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成立之後,先後經歷七位系主任根據本系發展與教育目標推動系所教研事務,才有今日之格局與特色。 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蘭西和大不列顛等商業帝國統治著海洋。 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工業化以及社會和政治的變革使西方世界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產生不少的優越感。
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十九世紀的殖民帝國多以民族國家組成,他們控制了大量的領土與土著人口。 戰間期,國際聯盟軟弱地維持著各國的關係並試圖防止戰爭。
哈利卡那索斯的希羅多德(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25年) 通常被譽為「歷史之父」。 然而,人們認為與他同代的修昔底德(約前460年–前400年)憑藉他的作品《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成為了首個用完備的歷史方法研究歷史的人。 修昔底德與希羅多德不同,認為歷史是人類的選擇和行動的產物,並著眼於因果關係,而不是認為歷史是神聖干預的結果(儘管希羅多德並不完全致力於這個想法)。 在他的歷史方法中,修昔底德強調年代學、名義上中立的觀點、以及人類世界是人類行動的結果。 本系學士班成立於1999年,碩士班成立於2009年,是東臺灣第一個培養歷史專業的科系。
當時中國的自耕農不再自給自足,而是將其生產換取其他物品。 歷史所 而其農業系統是在當時歐亞大陸裡最為發達的,因為其擁有最大的未都市化土地。 其技術是當時世界裡最為先進的,並且在鐵器生產、風箱、懸索橋建設、印刷與指南針領域具有壟斷地位。 讓我們回顧前言中「小華的一天」,如果不是因為時代帶來了女性主義的論述,則女性工作樣態的角度就不會成為歷史研究的題材。
歷史所: 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非洲和亞洲的大部都是由歐洲控制的,同時歐洲的後裔還統治著澳洲和美洲。 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和帝國主義分子大都認為白種人更加優越,這使得他們相信應該靠著引進西方的生產方式、意識形態,諸如基督教等使「野蠻人」變得文明起來。 用這種方式,儘管不能指望「野蠻人」變得像白人一樣,但至少可以使他們獲得一種更加「美好」、「道德」的生活方式。 社會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也想藉此來使西方國家的工人階級變得「文明」起來。 社會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信(並且繼續相信)社會在很大程度上要為處於其中的公民的行為負責,並且社會本身也應該朝著更好的方向變化。
在公元七世紀,阿拉伯地區出現了伊斯蘭教,並且成為世界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宗教之一,印度(主要是現在的巴基斯坦)、中東與北非的人民均在其後改信伊斯蘭教。 在中國,雖然最初的河洛古國在公元前三千三百年已出現,但首個進入信史時代的朝代卻是約於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出現的商朝。 而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克里特島、希臘本土與小亞細亞中部的西臺王國開始出現。
歷史所: 研究生專區
書上記載其行醫事蹟亦遍及南北,甚至斷言病人死生如神明,最後為曹操所殺。 但二十世紀初,陳寅恪曾根據傳入中土的佛經,為文質疑華陀其實為佛教東傳後,印度神醫故事的內容附會於華陀的身上。 但,此傳說一地行醫之事,或被附會為多地出現,或對其醫術多所增益,史書對於華陀的記載,仍讓我們可以一窺東漢時期醫術的一些狀況,也透過傳說理解時人對曹操的印象、醫術的見解與想像。 歷史研究有時被歸為人文的一部分,有時被歸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 它也可以被看作是這兩個領域之間的橋梁,結合了兩者的方法論。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以下簡稱本刊)為國內具歷史傳統之優良學術期刊,近年除了獲得本校優良期刊獎助,也受到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之肯定,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世界各國的保守主義者與民主主義者擔心社會會在現代化與新意識形態的影響下趨於瓦解,故試圖扭轉這種潮流。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企圖對西方世界發動戰爭來阻止伊斯蘭教的世俗化。 許多中東與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國家領導人與知識分子均指責西方「不道德」的生活方式。 這多半來自其宗教里關於來生的信仰以及由此引發的對其永生中「罪行」懲罰的恐懼。
