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2470f4詳解

說起來 Sony FE 24-70mm F4 ZA 在推出當時是有些實驗性質的產物,那時 Sony 並未完全摸準鏡頭設計的調性與趨勢,也因此我們在第一波推出的鏡頭身上可以看到許多早期的設計,例如重視輕巧、口徑較小、大幅採用金屬鏡身、外觀簡潔等。 為什麼 Sony 前期設計的鏡頭和近期推出的鏡頭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我想這主要是因為 Sony 相機設計理念經常視使用者回饋修正的緣故。 初代 A7 追求的是輕便經濟的全片幅,第二代 A7 II 打造的是更好的入門全片幅,直到 A7 III 才讓市場意識到,它是設計來超越 Canon、Nikon 的全幅無反。

sony 2470f4

最近SONY FE原生的FE 16-35mm F4 ZA終於推出,大概是之前已使用了四顆鏡頭,孝感動天,有幸搶先試用這顆引頸企盼的夢幻鏡頭,是否能讓我的廣角鏡之旅抵達一個美好的終點,趕緊來看看下面的評測。 如果有機會,我會再買一顆…,希望它不要這麼快就停產,或著是…,至少再出個 2 代,廣角端再廣一些、畫質再好一點,我想這會是我下一顆 Sony 相機鏡頭的期待。 也許我會有 F2.8 光圈可以使用,但就算有,在這個例子我也不會使用,在於背後的教堂壁畫同樣重要,使用太大的光圈,將會使得景深不足,雖然換來較好的畫質,但不符合這個主題使用。 很多人都會選擇「大光圈」,原因無他有二個,其中一個是「較淺的景深」,另一就是「更大進光量」,最後所需的 ISO 也低,雖然這麼說是合情合理,但如果某些主題「強調較大景深」或是「景深在該場合無需考量」,防手震就比大光圈來的重要。

sony 2470f4: SONY FE16-35mm F4 ZA OSS 使用心得(PK Canon EF16-35mm IS、夜景、星芒、人像)

如需要選擇適合您的字級大小,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 如需要列印,可利用鍵盤 Ctrl + P 使用瀏覽器提供的列印功能。 毫不犹豫24 105,24 105偶尔客串一下微距也可以,当然跟新百微没法比啦.24 70和24 105都更适合搭配全画幅相机.如果是C画幅机身,不建议24 70和24 105. 這顆鏡頭填補了以往我使用FE 24-70mm F4 Zeiss的小小缺憾,在畫質上、散景表現都更上一層。 它的焦段其實也有些變化,從早期的28-70mm逐漸轉變成稍廣一點的24-70mm,也反應了攝影師們期待以一顆鏡頭進行更通用的拍攝。

sony 2470f4

我自己挺喜歡G Master系列幾顆稍微後期,也相對來說比較有特色的鏡頭,像是FE 24mm F1.4 GM或者是FE 100mm F2.8 STF GM這兩顆鏡頭。 Sony的G Master系列自然也不能錯過這個焦段,FE 24-70mm F2.8 GM(SEL2470GM)自然就是這麼一顆重要的鏡頭。 需注意Canon 16-35mm若要轉接給SONY A7系列使用,就須加上轉接環的長度,兩者的長度差異就頗為可觀。 今年中Canon推出了16-35mm F4 IS,我亦購入,畫質相較F2.8 LII提升,重量也取得了一個不錯的平衡,但這顆鏡頭本身就稍長,加上轉接環,攜帶上長度就些過長。 類似的手法可以不斷的運用,將遠處的風景「拉近一點、更靠近照片中的主且」,就形成一張照片的背景畫面,同時長焦段景深較淺也能使構圖更單純一些,這些都是長焦段鏡頭的特性。 70mm 戶外是稍微難使用一些,但是室內場合顯得好用,這張照片是在匈牙利 – 聖史蒂芬教堂裡拍攝,此教堂為紀念匈牙利開國 – 國王聖伊什特,所建立的教堂,裡頭最著名的就是上圖 38 的「聖右手」,為該國王的右手腕,用製作木乃伊的方式保留下來的聖物。

