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sata ssd詳細資料

NVMe 技術有多種形式,例如 PCIe 插槽、M.2 和 U.2。 儘管有使用 AHCI 而非 AHCI 的 SATA、PCIe 插槽和 M.2 的 SSD,但 U.2 是專用於 NVMe 協定的外觀尺寸規格。 當 M Key 插槽出現於轉接卡上時,囿於裝置之生產成本以及考量市場需求,極其大部分僅支援 PCIe 介面。 我們會說明 NVMe 傳輸協定是什麼,它暨不是 M.2 這樣的尺寸,也不是 SATA 或 PCIe 這樣的介面。 相較於Gen 3 SSD平均價格落在5,000元以內(少數近萬),多數Gen 4 SSD在相同的1TB容量下就至少6,000元左右起跳,2TB版本更是破萬。

m2sata ssd

伴隨著固態硬碟的逐漸普及,以及初代 M.2 PCIe SSD m2sata ssd 曾因價格定位到達甜蜜點,得以其高性能價格比而襲捲市場之故,傳統 SATA 介面於頻寬上逐漸顯露其捉襟見肘之態勢。在各種因素之交互作用之下,M.2 SSD 遂成為市場之新風潮。 然而關於 M.2 SSD 其規格型式(至少有兩種主流介面型式,以及與其相關的兩種不同插槽類型,而其中一種插槽尚有三種不同之 介面/協定 相容性),卻成為令消費者困擾不已之難題。 在此我們特別以專文來介紹 M.2 SSD 其規格與相容性之相關知識,如此讓消費者於採買時,可擁有更明確之選購資訊。 使用 SATA 電源線時,SATA 磁碟機需要兩條電源線才能運作。 其中一條用於將資料傳輸至主機板,另一條則是為 PSU (電源供應器) 供電。 使用多台 SATA 磁碟機時,電源線雜亂是影響電腦機殼效能的原因之一。

m2sata ssd: NVMe 儲存空間是什麼?NVMe 儲存空間介紹

Intel 760P 256GB採用的是M.2 2280的形式,走的是PCIe 3.0 x4的介面、能夠支援NVMe 。 且是屬單面顆粒,背面沒有任何東西,即使是 512GB 也是一樣單面,可見256GB與512GB使用的顆粒容量應該不相同。 請務必記得使用Crucial Memory Advisor或系統掃描器來確認 SSD 與您系統的相容性。

關於Gen 3 SSD的介紹就先告個段落,接下來將為玩家找了目前市場上的10條Gen 3 SSD,特別針對其C/P值做簡單的對比。 作為判斷標準,我們將以「新台幣1元能買到的容量和速度(MB/s)」來呈現,玩家可以藉此來理解成「俗擱大碗」的購買參考,同時再針對先前提到的購買SSD判定標準來看看各SSD的優缺。 然而,玩家們也不要以為讀寫速度高就一定代表著一切,畢竟廠商在測試環境下所獲得的數據都是最佳化的數據,因此仍會隨著玩家自己的電腦規格不同而有差異,甚至某些時候會有可能出現頻寬互相搶來搶去、導致頻寬受限、存取掉速的現象,不過讀寫速度仍是玩家在挑選時,可做為重要評斷的一個關鍵點。 當我們討論到有關 M.2 的儲存技術時,我們討論的通常是 SSD 固態硬碟的外觀尺寸。 這種小巧纖薄的尺寸使得它成為筆記型電腦、迷你電腦以及超輕薄筆電等輕量可攜式電腦的理想選擇。 它們所佔用的空間比 2.5 吋 SSD 固態硬碟或是傳統硬碟都少,容量最高可以達到 2TB。

m2sata ssd: 主流 M.2 SSD 列表──PCIe一族

我們在此整理出市面上流通之 M.2 PCIe SSD 以及 M.2 SATA SSD,來加以歸納探討。 為您的伺服器選擇適合的 SSD 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伺服器 SSD 是為了能在可預測的延遲級別下運作而進行優化,而消費級 (桌上型電腦 / 筆記型電腦) SSD 則不是。 這些差異讓重要的應用程式與服務有更長的正常運作時間與更低的延遲。

