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肢瑜珈詳細資料

有的使你平靜舒適、享受,有的使你痠痛緊繃、不安,有的使你感覺快樂,有的使你恐懼、想要放棄,這些可能發生在練習之中的情況,如果你能留心思考明白原因,便是鼓勵你自己勇敢去成長變化的過程。 一心一意堅信瑜伽的好處,投入練習的過程中,如果遇上對老師的信心不夠,或者對練習的方式有懷疑的時候,很容易就暫停下來的人,其實不一定是不夠專心,也可能是還沒培養出一套『留意』的興味。 PRANAYAMA 生命能控制呼吸法我們的練習非常強調呼吸,我跟學生說三個元素中呼吸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凝視點與體位法,對我的教學或是練習,也都是以此為準則。 自由的呼吸,我會鼓勵學生去聆聽自己的呼吸,那個我們常忽略、以為理所當然存在的呼吸。

八肢瑜珈

這樣的過程可以解讀成一種對自我的認識(內觀),而且,不對自己說謊、不對自己暴力的生活態度,使你終於體會到瑜伽中的細節,並且學習重視點與點之間的連結,是實線而不是虛線。 瑜伽的時候,想要穩定身心去做到留意自己,關鍵還是在呼吸技巧之中。 一旦對呼吸技巧開竅,淺薄之處可以體會到骨骼肌肉的變化,幫助你用力或者提升伸展能力,再深厚一點的,更可以進階到冥想程度的幫助。

Ahimsa 指的不僅是不要傷害其他人事物,也包含不傷害自己,無碖是言行還是舉止方面都是,必須具備同理心與包容心,帶著有愛的念頭生活。 比如不對他人口出惡言、不為了食肉而傷害動物生命,或是熬夜、暴飲暴食、過度菸酒等殘害自己的身體。 Photo credit by Yan 在瑜珈名詞中有「八肢瑜珈」(梵文:Ashtanga Yoga)有哪個意涵,如果沒有深入研究很容易搞混,在這邊也特別拿出來向大家說明。 當呼吸得以集中、也學會控制感官時,就離第六肢 Dharana(專注)不遠了。 從短時間專注再慢慢拉長時間,最終便能順利進入冥想狀態與到達最後的「三摩地」境界。 HELLOYOGIS All Rights Reserved.什麼是瑜珈?

每一關的體式,都被一層美麗的幻相包裹著(幻相是由當下的心智所解讀編織而成),考驗練習者何時看破,則何時突破關卡。 看破幻相,唯有在日復一日重複演練這一套瑜珈馬拉(似手捻108唱頌著mantra),終將有一日悟出排序中的道理,方得在生活中實踐為真知。 練習第一套動作的時候,初學者大多會感覺是一組又一組的『前彎、伸展腿後肌群與收縮核心肌群』的動作,所以很容易在剛剛開始的練習裡,體會到全身性的『心肺功能、肌肉適能、柔軟度、速度』的不足。 我們除了一般 Mysore 自主式的練習,在傳統上我們一週應該有兩次的口令課 ,藉由口令課讓練習者再一次的溫習每個體位法進入的方式及正確的呼吸位置。 豐富又多元的文化以及藝術活動,用親民、高娛樂性的呈現方式,義享時尚廣場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實踐「時尚、生活、人文、藝術」的精神,希望藝術不僅僅侷限在美術館中,而是能用更自然的方式走入你我的生活裡。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

八肢瑜珈: 什麼是八支瑜伽

跟跑步很像的是,這套瑜珈練習很個人、很獨立、很單調卻韻味無窮,同樣重視呼吸、流暢度,以及強壯的心智。 因此不分年齡,每個人都能夠很自然地接近八肢串聯瑜珈,也有些人為之著迷,不僅從中體驗生命的根源何處,更體悟到生態自然的奧妙。 想像成你的生活好像手機功能,當你轉到瑜珈體位法模式,大腦便將身體、生理反應、意識、心理、記憶、感覺至於細胞,全體連鎖與其他休眠、機能低下的部分連結起來,以至於創新出一些原本還以為不存在的東西。

八肢瑜珈

把呼吸放慢也就是調息,並不是指一大口氣一大口氣地深呼吸,對瑜伽有興趣的人,首先要明白調「息」是延伸、擴大、規律、延長、克制、掌控呼吸的意思(Prana-ayama)。 相較於持戒告訴我們應遠離「惡」,精進則教導我們如何趨近「好」。 從身體表層的照料,到常拂內心的塵埃,提供我們一個好的方向。 這種隨意心態好像電影『命運好好玩』中的主角那樣,因為一時僥倖按下人生遙控器上的快轉鍵,卻無奈錯過生命裡最美好、最難得的部分。

