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之家的經營主題定位為「結合古蹟魅力與電影藝術,成為創意交流的場域」,希望為國內藝文創意產業工作者提供一個聚會場所,一個創意的發生點。 並透過影展、講座、工作坊等各種活動,讓跨領域的意見得以交流,進而激發更多創意,期待古蹟空間與電影結合,產生新的樣貌,讓古蹟的歷史意義結合影像藝術,增廣文化視野,並涵養文化深度。 二次戰後,民國35年4月,美國開辦駐台北領事館,兩年後升格為總領事館。 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美國於同年12月30日,任命師樞安為駐台北總領事館領事,不久裁撤,改設大使館,館址初期暫設在台北市重慶南路2段4號(前故總統嚴家淦官邸),之後再遷中正西路116~118號為正式館址,另設海軍武官處於中山北路2段18號現址。 台灣電影文化協會本著古蹟活化、新生的理念,將「台北之家」的經營主題定位為「推廣電影藝術」、「普及藝術教育」、「提供市民藝文空間」三大方向,藉由館內的「光點電影院」,除了每天固定上映六場國內外電影佳片外,並定期策劃主辦或協辦主題影展,引進更多元的觀影視野,長期提供被視為小眾的藝術電影一個與影迷們緊密互動的平台。
- 新領事館地基面積有375坪,係美國政府向台灣土地建築公司租用,因此美國一度欲購地擁有,但為臺灣總督府婉拒。
- 二次戰後,民國35年4月,美國開辦駐台北領事館,兩年後升格為總領事館。
- 明治31年(1898年),領事館遷至大稻埕建昌後街隆興洋行內( Smith Barer & Co.)。
- 日治初期,明治30年3月,美國始置代辦領事一員,隸屬長崎領事管轄,館址設在淡水,以達維遜(James W‧Davidson)擔任該職。
- 外觀為白色的二層樓洋式建築,風格類似美國南方的殖民式樣,平面略成方形,入口朝北,東側突出迴廊可供遮蔽之用,室內則採中央走廊梯間佈局,廊柱為簡潔的希臘柱式。
民國68年,美國完成「台灣關係法」,同年4月16日,設駐「台北辦事處」開始辦公,兩國繼續非官方實質關係往來。 大正2年,改設正領事一員,駐大稻埕千秋街33番地華利洋行內(Filed Hastus & Co.);大正5年11月17日,駐台灣領事館改稱「駐台北領事館」。 昭和元年,由「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在台北市御成町4丁目9番地,即今台北之家所在地,建立領事館,之後一直沿用到戰後。
台北之家: 台北之家(光點台北)
明治31年,領事館遷至大稻埕建昌後街隆興洋行內( 台北之家 Smith Barer 台北之家 & Co.)。 日治初期,明治30年(1897年)3月,美國始置代辦領事一員,隸屬長崎領事管轄,館址設在淡水,以達維遜(James W‧Davidson)擔任該職。 明治31年(1898年),領事館遷至大稻埕建昌後街隆興洋行內( Smith Barer & Co.)。 外觀為白色的二層樓洋式建築,風格類似美國南方的殖民式樣,平面略成方形,入口朝北,東側突出迴廊可供遮蔽之用,室內則採中央走廊梯間佈局,廊柱為簡潔的希臘柱式。 2000 US$ 3.8折約22230NT$ 4.25折約24860 NT$ 5折約29250NT$ 3人分享房/床 615 US$ 1床 7折約12915NT$ 8折約14760 NT$ 88折約16230NT$ 單租1個月另付水電費800元,兩個月以上水電優惠。
- 二次戰後,民國35年(1946年)4月,美國開辦駐台北領事館,兩年後升格為總領事館。
- 昭和元年,由「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在台北市御成町4丁目9番地,即今台北之家所在地,建立領事館,之後一直沿用到戰後。
- 台北之家的經營主題定位為「結合古蹟魅力與電影藝術,成為創意交流的場域」,希望為國內藝文創意產業工作者提供一個聚會場所,一個創意的發生點。
- 新領事館地基面積有 375坪,係美國政府向台灣土地建築公司租用,因此美國一度欲購地擁有,但為臺灣總督府婉拒。
美國雖是最早要求台灣開放貿易,但在台灣設立外國領事館,卻是以英國最早,其次為德國、荷蘭,他國大多委託英國在台領事代理。 美國初期以駐廈門領事兼辦台灣事務,直到同治13年才設常駐副領事於旗後(今高雄),同時以英國駐淡水副領事兼任美國駐淡水副領事。 英法聯軍,清廷戰敗,咸豐8年(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台灣被迫開港通商。 同治元年(1862年)淡水首先正式開關徵稅,直到同治4年(1865年)1月,基隆、打狗、安平等南北四個口岸全部開放。 美國初期以駐廈門領事兼辦台灣事務,直到同治13年(1874年)才設常駐副領事於旗後(今高雄),同時以英國駐淡水副領事兼任美國駐淡水副領事。
台北之家: 優惠門票一日遊查詢
新領事館地基面積有375坪,係美國政府向台灣土地建築公司租用,因此美國一度欲購地擁有,但為臺灣總督府婉拒。 當時,台北御成町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二段),為城內通往圓山神社的主要道路,昭和16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兩國宣戰,領事館業務即日停辦。 民國67年(1978年),「中」美建交,翌年1月我政府中止對美外交關係,美國駐台北的大使館於2月28日關閉。 民國68年(1979年),美國完成「台灣關係法」,同年4月16日,設駐「台北辦事處」開始辦公,兩國繼續非官方實質關係往來。 大正2年(1913年),改設正領事一員,駐大稻埕千秋街33番地華利洋行內(Filed Hastus & Co.);大正5年(1916年)11月17日,駐台灣領事館改稱「駐台北領事館」。