sony 2470f4: 如果能重来我就不选你:SONY 索尼 FE 24-70mm F4 ZA 单反镜头 体验测评

很幸運的是,我租到的是一顆算是全新、完全無傷的鏡頭,這真的非常難得,因為現在二手市場上已經很難看到這樣完整無傷的 Sony FE sony 2470f4 24-70mm F4 ZA OSS 了。 這款 ZEISS Vario-Tessar 鏡頭的光學性能以及 24 mm 至 70 mm 的焦段與 α7 系列機身完美搭配,展現最佳的影像品質以及最多的拍攝用途。 希望透過本片,能讓您更加了解 Sony E 接環全片幅標準鏡頭的特色,能幫助您在挑選定焦鏡頭時,能更加認識每一顆鏡頭的不同規格和用途,如需要高解析拍攝風景和人像攝影,在 Sony 都有多種鏡頭可以滿足你的需求,了解更多不同的鏡頭和攝影知識,都將在 Sony 數位教室,歡迎訂閱頻道。 喜歡著相機這樣的黑盒子,一頭鑽進拍照這件事情,生活裡總猶豫不決,面對喜歡的畫面時卻毫不猶豫的按下快門。 我可以選擇輕便品質也好的鏡頭,這是無反光鏡帶來的「小」;但是當我需要認真的去要求品質時,許多足夠好的鏡頭,如Zeiss系列或者是G sony 2470f4 Master系列也同樣能滿足我,這是無反光鏡以「大」往專業邁進的形式。 我的想法會比較是即使是無反光鏡系統,仍舊有高畫質與職業用途的需求,而初期多數無反光鏡系統的建構,都是與單眼系統互補的設計概念,所以在畫質與體積重量之間,都有所取捨。

  • ■ 五枚非球面鏡片與一枚 ED 鏡片構成先進的光學路徑,可抑制像差現象,全焦段內提供優異的清晰度與美麗的成像。
  • 長久以來,「恆定光圈F2.8的標準變焦鏡」這樣的鏡頭,不論是職業用戶或者只是一般的攝影愛好者,這都是一顆非常便利、並且很好用的鏡頭。
  • 需注意Canon 16-35mm若要轉接給SONY A7系列使用,就須加上轉接環的長度,兩者的長度差異就頗為可觀。
  • 很幸運的是,我租到的是一顆算是全新、完全無傷的鏡頭,這真的非常難得,因為現在二手市場上已經很難看到這樣完整無傷的 Sony FE 24-70mm F4 ZA OSS 了。
  • F3.5-F5.6 是市面上絕大多數的變焦鏡頭配備的最大光圈值,少部分的則是稍大一些,如 F4.0-F5.6,或是如 Sigma 17-70mm F2.8-F4.0 這種少數較大光圈鏡頭, F3.5-F5.6 最大光圈範圍夠不夠大?

在鏡頭用料方面,FE 24-70mm F2.8 GM 採用了 18 枚 13 群鏡片,其中 2 片是非球面鏡片,1 片是低色散鏡片,還有 1 片極限非球面鏡片、1 片超低色散鏡片, 此外還加入了奈米鍍膜,用途是使鏡頭抗耀光反射上的效能更好。 除此之外,鏡頭也使用了 Sony DDSSM(直接驅動超音波馬達)對焦系統提升對焦速度,如此重本的用料,在售價上當然也不便宜,FE 24-70mm F2.8 的官方售價是 67,980 元,已與 C、N 兩家鏡皇同等級。 透過高質感的產品開箱、深入的器材剖析,以及機身直出的實拍照片,來介紹並探討 Sony E 接環全片幅系統中的每一顆鏡頭,包含定焦、變焦、ZA、G、GM 鏡頭都在其中,副廠鏡頭亦有涉獵。 在未來「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將以介紹完 Sony E 環全部的 24 顆原廠全幅鏡為目標,並持續分享關於 Sony 相機系統的所見所得。 FE mm F2.8 GM 為更新後的「三大」標準變焦鏡頭,將新一代光學技術和自動對焦性能放入輕巧方便的變焦設計,為拍攝靜態影像和影片提供最大行動性。 可與高性能的輕巧 α System 機身完美搭配,適用於眾多拍攝環境。

sony 2470f4: 使用 Facebook 留言

接下來花點篇幅來跟大家分享我使用這顆鏡頭約 2 年的時間,我拍到了什麼畫面? 底下的實例皆採用這顆鏡頭所拍出的照片,皆有使用 Lightroom 做明暗色彩的調整,僅供大家參考。 裝上遮光罩就顯得專業一些,當然遮光罩的用途是來防炫光、撞擊與雨水直接潑到鏡面等功能。

但是 SONY FE (註:全片幅E 接環)鏡頭群剛問世,版圖尚未完善。 而我的作品大都以廣角視野為主,一開始選用Canon F2.8 L II 轉接,發覺它漸跟不上A7R的強大解像力,便開始近期的廣角追尋之路。 以上有關這顆 Sony SEL2870 Kit 入門鏡頭,這 2 年下來的使用心得,給你參考,希望能透過我自身的長期使用經驗,帶給你更多對這顆鏡頭的了解。 類似的方法也能用在風景攝影,壓縮了湖面與遠處碼頭之間的距離,以及遠處的山景,讓「湖面、碼頭、山景」同時出現在相同畫面裡。 ,形成像上圖 40這種構圖視感,遠處的新天鵝堡與離我較近的森林,彼此之間的距離消失的構圖,這種感覺就是常說的「長焦段造成的壓縮感」,我蠻喜歡這種鏡頭帶來的特性來構圖。