在《瑜珈經》的開端,Patanjali(帕坦伽利)就寫明了瑜珈的定義。 在第一章第二條箴言中,他將瑜珈描述為:”yogash chitta vritti nirodhah“,意思是「瑜珈是可以控制千變萬化的意識」,這種精神狀態使人能克服外在威脅、戰勝內在恐懼,專注於自身而不受任何事情影響自己的心智。 瑜珈的過程與生活的體會是不盡相同的,正因為與瑜珈的緣分很長,所以更需要開放心態地去思考、觀察過程的應對,才能幫助我們創造一輩子的友善的練習方式。 這兩套基礎動作在八肢串聯瑜珈傳統的教授中被認為是促進消化、為有效率的練習所設計的,經由每天的練習過程,會逐漸淨化生命的能量。 感覺越來越有活力,或者感覺吃得好、睡得好,身心不再被外在的感官刺激、內在的生理壓力壓垮而動彈不得。

八肢瑜珈: 文章導覽

道教以及台灣民間信仰中也有類似的元素,「步法」就是常見的儀式元素之一,無論是道長在儀式中的各式步法,亦或喪禮中喪家「旋棺」(繞行棺材)等,都屬於譚崔主義影響下的演化。 只想享受體位法運動感覺的人,不去練習冥想、靜坐是很常有的事。 對禪定、靜坐有興趣的人,不想嘗試體位法,也是常常發生的;這種「唯樂」的態度,反而鼓勵了「本我」––––想要的「需求」被立即「滿足」。 想要透過瑜伽來放鬆、伸展身體的人不在少數,但是,願意一探瑜伽智慧的人卻不多,好像到廟裡拜拜求神求財的人很多,可是願意坐下來聽聞道理的人也不多。 Ashtanga yoga(中文是八肢瑜珈)練習者與分享者,是我比較主要的身分,或是角色。

Satya 意指「不說謊」,即是要誠實地面對自己,並且真心地對待他人,不說虛假的話,不做虛偽的事。 這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件困難的事,因為世俗的框架總是告訴我們必須磨掉身上的稜角,社會化得圓滑一些,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真實地做自己。 舉例參與不喜歡的聚會來說,這個行為本身就與內心真正的想法相違背,接下來為了逢迎所做出的社交舉動,也全都違反了 satya(不說謊)的原則。 如果當時能遵照己心的意願選擇不參加,也就沒有發生後續的可能。

  • 我們除了一般 Mysore 自主式的練習,在傳統上我們一週應該有兩次的口令課 ,藉由口令課讓練習者再一次的溫習每個體位法進入的方式及正確的呼吸位置。
  • Pranayama (प्राणायाम),即瑜伽呼吸法(或稱調息法)。
  • 當練習者想要從第一套動作轉變到第二套動作的時候,常常會因為力量的掌控能力還不夠踏實而作罷,然後再回頭繼續練習第一套動作。
  • 說到科技,在「黃金印象.經典藝廊」這個展區中,科技更是被巧妙地利用。
  • 豐富又多元的文化以及藝術活動,親民、高娛樂性的呈現方式,義享時尚廣場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實踐「時尚、生活、人文、藝術」的經營精神。

自我控制不僅限於行為上,更包括我們的言論和思想;對人的行為、說話與思想保持正直且善良。 YAMA 是修行的基礎,亦是每天的練習,人無完人,卻可以帶著這個概念到生活中。 警惕自己,提醒自己生活本來就是一場修練,瑜伽的修練絕對是超越瑜伽墊上的。 這堂課適合固定練習 Ashtanga 的練習者,將引導你在第一級動作中持續紥根,感受身體的細微變化,打開深層覺察,同時提升活力、肌耐力與柔軟度。

再加上串聯高雄美術館的高雄輕軌「愛河之心站」就在旁邊,更讓義享時尚廣場正式進入美術館生活圈的範圍。 說到科技,在「黃金印象.經典藝廊」這個展區中,科技更是被巧妙地利用。 「真的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夠讓你同時看到這麼多維梅爾的畫作。」穿梭時光洪流、打破距離限制,「世界百大名畫大展」就是這樣一個令人著迷、佩服,值得一看再看的展覽。 正如奎師那馬查利亞的定義,串連並不是只有動作上的串連,我在印度由帕達比. 喬艾斯在麥索所開設的教室KPJAYI(Sri K. Pattabhii Jois Ashtanga Yoga Institue)中向其孫子夏勒斯所學習的八肢串連瑜伽,有別於大多數台灣瑜伽會館所教授的版本。 正統的練習中,所謂的串連,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元素:呼吸、梵文以及動作。

