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在於插槽後端是否有另加一顆切換(switch)IC,當安裝一般無線網路卡時,切換IC能夠自動判別這是PCI-E訊號,再把這個訊號送到晶片組中的PCI-E控制器。 若是安裝mSATA SSD,則把訊號切換到晶片組中的SATA控制器。 msata 如果沒有這個切換器,PCI-E Mini-Card永遠只會傳輸PCI-E信號,如果插上只走SATA信號的mSATA SSD,當然就沒有任何反應了。
而Micro-SATA介面可以單純透過一個機械性的轉接卡,將它轉接成一般SATA介面。
msata: mSATA
MSATA介面多用於固態硬碟,適用於需要尺寸較小的記憶體的場合(例如超極致筆電)。 External Serial ATA的略稱,是為面向外接驅動器而制定的Serial ATA 1.0a的擴充規格。 它最大的缺點是沒有電力供應,競爭對手USB, FireWire, Thunderbolt都能傳輸數據及電力。 MSATA為一高效能、符合JEDEC MO-300 規格的產品,其外型設計為mPCIe尺寸,同時也可相容於SATA介面。 如果是更早期的機器,像是X200與X201系列,當時mSATA的規範也尚未形成,或是PCI-E Mini-Card後端沒有加上一顆切換IC,所以才不能支援mSATA SSD。 而mSATA介面只是一個線路,最終是否支援SATA 6.0Gb/s傳輸速度,還是得看mSATA線路的layout,是否有連到晶片組端的SATA 6.0Gb/s控制器。
- 左圖是安裝一般網路介面卡的場合,這時候PCI-E Mini-Card是傳輸PCI-E信號,最後連到晶片組中的PCI-E控制器。
- SATA 2.0於2004年正式推出,坊間的非官方名稱為SATA-2(SATA-II),符合ATA-7規範,傳輸速度可達3.0Gbit/s。
- 為解決固態硬碟的資料傳送瓶頸,國際序列式ATA組織正著手制定下一代序列ATA的標準——SATA 3.2。
- 如果是更早期的機器,像是X200與X201系列,當時mSATA的規範也尚未形成,或是PCI-E Mini-Card後端沒有加上一顆切換IC,所以才不能支援mSATA SSD。
- 再加上從一般大眾使用者的角度來看,買一台新電腦多半只看帳面上的規格,比如說處理器核心、時脈、記憶體容量、硬碟容量等等。
卸下螺絲後轉往筆電正面,先將鍵盤朝螢幕的方向推壓再往上提,即可卸下鍵盤(右圖)。 是的,由於X220只有內建一個全長的Mini-PCI Express插槽,所以mSATA SSD跟3.5G網卡只能二選一。 ▼下圖是Micro-SATA介面(圖片上方),與一般SATA介面(圖片下方)的對照圖。
msata: mSATA SSD
即使尺寸迷你,mSATA SSD仍然擁有一般SSD相同的功能與效能,筆記型電腦只要安裝一個mSATA SSD,就能正常開機灌系統使用。 2000年11月由國際序列式ATA組織所制定,取代舊式PATA(Parallel ATA或舊稱IDE)介面的舊式硬碟,因採用序列方式傳輸資料而得名。 在數據傳輸上這一方面,SATA的速度比以往更加快捷,並支援熱插拔,使電腦運作時可以插上或拔除硬體。 另一方面,SATA匯流排使用嵌入式時脈訊號,具備比以往更強的糾錯能力,能對傳輸指令(不僅是資料)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提高資料傳輸的可靠性。
- ,如果買新電腦時又常常會出現看不懂的英文,似乎看起來跟家裡或是公司裡面的電腦或筆電又長不一樣???
- External Serial ATA的略稱,是為面向外接驅動器而制定的Serial ATA 1.0a的擴充規格。
- 此插座主要在硬碟外接盒中使用,既可以插入eSATA,也可以插入USB。
即使外接硬碟可以解決這個困擾,但是對攜帶電腦長期出外的人來說,如果筆電每天加掛一個「尿袋」出外走動,確實是累贅了一點。 ▼如果你的筆電有支援mSATA SSD,會跟一般介面卡共用一個PCI-E Mini-Card插槽,以下2張圖說明筆電內部的訊號切換方式。 左圖是安裝一般網路介面卡的場合,這時候PCI-E Mini-Card是傳輸PCI-E信號,最後連到晶片組中的PCI-E控制器。 右圖是安裝mSATA msata SSD的場合,這時PCI-E Mini-Card插槽是傳輸SATA訊號,後端的切換器必須把電路切換到SATA的通路,才能連接到晶片組內的SATA控制器做溝通。 不過mSATA SSD卻又跟一般PCI-E Mini-Card無線網路卡共用同一個插槽,這個插槽要如何相容2組完全不同的訊號,而且順利讓主機板晶片組接收呢?
