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 ssdpcie9大著數

誠然目前 M.2 在普及化階段因應舊有較慢速之規格,而讓消費者產生選購上之困擾。 但伴隨著技術之世代更新(3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之問世,以及 PCIex4/NVMe SSD 形成主流化),許多特殊之例外規則將逐漸被留存於歷史之中。 以此,可見於不久之未來,因裝置不相容而無法正常運作之困擾,將成為絕響。 而目前持有前一世代設備之使用者們,亦可以參考以上列表歸納之建議,來選擇適用於自身設備之產品。

由上表可以得知,所有的 PCIex4 SSD 其腳位型式皆為 M Key,我們可以反推得知 M key 型式之 M.2 SSD 其硬體介面必然為 PCIe,而不會有其他可能。 此外,有少部分 PCIex2 之 M.2 SSD(包含 Optane Memory)其腳位因依循 M.2/NGFF 之設計規範,而以 B+M key 之型式現世。 而在 M key 插槽之前提下,無論是 B+M key 或 M key 之 SSD,皆可順利安裝。 但許多消費者此時會遭遇到第二道關卡:不是裝上去了就可以正常使用。

m.2 ssdpcie: 將內建 M.2 安裝至外接式外接盒。

而現在我們只是想看看 PCIe Gen4 NVMe m.2 ssdpcie SSD 跑在PCIe Gen3 的速度表現是怎樣子而已,所以這樣做也沒什麼不妥當的地方。 Flash 不同於機械式硬碟,所以不能直接把資料覆寫在已有資料的空間,必須先做【抹除】把舊資料抹除掉後,才能把新資料做寫入的動作,這一點是物理特性,細節也太專業了就不多做說明了。 所以寫入速度遠低於讀取速度,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完成【寫入】前,多了一個【抹除】的動作要先完成。

不過,有些廠商為了讓旗下所推出的M.2 SSD固態硬碟,能夠同時兼容Socket 2和Socket 3插槽形式,所以,會把金手指部分設計成B+M Key的形式。 就以當前主流的PCIe 3.0和SATA 3.0介面規格來說,從前面的「PCIe、SATA傳輸規格比較表」中,可以看到PCIe 3.0僅一條通道(x1)在單向傳輸下,其8 Gbps頻寬已經超過SATA 3.0的6 Gbps頻寬,更別說其頻寬還可以透過通道的累加(x2、x4、x8、x16)、雙向傳輸的加持,來達到SATA 3.0完全看不到PCIe車尾燈的極速狀態。 雖然在SATA介面的宇宙中,SSD固態硬碟可以說是完勝機械硬碟,不過,SATA介面畢竟是為了機械硬碟所制訂的早期規格,所以,受制於其規格、架構,SSD固態硬碟根本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效能表現,反倒是近年來逐漸盛行的PCIe介面,才是最能徹底釋放SSD固態硬碟效能的規格。

m.2 ssdpcie: SSD 固態硬碟和 HDD 傳統硬碟的差異

PNY CS2140雖然是PCIe 4.0,但速度只有PCIe 3.0等級,原則上沒必要多花錢買到PCIe 4.0的等級,只不過剛好遇到特價購入而已。 PNY CS2140 採用新一代PCIe Gen4x4傳輸協議,適合遊戲玩家/創作者/商務升級,150萬小時平均無故障時間和5年的有限保固。 註:由網路上可尋求之經驗文件可知,使用者亦可以透過特殊工具程式來 DIY 內含 NVMe 模組之 BIOS。 同樣不意外的,在PCMark 8的Storage綜合測試中,Intel 660P PCIe SSD固態硬碟(上)的效能成績為5048,也比PLEXTOR S2G SATA SSD固態硬碟(下)的4937效能成績來得高,特別是兩者的頻寬效能也相差近一倍之多。 而在確定採用PCIe做為標準化的連接介面後,2009年下半年另成立的NVM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工作小組,更在取得90多家公司的支援後,在2011年3月正式發佈NVMe 1.0技術規範。