而SATA SSD方面,到達遊戲選單時所花費的時間為1分22秒、額外再花費了13秒的時間來到實際遊戲動畫畫面。 註:使用 NVMe 裝置作為主開機磁區時,主機板必須設定為 UEFI 開機,並關閉 legacy 開機模式。 M.2 B key 出現於筆記型主板上之機率較桌上型主板要來得高,而目前所有主板(包含筆電)上內建之 M.2 B key 插槽皆僅支援 SATA 介面。 對於 B key 插槽而言,B+M key 之 SSD 可以順利插入,而 M key 腳位之 m2sata ssd SSD 則無法順利安裝。

m2sata ssd: SATA M.2 SSD 固態硬碟

此一無法開機之問題主要發生於第四代 Core 處理器(或更早期)之主機板之上。 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主機板之 BIOS 缺乏對於 NVMe 協定之支援,而這必須透過主機板製造商釋出內含 NVMe 模組之 BIOS 來加以克服 。 M.2 的尺寸與 SSD 固態硬碟相同,因此這個問題實際上沒有什麼意義。 不過,混淆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與其他消費型 SSD 固態硬碟的尺寸相比,M.2 SSD 固態硬碟相對而言是較新的技術。 M.2 SSD 固態硬碟有兩種類型,分別是 SATA 架構和 m2sata ssd NVMe 架構。 它們的儲存技術有所不同,且根據需要與預算的差別,它們各有優缺點。

SSD 固態硬碟的效能等級取決於通訊驅動程式屬於 SATA 架構或是 NVMe 架構。 PCIe 世代 – PCIe 匯流排已經推出過好幾代,每代產品的效能等級各有不同。 每一代的頻寬都會加倍, SSD 固態硬碟會使用不同世代的 PCIe。 最新一代為 PCIe 4.0,PCIe 5.0 目前仍然在開發階段。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隨機4K讀寫、也就是IOPS數值上,這邊我們就不特別列出官方數值了,有興趣的玩家可以自行前往SSD官網查詢,不過也還是先幫玩家附上實際測試數據。 不是每個主機板都支援兩個M.2插槽,筆者的喜歡ITX小板,大都只有一個M.2插槽,用過PCIe M.2 SSD後,大概就不想再使用傳統的傳統STAT3介面的SSD,於是買個SSD轉PCIe 3.0×4轉接卡一樣也可以享受1000MB/s 起跳的速度。

NVMe M.2 SSD 固態硬碟利用特別為 SSD 固態硬碟所設計的 NVMe 協定。 在與 PCIe 匯流排配對時,NVMe SSD 固態硬碟可提供最新的效能等級以及速度。 NVMe SSD 固態硬碟可直接與使用 PCIe 插槽的系統 CPU 通訊。 從本質上而言,它能夠讓快閃記憶體直接透過 PCIe 插槽以 SSD 固態硬碟運作,無需使用速度比 NVMe 慢上許多的 SATA 通訊驅動程式。 SATA M.2 SSD 固態硬碟使用資料傳輸速率為f 6Gbps 的 SATA 傳輸介面,與較新型傳輸介面相比速度較慢 (下面會有更詳盡的描述)。 就效能而言,SATA 架構的 SSD 固態硬碟是最低等級的 SSD 固態硬碟,且使用的介面與傳統硬碟相同。

  • 而令消費者困擾的第一道關卡是,對應以上插槽之 M.2 SSD,其腳位並非一個蘿蔔一個坑的 B key 與 M key,而是具有兩個防呆缺口的 B+M key 型式,以及僅有一個缺口的 M key 型式。
  • 這能幫助您省下嘗試診斷並修正偵測問題的時間,避免遇到插槽與儲存裝置之間使用不同的通訊協定產生的常見問題,還能讓安裝過程盡可能簡單輕鬆。
  • 在購買之前先確認相容性比什麼都重要,無論是透過硬體說明文件,或是任何其他資源,請確認您的系統支援特定硬碟規格。
  • NVMe (非揮發性記憶體通訊協定) 是一種驅動 PCIe 介面固態硬碟的通訊協定。

它在儲存介面和搭載高速 PCIe 插槽的系統 CPU 之間進行傳輸,不受儲存裝置的外觀尺寸與規格限制。 與使用傳統AHCI (進階主機控制器介面) 協定的 SATA SSD 相比,採用 NVMe 協定可以縮短輸入/輸出作業的啟動時間、增加資料傳輸量,並加快完成速度。 NVMe 是專為 SSD 所設計,因此它已成為資料中心伺服器,以及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甚至是次世代遊戲機等客戶端設備中的新產業標準。

部分 M.2 插槽也有不同接頭,像是 A 型 與 E 型接頭。 Crucial 目前的硬碟不符合這些接頭插槽,他們通常是預留給 wi-fi 與藍牙轉接器的。 由於有越來越多主機板與系統支援 mini-SATA(mSATA)與 M.2 標準的 SSD,同時對這些硬碟的需求成長亦不只發生在行動裝置上,我們發現,這造成一些 層出不窮的混淆情況。 共用連接 – 某些主機板沒有足夠的 PCIe 連接可支援多個 NVMe m2sata ssd 磁碟機。 您可能需要決定在顯示卡或是 NVMe SSD 固態硬碟之間使用可用的連接。

m2sata ssd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