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齐国内乱,齐桓公曾遭难逃亡到莒国,后来当上了齐君。 有一回,鲍叔向桓公敬酒,劝桓公:「勿忘出奔在于莒也。」见《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 战国时齐国被燕国连攻七十二城,仅剩即墨、莒二城为最后固守的城池。 齐国以莒城为反攻基地,在五年的艰苦岁月后逆袭成功,收复了失地。
鮑叔牙所說的“勿忘在莒”,就是講的讓小白別忘記自己流亡莒國的故事。 小白也正是有了這樣的苦難坎坷,才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君主之位,而且還赦免了管仲,將他從魯國迎接回來並奉為丞相,最終在管仲的協助下,勵精圖治成就了霸主之業。 齐桓公在管仲去世之后,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已经缺乏主张。 毋忘在莒 加之齐桓公也没有培养出一个争气的儿子,有的书上说,齐桓公死后67天才被发现,这67天大臣们和他的儿子们在干什么?
举证齐全,资料详细,是我们了解一代文学理论大师的绝佳去处。 可惜一代大师终归定林寺,其墓地仅存一冢,《文心雕龙》却永垂不朽。 毋忘在莒 莒州博物馆与青州、滕州博物馆并称为山东省三大县级博物馆,其它两处都已去过,所以今天第一站就了此心愿。 1942年7月7日,“七七事变”五周年之际,《新华日报》用一整个跨版刊登抗战大后方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战心声,组成《毋忘在莒》文人专辑。
毋忘在莒: 毋忘在莒 词语解释
还有的说 “毋忘在莒”指的是齐桓公小白 当年他曾像丧家犬一样躲在莒国避难,继位后,他经常提醒自己:别忘了自己在莒国受的苦。 也之前讲过商代举族的历,后为齐相淖齿所。 莒国之所以这么做,近无毛,齐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奔莒避乱使甯北京等地临沭和江苏省赣榆的范围读作。 勿待萎句容牟娄这可能跟鲁国自以为是的高贵血统历史典故有关。 其地后入于齐,燕将乐毅伐齐,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次年被臣下所,后在田单帮助下成功复国。 这是毋无勿忘在莒的最初来源,大家都是常见的。
这一天,周恩来带着特殊使命飞抵上海: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国统区公开出版中国共产党的报纸和刊物,是国共合作的成果之一。 然而即墨只是一座小城,军民老弱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七千人,却要抵抗十万敌军,并且还能转败为胜,光复齐国,洗雪国耻,这无疑困难重重。 当时楚国将军淖齿打着援齐的名号,实则和燕军勾结,趁机瓜分齐国土地。 齐国贤大夫王孙贾,当时只有十五岁,原本和齐国世子一起出逃。
“中国莒文化高层论坛”上,与会学者研究认为,“包容创造、明礼尚义、崇文重学、自强奋进”应当成为莒文化的精神内涵。 毋忘在莒(jǔ)读音:wù wàng zài jǔ,是一个成语,该成语出自春秋战国时期。 比喻不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家乡,不忘峥嵘岁月。
带着这个大胆假设,80年代苏兆庆找到当时山东文物考古所所长张学海,并提出莒文化的概念。 “老苏,在山东除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不可能有其他史前文化了。 ”性格倔强的苏兆庆对张学海说,感觉鲁东南这边的出土文物和鲁西南、鲁西北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不大一样。 后来齐国内乱,国君身死,两兄弟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
毋忘在莒: 发现
鲁国听说此事,也准备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为确保万无一失,鲁国先派管仲带兵堵截了从莒国前往齐国之路。 当公子小白一行出现后,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身亡。 鲁国一听小白已死,公子纠没有了竞争对手,于是不紧不慢地护送他返回齐国。 过了六天,当公子纠才抵达齐国时,发现公子小白已经继位,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齐桓公。 在西周分封齐、鲁之前,莒地应包括部分齐、鲁之地。
古人一首七绝,道尽了“天下银杏第一树”的前世今生。 这棵奇树就深植在春秋时期莒国,不,应该说是年代还要久远的浮来山上,即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境内。 一直以来,学界研究山东的地域文化,其实只是齐文化和鲁文化,莒文化往往被一代而过,被湮没在齐鲁文化的光环之中,淡化了莒文化的个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考古在莒县及周边地区发掘出大量文物,莒文化的地位才慢慢受到学界承认和重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界认为山东的史前文化只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蔣介石的用意非常明確,就是想借著這個歷史典故,鼓勵台澎金馬的國民黨軍隊勵精圖治,臥薪嘗膽,向莒人學習,有朝一日”反攻大陸”,統一中國。 文章模仿“勿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观点,融合了齐桓公“勿忘在莒”的历史故事。 在行文中,以“乐不思蜀”“卧薪尝胆”等故事加以辅助,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 细读文章,有一个亮点值得注意:在文章核心的素材“勿忘在莒”中,作文题干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都出现了。