從維基百科可以看到,PCIe Gen4 速度是 PCIe Gen3的一倍,不過這一點是指理論值並不代表使用 SSD 時,資料存取的時間也可以縮短一半。 Samsung 980 PRO 搭載三星 V-NAND 技術的快閃記憶體晶片,此次受測的規格為 1TB 版本,因此單一封裝晶片的容量為 512 GB。 首先看到 Samsung 980 PRO 的外盒正面,以黑色為基底的配色延續了三星過往在 PCIe NVMe M.2 SSD 的包裝風格,視覺上有著濃厚的科技感。 從外盒上也可以看到醒目的規格標示,包括 PCIe 4.0 VNMe M.2、1TB 容量以及位在右下角的 7000 MB/s 讀取速度。 雖說 PCIe Gen4 的效能表現驚人,但去年因普及率不高的緣故,因此並無太多廠商推出 PCIe Gen4 規格的 SSD,而隨著 Intel 第 11 代處理器將加入對 PCIe Gen4 的支援後,可以預期會有更多產品釋出,像這次為大家開箱的三星 980 PRO 就是很好的例子。 筆者使用CrystalDiskMark簡單測試,數據如下圖所示。

m.2 ssdpcie: 三星管理魔術師

在與 m.2 ssdpcie PCIe 匯流排配對時,NVMe SSD 固態硬碟可提供最新的效能等級以及速度。 NVMe SSD 固態硬碟可直接與使用 PCIe 插槽的系統 CPU 通訊。 從本質上而言,它能夠讓快閃記憶體直接透過 PCIe 插槽以 SSD 固態硬碟運作,無需使用速度比 NVMe 慢上許多的 SATA 通訊驅動程式。 M.2 的尺寸與 SSD 固態硬碟相同,因此這個問題實際上沒有什麼意義。 不過,混淆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與其他消費型 SSD 固態硬碟的尺寸相比,M.2 SSD 固態硬碟相對而言是較新的技術。

由上表可以得知,所有的 SATA 其腳位型式皆為 B+M Key。 但前文有提到, PCIex2 M.2 SSD 亦採用相同之 B+M key 腳位。 如此我們就不能斷言 B+M key 型式之 M.2 SSD,其硬體介面必然為 SATA。 但因 PCIex2 之 M.2 SSD 並非主流,以此整體而言,絕大部分 B+M key 型式之 M.2 SSD 多為 SATA 介面。 得力於大幅簡化傳輸架構的PCIe介面,在資料傳輸的延遲性遠比SATA介面來得短,也為效能添增更進一步的優勢。

M.2介面的尺寸目前不少,筆者不是專家,只知到用Type xxyy的方式表示(單位為毫米),xx表示寬度,yy表示長度。 例如WD 黑標 BLACK 256GB 是Type 2282,表示其寬度22mm,長度82mm,目前在賣場常看到的M.2 SSD常見的Type有2242、2260、2280三種,AWD-DT-129A轉接卡都支援。 M.2模組的外形是長方形,在短邊一側有一個連接器(臺灣俗稱「金手指」,有最多67針的75個點位,0.5毫米間距,各針分布在PCB的兩短邊),並在另一側短邊的中心有一個半圓形安裝固定孔。

m.2 ssdpcie

此外,考量到 PCIe/SATA/USB m.2 ssdpcie 等不同介面之裝置,各自之腳位訊號與電氣特性皆存在著極大差異。 M.2/NGFF 為此定義了多組的插槽防呆位置(或稱防呆鍵位,目前存在於實體產品之型式計有 A/B/E/M key),來避免不同硬體介面裝置因位腳座尺寸相近,而產生混插或誤插之情事,最後導致不正常運作或損壞之困擾。 如果電腦沒有M.2插槽,但又想要使用M.2 SSD固態硬碟的話,可以另外選購一張M.2轉PCIe介面卡來解決安裝使用上的問題。