八肢瑜珈: 第一肢:Yama 持戒

Santocha 知足 代表的是「內在的滿足感」,當一個人自我滿足感豐裕時,就會過得幸福。 這種滿足感並不是只有出現在開心快樂的時候,而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遇到多麽糟糕的情況,都能夠選擇接受當下、接納自己的缺點與失敗,用正面心態迎接挑戰。 瑜伽後四支傾向愈來愈微妙的思維方式,收攝是由外轉為內的樞紐,把感官向內收攝,從物質世界中撤出你的感覺,就能體會平靜、安寧。 於瑜伽初學者 | 10最大常見問題(上) 中,我們提及過印度聖人帕坦加利 在大約2000多年前把瑜伽整理成《瑜伽經》,當中列出了八肢瑜伽 作為修練的基本和方向。 時至今日,主流瑜伽修練集中於第三肢Asana 體位法 (姿勢),但若視瑜伽為終生修練的話,其餘的七肢絕不能忽略。

時刻審視自身有無走在極端的態度之上、是否遵循天地萬物自然法則、摒棄惡習為生活平衡的節奏做努力,你會發現「在自律的系統中練習,等同生活在宇宙真理之中。」合一、平靜、強壯、無限自由,俯拾即是。 「留在墊子上的永遠只是汗水,能夠帶進人生裡的從來就不是完美的體位法。」說來輕鬆的一句話,竟也耗費了青春大半才體悟。 八肢瑜珈,令人怯步的並非體式難易,而是卡關時的態度與想法。

八肢瑜珈

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修习体系。 特別強調這裡的欲望並非獨指性欲,也並不是要求你禁欲,任何的欲望都有被滿足的可能,就看你感到足夠的閾值高低,如果吃很多、喝很多、睡很多、做很多愛都還不能感到足夠,這似乎也是一種貪。 以前我總嚮往著「赤裸的真實 / 真實的赤裸」,但誠實可不可以稍微穿著外衣,不用太溫暖但也別讓人打哆嗦。 明(12月1日)口罩禁令鬆綁,室外得免戴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30)日認為,由於秋冬有許多呼吸道病毒流行,建議過年後再開放室內免戴口罩。

「我們也設計了QR Code,觀展民眾掃描之後就可以看到更多關於該作品的資訊。再搭配我們正在開發、預計12月要上線的語音導覽,幫助大家更容易吸收這些名畫的典故。」在這個展區中,鄭總經理特別推薦單獨展出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當米開朗基羅的傳世巨作《創世紀》出現在影片中時,觀眾也像是身處在義大利的西斯汀教堂,感受到那股莊嚴的神性,以及藝術的震撼。 2015年新德里的世界瑜伽日,參與者一同做出稱為Surya Namaskar動作,中文稱為「拜日式」。 瑜珈課一開始我便會向學生自我介紹,我分享的是我練習的瑜珈派別 — —Ashtanga yoga,宛如白紙的學生便跟著我從拜日式、站姿體位法開始練習。 直到有天學生問我:「Ashtanga 的中文是什麼?」我覺得有點感動,原本只是單純想活動身體,在下班後製造空間與身體對話,漸漸地,卻想更認識這套練習。 Swadhyaya 讀聖賢書也可稱為「自我學習」,說明我們應該透過自我省思去覺察問題的所在,並透過學習來獲得解決方法。

瑜伽有八支(或稱之為八肢),大約二千年前由瑜伽先知Patanjal在《瑜伽經》定義,八支有如蓮花的八瓣,是由外至內,實現健康、精神力量及純真的身心。 第三個戒律——asteya,字面上的意思是不要偷竊,從中可以延伸出「不要偷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之意。 這裡的東西指的範圍非常廣泛,除了實質的物品外,還包括精神、時間、想法、原則等。 如,當別人覺得跟你出門非常耗能,不是一場開心的約會時,就是偷走了他人的精神;當跟朋友約定好時間,卻遲到許久,則是偷走了他人的時間;而當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時,某種程度上也算偷走了自己的快樂。 八肢瑜珈(Ashtanga Yoga)一詞是出自《瑜珈經》的第二章,作者帕坦伽利(Patanjali)提到想要通往瑜珈的最高境界「三摩地(Samadhi)」就必須要經過八個階段的修煉,層層遞進,慢慢建立所需的能力。

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本我」不留意身體整體性的交互影響,只偏重一部分的喜好,短時間內雖然好像滿足了自己想要的,可是「真正的需求」,經過一段長時間之後還是會浮現出來。 細讀《瑜珈瑪拉》後,我才更明白從體位法開始練習的深意,如果你總是在生病、過敏,拖著了無生氣的臭皮囊,很難做到持戒與精進,強健的體魄是一切的基礎。

去年(2021年)為了推廣並鼓勵全民防疫,更推出戴上口罩的「獨眼巨人」,逼真效果在全台掀起熱烈討論。 曾經有一位老師這樣跟我說:「八肢串連瑜伽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教八肢串連瑜伽的老師」。 大多數現代瑜伽會館的瑜伽老師,在其學生時期所接收到有關八肢串連瑜伽的知識大多是已經遭受西方瑜伽所污染過的結果。 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又一代地誤傳下去,使得八肢串連瑜伽在西傳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後,已經扭曲變形。