以A7系列來說,握持上多少也有些負擔,即使如此,FE 24-70mm F2.8 GM也確實帶來近年來相當優秀的畫質。 FE sony 2470f4 24-70mm F2.8 GM這顆鏡頭的最大直徑 87.6mm、全長則有 136mm,重量約 886 克。 G Master系列強調高解像力、散景的柔美,維持近拍的畫質、並降低錄影時的呼吸效應,這些特徵自然也在FE 24-70mm F2.8 GM出現。

sony 2470f4

另一方面,也因為這顆鏡頭搭配著 Sony A7 機身,體積非常的輕巧,畫質一樣表現滿意,成為我出國旅行最好的隨身機,即使在空間狹小的飛機裡頭,也不會覺得體積過大、過重而覺得麻煩,我想…,這才是我對這顆鏡頭最大的期待。 夜間攝影吃重的是 “感光度的表現” ,感光度一但表現不佳,影響畫質自然照片欣賞起來也不甚美麗,如同前面提到的,若晚上出門只是為了散散步,隨意的遊走,帶著大台相機就顯得吃力,為此情況下,我還是選擇輕巧、畫質表現較佳的相機機身,鏡頭只是次要的考量。 雖然在對焦性能上的表現出色,不過受限於重量與不易攜帶的體積,街拍題材並不算是這顆鏡頭的長項。

sony 2470f4: 產品支援

若非執著於散景與發色,在街拍的題材上我可能會選擇 FE 28mm F2.0、FE 35mm F2.8 ZA、FE 55mm F1.8 ZA、FE 85mm F1.8 這類容易攜帶的輕便鏡頭。 透過先進的光學設計和全新 11 葉片的光圈元件,全焦段都能拍攝精緻的 F2.8 景深拍照。 在設計和每一枚鏡片的製造過程中,球面像差的精準控制能力強化了景深拍照效果。

代購商品若於運送至我國境內時需依法繳納關稅或其他相關稅捐,您同意由您自行負擔、支付及辦理相關程序,若您未及時支付相關費用或辦理相關程序,您可能無法取得代購商品,因此所生之損害、損失或費用,應由您自行承擔。 如果您所購買的是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直接驅動超音波馬達 能將假反射抑制到最低,同時運用更精鍊的演算法,強化自動對焦 的運作速度。 透過在全焦段皆保持恆定的曝光設定,讓您在低光源拍攝或在使用能固定動作的快門速度時,都能擁有絕佳精細的一致影像品質。

都玩到這個等級的相機及鏡頭,星茫形狀好不好看也是會影響我們入手鏡頭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從資料上我們知道這支 Carl Zeiss FE 24-70mm F4 擁有七片光圈葉片,所以就理論上而言可以期待在點光源的位置看到14線星茫。 邊緣色散的部分廣角端幾乎沒有,就沒有再做裁切,而望遠端光圈全開下在純綷的高反差線條/邊緣的色散略為明顯,一直收光圈至F8~F11左右才會幾乎沒有發現。 雖然說邊緣畫質不儘理想,但這也因為A7R的超高畫素令此狀況被放得更大,正常Full HD螢幕大小的檢視,或者在Full HD下放大2-3倍其實都不算明顯,所以這能不能接受就看個人而定,接下來筆者不作裁切,所以分享一些一般拍攝的照片。

搭載兩枚高精密 XA (極限非球面) 鏡片、兩枚 ED (低色散) 玻璃鏡片、兩枚超級低色散 鏡片以及浮動對焦機制。 如果 Sony 能多改進一些望遠端的畫質,並讓鏡頭光學防震整合機身五軸防震來讓防震係數更高(類似 Olympus、Panasonic 的做法),再將售價打個七折,那麼它所獲得的評價可能會截然不同。 但歷史沒有如果,在機身鏡頭設計理念不斷修正的當下,概念仍停留在數年前的 Sony FE 24-70mm F4 ZA OSS 也註定成為了一顆失寵的鏡頭。 但身為從 A7 初代一路走來的使用者,仍然很清楚地記得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Sony A7 系列就只有那麼一顆在中價位以內、十分寶貴的標準變焦鏡頭,但是它的品質卻沒有完全回應這些廣大的消費者們的期待。