苏兆庆从1956年开始考古工作,在莒县50多年的考古经验使他相信莒县出土的文物和大汶口出土文物有所不同。 毋忘在莒 他大胆推测,莒文化是区别于大汶口文化的、没有中断的区域文化。 盖言被打到宝岛上去的老蒋,时刻不忘自己从哪里来的,要回哪里去。
早在中生代第四紀中期,莒地就是植物茂盛.晡乳動物蕃生.古人類繁衍的地方。 到新石器時代,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志為中心的古代文化亞區。 莒商為古幕國,春秋時期為莒國,漢代為城陽國,莒故城為莒地區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 名城。
284 BCE,燕國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帥燕師,聯合秦、楚與三晉之師伐齊國,齊國大敗,齊湣王出奔到莒城以自保。 燕師長驅直入,田單率族人先逃到安平(在臨淄附近),他命令族人把車軸砍斷,包覆鐵籠。 後來燕國軍隊攻打安平,城被攻破,齊人爭道逃亡,很多人因為車軸互卡、折斷而被燕軍俘虜,只有田單的族人因為有鐵籠的保護而順利脫逃,走保即墨。 燕國軍隊長驅直入,齊國七十幾座城池都破的破,降的降,只有莒與即墨攻不下。 毋忘在莒 圖6 山東沂水紀王崮M1出土的樂器中的錞于與鉦鋮,本來是夷人的獨門樂器,後來越人也使用(《沂水紀王崮春秋墓出土文物集萃》)。 圖2 莒國早期的都城計斤(介根),文獻分析指向距離山東膠縣西南兩公里半附近,今日仍稱「東計斤庵」與「西計斤庵」。
在说“勿忘在莒”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这个典故的对立面——乐不思蜀。 贪图享乐,忘记了国难,注定将永无翻身之日。 莒县南邻的大店镇,是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及山东省政府诞生地。 1941年3月到1945年9月,朱瑞、罗荣桓、陈光、肖华、黎玉等都在莒南县大店镇工作、战斗、生活达4年之久,领导和指挥了山东军民的抗战斗争。 第二站我们来到浮来山,可惜岁寒不等人,稍迟一步已是落叶纷纷。
- 謹按:戰國之際,燕使樂毅伐破齊國,齊襄王以世子走莒,時惟莒與即墨不下,莒及即墨士大夫相與推田單為將軍以拒燕。
- 莒文化是本来的文化,它是用近60年出土的罕见文物,展现自身的历史与文化。
- 1937年7月7日夜10时,侵华日军在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 如同晉公子重耳在曹國未受期待的禮遇,激發晉文公的霸心一樣。
- 並且,從莒城迎接齊襄王,回到齊國的首都臨淄。
国家混乱到这个地步,可见齐桓公晚年是老糊涂了。 太武山海拔雖僅253公尺,卻是金門的最高峰。 山頂的「毋忘在莒」勒石,高數十丈,是根據1952年先總統蔣中正墨寶所刻印而成,成為金門最著名的地標。
蔣中正親筆題寫的勿忘在莒四個大字,被鐫刻在金門最高點的太武山的石壁上。 總之,蔣介石到台灣後,終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 毋忘在莒 他是把台灣當作”莒”,效法田單、齊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復國之志。 “勿忘在莒”這個成語,對大陸人來說比較生僻,但對生活在台灣的人們來說可謂耳熟能詳。 因為蔣介石自1949年敗退台灣以後,基本以”勿忘在莒”為座右銘,並常以此提醒台灣軍民。
而相应的,在大陆,也有个词,叫解放台湾,意思是,中国统一大业,只余台湾了。 金門太武山海拔253公尺,在早期是金門地區最重要的作戰指揮中心。 太武山成為要塞堡壘,裡面有許多坑道;花崗石軍醫院、擎天廳則是最具盛名的坑道建築。 管仲此時不負眾望,在半路上就攔住了小白的去路。
晋先后属城阳郡,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理解起来要容易得多,字给的解释是菜也。 后燕军为田单火牛阵所破,而且也有扩张的野心,莒文化由来悠久的历史但莒国对鲁国最不和睦诸直谏事后下面齐桓公惕厉忘在莒自省使。 公子小白自少年时代,就与大夫高傒有交情。 齐国高、国两家贵族秘密通知了公子小白回国。
这是莒地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长期观察太阳发现了春秋二分的天文奥妙。 是东海之滨莒人为祭祀太阳神,因形见义,随体诘诎的杰作。 陶文与甲骨文极为相近,但远远早于甲骨文1500多年,应是汉字的祖形,是中华民族5000年前由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管子・輕重戊》記載了一件古代的故事,齊國對於它的兩個強鄰萊國和莒國,一直用盡心機想要併吞。 齊桓公對於萊國與莒國兩個東夷的大國既有柴又有田,經濟實力堅強,難以馴服,感到憂心,問管仲該如何對付? 管仲就請桓公派士卒採礦,以莊山的銅鑄造錢幣,提高萊、莒的柴價。
-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存,1979年莒县陵阳河遗址19号墓出土。
- 从普通民众到名流大家、社会各界进步人士,每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抗战史”。
- 特地把這些年裡一些發生過的故事收集下來,獻給相伴45個年頭的老伴。
后来,在鲍叔牙推荐下,齐桓公居然出人意料地接受了管仲,并且还委以重任。 面对一个曾经刺杀过自己的人还能够如此大度,他的“隐忍”与“大度”更为难能可贵。 因此,我觉得,与管仲和鲍叔牙相比,齐桓公面对的现实更“惨淡”,肩头的责任更大,他的眼光更远,他的苦楚更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中华民国國軍自1974年起每週四上午必須收看華視政治教育節目「國防線上」、「莒光園地」。 1980年10月20日,張學良由總統府秘書長張祖詒陪同訪問金門毋忘在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