往往在接近智慧真理的霎那間,與自身經驗拔河對抗,將體式化作假想敵,在體式中拼搏,與真我擦肩而過。 2) 内律净化(The Niyamas):指内在控制,通过自律进行自我净化。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创作了《瑜伽经》,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在这部著作里,他阐述了瑜伽的定义、 瑜伽的内容 、瑜伽给身体内部带来的变化等等。

這專欄將以一名瑜珈練習者的角度而非老師或是商業機構的角度來談談瑜珈。 對我來說,最熟悉的感官收攝就是這套練習系統中「凝視點」的設計,在教學與自己的練習,它都是繼呼吸後的重點。 聽覺上透過呼吸,視覺上透過凝視點,當這兩個最容易被干擾的感官,一點一點加強我們與它的連結,進而掌握它的特性,當外界刺激出現時,我們可以更有餘力去回應。 下課後想想,應該找個時間爬梳斷斷續續接收到的知識,並自瑜珈練習與生命經驗整合出我心中「八肢」的樣貌。 我自身的體驗當初也和學生是一樣的;剛開始都是在身體軟弱、僵硬、緊繃、不習慣、沒有自信、自卑中徘徊,可是這些不確定性終將在天天的練習中漸漸褪去,『我執』–誤解、偏見、成見、慾望、期待 (貪嗔癡) 和目的性,也會隨之消散。

來到八肢瑜珈中的最後一肢「Samadhi 三摩地」,當經過上述七肢的修煉後,便可以來到瑜珈修煉的最高境界——三摩地,使得瑜珈練習者的靈魂來到心靈最深處,也就是與內心真我連結,達到身心靈合一的狀態。 這門學問一直到 2000 多年前,才被一位名叫 Patanjali(帕坦伽利)的哲學家,用梵文將瑜珈系統化的方式整理出來,這本著作就是現在名聞世界的《瑜珈經》,後人也為此尊稱 Patanjali 為瑜珈之父。 這套古老的瑜珈系統將在流暢的動態節奏中練習嚴謹的體位法編排,鍛練穩定的心性和呼吸,提升體能、改善調整失衡的生理狀況,並放鬆心靈。 這是每一個練習者必經之路,或許跌跌撞撞、拐彎繞路…..但沒有任何捷徑。

因此許多瑜珈練習者在接觸瑜珈後,會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從葷轉素、成為 Vegen 支持者,選擇慢慢走向有節制的生活,這些全都和 Yama(持戒)的內涵有關,下文將進一步說明。 Yama 在梵文中的意思是「持戒」,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能夠「自我控制」行為,遵守某些紀律,以達到修行的目的。 比如,在身體上可以多加強平板式、鱷魚式、船式等,建立手臂與核心的力量,心理上則能透過瑜珈磚、瑜珈枕等輔具幫忙。

本篇詳盡地說明了有關八肢瑜珈中第一肢「Yama(持戒)」所包含的 5 個戒律,並且舉例了多個生活化的例子,可以發現這幾個觀點看似複雜,但都環繞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及「遵守己心,安分知足」這兩個大原則上。 瑜伽的修行始於持戒,這是自我行為的控制力,就字面上來講就是約束;持戒有五種,分別是不傷害、誠實、不偷竊、適性與不堅持;五種內修則是純潔、知足、奉獻、自修與自我期許。 第五肢 Pratyahara(感官收攝)正如字面上的意思是將感官收斂,藉由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面,控制思緒使得不容易被外在所干擾,就能更清淨照看自己的內心。

自省能力一直是瑜珈人相當注重的核心,這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需要藉由不斷練習才能逐漸建立。 Swadhyaya 不僅可以應用在瑜珈練習上,也可以套用在生活中的日常處境中。 豐富又多元的文化以及藝術活動,親民、高娛樂性的呈現方式,義享時尚廣場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實踐「時尚、生活、人文、藝術」的經營精神。

禪定必先達到無壓力的狀態,有助於更長時間不間斷的專注於整體的身心靈;最後的三摩地境界,是天人合一與天地宇宙融合,構成最終圓融之瑜伽。 體位法則被列為第三支,體位法的練習,是在維持身體的力量與健康,讓軀體與自然和協一致,由具體的身體肌肉骨骼修練到心靈;因此體位法是瑜伽的基礎,無肉身則無靈性。 Samadhi (ध्यान) 三摩地,也稱為「三昧」,在三摩地的狀態下心靈會處於完全的平靜,身心在各個方面都保持保衡。 在瑜伽中,最高境界在於冥想,最終進入三摩地,這是一種最高意識的知覺狀態。 Pratyahara (प्रतिआहार)所指的是知覺的抽離,控制感官。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