sony 2470f4

▲遮光罩的作工相當紮實,內部有植絨毛設計,這點以 Sony 鏡頭來說相當罕見,就小編的印象,在此 GM 鏡之前 FE 接環只有 FE mm F4 G OSS 這顆的遮光罩有絨毛設計。 遮光罩釋放鈕,這也是 FE 鏡頭首見的設計,與之相對的 Canon、Nikon 兩大廠的鏡皇都有這樣的設計。 小編身高 171cm,手大小算中等,這樣比起來應該不難理解這顆鏡頭有多大了吧! 第三頁有 76 張實拍照參考,想直接看照片的話可點此傳送門到第三頁,或是點此看 Flickr 相簿。 關於退訂: 「iPhone訂閱方案」是由『二十一世紀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服務『分期趣』提供給PChome24h購物的使用者,一個可以輕鬆年年使用新機的機會。

sony 2470f4: 相機包

雖然最大光圈只有F4,但在70mm F4的拍攝下還是能營造一定程度的散景,圓形散景及一般線條的虛化呈現表現十分優雅,但也別忘了,因為只有F4,近拍距離也有限,背景距離不夠時拿來拍人的虛化背景效果仍十分有限。 這問題其實不算明顯,戶外實拍影響微乎其微,但發現還是和各位分享一下,基本上無論廣角端或望遠端都有輕微邊緣光情況,廣角端略為明顯一點點,大致至F8左右廣角端和望遠端的邊緣失光都會消失。 24-70mm 這個焦段是一般最常用的焦段,無論拍風景,或者做一點特寫都十分適合,F4光圈雖然不大,但丈著A7R優秀的高ISO表現也問題不大,雖然上上段提過對焦速度不快的問題,但一般主題應用是還算不錯。

不過有一點還不錯的是,它內建了 OSS 光學防手震功能,通常我用望遠端 70mm 拍近物時最低快門可以抓到 1/15s 左右。 由於持有時間很長的緣故,我用它拍過不少的食物,在這個用途下它並不難用,放大倍率 0.2x、最近對焦 40cm… 算是可用但不出色的程度。 而為了加強它的應用範圍,我偶爾也會把它裝在 APS-C 的 a6000 系列身上拍攝。

sony 2470f4: 攝影構圖法必學9招,拍出讓人讚嘆的風景照片

■ 五枚非球面鏡片與一枚 ED 鏡片構成先進的光學路徑,可抑制像差現象,全焦段內提供優異的清晰度與美麗的成像。 為因應這樣簡潔的外觀,這顆鏡頭缺少了許多該有的操作設計,例如 AF/MF 切換鈕、對焦固定鈕、防手震開關鈕等等。 將 APS-C 格式的鏡頭裝在 35 mm 全片幅相機上時,影像錄製會採用 APS-C 格式。 裝在具有 APS-C 型感光元件的 α 系列相機上時,實際視角將等同於所載焦距 1.5 倍焦長下獲得的視角。

對焦速度的表現上相較於 FE 24-70mm F4 ZA OSS 有不少進步,尤其在在望遠端快上不少,甚至可以說它是 Sony A7(FE 接環)系統上是少見的快速組合,但如果拿來與 C、N 兩家一較長短,筆者試用的感覺是並沒有到特別快。 有別於現有的「ZA」與「G」鏡兩大高階鏡頭系列, GM 的全名是「G Master」,主要有兩大訴求,分別是超高解析度以及繼承自 Minolta G 鏡以來柔順的散景。 在發表會與原廠工程師訪談時我們曾有疑問,現行的「ZA」以及「G」並不和「GM」的取向衝突,得到的答覆是 ZA 是強調對比以及發色的鏡頭,G 鏡本身擁有很好的光學素質,但 GM 是更著重解析力以及散景的新系列,這並不意味著 ZA 和 GM 有什麼高下之分,而是兩者的重點不同。 可惜實拍幾天回家看照片時,邊緣的成像畫質差強人意,就算是戶外天氣極好時,收光圈至F8-F11的照片邊緣還是不紮實,一般情況下中央在F4光圈全開下的實拍也是SOSO,全片幅又要小口徑鏡頭看來實在並不是一個好解。 很可惜的,Carl Zeiss FE 24-70mm F4的最近對焦距離僅40cm,放大率只有0.2X,日常生活下的應用十分吃緊,而且像要在室內拍攝像美食時,光圈常需要全開,但此時的表現亦差強人意,微距細膩度表現亦十分普通。 先說結論好了,這支鏡頭星茫形狀筆者覺得還算不錯看,如果是強烈的點光源加上背景有一定程度的暗,星茫很容易看得到,而且,光圈還不一定要縮很小,大致上,如果距離夠近,點光圈大小適中,背景又夠暗,F4亦可能拍得出星茫,一般情況光圈收至F8之後星茫會更為漂亮。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