然而,與旋轉磁盤硬碟相比,SATA 架構的 SSD 固態硬碟的頻寬是三到四倍。 SATA SSD 固態硬碟在使用上比 NVMe SSD 固態硬碟更加方便,價格也更實惠。 如果您的電腦中沒有足夠空間可以放置 2.5 吋 SSD 固態硬碟,SATA M.2 SSD 固態硬碟或許是 2.5 吋 SSD 固態硬碟的絕佳替代選擇。 承上,由於原有 PCIe、SATA 或 USB 之裝置皆可以轉設計為 M.2 之型式,以此 M.2 其並非專屬於 SSD 之格式規範。 其他諸如 Wi-Fi/Bluetooth、GPS 或 NFC 介面卡等,目前皆已有 M.2 格式之產品。

為了確保穩定的效能,980 PRO 採用鍍鎳塗層以提高控制器的散熱效率,同時使用散熱標籤實現對 NAND 晶片的有效散熱控制。 PLEXTOR S2G SSD固態硬碟是走SATA 3.0介面進行資料傳輸,但為了能兼容Socket 2和Socket 3插槽形式,所以,其鍵位是設計成B+M Key。 為了讓消費者能夠在設備端上的Socket 2或Socket 3插槽形式正確安裝、使用其所對應SATA或PCIe介面SSD固態硬碟,這兩種插槽形式都分別設計有不同位置的防呆缺口,來避免消費者發生混用的情形。 因此,隨著SSD固態硬碟在儲存市場上逐漸普及,加上PCIe SSD固態硬碟的價格也不再是那麼高不可攀的情形下,受制於傳統SATA介面的SATA SSD固態硬碟,在存取效能和價格的比較上更顯出其捉襟見肘的窘境,也讓許多需要更高存取效能的消費者紛紛轉而選購PCIe SSD固態硬碟。 各種類型的M.2裝置使用「WWLL-HH-K-K」或「WWLL-HH-K」命名表示方案,其中「WW」(width,寬度)和「LL」(length,長度)分別表示以毫米為單位的模組寬度和長度。 「HH」部分是一個編碼形式,表示模組是單側或者雙側,以及已安裝組件的最大厚度,可能的值已列在右上表中。

m.2 ssdpcie

SATA 大致上相容於各種多樣的系統,在舊型號的支援程度也較佳, 如果系統具有 M.2 PCIe 插槽, 具備相同接頭的 M.2 SATA SSD 可符合插槽但無法使用,反之亦然。 有些系統支援雙模式,可同時支援 SATA 與 PCIe 硬碟。 造成 M.2 SSD 無法正常運作之第一層原因,在於「硬體介面」之不同。

Samsung m.2 ssdpcie Magician 也內建效能評測工具,可隨時針對 SSD 進行測試,藉此確認效能表現。 靈活運用 Kingston Workflow Station 讀卡機擴充座,讓內容創作者和影片專業人員可一口氣傳輸多重來源的影片、照片和音訊。 不同於 MHz,MT/s 可以準確衡量 DDR SDRAM 在傳輸資料時每個時脈週期的上升與下降期。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弘志/專題報導 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被視為2024年總統大選可能人選之一,柯文哲若角逐總統大位,他的兩岸與外交的論述勢必受到全民關注。

且是屬單面顆粒,背面沒有任何東西,即使是 512GB 也是一樣單面,可見256GB與512GB使用的顆粒容量應該不相同。 雖然有許多不同的介面,不過我們現在要來看 PCIe 與 SATA。 NVMe 是專為 SSD 等快閃儲存設備所設計的協定,我們從 SATA SSD 和機械式硬碟中所使用的傳統 AHCI 標準邁向 NVMe。 當然,若消費者所擁有之主機板為支援第六代以上 Core 處理器之晶片組,則其 BIOS 皆有包含 NVMe 模組,而不需要顧慮此一問題 。 此外考量 SATA 頻寬不足之限制,我們建議消費者採購 M.2 SSD 時以 PCIe 規格為優先考量。 除非自身原有設備其 M.2 插槽僅支援 SATA 介面,才需要考慮 SATA 介面之 M.2 SSD。

Socket 1主要針對無線網卡,對應的防呆鍵位為A Key。 另外,如果是走 SATA 通道的M.2 SSD,那麼一樣會受到6Gb/s 頻寬的限制,在傳輸效能上等同於2.5吋的 SATA SSD。 使用過SSD固態硬碟就回不去了,因為傲人的讀取速度讓人難以忘懷,然而速度永遠不嫌慢,M.2 PCIe的固態硬碟又重新定義了傳統SSD的效能速度。