而對於消費休閒有興趣的歷史學者,也在小華的梳妝台上,找到她所使用的化妝品及保養品,從她的衣櫃得知小華衣服的品牌及價位,在玄關處細數了小華擁有的鞋子。 也研究了當天晚上小華和男朋友約會用餐及休閒的場所,甚至得到了他們逛街所購買商品的發票。 這些學者則論述了「女性中級主管小華的消費與休閒型態」。 今天,大多數歷史學家開始在物理或數字平台上的檔案中進行研究。 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是一人執「中」之象。
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歐洲大陸在面對中亞民族入侵時得到保護。 在火器出現前的年代,所有歐亞大陸的土地均受到中亞草原民族的侵擾。 這些遊牧民族在軍事上較處於大陸邊緣的農業國家優越,一旦其成功越過諸如印度與中國外圍的山谷時,則變得銳不可擋,而這些入侵往往是毀滅性的。 公元1258年,隨著巴格達被蒙古人攻陷,伊斯蘭黃金時代消亡。 歐洲大陸東部也遭到嚴重破壞,但西歐尤其英國較少受到蹂踚。 歷史所 早期的農業帝國往往被其週遭環境所限制,其生產力持續低下,並且很易因自然災害而出現民變,致使政權出現轉變。
作為對過去描述的元分析,第三個概念可以與前兩個概念相關,因為該分析通常集中在敘述、解釋世界觀和證據的使用或其他歷史學家的陳述方法。 歷史所 專業的歷史學家們還爭論著是否可以將歷史作為一個連貫的敘述或一系列相互競爭的敘述來教授的問題。 中國、印度與中東地區在歷史上往往有著一個主導國家。
然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開始分崩離析,中國重新陷入混戰,直至公元979年,北宋重新統一中國為止。 然而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壓力不斷增加,整個中國北方於公元1141年陷入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國之手,其後全中國更於公元1279年被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統治。 十三世紀的蒙古帝國控制了大部份歐亞地區,成為史上以連續陸地領土計,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工業革命時期,世界經濟建立在以煤為能源的基礎上,與之相應的是新的運輸方式如鐵路及蒸汽船的出現,這使世界變得更小了。 與此同時,工業污染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以數十倍於原始社會的速度增長。 表面上,於公元十四世紀開始的歐洲文藝復興只是因應世界其他地方的轉變而誕生。 歷史所 但其卻引發了研究學問的精神,並導致了人文主義、科學革命,並最終致使工業革命出現。 然而,在公元十七世紀所出現的科學革命並沒有立即對技術革新起到作用,直至公元十九世紀後半葉,科學理論上的改進才實際應用至發明創作裡。
自2022年11月23日起,近史所將於檔案館一樓大廳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美援時代特展,透過藝術家林介文的雕塑作品,將原住民的部落經驗,轉化成日常的物質記憶,檔案館並配合展出館藏美援檔案多件。 為利調配人力,請盡量於參訪日5個工作天前來文或以電子郵件(受理信箱:)提出申請。 史家在史料分類後,必需透過各種考證的方法,抱持懷疑的精神反覆的查証,由外部而內部逐一檢視史料的正確性,透過考證的手段,篩選後史料才達到可信的程度。 交談紀錄,或其私密的手寫日記;了解當天小華約會的心情與經過,也從而得到小華私人的生活資料,或許再加上心理學與社會學理論的幫助,於是書寫了「三十歲女性小華的人際分析」。 前四個被稱為歷史批評; 第五個被稱為文字批評; 以及外部批評。
歷史所: 歷史產生中的潛在缺陷
維基語錄上的歷史語錄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種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1902年,光緒皇帝接受吏部尚書張百熙建議,頒佈〈欽定學堂章程〉,其中尋常小學課目中,有史學、輿地二項。 張百熙派吳汝綸赴日本考察教育後,1903年,負責教育改革的張百熙、張之洞、榮慶向皇帝建議重訂學堂章程。 在重訂章程後,尋常小學依日本語改稱初等小學,而史學、輿地二科,則改稱歷史、地理。 本所畢業論文以研究論文為主,但朝向多元的公眾史學方向改革,例如:口述歷史、歷史小說、紀錄片、桌遊、田野調查等應用類別。
史家憑籍考證後的史料建構歷史事實,因為史料具有斷裂性,並且數量龐大,所以必需經過研究對象範圍的選擇,與事實建立時的史料運用的選擇,其最高的目的乃是建立客觀的歷史事實。 或許完全客觀是一種理想,但避開非法主觀的史料選擇,是歷史學者應有的認知與方法。 例如中國史上的名醫華陀,東漢時期沛國譙人,其流傳的故事眾多,諸如使用麻沸散來麻醉患者,再實施外科手術的故事不只一起。 華陀幫關羽刮骨療傷,記載於《三國演義》而廣為流傳。
人類的祖先,如「直立人」曾經使用簡單工具達數千年,但隨著時代演進,工具變得更為精練與複雜。 從二樓拾級而下,即進入一樓的「考古空間」,空間內營造深入地底的考古現場氛圍。 以一道道玻璃牆構成抽象的「時間迴廊」,串連龍山文化、殷墟、西周和東周四個展區。