從民國68年到民國86年的十八年間,這棟建築物處於荒煙蔓草中,閒置多時,成為第三級古蹟後,為妥善維護古蹟空間,由台北市文化局疾呼奔走,經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新台幣六千萬元,將建築物本體修復後,委託由侯孝賢導演擔任理事長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 經各方審慎規劃後,決定將其活化為以電影文化為主的藝文空間,本建築物定名為「台北之家」,並於民國91年11月10日正式開館。 從民國68年(1979年)到民國86年(1997年)的十八年間,這棟建築物處於荒煙蔓草中,閒置多時,成為第三級古蹟後,為妥善維護古蹟空間,由台北市文化局疾呼奔走,經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新台幣六千萬元,將建築物本體修復後,委託由侯孝賢導演擔任理事長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
台北之家: 台北國際藝術村
昭和元年(1926年),由「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在台北市御成町4丁目9番地,即今台北之家所在地,建立領事館,之後一直沿用到戰後。 新領事館地基面積有 375坪,係美國政府向台灣土地建築公司租用,因此美國一度欲購地擁有,但為臺灣總督府婉拒。 當時,台北御成町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二段),為城內通往圓山神社的主要道路,昭和16年(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兩國宣戰,領事館業務即日停辦。 台北之家 台北之家致力於推廣藝術電影,除了定期舉辦跨界藝術的主題影展,提供觀眾多元的觀影視野;辦理光點藝言堂、影展座談,增加民眾對電影與人文藝術的知識內涵,並積極嘗試開創新型態、跨領域的館際合作,發揮彼此的最大效益,此外,更以館舍所在地中北路為基地,規劃各種主題的街區導覽活動,並積極與鄰近單位、店家合作,共同行銷中山街區。 同治元年淡水首先正式開關徵稅,直到同治4年1月,基隆、打狗、安平等南北四個口岸全部開放。
一百年過去了,中山區的「敕使街道」已更名為「中山北路」,成為台灣五星級飯店密度最高的街道,也是許多本土企業的重要根據地。 在台北這樣一個大都會裡,因為熱情的匯聚、發散、交流,凝聚成為一項可以實現的理想,開拓出一個魅力無窮的空間即使你不是台北人,也等著你的參與……。 日治初期,明治30年3月,美國始置代辦領事一員,隸屬長崎領事管轄,館址設在淡水,以達維遜(James W‧Davidson)擔任該職。
台北之家: 台北希望廣場
二次戰後,民國35年(1946年)4月,美國開辦駐台北領事館,兩年後升格為總領事館。 民國38年(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美國於同年12月30日,任命師樞安為駐台北總領事館領事,不久裁撤,改設大使館,館址初期暫設在台北市重慶南路2段4號(前故總統嚴家淦官邸),之後再遷中正西路116號~118號為正式館址,另設海軍武官處於中山北路2段18號現址。 台北之家的前身為美國大使館官邸,位於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在清朝末期時,台灣的台北、淡水、安平、打狗等各設有英國以及德國領事館,由於西元1926年10月8日,美國便在此地建立了美國領事,一直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完;後來,當時的中山北路二段為通往圓山神社的主要道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日兩國宣戰,美國領事館的業務也隨之停擺。 台北之家外觀為白色的洋式建築,兩層樓高,東側有突出迴廊,平面為方形,廊柱則為古希臘風格,典雅簡潔的氣氛,可以想像當年的繁華;室內景觀方面,台北之家除了仍有外觀上的Doric Order白色牆柱外,主建物兩層加最頂樓夾層的中央走廊迴旋與空間設計也蔚為特色。 除此,頂樓壁爐與整體內嵌沙發設計,也是東亞建築中較為獨特,台北之家更是台灣與美國關係的歷史見證,從太平洋戰爭開始,擔任著美國駐台領事館的角色。 民國67年,「中」美建交,翌年1月我政府中止對美外交關係,美國駐台北的大使館於2月28日關閉。
期待古蹟空間與電影結合,產生新的樣貌,讓古蹟的歷史意義結合影像藝術,增廣文化視野,並涵養文化深度。 民國43年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民國46年美軍事顧問團上士槍殺劉自然事件、民國49年艾森豪總統訪台、民國60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民國68年中美斷交等事件,皆與本建築物與歷任大使息息相關。 歷任大使對台北的文化藝術亦相當關注,黃君壁、藍蔭鼎、余光中、陳若曦等皆曾是官邸座上客。 台北之家 然而,隨著1979年中美斷交後,領事館於該年度 2月28日關閉,最後一任大使安克志離台,建築物始正式關閉使用。 民國43年〈1954〉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民國46年〈1957〉美軍事顧問團上士槍殺劉自然事件、民國49年〈1960〉艾森豪總統訪台、民國60年〈1971〉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民國68年〈1979〉中美斷交等事件,皆與本建築物與歷任大使息息相關。
經各方審慎規劃後,決定將其活化為以電影文化為主的藝文空間,本建築物定名為「台北之家」,並於民國91年(2002年)11月10日正式開館。 【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將台北之家的經營主題定位為「結合古蹟魅力與電影藝術,成為創意交流的場域」。 透過影展、講座、工作坊等各種活動,讓跨領域的意見得以交流,進而激發更多創意。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