msata: 頻寬速度換算
顯示SATA的速度提升是以幾何級數增長,這點和PATA的算術級數增長是不同的。 SATA 1.0於2003年1月7日推出,為第一代SATA介面,坊間的非官方名稱為SATA-1,傳輸速度為1.5Gbit/s。 msata 和Parallel ATA的5V驅動電壓相比,0.5V的SATA系統節省電力,其驅動IC的生產成本也較為便宜。
筆者認為,除了SSD的可靠性尚未經過長時間驗證,以及高昂價格以外,過低的容量也是讓廠商仍然擁抱傳統硬碟的一個重要因素。 msata 如果近幾年有關注電腦零組件動態的話,多半會對又快又省電的SSD儲存裝置感到熟悉,它不但快速進步中,目前也是DIY電腦零組件市場中的一個熱門話題。 而「mSATA」算是SSD其中一種傳輸介面,這個技術還蠻新的,而且它的優點與特色都非常適合筆記型電腦,可惜這個技術在筆電當中,直到最近才被大量實做在最新機種上,舊型的筆電不一定有這種技術。 而mSATA SSD有什麼優點,以及哪些的筆記型電腦才支援呢? 在這種系統中,雜訊會隨著正常訊號一起傳輸、放大,不易被抑制;在高速時尤其嚴重,為了有效的減少雜訊的干擾,我們只好使用高達5V的電壓來傳送正常訊號,使大電壓的正常訊號蓋過小電壓的雜訊訊號。
不過,SATA和以往最明顯的分別,是使用較細的排線,有利機箱內部的空氣流通,某程度上增加整個平台的穩定性。 3.1版帶來一個新的mini SATA介面,主要用於為移動計算裝置增強互操作性,Zero-Power Optical Disk Drive(ODD)的發明減少閒置光碟機的耗電量,用新的電源管理策略降低整個系統的電力需求。 TRIM改進允許SATA固態硬碟在不影響效能的前提下自行修剪,改善SSD的效能,同時還帶來讓主機識別裝置的硬體裝置功能,提升SATA的相容性。 再加上從一般大眾使用者的角度來看,買一台新電腦多半只看帳面上的規格,比如說處理器核心、時脈、記憶體容量、硬碟容量等等。 當一台搭載750GB傳統硬碟,跟一台搭載64GB SSD的筆電同時出現在廣告單上,只能說一翻兩瞪眼,即使它們的成本與價格都差不多,多數民眾仍然會選擇前者。 而且一般筆電沒有預留第二顆儲存裝置的擴充空間,如果你選擇了SSD,很有可能會面臨到容量不夠用的情形。
此外SATA 3.0同時會為正被系統處理中的資源作優先安排,大大提升系統的執行效率。 所以一台筆電是否支援mSATA SSD的關鍵,在於有沒有那顆切換IC,以及PCI-E Mini-Card腳位的設計,以符合對mSATA介面的規範,跟晶片組其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SSD是由Flash記憶體所構成,不但沒有傳統硬碟怕摔怕撞的缺點,而且效能比硬碟還強大,功耗也不高,單從這些特點來看,SSD實在是一個非常適合筆記型電腦的儲存裝置。 不過就算在最新的筆記型電腦當中,出廠預設搭載SSD的機種,比例仍然遠低於搭載傳統硬碟的機種。
安裝步驟說難也不難,筆者實際上大約5分鐘就可完成,如果之前有更換網卡經驗的話,那就不成問題。 但是說簡單也不簡單,如果沒有筆電拆機經驗的話,就必須盡可能小心拆裝,以免損壞掌托外殼的卡榫,甚至是PCI-E Mini-Card插槽本身的接點。 MSATA是mini-SATA介面的縮寫,mSATA介面的SSD通常只是一個PCI-E Mini-Card介面卡的大小,也是本篇文章所講的東西。 ▼下圖是mSATA SSD與X220i出廠預設硬碟(2.5吋、7mm厚)的大小比較,可以看出mSATA SSD的體積實在很小,卻跟一般硬碟、SSD一樣擁有完整功能,在內部空間寸土寸金的筆記型電腦來說,實在是一大福音。 為了降低耗電,SATA 3.0採用全新INCITS ATA8-ACS標準,不但可相容舊有的SATA裝置、改良傳輸訊號技術,亦大幅減低SATA2.0傳輸時所需功耗。 和Parallel ATA相比,新的Serial ATA使用差分訊號系統(differential-signal-amplified-system)。
在討論哪些筆電才支援mSATA SSD之前,筆者想簡單說明mSATA SSD介面的工作原理。 畢竟mSATA SSD跟一般WLAN/WWAN無線網路卡一樣,是直接插在筆電內部的PCI-E Mini-Card插槽上,很多人會誤以為跟無線網卡一樣,跟主機板之間是以PCI-E訊號的方式在傳輸。 其實mSATA SSD雖然安裝在PCI-E Mini-Card插槽上,不過裡面卻是標準的SATA訊號在流動,算是一種以PCI-E介面傳輸SATA訊號,借腹生子的方式。 所以mSATA SSD的主要晶片結構仍然跟一般SSD相同,都只是Flash記憶體搭配一顆SATA介面的主控晶片而已,不必另加晶片把SATA訊號轉成PCI-E。 簡單來說,mSATA SSD是將SSD的體積大幅精簡,而且能直接裝在筆電內部的PCI-E msata Mini-Card插槽上,無論是體積與安裝方式都跟一般無線網卡相同。
msata: mSATA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 提供SE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