為了保持帝國的完整,帝國政府開始向農民徵收重稅,結果出現了土地兼併現象,並且日益加劇。 而居住於邊境地區的蠻族亦不時向這些帝國進行侵擾,這加速了其內部的崩潰。 歷史所 在中國,強大的東漢逐漸衰弱並於公元220年分裂為三個國家,中國史上的第一帝國宣告結束;而在西方,羅馬帝國亦於此時開始分崩離析,日耳曼民族相繼入侵。 世界歷史,簡稱世界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就存在,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 碩士專題研究與論文寫作能力academic writing skills能夠策劃並進行專題研究,並撰寫成學術論文。
本所教學與研究以兩岸發展史為主要方向,中國史方面開設明、清、民國史;臺灣史方面包括清代、日治、戰後史,提供完整的基礎學程,俾對兩岸發展史有更深入的探討。 本所不定期舉行各種學術活動,並成立讀書會,以活化學術之思想。 另設有「兩岸史專題研究室」、「明清史專題研究室」、「台灣史專題研究室」,以收集史料和通動研究。 此外,本所主編之《史匯》學報,深獲海內外史學界重視,現已出版17期。
現在一年中發表的科技論文比1900年以前所有發表的科技論文的總和還要多,並且以十五年增加一倍的速度發展著。 全球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斷增長,生產糧食所需的勞動力在這個世紀裡不斷地下降。 在中國,秦朝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中央集權式的專制國家。 漢朝之後封建國家開始分裂,原居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於公元四世紀初開始入侵,史稱五胡亂華,並使中國北方陷入長年的混戰裡。 直至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中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戰亂。
- 前四個被稱為歷史批評; 第五個被稱為文字批評; 以及外部批評。
- 為利調配人力,請盡量於參訪日5個工作天前來文或以電子郵件(受理信箱:)提出申請。
- 為了保持帝國的完整,帝國政府開始向農民徵收重稅,結果出現了土地兼併現象,並且日益加劇。
- 相對於其他地域的人,歐洲人在槍炮製造等軍事技術上處於優勢。
- 關於消息來源的「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詢問」被稱為內部批評。
- 希波的奧古斯丁在中世紀初期對基督教和西方思想產生了影響。
- 這些遊牧民族在軍事上較處於大陸邊緣的農業國家優越,一旦其成功越過諸如印度與中國外圍的山谷時,則變得銳不可擋,而這些入侵往往是毀滅性的。
- 社會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信(並且繼續相信)社會在很大程度上要為處於其中的公民的行為負責,並且社會本身也應該朝著更好的方向變化。
勞工短缺意味著資源可以用在節省勞工的技術改革上,如水輪與磨坊、紡紗機與織布機、蒸汽機與輪船,而不是以巨大的資源來維持龐大的人口。 亦有人認為歐洲的制度較為優越,其較世界其他地方更著重財產權與自由市場經濟,然而在近年,部份學者如彭慕蘭開始挑戰這種觀點。 這些大帝國的擴張使得其成為該地區的中心地帶,並在完成擴張後出現了較為和平的時期。 這種相對的和平使得商人可以從事國際貿易,而當中最為知名的要算是絲綢之路的興盛。 但這些帝國亦面對著很多共通問題,如其需以巨額的支出來維持龐大的軍隊和中央官僚體系。
城市由附近的鄉郊地區獲取食糧,作為回報,則為鄉郊地區提供軍事力量保衛其財產。 在公元751年,中東與東亞的兩大帝國首次爆發衝突,當時統治中東的阿拔斯王朝與統治中國的唐朝在怛羅斯決戰,結果唐軍戰敗。 而史上以陸地連續性計,最大的帝國蒙古帝國則在公元13世紀出現。 此後,大部份居住在東歐、亞洲的人們均隸屬於國家統治下,而在墨西哥與西南非亦有著文明國家。
而在其後的莫切文化則有著金屬製的盔甲、刀子與餐具。 然而在秘魯土地上的考古學研究仍然只有很少,大部份奇普,印加人使用的繩結形式的紀錄工具)在西班牙征服秘魯時被燒毀。 儘管如此,在公元2004年,考古學家仍在秘魯發掘出整個古代城市遺跡。 部份證據顯示秘魯被歐洲人開發前,當地人已懂得製作鋼材。
唯一例外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因為該處的國家並沒有證據顯示曾擁有著軍事力量。 新石器時代為石器時代的原始科技與社會發展的最後階段。 其約於公元前一萬年開始,而主要特徵是早期部落群居、農業、畜牧業與工具的發展。 因之,我們可以了解文化也會影響史家歷史解釋的方向,但這種影響是自覺的,可以駕御的,會隨著文化的不同,對歷史功能的要求不同,而產生不同意義的歷史。 舉凡上古遺址、山川、工程、藝術品、至今日的各式工業用品,膠片或電腦檔案的影片資料均屬之。 實物的資料在現今影像、圖片大量產出的年代,相對的重要性亦越來越高;史學家對於實物史料與文字記載間的相互印證,亦益發重要。
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 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 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 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