  • 透過 CrystalDiskMark 進行效能實測,循序讀取獲得 7,139 MB/s、循序寫入獲得 5,233 MB/s 的成績,輕鬆突破官方標示的 7,000 MB/s 與 5,000 MB/s 的讀寫數據。
  • 就以當前主流的PCIe 3.0和SATA 3.0介面規格來說,從前面的「PCIe、SATA傳輸規格比較表」中,可以看到PCIe 3.0僅一條通道(x1)在單向傳輸下,其8 Gbps頻寬已經超過SATA 3.0的6 Gbps頻寬,更別說其頻寬還可以透過通道的累加(x2、x4、x8、x16)、雙向傳輸的加持,來達到SATA 3.0完全看不到PCIe車尾燈的極速狀態。
  • M.2 SSD固態硬碟有B Key、M Key,以及B+M Key三種不同形式鍵位,以用來對應、區別SATA、PCIe傳輸介面產品。
  • 所以寫入速度遠低於讀取速度,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完成【寫入】前,多了一個【抹除】的動作要先完成。
  • 此外,用於SATA或雙連結PCI Express (PCIe ×2)的M.2插槽被稱為”socket 2 configuration”或者”socket 2″,用於四通道PCI Express (PCIe ×4)的插槽被稱為”socket 3 configuration”或”socket 3″。
  • 您也可以利用 Crucial Advisor 工具或系統掃描器工具,找出相容的零件。

有用的小技巧:請記住,M.2 SSD 固態硬碟僅可與支援 M.2 插槽的主機板相容。 XPG SX8200遵循NVMe協定,符合NVMe 1.3標準,當然有一定的效能優異,除了隨機讀寫速度大幅提升,其實筆者較青睞的是可以在同一時間接受多核處理器的命令,可想而知對多工作業處理如虎添翼,在相信玩遊戲或超頻一定可以游刃有餘。 如果您有多個 M.2 插槽可以選擇,且至少有一個支援 PCIe,請使用此插槽來安裝您的 SSD 升級。 PCIe 和 NVMe 搭配使用時,會縮短讀取和寫入的時間。 SATA ,又稱序列 ATA,是一種比 PCIe 還早出現的介面,但它剛研發出來時,為電子計算帶來了重要進展,例如熱交換能力。 當固態硬碟在市場上推出時,它們採用了相同的介面,讓使用者能輕鬆升級他們的儲存硬碟。

採用Intel Z370晶片組的華擎Taichi Z370主機板,由於BIOS已經內建支援NVMe傳輸協議的模組,所以,可以正確偵測、顯示所安裝的PCIe NVMe SSD固態硬碟。 簡單說,M.2介面的固態硬碟有SATA SSD與PCIe SSD之分,M.2 SATA SSD速度與傳統STAT3介面的SSD差異不大,重點要挑M.2的PCIe SSD,所以挨踢路人甲買的是WD 黑標 BLACK 256GB M.2 的 PCIe 規格,有著PCle Gen3x4高速介面與最新NVMe標準。 圖 / M.2 安裝方式相當簡單,一開始是源自於筆記型電腦設計用,後來桌上型電腦的主機板才導入並漸為主流;找到主機板的M.2介面插槽,設法將產品正確固定上去免設定,系統就會自動抓取到裝置了。 相較於PCIe 3.0 x4 M.2 SSD,其最高順序讀速及寫速均難以超越3.2GB/s,但PCIe 4.0 x4 M.2 SSD讀取送度可輕鬆超越5GB/s,寫入速度則是可以輕鬆超越4.2GB/s,不過速度的快慢還是與平台規格有些差異。 不過無論是支援PCIe 4.0 M.2 SSD的主機板,或PCIe 4.0 M.2 SSD,目前的售價都還不夠親民,且Intel暫時還不會導入,這點先跟大家報告一下。

m.2 ssdpcie: 升級至驚人的 NVMe 速度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