彙內涵的是高度的排他性和最頂尖人士的特徵,但當我們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要留心無論是問題方或回應方,是否有足夠的「條件」支撐這樣的問題成立。
抓昆蟲、戲水、烤肉大會等,盡情享受鄉間獨有的樂趣, 同時也和另一位兒時玩伴──沙紀越走越… 1990年代,俗稱「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或「非平面印刷」的網路文學於台灣開始興盛普及。 不久之後,以網路為媒介,或以網路人口為收受者的文學成為台灣文學的主流。 事實上,女性文學跨越新世紀前後仍有不同樣式的發展,原本受文壇重視的女性文學作家繼續創作,而如蘇偉貞、朱天文、平路、朱少麟、張曼娟等新舊作家,也重新用女性觀點式的文學來省思台灣。 所以,一般論者大都將原住民漢語文學的興起定位在1980年代,與「原住民運動」(原運)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